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学生母语与目的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5-03-26 11:20杨晓红邢莉娜
关键词:语料双向母语

杨晓红, 邢莉娜

(河北北方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英语专业学生母语与目的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杨晓红, 邢莉娜

(河北北方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既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根据英语专业的特殊性,构建了母语与目的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模式并在教学中加以验证。培养模式包括语言输入和技能输出两个阶段,学生通过语言输入建立双语文化的认知系统,然后通过技能输出将已有认知系统加以实施和完善。在培养模式的实施中需要协调好双向文化之间、多种模态之间、语料内容和语用能力之间的关系。

双向文化语用能力;培养模式;语言输入;技能输出

网络出版时间:2015-10-09 10:06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说明:“学生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和发展现状等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同时,必须熟悉中国文化传统,有较扎实的汉语基本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1]因此,英语专业教学中应包含一定的母语文化因素,以便使学生能用英语正确恰当地表达母语文化。但是,英语专业教学一直强调目的语文化知识的输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缺失。这引起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相关研究涉及语言学、文化和教学等多个方面,例如母语文化失语症的原因和对策、母语文化缺失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比较等[2]。中国提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刺激了英语专业中母语文化重构的研究。英语教育的合理转型工作变得非常迫切,需要改变单纯以英美文化为背景的英语教育。但是英语专业有其特殊性,学生如缺乏英美文化则无法正确理解英语。因此,不能把英语专业教学转化成母语文化输入为主,而应该树立母语和目的语双向文化并行输入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双语文化语用能力。现代化先进教学设备的更新为这个科研论题展现了一个新视角,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双向并行培养成为当前的教学需求和研究发展趋势。笔者对英语专业学生母语和目的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构建双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模式,希望通过语言输入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双语文化的认知系统,然后通过技能输出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认知系统并加以完善,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母语与目的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的目的。

一、母语与目的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母语与目的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建立两种文化的认知系统,而且能够在这两种文化之间进行比较和沟通,做到语言表达正确、翻译准确和运用得当。英语专业教材的内容多涉及英美文化,缺少母语文化,因而需要选用课外的母语文化语料作为补充教学内容。网络、电视、广播的许多英文节目和书籍、期刊的许多文章都涉及中国历史文化及其发展变化,而且内容大多紧贴时势,包含大量新词的正确表达方式,是良好的母语文化语料来源。双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模式包括语言输入和技能输出两个阶段。

(一)语言输入阶段

母语文化缺失的原因之一是母语文化知识的缺失。英语专业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不了解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低效或失败。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优势,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母语文化知识。学生虽然可以进行自学,但教学资源内容较多,学生往往抓不住重点和难点,学习不够系统化,成效欠佳。而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筛选和合理利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母语文化知识。资源建设主要包括3个步骤:首先,收集和筛选母语文化的电子资源和各种纸质版资料,例如电子词典、视频、听力材料和文字材料等,利用下载软件、扫描仪或键盘把这些语料存入教学平台;然后,将已经收集的母语文化语料进行编辑和整理,并配备相关文化的注释,使之成为适用的教学资源;最后,教师把这些教学资源补充到教学中,在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等基础课程中扩展与英语文化相对应的母语文化,使学生掌握母语文化知识。例如,英语电视节目中的《看中国》(China Insight)栏目主要是从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包含许多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因素,是很好的母语文化语料,其中“Different Class:China’s Alternative Education”[3]可以融入到口语教材中的相关章节“Education”中,形成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比较。学生也要利用课余时间在数字语言室进行自主学习,增加母语文化的信息量,不断分析总结并将其与目的语文化进行比较学习,逐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双语文化知识体系。

(二)技能输出阶段

母语文化缺失的另一个原因是英语表达能力低下。尽管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水平,已经了解一定的母语文化知识,但依旧不能运用得体的英语表达母语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没有充实的知识系统,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空中楼阁。但掌握知识只是能力培养的基本条件,技能输出是一种涉及知识结构、反应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性语言应用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和写作等环节进行模仿练习,巩固所学母语文化知识,掌握母语文化的英文表达方式。学生将所学语言和文化体系逐步应用到语言交际中,在各种语言情景和文化语境下进行自我表达和相互交流,将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知识进行比较、加工、重组、整合和创新,形成自己的双语文化技能系统。数字化教学平台和在线学习网站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文化语境,学生参与到不同的网络语境中,充当不同的角色进行多种文化主题的交际活动。例如,在掌握中西教育体系的知识之后,学生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和辩论会等活动或者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文化语境,在实践中对所掌握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和完善。这是由知识到实践的环节,是综合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知识体系的一种反馈检验。语言输入是技能输出的前提,技能输出又能反过来促进语言输入的完善,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要及时发现文化知识的不足并不断加以总结和修正,循序渐进地提高语用能力。

