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文化建设成就成因及现代启示

2015-03-27 22:23王银波
贺州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桂系文化城抗战时期

王银波

(广西桂林图书馆,广西 桂林 541002)

抗战时期的桂林,以文化城而享誉国内外。自1936年10月广西省会由南宁迁返桂林后,桂林以其连接湘桂黔等地交通孔道的优势,重拾千余年广西行政中心兼文化中心的地位,以其文化行为和政策法令等影响整个广西地区,造成抗战时期广西的文化重点、热点发生在桂林城或以桂林城为中心的地区。

关于桂林文化城的概述,文丰义先生的《新桂系在抗战时期广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一文虽然主要只是叙述新桂系的作用[1]30-37,但因为新桂系在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城是处于客场地位,国民政府、共产党及其他政治文化派别要在其中发挥作用,都是要借助新桂系的各方面力量进行,故而其所述已经颇为全面。

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城文化建设既有全国性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特点,这一切都是有着必然和偶然的因素存在。

一、抗战时期中国文化建设背后的文化思潮

文化问题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自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以来,其概念更是异说纷呈。而在论述文化建设时,时人也常先谈一番自己对文化概念的见解。因此,在一切文化、知识等都活在历史的语境的理念下,总结常见于论述广西文化建设的时人言论,可知文化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人类社会活动所累积起来的发明、经验以及知识的总成绩。文化受地理、历史等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的影响,自强自立的文化又具有革命性。

文化建设是受当时处于主流文化思潮指导的。抗战时期中国文化建设是在继承中国几千年来,特别是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精英所进行的文化建设探索所得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受到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五四新文化运动、社会主义传播等文化思潮的影响相当深远,受当时社会存在的五派主要文化思潮的影响:

复古派。严守以儒家为中心的封建伦理礼教、文言文等,排斥对西方文化的吸收。这派人物多为从清末科举中走入民国的所谓遗老,也有部分看到西方文明的种种弊端后又皈依中国传统文化者,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漱溟等。

全盘西化派。认为中国固有文化是中国衰弱的症结所在,从而根本否定中国文化的存在价值,甚至有的更进而否认中国文化本身的存在,认为中国文化无一是处,西洋的东西纵是最坏的部分也要比中国的好,要救中国非全盘西化不可,如放弃中文等。这派多出自留学生,代表人物有胡适、陈序经等。

中国本位派(又称折衷派、调和派)。此派站在纯文化的角度,主张在坚守中国传统精神文化基础上吸收西方的器物文明,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者在坚守中国本位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进行去渣滓存精华的改造,对欧美文化是吸收其所当吸收;它们遭到最多的批评是所采用的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方法。代表人物前期为张之洞,后期为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的王新命、萨孟武等十教授。

外国本位派。文中称“以相信经济史观的人们最为明显”或者称其为“全面北降”者,没有指明其更具体的代表人群,而且对此派的论述都不是很多。

三民主义派。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由蒋介石及其跟随者从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改造了原始的三民主义,强调植根于中国道统(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仁爱精神、吸收外国科技等精华等三民主义文化理论,认为中国文化建设的终极目的是反抗帝国主义,扫清封建主义余毒,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平等与自由,建设前进的民族文化。代表人物为戴季陶、陶希圣、陈立夫等。

种种文化思潮的混乱与纷争和当时中国社会战乱纷仍的局面相契合。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思想文化的活跃跳不出普遍的规律,都发生在社会变动剧烈之时。最早的是春秋战国时中国文化的第一次百家争鸣与纷纷扰扰,离我们最近的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所走过的历程。对于抗战前及初期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具体情形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支持下的社会不断遭遇西方越来越严重的打击而愈显衰颓;西方百余年乃至千余年的思想文化在短短十几年几十年中一下涌入中国;中外社会与文化在种种现实下仍然表现出各自鲜明的优缺点等等。总之,在大家都意识到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传统社会倒塌后,在中外交织、新旧交替、新信息闯入速度前所未有之时,各人所见所闻所学不同,所思所行当然歧异,旧的思想文化支柱已经倾倒,支撑中国数千年大一统社会的新的统一的思想文化却没有形成。

当抗战来临,中华民族的危机一步步加深之时,中国人终于在“兄弟倪于墙,外御其侮”的民族潜意识下团结起来,逐步暂时性的走到一起。国民党为当时的执政党,所以,其秉承的三民主义也同样成了众人当时的共识,具体就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华民族的侵略行径,坚决打击投敌卖国的汉奸势力,提升民族自信,凝聚民族力量,以取得中华民族的独立以及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平等与自由。国民党当局因此以其分布于各地的国民党党部为宣传和推行的中心,先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推出新生活运动和文化建设运动,意欲从传统伦理道德出发、以中国当时当地需要为基础来调和中西文化,求得社会共识,最终由于社会形势严重不适合这种理想的实行而告失败。抗战全面爆发后,又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通过抗战建国纲领,确定三民主义为一般抗战行动及建国的最高准绳,全国抗战力量应在国民党及总裁蒋介石领导下,集中全力,奋厉迈进,以达成“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目标。国民党当局这些动作的目的除集中全国力量以求民族解放外,还想在文化上建立一个不同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

