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邓小平对列宁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015-03-26 23:49吴晓都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艺思想列宁文艺

吴晓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的文学艺术理论和批评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这些巨大的成就是在包括邓小平理论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引下,全国文艺理论研究者和批评家们辛勤探索的结果。而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构成之一的邓小平文艺思想,对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艺理论界的思想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指导文艺界澄清了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引领文论研究和文艺批评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反思文论与批评领域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中外文论研究的优良传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邓小平文艺思想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新世纪的当下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和启迪意义。

一、“二为”方向与“艺术属于人民”的文艺政策

在经历“十年浩劫”后,改革开放开启了科学的春天,也带来文艺的春天,营造了文艺思想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春天的这次理论标准的讨论和邓小平同志对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使文艺思想界澄清了思想界过去的迷雾,砸碎了“四人帮”横加在文艺创作和文论研究及批评上的桎梏,文艺理论界和批评界的工作者更加准确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精髓与科学体系。而在全国第四届文代会上邓小平同志在祝词中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针为文论研究和文艺批评方法探索明确了宗旨和方向。

邓小平同志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科学的、完整的继承和发展。无产阶级的文艺为最广大的劳动者代言,社会主义的文化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历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关注的人类文化发展的重大主题。在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当时的文艺研究就设想了未来无产阶级文化的建设的方向,而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壮大和快速发展,特别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成功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原本只是由工人阶级参与的社会主义文化革新运动逐渐更新了它的概念与范畴。在列宁为首的俄国共产党人领导下,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建设实践不断开拓和丰富了工人阶级文化革新的内涵和外延。具体说来,就是在苏维埃国家建设之初,针对时代的变化和主题,列宁提出了“艺术属于人民”的文艺思想。列宁在领导从农业国俄国向工业国苏联过渡的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时俱进地扩大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体内涵,扩充了新型文化建设的队伍,扩展了文化建设主体,拓宽了文化服务的对象。列宁在与德国革命家蔡特金关于苏维埃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向和途经的讨论中,就明确指出,在苏维埃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经不再仅仅是工人阶级的事业,认为那同时也是农民的事业。因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是由俄国工人和农民两大劳动主体建立的政体联盟。文化建设的主体不是像早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那样,由单一的工人阶级来孤军奋战,而是必须团结占俄国人数大多数的觉悟了的农民兄弟一起参与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建设。艺术属于人民,这便与时俱进地扩大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这里的人民的概念,已经不再是经典作家原来设想的单一的城市无产阶级,也即工人阶级,改变了单一的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体的历史局限。这种内涵的扩展符合俄国变化了的实际状况,有利于更加广泛地团结更多苏俄文化人士和劳动大众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于是,新兴农民作家和旧俄国社会过来的同情下层人民和“同路人”的作家都团结在人民艺术的旗帜下,共同为苏维埃的文化建设,特别是文艺建设做出了努力,并且取得了文化建设的实绩,繁荣了20世纪初期苏俄文艺。《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和《第四十一》的作者拉夫列尼约夫等优秀作家作品的涌现就是这种文艺思想哺育的成果。

艺术属于人民这个口号与观念,也是针对当时那些“庸俗社会学”的文艺观念而提出的。列宁批评了那些不利于文化发展的极“左”的教条,保障了最广大的人民享有文化艺术的权利。

列宁在《共青团的任务》中指出,必须用人类全部的文明成果来建设我们的新文化。千百年来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也必须由全体人民来享用、传承和发展,包括工人、农民、进步知识分子在内的人民大众正是这些文化和文明成果的真正主人。正是在这个最广阔的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时代需求上,列宁提出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艺术属于人民”这个经典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20世纪初继承与发展的成功范例。

邓小平同志在反思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延续了马克思主义优良的学风,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而在这其中,又特别注重有过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列宁的思想和经验。邓小平认为,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与同时代和后来者相比,“可能列宁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1]。这当中也包括文化建设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之初,在论述文艺发展方针时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化理论,特别是列宁文艺思想的精髓,批判了“四人帮”极左文艺观念,及时调整了过去的文艺创作方针,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提法调整完善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提法就强调了我们的文艺应该为更加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这里的人民的概念就包容了工、农、兵、知识分子和城乡其他劳动者,彰显了在新时期,我们的文艺是为最广大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服务的宗旨,使我们的文艺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审美诉求,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有利于用优秀的文艺作品鼓舞人民,团结人民。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和对我国文艺方针的调整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符合中国文化发展的国情,有利于新时期文艺的繁荣。