二、培养模式中多种关系的协调性

笔者在所任教的大学对英语专业2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检验该培养模式的优缺点。实验结束后,通过测试和访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双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的测评。结果显示学生很喜欢这种培养模式,双向语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不仅系统掌握了母语和英语的文化知识,而且能够熟练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观点和进行交际。这说明,该模式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双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但也要在具体实践中注意多种关系的协调性。

(一)双向文化的平衡

母语与目的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协调好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摒弃“文化中心论”[4],排除本族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错误观点,不能用本族文化的标准来衡量目的语文化,也不能抛弃本族文化,全盘吸收目的语文化。同时,还要排除文化偏见,避免对母语文化或者目的语文化抱有成见或持有歧视态度。博厄斯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最理想的语言形式”,“语言只有结构上的差异,而没有‘发达’与‘原始’之分”[5]。语用能力的培养是双语双向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同等重要。分析和比较语言差异的目的是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而不是评价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优劣。因此,为了避免矫枉过正,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建设应该按照双向文化进行,不仅包括母语文化,而且包括目的语文化,母语文化要与所讲授的目的语文化相贴合并形成系统,这样既保证了母语文化的渗透量和重构度,又不影响正常的英语专业学习。

(二)多种模态的协同

教学资源包含文字、图像、声音和动作等多种模态,应用中还需要协调好多种模态之间的关系。多种模态的配合和协同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信息量,全方位激发认知结构中的百科知识,有助于准确理解文化语料的整体意义,增强对信息的输入认知性和输出应用能力[6]。多种模态因素的不合理运用,如无关信息、冲突信息、叠加信息和冗余信息等,都可能使不同模态之间产生矛盾,互不衔接或者相互抵消,导致超负荷认知,对教学造成一定的干扰,减弱教学效果。因此,语料的选取一定要注意排除不相关的模态因素,尽量减少学生的认知负荷。多种模态要主次分明,主体模态的突显要根据不同科目和教学内容有所调整,次要模态要起到相应的补充或加强作用。例如,听觉模态在听力课和口语课中为主体,视觉模态在阅读、写作和翻译课中起主导作用。只有充分利用多种模态的相互作用,避免多种模态的互相冲突或叠加冗余,才能加强教学内容的明晰性并有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三)语料内容和语用能力的协调

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7]强调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输入的语言材料的难度要稍高于学生目前已掌握的语言水平,学生才容易理解输入语言,通过不断积累语言知识从而达到逐渐习得语言的能力。如果语言材料的难度远超出学生可接受的水平,学生有畏难情绪,就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和掌握语言。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语料的难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语言基础,尽量选取稍高于学生目前水平的语言信息,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和语用能力的逐渐提高,语料选取的内容和难度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资源建设工作是动态和发展的,资料的不断补充、整理、注释和应用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最终形成灵活实用的小型双语文化语料库,达到资源共建和共享。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双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师自身学习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双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母语文化水平,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该培养模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培养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使英语专业人才更好地起到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作用。如果该培养模式能够与改革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及设置母语文化方面的选修课等更多的方式相配合,则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母语与目的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雷义桂.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兼容并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75-176.

[3] China Insight/Different Class:China’s Alternative Education[OL].http://tv.cntv.cn/video/C10418/dfc5b51221eb413ab62c1c4e105c0919/2014-10-31/2014-12-01.

[4]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Kress G,Leeuwen T V.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NY:Routledge,1996.

[7] Krashen S 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in,1982.

(责任编辑 乔志杰)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English Majors’Bidirectional Cultural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Nativ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YANG Xiao-hong,XING Li-n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Cultivation of English majors’cultural pragmatic competence is the requirement of times development as well as education innovation.Based on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specialty,the cultivation mode of bidirectional cultural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nativ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is constructed and tested in the English teaching.The mode includes two steps of language input and skill output.The students establish the cognitive system of bilingual culture through the language input,and then carry out and improve the system through the skill outpu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directional cultures,between various modals,between corpus data and pragmatic competence should be coordinated in the application.

bidirectional cultural pragmatic competence;cultivation mode;language input;skill output

2015-03-10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规划项目(GH141012)

杨晓红(1971-),女,天津人,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和英语教学。

H 319.1

A

2095-462X(2015)05-0096-03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1009.1006.048.html

猜你喜欢
语料双向母语
双向度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降低寄递成本需双向发力
用“双向宫排除法”解四宫数独
母语
母语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一种软开关的交错并联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