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如何跨过“最后一公里”

2015-03-26 07:40朱郁华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区级科研成果最后一公里

朱郁华

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是指教育科研人员(包括教师、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对某一教育科研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实践反思、行动研究而获得具有一定实践价值的创造性成果。其基本表现形式为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案例、科研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等。这些教育科研成果如何对接一线教师需求,跨过“最后一公里”,使其在实践层面上产生效用?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一是成果课程化。所谓“成果课程化”,就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培训课程,编制成培训讲义或教材,作为教师培训学习的内容。将教育科研成果课程化,通过办班培训的方式加以落实,教育科研成果就能够在实践层面上发挥最大效用。当然,教育科研成果课程化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专业工作,需要了解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原则,需要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路径及具体要求。

笔者在转化“初中化学教材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成果时,根据这项成果的特点和培训对象的需求,拍摄成微视频,通过主题确定、目标设计、模块设置、内容选择、内容呈现等实践环节,开发形成了“初中化学教材实验改进与创新”这一区级培训课程,纳入区级培训课程资源库,让一线教师选课报名,参加区级培训,这样,使课题成果以课程培训的形式得以形象、生动地展现。由于这门培训课程凸显“扎根教师的内在需求,扎根教师的鲜活经验,扎根教师的实践反思”的特点,彰显“培训方式上的实践性,问题解决上的研究性,内容形成上的建构性”的特征,深受基层化学教师的好评。

教育科研成果课程化,不仅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在职学习的优质资源,而且在培训过程中教育科研成果得以实践检验、充实完善。在我看来,教育科研成果课程化,是一项“双赢”的专业工作,不仅能够为一线教师发展提供专业服务,还能够有效提升研究者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

二是成果展示交流。为了让教育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对接学科教学研究转型发展的需要,笔者于2013年12月主持了为期一天的“‘行动教育导向下的校本研修的行动与创新”成果展示交流会,本区中小学教研组长代表五十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交流会由成果介绍、课堂展示、课例研讨、专家引领四个活动模块组成。

当天上午,笔者先以“基于实证的课堂教学要素研究”为主题,结合“为学而教”的课堂变革实践研究,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该课题研究成果:一是课堂改革的时代走向,二是转型中的教学研究,三是课堂观察量表的开发与使用,四是课例研讨的基本原则和组织开展。接着,两位教师展示了以“为学而教——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为主题的两节校本研修活动课。这两节课体现了“为学而教”的理念主张,具有“学有方向、学有内容、学有方法、学有实践”的特点。在教学现场,学生周围坐满了观摩的老师,他们分成10组,每一组都有自己的观察点,计时间的、点人数的、看学生学习状态的、收集学习单统计的……每一位老师都忙得不亦乐乎。下课后,老师们展开热烈而细致的小组讨论,组长交流发言,组员补充,最后由组长梳理总结。

下午,一位课题组核心成员给大家做 “如何基于学情观课评课”的专题讲座。他指出,了解、诊断学情,可以使教学回归本质,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走进学生的真实世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比较全面的诊断与反思,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符合教育规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位课题组核心成员的讲座让与会教研组长明白,教育不是一种纯主观的想望,而是一个科学的过程,我们应该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掌握学科的特点、课程的差异,应该掌握科学有效的观课、评课方法。

这次成果展示受到高度评价:主题有价值,方案有创意,过程有参与,成果有共享!这次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使得课题成果得以实践检验,也为与会教研组长组织开展基于实证的校本研修活动指明了方向。

实践证明,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以展示交流的方式进行成果推广,促成了教育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于教学改革实践,也有利于在转化与推广中深化研究,形成推广和研究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区级科研成果最后一公里
区级社区教育学院推进社区教育的实践策略
浅析区级疾控中心财务管理问题和策略
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探究
对加强区级财政审计的几点建议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