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校读研究

2015-03-27 22:23杨继光
贺州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奏折

杨继光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奏折,也称密折、折子、奏帖,是清朝特有的一种臣工直接上奏给皇帝的上行文书。现存清代奏折文书原件约有72万3千余件,另有抄件——录副奏折上百万件,其数量非常可观。举凡自康熙中期以后直至清末二百余年间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一切机密要务,奏折内都有详细记载。因奏折材料真实,未经篡改,日期确定,内容重要,是研究清代历史最原始、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凭据[1]10。其重大史料价值主要表现为:第一,订正一般记载中的错误;第二,补充史书记载的不足[2]37。《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3]一书系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从10万多件有关清代气象以及与气象紧密关联的农业生产方面的奏报文件中,筛选摘录出与各地农业生产概况有关的记载70多万字,联合编纂而成。其内容包括清代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政策、制度,各地屯田、垦荒、耕作及农作物品种、种植、禾苗生长情况、农业自然灾害和防治情况等,比较系统全面。该书对研究清代农业、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及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学者来说必不可少。惟经笔者仔细研读,发现书中存有不少字词、标点错误,影响到该书价值的充分发挥。笔者不揣谫随陋,拟参照其他清代史料,对该书做进一步校勘。

一、文字形近致误

1.《汇编》:“臣率同司道出郊劝农,见麦苗茂发长至三尺有余,麦穗颖粟俱不下三四寸。”(49页)

《汇编》:“臣……于福州、延平、建宁一带地方往来经过,晚禾正在陆续收获。沿途留心察看,上游田地多属依山傍谷,均有泉源引灌,无虞干燥,收成较丰,建宁、延平均在八分以上,而建宁所收谷粒更为颖粟。”(175页)

案:“颖粟”不辞,当作“颖栗”,义为“禾穗繁硕”。颖,长出芒的穗;栗,谷粒饱满坚实。语本《诗·大雅·生民》:“实颖实栗。”毛传:“颖,垂颖也。栗,其实栗栗然。”以本校法证之,《汇编》第4、51、183、213、498等页皆作“颖栗”。草书“粟”“栗”形近[4]3114。

2.《汇编》:“所需牛具、籽种酌量借给,分作三年扣还,从前所欠工本银两缓俟复熟之后再行追征。”(63页)

案:“复熟”不辞,当作“夏熟”,义为“植物的果实在夏季成熟”。“夏”“复”形近致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卢橘夏熟。”晋潘岳《橘赋》:“已郁郁而冬茂,亦离离而夏熟。”唐欧阳詹《徐十八晦落第》诗:“嘉谷不夏熟,大器当晚成。徐生异凡鸟,安得非时鸣。”

3.《汇编》:“查永顺府属四县,各有存贮谷六七千石不等,而永顺县更有从前土司献交官庄,历年所收火印斗谷积有制斛九千余石,均备民间缓急。”(63页)

案:“斗谷”不辞,当作“头谷”,义为“指借给他人用以索取利息的稻谷”。故下文云“均备民间缓急”。“头”“斗”形近、音近致误。清吴敏树《先考行状》:“头谷者,人质贷其谷,加息以偿,至来岁春夏间,除其息,仍以本谷贷。”

4.《汇编》:“应令各户将原认亩号,自立界石竖于地斗,每十号为一甲。”(63页)

案:“地斗”不辞,当作“地头”,义为“田地的两头”。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红蓝花栀子》:“但驾车地头,每旦当有小儿僮女,十百余群,自来分摘。”《红楼梦》第三九回:“天天都是在那地头上做歇马凉亭,什么奇奇怪怪的事不见呢!”“头”“斗”形近、音近致误。

5.《汇编》:“湖南民谷,凡傍山有水之田曰峭田,宜插早禾;平隰原野之田曰陇田,宜插中禾;山中冷泉浸灌之田曰冲田,宜插迟禾。”(75页)

案:“民谷”不辞,当作“民俗”,义为“人民的风俗习惯”。《韩非子·解老》:“府仓虚则国贫,国贫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则衣食之业绝。”清薛福成《创开中国铁路议疏》:“民俗既变,然后招商承办……可以渐推渐广,渐续渐远。”“谷”“俗”形近致误。