提出和重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就要求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像列宁所要求的那样,使文艺创作“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2]。在这里,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就重申了文艺的“人民性”问题。就是说,文艺的“人民性”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审美接受方式和表达方式密切关联。

在邓小平同志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中,文艺的“人民性”实际上又与文艺的“民间性”紧密相关。文艺创作者真正要在作品中体现人民性,就必须很好地掌握历史悠久的民间文艺创作传统,而这些传统又往往蕴藏在旧有的文艺形式之中。邓小平同志十分熟悉中华传统文化,也谙熟文艺创作的这个基本规律。所以,他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指出:“采用旧形式反映新内容的方法也是必要的,因旧形式在民间具有根深蒂固的潜势力,深为民众所喜爱,且本身亦有可利用的价值。但采用旧形式必须以表现现实内容为主,方法则应是批判的有选择的利用。”[3]创作的素材和题材从人民中来,运用传统的形式表达新时代的内容和主题,展现人民生活的新面貌,这始终是新中国文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坚实的民间文化的基石上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艺形式的潜力和作用,对于发展和繁荣人民的文艺,满足接受民族文艺传统形式熏陶的广大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是文艺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之一。邓小平重视文艺的传统,并要求从传统的文化资源中寻求新时代可资借鉴的形式,以表达新内容的思想是对列宁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忠实继承和新发展。

二、发挥创造精神与创作自由

文学史实和文学发展的规律早已证明,文艺的发展离不开宽松的文化环境。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永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4]256“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多端的,社会越发展越复杂,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的思想就会简单化,就跟不上世事、社会发展的变化。”[5]与时俱进地坚持双百方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列宁领导的苏维埃国家文化建设,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实践与探索。列宁遵从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是在苏俄文化界尊重和保障艺术家和文学家们的创作自由”,真正让创作在社会主义文艺家园的作家们拥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而列宁的文艺政策保障了作家的创作权利并取得了实效。而这一点也为尊重史实的文学史家所承认。美国文学史家马克·斯诺宁在《现代俄国文学史》中就特别提到在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俄罗斯文艺界传统流派与现代流派并存,继承与创新并重,特别是小说界出现了一个“文艺复兴”时期,大量反映新时代题材的“新史诗”小说应运而生,创作高度繁荣。为马克·斯诺宁赞誉的这个文艺繁荣局面,正是列宁在坚持文艺的党性原则的前提下主张保障各种艺术流派生存权利,维护广大俄罗斯作家创作自由文艺政策的积极成果。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文学“新史诗”的兴起繁荣了俄苏叙事文学,带来了被称为俄罗斯文学的“文艺复兴”,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发展的少有的黄金时期。

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的祝词中继承了列宁文艺思想在这个方面的要义,特别强调了“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80年代以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新生作家群广泛的崛起、具有现代意识的新诗繁荣和融入现代意识戏剧的涌现等文艺新成就,也正是体现了邓小平文艺思想充分保障作家创作自由的新时期文艺政策实施的积极成果。

三、多样化与文明成果的全面接受

邓小平文艺思想是从一个文化大国的悠久传统的语境来建构的。他指出:“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们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我国古代和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当借鉴和学习。”[4]210邓小平同志的文艺观具有反映历史与现实的宏大的时空包容度。他要求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眼光远大,题材多样,典型塑造各异,追求思想的深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中国现代文学先驱鲁迅拿来主义的海纳百川气度,多方吸收古今中外的文艺资源以创造丰富多样的文艺产品。这与列宁主张吸收人类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有高度的内在的继承性和一致性。