二、抗战期间桂系主导的广西文化建设的特色

广西做为当时形式上统一于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国一部分,在种种历史原因之下,也形成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方面的特点。在文化建设方面,广西从上到下的民众在与国同命运的历史潮流中,除执行国民党中央政府颁发的各种相关运动命令之外,还在自己传统的独特的文化建设基础上形成自己抗战时期的文化建设特点。

中原大战后的民国二十一年(1932),广西新桂系正式推行自卫、自治、自给和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的三自三寓政策,客观上推动了广西地区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包括文化在内各项事业的发展,如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颁布包括《文化建设纲要》在内的被称为“广西宪法”的《广西建设纲领》,内容有“提高民族意识,消弭阶级斗争,创造前进的民族文化;奖励科学技术之研究发明;根据政治经济军事之需要,确定教育方针;改良教育制度,使贫苦青年均有享受高等教育之机会”,确立了反帝反封的、革命的、前进的民族文化建设政策。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广西成为抗战大后方,广西当局又于民国三十年(1941)推出《广西建设计划大纲》,着力于运用教育的力量来促进各项建设,同时努力推进其它文化事业的发展。

广西当局的文化建设措施,是鉴于国民文化水准的低下、政治意识的单薄有影响民族意识的危险,也不利于其它方面建设的进展,故特别着力于教育,除正常的适龄儿童和青年教育外,更是注重以(县)国民中心学校、(乡镇)中心学校和(村街)国民基础学校为重心的社会教育,强调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对民众的社会教育和基层其它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与推进,以及基层行政人员参与社会教育,以充分利用一切力量,努力提高民众知识水准,以之唤起民众民族意识和政治意识,培养抗战建国的技能,推进基层政权建设。其它文化事业的建设,如新闻广播、图书出版、艺术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都是辅助提高民众知识水准、民族和政治意识、社会技能等来进行的。还据广西少数(特种)民族众多的现实,强调与之相关的特种教育的开创与推广,以减少内耗,增加抗战胜利的力量。至少自相关论述可以看出,广西当局的文化建设,不仅注重速度,更注重质量;不仅注重城市及理论的发展,更注重文化下乡、文化入伍,如乡镇村街等基层的文化启蒙、抗战前线军队中的文化建设;不仅注重未战之前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推行,也注意抗战胜利失地收复后文化建设的特殊性与紧迫性;等等。事实证明,虽然在广西四大建设(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部分的建设)中文化建设最为薄弱,但仍透着“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不屈与悲壮,也实现了提升民族意识与力量、坚定民族意志的功能,为抗战的胜利及广西民众文化知识水准的提高有着普及的伟大历史意义,对广西获得“模范省”的赞誉,厥功匪浅。桂系军队在抗日战场上的耀眼表现更是抗战时期广西文化建设丰硕成果的有力证明。

广西抗战时期文化建设能够取得一定成绩,相对于其它地区来说,人得其用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广西僻处边疆,整体文化水平素来不高,但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桂系最高领导人不仅本身是在受革命思想与实践的熏染和磨炼中成长起来的,能够在规划并积极宣传文化建设措施之外,更关键的是他们能在“行新政”时“用新人”,如苏希洵、李任仁、高雁秋等等一大批本籍和外籍人士都受到重用,使他们能以“广西建设研究会”等组织为依托,为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广西建设等积极谋划、宣传,不遗余力。到抗战时期,长期做为大后方的、以桂林为中心城市的广西聚集了一大批的文化人和文化机构,他们的劳动成果也更加丰富了广西抗战时期文化建设的时代气息。时至今日,翻阅这些前贤的文章,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其中洋溢着的抗战时期文化建设那漫长、迷茫、喧闹却又是真诚和激情澎湃的气息,让后人无限神往而生高山仰止之叹。后来的美国学者赖维奇对此评价道:广西及延安政府不同于中央政府的成就源于高度的爱国热情、行政效率及清廉作风,并以此约束下属,吸引志同道合的人[2]37-38。

自然,广西的文化建设是在本地文化水准普遍低下的基础上进行,由于其出发点是桂系从维护广西地方权威这个比较狭隘的角度,又面临着与外国列强、国民政府、周边军阀对抗以及自然环境贫瘠的压力,更在建设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抗战时期物资、经费等方面匮乏的窘境,更由于从中央到广西地方在抗战胜利前夕的虚弱而导致日寇入侵所遭受的破坏,广西十余年中,特别是抗战以来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毁于一旦。

