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休闲体育概念的探讨

2015-03-26 13:23曾吉,张天娇
湖北体育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定义体育活动

对休闲体育概念的探讨

1 国外学者对休闲体育概念的看法

1.1美国学者的主要观点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休闲社会学家凯利(JohnR. Kelly)先生曾对休闲与体育的关系有过这样的叙述:“如果给休闲体育‘(参加者)可以自由选择、并获得本质上满足感’这样一个定义的话,那么,许多体育运动项目对参加者来说,都属于休闲体育。体育运动,一个方面由参加者自己选择的、通过向着某个目标进行的努力和系统锻炼,达到某种活动形式的特别效果,从而使自己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另一方面,对一部分参加者来说,体育运动根本就不是一种休闲……”[1]凯利先生的意思是说,具备休闲体育本质的体育运动项目,都可以称为休闲体育来定位。同时凯利先生还指出:以体育作为职业的世界高水平或竞技能力超强的运动员,不能保证自愿者自由参加的职业性趋向明确的体育活动(体育比赛),显然都不能属于休闲体育的范畴。

1.2日本学者的主要观点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休闲体育振兴协会对休闲体育做出了如下阐述:“休闲体育,并不是特指体育运动项目中,例如高尔夫球、摩托、赛车、冲浪等休闲性强的项目。而是不管什么体育运动项目,只要把它作为是一种休闲体育运动,从而达到欢欣鼓舞、身心快乐、心情开朗、消除疲劳等等休闲体育的目的时,都可以称之为休闲体育”[2]。该定义抛开了体育运动本身带有的特殊性质,包括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以休闲为目的的所有体育运动项目。

1.3法国学者的主要观点

20世纪90年代末,法国学者罗歇·苏认为:“休闲体育是身体活动的较高阶段。它需要更强的、更持久的身体努力,但是不能将它完全与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活动混淆,它相当于介于通过散步的简单放松和传统意义上的体育之间的中间阶段,它具有一些区别于严格意义上的体育的特性:它既不是以通过比赛追求成绩,也不要求有规律的强烈训练,而是通过非正式的、自发的体育活动,追求身体放松和舒服”[3]。该定义强调休闲体育是以追求身体放松和舒服为目的的非正式的、自发的体育活动。

2 我国学者对休闲体育概念的看法

2.1从时间和活动的范围来认识休闲体育

刘一民指出,所谓余暇体育(休闲体育),并非一种新的体育形式;它是从参与体育活动主体的活动时间上进行界定的,是指人们利用余暇时间,为了达到健身、娱乐、消遣、刺激、宣泄等多种目的所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4]。于涛将余暇体育(休闲体育)定义为: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基础上,人们抱着自我完善、自我充实的自觉态度,积极主动地追求和享受体育活动乐趣的一种现代体育行为方式[5]。周兵等人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休闲体育进行了定义,根据休闲体育的目的和作用,他们把狭义的休闲体育的概念归纳为:人们在余暇时间所进行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文化品味的体育活动[6]。我国的《体育科学词典》对余暇体育(休闲体育)的解释是:人们在闲暇时间里,为了强身健体,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娱乐身心,所参加的形式多样的各种体育活动;参加者可根据自己余暇特点,自由选择体育活动的内容、时间、场所、组织形式、方法和负荷,以利于表现个人特点和发展个性[7]。李晓东等人认为,休闲体育是指人们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以此来丰富文娱生活,发展人的志趣、才能和个性[8]。周莹等人综合了刘一民和于涛的观点:闲暇体育(休闲体育)是在一种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在闲暇时间内,为达到健身、消遣、宣泄等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它具有自由性、个人性、情感性和群众性的特点[9]。王珄等人提出,休闲体育就是在余暇时间里用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身体娱乐,并把它作为一种现代文明社会的交往方式和交际手段[10]。许宗祥则认为,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积极、主动选择并实施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培养自身的生活情趣、提高自身生活品位和格调、获得自身身心自由与快乐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新的体育活动形式,也是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11]。王俊直接把休闲体育的内涵界定为:人们在余暇时间所进行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12]。

上述学者的观点强调了时间的不同用途,以对时间的支配来定义休闲体育。优点在于能够区分人们利用余暇时间的不同方式,有利于描述余暇生活的多样性,因为不同的休闲活动,可以看作余暇时间的不同利用方式或是不同的余暇生活方式;缺点是以一项活动是否在余暇时间内完成判断其休闲与否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2将其归入群众体育范围来定义休闲体育