6.《汇编》:“自都门至福州省城,行经各省儿五千余里,城乡雨泽应时。”(256页)

案:“行经各省儿五千余里”不辞,当作“行经各省凡五千余里”。“凡”义为“总计;总共”。《易·击辞上》:“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神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明陆深《春雨堂随笔》:“北齐文宣天保七年,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儿”“凡”形近致误。

7.《汇编》:“济南、东昌……所属州县卫陆续报到者共一百零五处,于十一月十六到十八等日各得雪,而新泰、汶上……等处则更积厚至一尺六寸,实为稀有之端。”(268页)

案:“稀有之端”不辞,当作“稀有之瑞”,义为“罕见的瑞象”。“端”“瑞”形近致误。农谚有“瑞雪兆丰年”,正合文义。

8.《汇编》:“徐属各该州县……本年正、二两月又无雨泽,烟苗冻涸已久,不能甲圻出土。”(268页)

案:“甲圻”不辞,当作“甲坼”,义为“谓草木发芽时种子外皮裂开”。《易·解》:“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孔颖达疏:“雷雨既作,百果草木皆孚甲开坼,莫不解散也。”唐杜甫《种莴苣》诗:“两旬不甲坼,空惜埋泥滓。”公权《社会主义讲习会第一次开会记事》:“况植物甲坼之初,若瓦石障其上,则其根必避瓦石之障碍,转向他方以遂其茁生,足证物类有避障碍之天性。”“圻”“坼”形近致误。

9.《汇编》:“且渠用之无定,全视渠道有无淤塞为衡。淤塞之有无,又视黄河水源大小,泥沙拦入多寡以为断,漫无把握。”(268页)

案:“拦入”不见于辞书,据上下文义,当作“阑入”,义为“搀杂进去”。明袁宗道《独坐》诗:“阑入朱紫丛,驽马随鹏鹍。”清黄宗羲《再辞张郡侯修志书》:“一代有一代之制作,革命之际,每多忌讳隐语阑入,岂可不慎。是又不得不改者也。”蔡元培《致〈新青年〉记者》:“此为宗教家反对进化论者之言,不知何以阑入鄙人演说中也。”上文意为“泥沙与河水搀杂进入水渠”。

二、不谙词义致误

1.《汇编》:“各属贫民全赖出口种地以资生计,均苦牛犋、籽种无力备办。”(137页)

案:“牛犋”不辞,当作“牛具”,义为“耕牛和农具”。《宋史·庄夏传》:“时流民来归,夏言:‘荆、襄、两淮多不耕之田,计口授地,贷以屋庐牛具。’”《元史·世祖纪十》:“以别速带逃军七百余人付安西王屯田,给以牛具。”《汇编》中“牛具”用例甚夥,见下文。

2.《汇编》:“浙省农工四五月间最为紧要,全赖霉(梅)雨,沾足,则插莳既易,而盛夏灌溉有资。”(137页)

《汇编》:“闰四月下旬至五月既望,霉(梅)雨应时,普遍沾足,高下田禾无不滋长。”(138页)

案:编者疑“霉”为错字,改为“梅”字。梅雨指初夏产生在江淮流域持续较长的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亦称黄梅天。此季节空气长期潮湿,器物易霉,故又称霉雨。所以“霉雨”与“梅雨”为异形词,不误,编者不烦改字。

3.《汇编》:“武定府属惠民县之刚便等乡……召民认垦已俱布种杂粮,青葱透发。”(197页)

《汇编》:“安徽、直隶、山东各州县地方农民播种二麦甚属普遍,其时节气尚早,麦苗(未)尽出土,须俟春分节届,方能透发齐全。”(305页)

《汇编》:“三月下旬至今雨泽应时,秧苗透发,各处均在翻犁栽插。”(341页)

案:上揭三例中“透发”不辞,除本书外,他书皆未见,亦不见于辞书。今谓当作“秀发”,义为“指植物生长繁茂,花朵盛开”。语出《诗·大雅·生民》:“实发实秀。”宋林逋《山舍小轩有石竹二丛》诗序:“山舍小轩有石竹二丛,哄然秀发,因成二章。”元许有壬《寻梅》诗:“何以慰吾衰,梅花秀发时。”《汇编》中“秀发”他例如:“晚禾俱已插莳齐全,现在青葱畅茂,地瓜、杂粮均各秀发。”(210页)

