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5-03-27 08:46张丽莉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16期
关键词:就业率市场营销毕业生

□文/张丽莉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体现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度,也反映出社会对高校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认可。为了解我院农产品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状况,特别是用人单位对他们的满意程度,以检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效果,我们对学院2010届~2013届市场营销毕业生质量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开发“营销能力培养与具体产品结合的多渠道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四加法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等一系列改革已见成效,得到了社会用人单位的肯定。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措施

(一)积极开展深度校企合作。颁发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与《校企合作考核与奖励办法》等,使校企合作有章可循。与省茶业有限公司、省银华棉麻产业集团股份公司等四家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了经营面积800多平方米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农产品营销实训基地,实现了“校中厂”的合作形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建立了稳定的涉农校外实训基地43个,涉农顶岗实习单位100多家。各专业均大力推行订单培养,近5年共与30余家涉农单位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涉农订单培养人数与比例逐年递增。

(二)构建与具体产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合作区域大类农产品流通企业(行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结合具体产品(如茶叶、食用菌),改革课程体系与内容,培养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对专业培养目标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构建“与具体产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措施为:在第一、二学年,开设的是大类营销课程和通用能力培养课程,第三学年开始则实行基于职业岗位导向的课程选修体系,学生根据自己的自身特点和就业意向进行课程选择。根据农业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及热点情况,目前开设了茶叶方向营销课程,水果、蔬菜方向营销课程,食用菌、蜂产品方向营销课程,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就业意向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并进行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强化训练。

(三)“四加法”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专业采用深化“校内+校外、自发+安排、学校+企业、单一企业+企业资源平台”的“四加法”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的实践深度融合、交替进行。

(四)“三、三、四”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模式。“三、三、四”是指“三个双、三结合、四共同”,“三双”是指实践管理“双主体”,实习指导“双导师”,顶岗实习“双身份制”;“三结合”是指专业知识学习任务与顶岗实习项目结合,毕业设计与顶岗任务相结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四共同”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评价标准、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教育学生、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评价学习实习成效,学校与企业共同保障学生实习中合法权益。

图1 2010~2013年市场营销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对口就业率

图2 2010、2013届市场营销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分析图

二、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分析

为了反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我们对改革前的2010届市场营销毕业生和改革后的2013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问、座谈等方法对改革后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

(一)毕业生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不断提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得到提升,初次就业率从2011届的90%,2012届时达到92%,201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了99%。(图1)对口就业率从2010届的88%提升到2013届的96%,特别是订单班2013届湘茶班,毕业生专业对口率98%,不对口所占比率只有2%。

2013届毕业生大部分进入了省内农产品生产及销售企业,如茶叶、食用菌、蜂产品、水果、蔬菜等大类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一线,从事农产品销售业务、市场部门等岗位业务操作。其中进入茶叶企业的比例达到26%,菌类企业占21%,蜂类企业占20%。

(二)就业稳定性不断增强。通过调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一年内的工作稳定性情况,发现2010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跳槽现象比较频繁,有76%的毕业生有过跳槽经历。2013届毕业生跳槽现象有了较大降低,大约有35%的毕业生有过跳槽经历。毕业生较低的流动率一方面有利于毕业生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很积极的作用。(图2)

表1 市场营销专业2013届毕业生跟踪调查汇总表

图3 2010届毕业生薪酬水平分析图

图4 2013届毕业生薪酬水平分析图

(三)毕业生就业待遇持续增长。2010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工作收入基本达到1,800元以上。其中,2,000~3,000元的比例最大,达到39%,其次为1,200~2,000元占34%,如图3所示。2013届市场营销毕业生工作收入整体有所上升,起薪也从1,000元上升到1,500元以上,其中2,000~3,000元的比例增长到40%,3,000~4,000元也达到25%,如图4所示。特别是订单式培养的2013届湘茶班毕业生,工作起薪基本达到2,000元以上,高收入者的比例也明显增加,月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的达到10%以上。(图3、图4)

(四)就业保障指数与职业发展指数不断提高。除了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相对足够的收入外,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职业发展前景是就业质量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2013届毕业生就业一年内,有35%左右的同学拥有单位的培训、学习等机会,10%的同学拥有单位晋升的机会。

2013届毕业生享受企业提供的福利和保障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在工作中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部分学生毕业后较快地成为企业的区域经理、营销主管、客户经理、店长、招商经理等,而且上岗起薪点明显高于一般专业及省内其他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水平。

(五)用人企业满意度高。在对2013届毕业生所在单位的调查中,我们调查组通过与15家用人单位的调查与座谈,搜集到我们培养的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数据汇总如表1所示。(表1)

从以上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数据汇总图示来看,用人单位对农产品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协作能力予以充分肯定,对学生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表现也有良好评价,对毕业生满意率全部在良好以上,即本专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称职率为100.00%,说明农产品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在单位的工作情况还是令人满意的。

根据市场营销毕业生2次社会评价调查结论表明,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也在提高。2013届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明显高于2010届毕业生,时间跨度越大,差异越显著。

三、调查结果对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改革的启发

(一)构建农字特色课程体系。从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来看,目前市场营销毕业生仍面临就业较难的境况,就业层次偏低,收入偏少。用人单位大多反映这些毕业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特色不强。因此,探索建立具有农类高职教育特色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农业企业输送“适销对路”的农业市场营销人才,促进现代农业及我国“三农”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

(二)完善“多渠道开放式”工学交替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学校渠道与企业渠道并存、课堂内渠道与课堂外实践渠道兼容、教师指导式的培养渠道与学生主动实践体验渠道共享。专业建设以及学生培养过程是无障碍、敞开式的,专业深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的调研,企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材的开发,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的特征选择与调整课程内容,企业兼职教师介入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企业专家参与对学生评价等。进一步营造“企业专家进校园、专业教师入企业、学生游走在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氛围。

(三)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培养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要转变以知识为中心,以培养少数英才为目的的传统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的现代教育理念。当前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生产第一线,只要掌握好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即可,但要满足高职学生就业后择业及后续发展问题,在培养他们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注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四)重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培养。市场营销专业领域对学生的组织、协调、人际关系及文档管理等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在课程设置及实践环节中加以重视。一方面建议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人文方面的课程,比如管理学、经济学、法律、人际关系学以及心理学等课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社团活动,通过实践提高认识、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1]李桦,刘金科.长江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调查报告[J].高教高职研究,2012.43.

[2]马小辉.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价的架构与运行[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3]赵阔,王元元.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探析[J].人才培养,2011.7.

[4]曲娜.从毕业生调查反馈看一般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猜你喜欢
就业率市场营销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成人院校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的思考
最“叛逆”的毕业生
数据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
日本应届高中生就业率71.1%就业形势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