社会实践视角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探究

2015-03-26 11:06付文娟石光雨董明纲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

付文娟,石光雨,董明纲

(1.河北北方学院 学生处,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宣传统战部,河北 张家口 075000;

3.河北北方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张家口 075000)



社会实践视角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探究

付文娟1,石光雨2,董明纲3

(1.河北北方学院 学生处,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宣传统战部,河北 张家口 075000;

3.河北北方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摘要:当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以社会实践为视角,围绕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这一目标,论述了社会实践对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如大学生对实践创新不够重视、政府和社会支持乏力、高校实践创新机制不够完善等。从政府、高校和社会3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以期实现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1130.1546.084.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30 3:46

创新素质是人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在创新活动中稳定的心理品质与特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知识体系和创新人格[1]。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大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其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当前,如何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实践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作用

创新素质是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活动并取得成功的关键素质,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促进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矫正和改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锤炼大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形成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4方面:

(一)社会实践唤醒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对创新活动的认识与态度,包括创新的需求和动机,表现为强烈的创新意愿。大学生在课外科研和社会考察等实践活动中,有机会接触未知领域。在对新问题的探索中,他们被激发起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意识被唤醒,这成为其创新活动的起点。

(二)社会实践启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用新思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思考,寻求新关系,创造新事物的思维方法[2]。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可以将新事物与实际经验相联系,这有利于形成创新思维。

(三)社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提出新思想、发明新事物和创造新价值的能力,是顺利有效完成创新活动最重要的能力,包括信息整合能力、科研能力和新技术开发能力[2]。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大学生认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并且通过反复试验和调整已有理论,最终形成新认识及新方法。

(四)社会实践塑造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引导个体正确选择价值目标,为创新活动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持和创新动力[2]。主题鲜明和内容多样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增强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并能及时发现不足,用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顽强的意志完成创新活动。

二、社会实践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实践创新,充分利用校内及校外资源,开展各类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建设长期稳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结合专业激发创新潜能,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对实践创新不够重视

当前就业形势愈加白热化,大学生“考证热”的势头愈演愈烈。很多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考取各种证书,甚至放弃自己的专业学习,也不愿参与社会实践,更谈不上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事实上,没有经过社会实践和具体应用而取得的一些证书,只能证明拥有了考试的能力,而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如何还是个未知数。同时,一些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精神。创新之路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崎岖之路,需要经受许多挫折与失败。一些学生往往把创新看得太容易,但又不愿脚踏实地研究探索,当遭遇困难时便怨天尤人,难以坚持。淡薄的创新意识无法应对未来的竞争和挑战。

(二)政府支持乏力

首先,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对积极参与实践创新的高校和企业,政府没有或较少提供积极的财政支持,如通过减税、专项补贴、财政拨款及设立大学生实践创新基金等承担一部分费用,这使得校企双方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挫伤了其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政策保障不够完善。高校组织大学生实践创新的行为规范、大学生参与实践创新过程中人身及相关权益的保护制度、规范和鼓励实践单位接收大学生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无法较好地保障参与实践创新的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再次,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尚未建立起全国联网的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信息发布平台,不能定期发布全国或地区的实践创新活动信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也不够系统和全面。

(三)高校实践创新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考核制度不完善。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态度、表现和成果没有明确的考评标准,指导教师在工作量、能力和绩效上也没有具体的考核方案,实践创新尚未纳入高校的完整体系。其次,保障制度不健全。一些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经费支持不足,活动开展受限;很多教师教学工作繁重,指导实践创新的精力不足;不能积极拓展校企合作,难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限制了活动的开展。最后,缺乏激励措施。对作出实践创新贡献的师生没有在业绩考核和学业奖励等方面给予激励政策,难以激发其积极性。

(四)社会缺乏有力支持

第一,家长认识不足。多数父母出于安全和经济方面的考虑,不愿让子女经常接触社会,参加实践活动。第二,企业缺乏积极性。部分企业认为大学生实践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浪费岗位和时间。因此,不给学生实践机会,或者把大学生当作廉价甚至免费劳动力,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第三,社会宣传欠缺,尚未形成实践创新的氛围和环境。

三、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实现路径

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会受到政府、高校、社会及个人多方面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应充分履行宏观调控职能,提供更多的战略规划、政策指导、资源供给及法律援助等服务,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常态化与制度化。继续加大创新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设立实践创新专项经费,提供物质保障。对普通高校的实践创新普遍支持,对研究型大学特殊支持,既有一般又有重点,这有利于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优化高校实践创新机制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高校建立起科学有效与切实可行的教育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完善组织保障与搭建创新平台等能够对高校师生的创新意识和行为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为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1.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指导力度

将实践创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实践创新公共课、选修课和实践指导课。以专题形式如实践概述专题、选题专题或写作专题等开设公共课;结合学生的教育背景和实践类型,将调研方法、文献研究及宣传策划等设计成专题讲座,提供不同专业学生选修;实践指导方式可以将随团与远程相结合,使对学生的指导更加便捷。

2.完善组织保障,组建创新型师资队伍

成立实践创新领导小组,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为各职能部门领导,切实做好实践创新各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优化教师考评机制,对实践创新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晋升机会;提高师资水平,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创新教育的学术会议与实践指导培训;校企对接,选派教师到企业定期学习锻炼,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课题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科研质量,成为“双师型”(教师、技师)人才。同时,聘请企业高管担任导师和顾问,定期举办讲座和培训,优势互补。

3.激发学生主体意识,重视创新能力提高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不只是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要善于发现问题,开动脑筋,学以致用,善于总结,依托社会实践进行论文创作和科技创新。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事迹报告会、调研成果报告会、实践经验交流会和社会实践成果展等形式,在“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中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

4.丰富实践形式,搭建创新平台

高校应强化本科生实习环节,建立校企沟通机制,及时了解跟进学生实习情况。制定实践创新的学分和奖励政策,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项目和课题,可以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以及同济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SITP) 等。拓展产学研合作,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与联合实验室等,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创新。

(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包括共建实训室、实训基地合作、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和冠名创新团队等,设立奖学金,联合学生社团举办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与北京中康时代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长期合作,举办“中康杯”中医技能大赛,企业对获奖学生予以重奖,真正达到了以社会实践为依托,推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目标。民间组织、名人和校友等社会力量也应积极行动,为高校的实践创新提供更多的资金与资源支持。加强实践创新舆论宣传,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大力宣传学生的创新成果,并从企业获益的角度肯定学生的创新行为,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认可并鼓励打破常规的创新行为。

综上所述,以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政府、学校和社会“三结合”的整体育人系统工程。政府部门提供积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高校建立实践创新育人机制,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只有“三位一体”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雯.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2.

[2]冉永琴.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

(责任编辑乔志杰)

Study of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ve Qualit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ractice

FU Wen-juan1,SHI Guang-yu2,DONG Ming-gang3

(1.Students’Affairs Division,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2.Publicity and United Front Work Department,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3.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it is a major issue and challenge for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o cultivate university students’innovative qualitie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social practice in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innovative qualities,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such as students paying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practical innovation,weakness of government support,imperfect mechanism of higher education practice,and inadequate support from society.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ve qualities,the paper also offers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angle of government,university and society.

Key words:social practice;university students;innovative quality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2X(2015)06-0107-03

作者简介:付文娟(1986-),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学生处讲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 (HB13JY053)

收稿日期:20150421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高等美术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