4.《汇编》:“臣闻京东一带,濒海千里可以开垦。因访诸天津居人,咸谓地广可耕,但百姓无力垦辟,且习故常图近效,遂委为弃地。”(345页)

案:“习故”用于上文语义扞格难通,当为“习俗”之误。“习俗”义为“习惯风俗”,施于上揭例中文从字顺。不细审词义致误。

5.《汇编》:“盛京现届布种春麦之际,农民望雪正殷。兹于二月十四日瑞雪缤纷普沾,甚属优沃,于东作大有裨益。”(379页)

案:“优沃”不辞,不见于典籍及辞书,当为“优渥”之误。“优渥”义为“雨水充足”,语本《诗·小雅·信南山》:“益之以霢霖,既优既渥。”汉焦赣《易林·噬嗑之恒》:“白鹤衔珠,夜食为明,膏润优渥,国岁年丰。”明张居正《贺灵雨表六》:“臣等叨依禁从,快睹嘉祯,愧无涓滴之酬,喜有优渥之霈。”施于上揭例中文从字顺。“沃”“渥”音同,又不细审词义,因而致误。

6.《汇编》:“湖南粮价自五月初旬以来,日见增长,比较往岁竟贵至四倍有奇。现距收获之期尚在一月以外,若更有加无止,则家簷困苦,殊可隐忧。”(502页)

案:“家簷”不辞,不见于典籍及辞书,当为“家笥”之误。“家笥”义为“私家的箱箧”。《新唐书·文艺传下·卢纶》:“帝遣中人悉索家笥,得诗五百篇以闻。”明李东阳《忠爱祠赋》:“侯发公粟,若启家笥。”施于上揭例中文从字顺。盖草书“簷”“笥”形近,又不细审词义,因而致误。

7.《汇编》:“富平县属东北乡于四月十六日午后烈风雹雨……打伤地内二麦豆菽,俱已萎地。”(597页)

案:“萎地”不辞,不见于典籍及辞书,当为“委地”之误。“委地”义为“散落或委弃于地”。《东观汉记·锺离意传》:“显宗时,意为尚书,交趾太守坐赃千金,征还伏法,诏以其赀物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唐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汇编》同页下文即有“禾稼委弃于地”,堪为注脚。

8.《汇编》:“其间五金之矿亦复不少,并令一律躧(屣)勘,冀杜他人觊觎。”(597页)

案:编者疑“躧”为错字,改为“屣”字。实则躧、屣、蹝为一组同音同义的异体字,故不烦改字。“躧勘”义为“实地勘测”。

三、不谙文义误改

1.《汇编》:“昭通地方……从前夷人刀耕火种多系雁(燕)麦、苦荍、小米、杂粮,即(既)有可以开辟成田之地又不善耕耘。”(91页)

案:上文中“即”字义为“即便;即使”,表让步,不误。编者盖以为当表“既然”义,故误改为“既”字,反使文义不协。

2.《汇编》:“江浙水乡而田地畏旱[较]甚于畏涝,北省高燥而田土畏涝又甚于畏旱。”(279页)

案:编者疑上文中有脱文,因加“较”字。实则原文中先云“甚于”,继言“又甚于”,语意连贯,并无脱文,且增字以后“较甚于”反而不合语法,典籍中未见。

3.《汇编》:“如能按照奉天大凌河马厂及侍郎贻谷现办晋边垦务章程,招取公司集资领垦,则程(成)功倍速,收效不难。”(597页)

案:编者疑此处“程功”为误,臆改为“成功”。实为不谙词义,尤其是不谙文义,因而妄改。“程功”“成功”皆为成词,而义不同。“程功”义为“衡量功绩;计算完成的工作量”。《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章炳麟《四惑论》:“又有三人,一画花木,一操会计,一编谱表,终日程功,其劳相等。”上揭例中正为此义。今成语犹有“计日程功”。

四、标点位置不当

1.《汇编》:“又如惠、潮、嘉等府州民人往往挈眷远赴川省,佣耕以为糊口之计。”(93页)