李翅鹏最早提出娱乐体育(休闲体育)概念:专指为了丰富文化生活,愉快地度过闲假时间而从事娱乐性体育活动[13]。林志超等人认为,余暇体育(休闲体育)是指在工作 、学习之余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作为余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不拘形式地通过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在充满欢悦和谐的气氛中,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恢复体力、调节心理、陶冶情操、激发生活热情、培养高尚品格、满足精神追求及享受人生乐趣等目的[14]。周兵等人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休闲体育进行了定义,其广义的休闲体育被理解为用于娱乐、休闲的各种体育活动[6]。在这里,大众体育与休闲体育有相似之处,但休闲体育被看成是其中的一部分,即从属于大众体育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与其他体育活动(如学校体育、军队体育、医疗体育等)有着不同之处。我国的《大辞海》(体育卷)把休闲体育界定为:是社会体育的一种,通常指人们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以放松身心、缓解紧张、丰富生活、完善自我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如垂钓、远足、做游戏等[15]。

上述学者的观点强调了休闲体育划入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或社会体育的范畴,认为是社会上人们为健身娱乐等目的进行的业余活动。混淆了休闲体育与群众体育、大众体育、社会体育的区别与联系,对休闲体育学科发展较为不利。

2.3从心理体验来界定休闲体育

卢元镇认为,体育运动除去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身体锻炼3个基本部分外,还有一类通常被称为游戏和娱乐体育活动,即体育消遣活动(休闲体育)——人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他们既不受限于体育教学的种种严格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甚至有时也不把体育的强身祛病作用放在首位,而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16]。于可红等人比较和总结了有关学者的观点,对休闲体育的概念提出了一个较客观、全面、明确的定义:在空闲时间里进行的,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最佳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人们不受限于活动的严格规定,积极追求内在的体验,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17]。持有相似观点的还有胡小明[18]、孔垂辉[19]等。任海提出,休闲体育是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余暇时间里进行的,以寻求身心放松、获得愉快情感体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以体育手段为主要内容的健身活动[20]。李艳翎、刘子众、王丽岩等与其看法基本一致[21-23]。石振国等人则认为,休闲体育是一种心态,一种生命状态,注重娱乐性和非功利性;注重实效,弱化竞技,注重自主选择、自愿参加;休闲体育是人们在休闲时间里自愿参与、自主选择的,以身体参与为主要手段,以缓解压力、恢复体力、娱乐身心、调节情绪、强身养生为主要目的一种健康科学的身体活动方式[24]。席玉宝等人从休闲体育的活动内容、方法手段和活动状态(主要是精神状态)的实质上揭示了其本质属性,将休闲体育定义为: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内,自主选择自己爱好的身体练习和运动项目,为达到愉悦身心、修身养性,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25]。李相如综合了我国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10余所体育院校的专家和在休闲体育领域有影响的学者关于休闲体育的内涵:人们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以直接或间接的体验,满足身心需求的一种自觉自足的社会文化活动[26]。

上述学者的观点主要强调将休闲体育看作是一种愉快心理体验,是一种精神状态。从心理体验角度来定义休闲的缺点是一项活动是否为休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个人的体验,同样一项活动,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是休闲,而对另外一个人则可能不是。因此,定义经不起逻辑推敲,缺乏严谨性。

2.4从生活方式来解释休闲体育

曹卫提出,体育休闲(休闲体育)是紧张劳作后的积极休息,是压抑和束缚的解放,是摆脱贫乏与困窘的丰足,是抛弃狭隘与自我封闭后的开放[27]。韩素萍等人认为,休闲体育是指在自由时间里进行的,以自己所喜爱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使人们产生的一种身心满足的现代生活方式,它使人们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从而发现生活的意义[28]。卢锋把休闲体育定义为:在相对自由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条件下,人们自愿选择并从事的各种形式体育活动的统称,它是体育的一种存在形式,是社会休闲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该定义表明,任何体育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休闲的内容或休闲体育的组成部分[29]。韩会君等人指出,从闲暇时间和心态来把握休闲体育的本质是不妥的。“如果我们仅从闲暇时间上去界定休闲体育恐怕难以有说服力……如果从心态这一要素去理解休闲体育的话,也没有必要休闲体育这一名词的出现”。他们主张应当以休闲作为休闲体育的属概念,立足于社会主体的体育活动特征,考虑休闲应该具备的要素来把握休闲体育的本质。“所谓休闲体育是指人类摆脱劳动奴役,为了身心的解放,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相对自由状态下对体育的参与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它强调了主体自由自主的体育参与过程,体现了人类的一种行为方式[30]。詹华宁则认为,休闲体育就是可以形成人之为“人”的体验的体育活动。社会发展程度、文化层次、休闲时间、活动空间、运动强度、目的和经验等不是构成休闲体育的必要条件,它们与休闲体育没有直接的关系。借助一定的运动项目,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人可以摒弃现实社会,感受到人类原始的本性张扬与情感宣泄,感知到作为一个生物体的自我的真实存在,这就是休闲体育[31]。

上述学者的共同观点是都强调了休闲体育是人类追求自由生活的本来目的,是人性的回归,是人们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不是为了休闲而休闲。

