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治法变局中风云人物的现代叙事——评张军教授的新作《变法与治吏》

2015-03-27 20:43黄敦兵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治吏变局历史

黄敦兵

传统治法变局中风云人物的现代叙事——评张军教授的新作《变法与治吏》

黄敦兵

doi:10.3969/j.issn.1672-626x.2015.03.021

读史可以明智,鉴往而可知来。如何从历史深处的风云人物的叙事中触摸历史的脉络,感知强劲的人文血脉的搏动,以深远的历史温情助力当代的社会进步,一直以来都是当今众多人文学者倾力检省、低回再三的学术话题。

在改革深入的全面起步年伊始,人文学者、作家、湖北经济学院教授张军的新作《变法与治吏》由新华出版社隆重推出。张著对传统治法变局中的风云人物进行了新的历史叙事,更将这一类学术话题引向深入,拓展了历史风云人物的新视野。

这部力作在历史关切、叙事方式与藻饰才情等诸多方面都涌现了独特的魅力,向读者敞开了多重性的解读空间。

首先,这是一部充满史慧、文思与现实关切的力作,有一股强烈的历史意识贯注其中,展示了当代学人深切的知识关怀与深沉的问题意识。全书系作者作为《法制日报·法人》杂志评论家的41篇专栏史评文章的结集,它以独特的视角,纵横古今,将上下五千年的中华革新理念与法制观念及其牵涉的重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给予全方位、多角度的透视与分析。《法人》杂志社的肖黎明、阮加文先生认为,张著“精心选择一个个尘封的历史人物回到我们现实中间,从而突显一向自以为是的现代人的真正局限”。读史可以知兴替。作者史笔所指,将从帝王到庶民、从廉吏到贪官、从文士到武夫、从大变革到小情节等等的历史风云事件与风云人物交织的历史经纬华彩呈现,令人沉思,发人深省。

其次,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叙事方式上看,典型地代表与彰显了作者多年来坚守的个性化的历史书写模式,让人油然而生历史警醒与生命敬畏之感。作者谦和博学,曾自嘲著述不过是“掉书袋子”的结果。在一个普遍沦落阅读神圣性的时代,甘坐冷板凳的厚积薄发似已成为一种守望的精神。哈佛史学家孔飞力(Philip A. Kuhn)说,面对诸多被加了密码的历史信息,我们“必须赋予它们意义”,“我们最大的激情,就在于将意义赋予生命”。“活化”历史文本,解读历史信息的“意义”,是知识人“知识关怀”的重要落脚点。我们可从张著论情法关系的一段见其一斑,他认为,对为政者来说,倘使让情感淹没了公法,最终淹没的可能能是他的自身,倘使能在公法面前打破情感关,丢掉的可能是某些或某个“损友”,收获的却是成千上万的“民心”。张著既以轻松活泼的文笔谈人叙事,又从严谨多维的角度打开了历史尘封中充满社会治理关怀、富有人生关切的人生世相。

第三,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作者以流畅之“文”载厚重历史之“天道”,展示了藻饰才情的魅力。他在论“王肃作伪与郭沫若受骗”时,不无深情地说:“当学术被乔装打扮并被用作某种利益工具时,它一时蒙住的是世人的眼睛,不可能永久地迷惑人们的心灵,真相最终还是会以它的本来面目昭示于人的。”张著将内容分成情法之间、力挽陆沉、雨打风流、披沙拣金、天不藏奸、馨香千古六大模块,将历史与现实之间充满张力的问题以流畅明晓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显示了较深的文字功底。本书书名,为时下少见的毛笔题签,苍然遒劲,古色生香,系同时身为书法家的作者本人题写,观抚之下,厚重之感沛然而生。

在追求“悦读”的时代,沉潜书海,论列史籍,往往会被置身于出力不讨好的境地,极易滑向才识浅陋、简单说教、质而不文、其行不远的深潭。张著能双遣其偏,驰扬史慧,集众智而成一家言,见几而作,顺势而为,从史料的细密爬梳中,寻绎当今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对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因素作了较好的解读,为文化软实力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思路。

猜你喜欢
治吏变局历史
楼市新变局
中国,在变局之中开新局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外币清算变局
从严治吏视域下对领导干部选拔培养之多维思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宋清代“高薪养廉”的反思
历史上的八个月
“治吏”不妨“严”“弹”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