四、重视艺术责任与思想提高

在论及文艺的使命和文艺家的责任方面上,邓小平文艺思想历来坚持强调文艺家所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感。邓小平同志指出:“不论是对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替代的重要责任。”[4]209中国文论注重文以载道,西方文论也有寓教于乐的传统,东西方进步的文艺传统自古以来都有重视文艺的社会责任和教育功能的传统。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论提出“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当然,这不仅仅是要求文学作品向读者,青少年读者传授普通的生活知识或生活技能,而更重要的重在强调,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培养读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启发觉悟,使之成长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法国进步作家雨果说过:“作品改造读者的心灵。”在此进步的文学社会功用观基础上,俄罗斯的进步文艺界提出了“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文艺教育观念。而今我们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该重温和进一步践行邓小平同志关于加强文艺工作者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思想,努力创造形式新颖激励向上的文艺作品,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文化水平。尤其是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社会向资源全面市场化配置的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时期,在创造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需要的文艺产品的同时,更要坚守文艺创作的道德伦理底线,坚持用优秀的文艺作品鼓舞读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高尚文化氛围。

五、从“文化行业”到文化产业

当今,中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蓬勃地发展。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像初升的朝阳,生机正旺,收获颇丰。面对今天的文化发展成就,我们更应该重温邓小平同志的关于精神产品生产和文化产品生产的重要论述。因为今天的文化产业格局也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启发与指引下逐步形成的。邓小平同志早20世纪70年代就强调了重视文化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的问题,他那时就提醒文艺工作者应该为人民,即为最广大的社会主义文化产品的需求者与消费者培育文化生产行业。他指出:“文化也是一门行业,一个领域,这个领域是为劳动者服务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精神需要就增大了。”[8]也就是说,像不断增强的人民的物质需要一样,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也会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增强扩展而提高。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不仅仅局限是一个精神层面的工作,也不仅仅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坚守与发展,而且同样也是一种为人民大众提供健康有益消费产品的现代文化产业生产活动,通过这个对于国民经济十分重要的产业活动能够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主体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社会主义的文化行业,今天在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也能为国家发展创造可观经济收入。而邓小平同志关于文化“是一门行业”的思想,实际上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的合乎规律的发展,是对列宁文化产业思想雏形的合理继承与创新发展。

列宁在苏维埃国家建立之初就敏锐地发现了现代文化生产活动的巨大经济价值与创造潜力。他在与苏俄文化学家、教育家,时任苏俄教育人民委员的卢那察尔斯基讨论刚刚兴起的电影事业发展的前景时,就敏锐地预见了电影这个新兴的文化行业在普及大众文化的同时,会给苏维埃国家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收入。人们十分熟悉列宁有关共产主义的一个著名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而电影正是随着苏维埃俄国电气化的普及而登上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平台的。列宁精辟地指出:“应该坚定地明白,对于我们而言,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电影是最重要的一种。”今天看来,在当时,电影不仅代表先进的文化载体和传媒技术,而且在列宁心目中,这种先进的新型的文化载体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他及时指示苏维埃文化工作者要尽快地把握电影技术和电影艺术,尽快发挥电影文化在宣教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启发主管电影事业的领导者要及时充分地发挥电影这种新媒体蕴含的经济作用,增加苏维埃国家的经济收入。列宁甚至还具体指示要多拍一些健康有趣的影片,推广普及到广阔的农村去。虽然列宁还没有用文化产业这个概念,但是,他的这个具有预见的文化生产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创新发展的文化产业的思路有内在的一致。

当今,包括影视、出版、文创、演艺、微博、微信等在内的文化产业,正是为社会主义最广大的劳动者服务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一个个的经济潜力巨大的发展文化行业,在这些文化产业领域里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关于文化也是行业的思想,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发展的实际去探索的结晶,这些重要的文化建设思想对于中国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邓小平文艺思想博大精深,具有马克思主义罕见的预见力和实践探索品格,值得我们文艺理论研究者和文艺批评工作者反复学习,细心领会,真诚践行。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9.

[2] 列宁文艺思想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76.

[3]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354.

[6]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61.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列宁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文艺范
习近平文艺思想浅析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
越界先锋:从文艺规训到文化批判——论周宪文艺思想与治学理念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