2.5从休闲目的来描述休闲体育

陈鸿雁提出,休闲运动(休闲体育)泛指因兴趣、健康、娱乐、服务、交际、打发时间等非因工作或其它生活需要,所从事经身体动作之练习或操作为主要型态的活动[32]。张廖丽珠认为,休闲运动(休闲体育)是指休闲活动中的动态活动,是以增进体能及娱乐为其目的。包括任何已成型及未成型运动项目,强调运动本质中的非竞技和非职业成分,注重健康体能和娱乐性质。彭文革[34]指出,休闲运动(休闲体育)是余暇中深受参与者喜爱且有益于身心的身体活动[33]。邹师等[35]、胡春兰等[36]与其观点基本一致。我国休闲学专家马惠娣提出,休闲体育顾名思义是以休闲为目的,或以休闲的心态参与的体育活动,是作为休闲生活方式之一加以选择的活动方式[37]。周爱光把休闲体育定义为:以达到休闲为目的的体育活动[38]。蔡宝兴等人则认为,休闲体育是人们在一定的自由时间里,以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选择一定的活动方式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39]。

上述学者的共同观点是都强调了休闲体育以休闲娱乐(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是为了休闲而进行的活动。

3 小结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休闲体育内涵的界定,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军队体育有较大的区别,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独特的特征、功能、价值;休闲体育是休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休闲体育和休闲、体育的概念关系,是属概念和种概念的关系。根据逻辑学中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的公式,笔者把休闲体育定义为:在自由时段里进行的以休闲为目的体育活动。

[1]JohnR.Kelly.Work and Leisure:A Aimplified Paradigm[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72(4).

[2]蔡贞雄.落实休闲运动的体育教学[J].国民体育季刊,1987(3).

[3]罗歇·苏.休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刘一民.余暇体育——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

[5]于涛.余暇体育?还是休闲体育?关于Leisure sport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

[6]周兵,赵全,郑旗,等.休闲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编.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李晓东,彭钢.论我国高校休闲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

[9]周莹,申萍.中、日、韩居民闲暇体育活动倾向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1).

[10]王珄,司亮,王喆,等.开发我国休闲体育市场初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3).

[11]许宗祥.休闲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12]王俊.我国休闲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2).

[13]李翅鹏.娱乐体育[J].体育师友,1983(4).

[14]林志超,季克异.余暇体育[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15]夏征农.大辞海(体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6]卢元镇.论消遣和娱乐[J].体育科学,1983(1).

[17]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1).

[18]孔垂辉.体育核心期刊休闲体育论文研究的现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

[19]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0]任海.国外大众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1]李艳翎,周兵.休闲娱乐体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社,2003.

[22]刘子众.中西方休闲体育之差异[J].体育学刊,2003(4).

[23]王丽岩.休闲体育:人性的回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

[24]石振国,田雨普.闲·休闲·休闲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4(8).

[25]席玉宝,高升,杨彬.试论休闲与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4(1).

[26]李相如.论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方向[J].体育文化导刊,2012(5).

[27]曹卫.体育休闲的理想与现实[J].体育与科学,2004(5).

[28]韩素萍,张晓宁.休闲体育概念研究之综述[J].山东体育科技,2005(4).

[29]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0]韩会君,饶纪乐.休闲体育的本质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

[31]詹华宁.休闲体育内涵辨析[J].体育学刊,2011(5).

[32]陈鸿雁.台湾地区民众参与休闲运动之研究[M].台北:辅大出版社,2000.

[33]张廖丽珠.体育休闲与体育运动概念歧义诠释[J].中华体育,2001(1).

[34]彭文革.休闲运动与体育教学[J].体育学刊,2001(5).

[35]邹师,张永军,宋光春.终身体育理论视角中的休闲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36]胡春兰,赵仙伟.论休闲与休闲体育[J].体育与科学,2003(3).

[37]马惠娣.面向休闲时代的体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3).

[38]周爱光.体育休闲本质的哲学思考——兼论体育休闲与休闲体育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9(5).

[39]蔡宝兴,叶佳梅.休闲体育概念辨析[J].体育科学研究,2010(4).

Discussion on the Concept of Leisure Sports

曾吉,张天娇

ZENG Ji,ZHANG Tianjiao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较全面地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休闲体育概念的基本观点,并对其进行了逻辑学分析,把休闲体育界定为在自由时段里进行的以休闲为目的体育活动。

体育运动;休闲体育;定义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the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concept of the basic ideas of leisure sports,and has carried on the logic analysis,and the author has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leisure sports:in free time,sports activities is for the purpose of leisure.

sports;leisure sports;definition

G80-05

A

1003-983X(2015)10-0864-03

2015-08-11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开放基金课题(2013Z001)

曾吉(1968-),男,湖北洪湖人,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6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Hubei University,Wuhan Hubei,430062

猜你喜欢
定义体育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成功的定义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