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域下高校体育课开展拓展训练的研究

2015-03-26 13:23
湖北体育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体育课体育

巩 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历时3年完成的报告《学习:(人类的)内在宝库》中指出:教育应当将人放到中心位置,从人发展的角度看待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又提出:“接受教育并不是升学和谋生的唯一出路,而是为了在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前提下实现终生学习。”大学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传递、文化融合的过程,在教育的过程中挖掘人的潜能,完善人格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将教育改革创新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的高校体育也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下,深入挖掘体育课的本质和外延,结合现今非常流行的体验式拓展训练,从身体、心理、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探索高校体育课的改革对策。“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必将成为大学体育改革的风向标。

1 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人格”的人,而“健全人格”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缺一不可。著名教育理论家杨贤江也曾指出:青年人要进行“全人生的指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1]。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理念与教学活动要研究人的问题。教学目标在于培养有独特个性、有创造性、有学习能力的人,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论和教学模式论[2]。国内外所有的教育家虽然流派纷呈、观点各异,但在高度重视育人的价值上是高度统一的,都体现出了教育对体育的功能的认可和人的核心地位的肯定。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时作为一个基本的教学原则,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价值取向。从哲学的角度上讲,“以人为本” 阐释的是 “人是目的”、“人是关键”、“人是主人”,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必须突出人的核心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就是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不断满足学生对于身体、心理、个性以及职业素养方面的需求,在教学环节中体现人性化的育人理念,让教育回归本质更加注重实效性。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育的落脚点放在人的自由、人的幸福以及人的终极价值上,以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终极目标。所以,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时俱进。1)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实现“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变。不可否认,“生物体育观”带来的是骨骼的强健、肌肉的增粗、体质的增强等生物性的改善。然而高校体育发展到今天,还将生理素质的改变作为体育教育的目的就太片面了。“三维体育观”更符合现代体育教育的方向,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的思路,是一种体育认知的进步。“人文体育观”并不否认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但绝对不是全部,特别是对于大学体育教学而言,应当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2)强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角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经走过一些年头,然而还有许多高校特别是一些新近改制的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课教学依然处在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为本位、片面强调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因为对于体育课的片面认识以及教师 “轻教学而重科研”的客观现实,导致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举步维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在体育课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体化需求,让学生在一般性目标和个性化诉求方面得到满足,让每一名学生通过体育课都可以受益[3]。当然,“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改革,要配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合理优化才能实现。

2 拓展训练在高校的发展现状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体验式训练方式,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在中国发展的近20年间已经普及为企业团队文化培训的一种常用形式,并且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程,甚至已经成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的MBA、EMBA班的必修课程。进入21世纪,拓展训练因为其开放的训练模式、新颖的课程形式及高效的认知体验,正在逐渐被大学教育所吸收。

2.1 拓展训练和高校体育课教学的结合

高校体育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高校体育课因为课程模式落后、教学内容单一、师资力量有限、学生对体育课功能的片面认识等原因导致体育课教学效果较差,这种不良的认知导致体育课在大学教育体系中慢慢沦为 “鸡肋”。一项调查表明,体育课在大学生对修课程的关注度排名中几乎排最后一名。周海涛在《大学生能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指出:大学生最为欠缺的各种能力水平从高到分别为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4]。这些能力的养成通过传统的大学课堂是无法实现的。

孔子的“吾听吾忘、吾看吾记、吾做吾悟”就倡导了一种体验式的教育思维,拓展训练就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很多时候采用的都是一种户外活动和室内智益游戏的方式进行。无论是在组织形式、教学手段还是课程时间上,高校体育课和拓展训练都可以相互匹配,更重要的是拓展训练可是实现很多体育课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比如:高效的沟通、合作意识、创新性思维等。将拓展训练和高校体育课有效的融合,可以使得原本枯燥的体育课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并且外延高校体育课的功能。