三、抗战时期广西文化建设政策爱国主义的本质

桂林文化城虽然在表面上由新桂系来主导的,但是其中也因为各种政治及文化势力的理念不同而充满着矛盾。

在这种矛盾中,经常处于反面的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势力。仅仅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桂林行营主任的变迁及对广西书刊审查委员会的干涉就可窥一斑。而在其中起着协调作用却是数量少而精的中国共产党人士,他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指导下,努力团结新桂系上层、在桂文化人士等,促使桂林文化城在大部分时间里能够保证团结的氛围,从而促进文化城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在桂林文化城文化建设的规模与数量上,起主力军的还是身处桂林的大量文化人士,他们在文学、艺术、教育等等方面共同推动桂林文化城文化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

这些人能够团结起来,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在民族危难的背景下,大家都饱含爱国主义的情怀并能付诸实践。美国人艾迪博士(Dr.Sherwood Eddy)评论到:“予觉广西有许多政治与苏俄现正次第实行者同,惟广西之实行此种政治,并不假手于苛暴之独裁耳。在中国各省中,在新人物领导之下,有完备与健全之制度而可称为近乎模范省者,唯广西一省而已!凡中国人之爱国具有全国眼光者,必引广西以为荣![2]36”可见,爱国主义激励下的桂林文化各派别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表现出一致的行动是被人认可的。

桂林文化城中的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数量众多的作品、活动与宣传的繁多,有不少集中的主题,如抗战文艺与文学、民族形式、文化劳军等等,没有例外地都表现出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而在桂林文化城周边及桂林以外的广西地区,文化建设除在规模上不如桂林文化城之外,主要表现在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从而能够参与提高文化与政治水平,以及拥护征兵、征役等活动,也反映了朴素、务实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抗战时期广西文化建设的启示

桂林文化城的文化建设在城内城外都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不仅鼓舞了时人,提升了民族自信心与勇气,向世界昭示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不屈斗志,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值得纪念与学习继承的地方。

(一)穷而有节

同其它抗战大后方一样,桂林文化城的文化建设始终处于经济穷困、物质匮乏的境地,然其产出却是让人振奋,其中表现出的穷而有节、困而不馁精神无异是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就像当时当局所提倡的“宣传重于作战,精神重于物质”。精神败了,物质虽有,可终将失魂亡身,如汪伪政府;物质虽乏,精神长驻,身虽困苦,但终可兴族富国,中华民族自抗战胜利后开始踏上复兴民族道路的史实可证。

(二)利国利民的爱国主义具有永恒价值

广西四大建设的军事建设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却输了解放战争;桂系政治团体随着国民党政权的败退台湾而分裂、消亡,而留下的唯有文化建设的成果。这中间的成败得失,一目了然,其原因,也很明显:为国为民而行,从而能利国利民,自然成功;为一己私利,终失民望,从而身败愿灭。这说明,心怀爱国主义,践行大利国与民的思想与行动,才是个人人生价值能够实现的正确凭籍。

(三)以中共为核心统合力量进行建设

在整个桂林文化城的文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不是政权领导者,不是数量占优的团体,但是,从民族利益出发,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武器,通过大量艰苦卓绝的斗争,争取地方实力派,团结具有爱国心的人群,仍是让自己的意愿与主张大部分得到实现,也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从而为战后争取民主建国及以后新中国的建立与建设奠定了盟友与力量的基础。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不是一朝一夕获得的,而是通过为民为国的努力工作来实现的,从而说明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来进行民族国家建设的正确性。

(四)广西离不开全国,全国离不开广西

桂林文化城的文化建设是汇聚抗战大后方的文化力量而成的,也就是说它的成就不是一个桂林城及广西一个区域能够实现的,而是离不开整个国家的力量。抗战桂林文化城的衰落也是当时整个中国一时失败的结果,使得桂林文化城终不能独善其身。抗战后桂林文化城的迅速衰落,也说明国家力量对一地发展的重要性。这告诉我们,在今天的桂林与广西建设中,要重视国家的力量,重视合作的优势。

(五)稳定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桂林文化城的兴盛最主要的社会原因在于桂林在全国抗战的大环境中,是一方相对安稳的天地;而在日军攻击下因疏散而衰落的桂林文化城,也说明了离开安定的环境,一切文化建设都是苍白的。因此,前贤悲壮的文化史迹,对今人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于为振奋民族文化建设的力量励志。

[1]文丰义.新桂系在抗战时期广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文化与传播,2014,3(2).

[2]白先勇.建设广西模范省——白崇禧的“新斯巴达”[A].刘瑞琳.温故(十三)[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桂系文化城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桂系为何会垮掉
小荷已露尖尖角
——“桂系”农业“走出去”侧记
桂系品牌全国崛起
感悟非遗魅力
新旧桂系决裂之变
抗战时期旅桂人士对广西人文的认识——抗战桂林文化城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新华书店集团公司解放碑时尚文化城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