案:“佣耕”是“远赴川省”的目的,故“佣耕”二字当属上而误属下。

2.《汇编》:“臣察核金、衢、严、处四府地居上游,节次风雨亦不甚狂骤,竟无淹浸之患,即有高亢受风山田,稻已成熟被风摇落减损,收成无几。”(142页)

案:“减损”二字当属下而误属上。上文本意是陈述以上四府所受风雨灾害不大,即便有高亢山田受风吹落稻谷,总体而言收成减损亦小。如按原文标点,语意恰与事实相反。

五、标点当施而未施

1.《汇编》:“以麦、稞、糜、粟四色牵算照市价每粮一石估值银一两。”(100页)

案:“牵算”后当施逗号而未施。

2.《汇编》:“台湾也有被旱歉收之处为数较少。”(130页)

案:“歉收之处”后当施逗号而未施。

3.《汇编》:“甘肃口外耕种地亩原无粪土培,但其近水之处,如有可垦之土是以轮番歇息,俾地脉缓纾,易于滋长。”(201页)

案:“可垦之土”后当施句号而未施。

4.《汇编》:“灵壁、泗州二属被水低田未及赶种,仅止高田播种二麦。今合通县牵算是以分数较减,约收五分有余。”(373页)

案:“今合通县牵算”当独立为一小句,后当施逗号而未施。

六、标点不当施而误施

1.《汇编》:“浙省农工四五月间最为紧要,全赖霉(梅)雨,沾足,则插莳既易,而盛夏灌溉有资。”(137页)

案:“全赖霉雨沾足”语意紧密连贯,不当于中间点断。

2.《汇编》:“每户拨给田三十亩,并借给牛、具、房价、籽种、口粮。”(186页)

《汇编》:“于秋收时除扣还籽种、口粮外,牛、具、房价分年带征完纳。”(186页)

案:“牛具”为一成词,不当于中间点断。“牛具”义为“耕牛和农具”,见上文。《汇编》中另有用例,如:“饬令效力贡监生等自备人工、牛具暂行试种。”(36页)《汇编》:“奏为金川新疆屯务酌办籽种、牛具次第完备,并停办番地土盐。”(267页)此数处标点不误。即以韵律而言,“牛具”前后词语如籽种、口粮、房价皆为双音词,此处不得独异。

七、所用标点不当

1.《汇编》:“土(吐)鲁番与托克逊,披缠相仿,哈拉沙拉一带向无人住。不能得知。”(172页)

案:“托克逊”与“披缠”皆新疆地名,故“托克逊”后当用顿号而非分号。又“哈拉沙拉一带向无人住”语意未完,其后当用逗号而非句号。

2.《汇编》:“凡有商贾人等自来呈垦者,每户给地三十亩,照例给与农具、籽种、马匹、俟届六年按额升科。”(248页)

案:“马匹”后当用逗号而非顿号。

八、脱文、衍文及其他

1.《汇编》:“附近楚省之芷江县、本省之黄平州二处均系产米之乡,各用舟载至镇,源源不绝,民苗易于俞买,均无匮乏。”(254页)

案:“俞”字涉前一同音字“于”而误衍。

2.《汇编》:“永清、东安……官荒旗荒地亩并原勘之流石庄等处,其间河占堤压,沙碱深重、石盖水冲、难以施工开垦得固多,而荒居熟地之旁,沙碱尚轻,堪以用力垦复者亦复不少。”(254页)

案:“难以施工开垦得”之“得”当作“者”。“难以施工开垦得者”与下文“堪以用力垦复者”形成对比。盖因“得”“者”音近致误。

[1]朱金甫.清代奏折制度考源及其他[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3).

[2]李正中.清代的奏折及其史料价值[J].历史教学,1989(12).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洪钧陶.草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奏折
清代的奏折
庭院吉气自何方 一份紫禁城庭院门位相度奏折的图解
清代奏折解读
朱元璋倡导奏章“减肥”
论如何鼓励自己认真学习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的内务府相关的奏折
雍正朝奏折制度发展概述
清代奏折对语文辞书编纂的价值
清代奏折农业词语札记——以《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为例
清代奏折制度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