2.2 拓展训练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课堂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因此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即目的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教育作为一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工具,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时必须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以人为本”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依据,高校所培养的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特长并且为社会所必需的人才,这就要求通过大学教育必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体质、品行、专业学时和综合才能。

有学者将心理学上的“冰山理论”进行外延,用冰山的1/8比喻为学生的“显性素质”,如:身体素质、专业素质、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等;7/8比喻为学生的“隐形素质”,如:创造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领导力、管理能力等。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或者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不能快速胜任本职工作,并不是因为他的“显性素质”的缺乏而导致,而是“隐性素质”的欠缺导致学生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身体需求、心理需求、未来的职业诉求,结合拓展训练的优势和特点,调动学可以利用的师资和资源,以体育课教学为依托多种形式开设以提高学生“隐形素质”为目标的拓展训练主题课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做到“学生缺什么、教师给什么”。真正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成才教育。

3 体育课开展拓展训练的对策研究

3.1 树立“以人为本”以能力发展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高校体育课教学提出了更高且更具体的教学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抛弃原来功利的、应试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个人需求。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没有必要“杞人忧天”,为了“修炼”某种能力而练习哪种能力,要相信学生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辨别力。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是:1)调查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点;2)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充分的宣传拓展训练,让学生乐于接受这种体验式的课程;4)创建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一种开放的课堂环境中体验、感悟和收获。在这样的一种教学理念指导下,既要完成体育课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教学目标,也要尽可能挖掘和延伸学生“隐形素质”的培养。

3.2 创建“以人为本”定制化的教学内容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可选性较强。“以人为本”的观念突破了原始的体育教学习惯,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变为“学生体验—教师指导—学生分享”的教学逻辑。这样一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能拘泥于传统的体育项目。拓展训练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和沉淀也已经形成了一套内容体系,根据高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定制“主题拓展训练内容体系”,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上课时间和内容。可分为:融冰模块(破冰游戏)、信任模块(如:背摔、电网)、合作模块(如:有轨电车、蛟龙出海)、挑战模块(如:空单、断桥)、沟通模块(如:驿站传书、盲阵)、创新思维模块(如:七巧板、圣塔)、领导力模块(如:领袖风采)。所有内容的变化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采用“以人为本”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上,既注重教更注重学。拓展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的重要补充,在教学方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的身份由“主角”转变为“导演”,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提升能力的辅助者;学生由“配角”转变为“主角”,亲身体验活动并分享所感所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霍军认为,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需要体育教师参与到其中,创建开放、民主、有趣的氛围,协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活动中体验收获[5]。拓展训练通常采用的训练流程是:“任务布置、情景模拟—练习体验和比赛—回顾分享—教师纠正的提炼”。使用体验式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使用比赛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得教学活动和体育课联系更加紧密,适当设立奖惩机制让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在分享回顾环节采用头脑风暴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的高峰体验更加。

3.4 实施“以人为本”科学化的教学评价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评价上,更注重发展性、科学性和人文性。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最后一环,评价是否客观将决定教学实施的可持续性。传统体育课的教学评价以分数定输赢的方式显然已经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因为身体素质的先天性差异会导致学生在教学评价时并不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不客观的教学评价会严重打击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评价要采取“人文性”的评价方式,给予“困难”的考生更多的鼓励、关怀和正确引导。拓展训练对于学生的身体要求并不像田径或球类运动那么高,在考核评价时将学生参与项目的情况进行量化赋分,主要包括:学习态度、项目参与度、分享次数以及项目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同时,如果在高校体育课开展“主题拓展训练”不可能面相所有学生,可以采用选题、选课的上课方式,通过学分的获得完成高校体育课,这样还可以根据学生选择课题的数量辅助评价。

[1]高谦民.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近代发展趋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2]洪 平,章 茹,丁小燕.人本主义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师应对体育教育改革的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马 勇.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及其实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4).

[4]周海涛.大学生能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2013(1).

[5]霍 军.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及创新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体育课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体育课
2016体育年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我们的“体育梦”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