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思路教语文

2015-03-27 04:22雷青
新课程·上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习作课文

雷青

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才有效一直是很多语文老师困惑之处。就此问题,也让我纠结了很久,总是把握不好方向。但通过参加《现代与经典》的教学观摩活动,与名师近距离的交流,让我找到了答案,找到了教学的真谛。

一、超越理解,关注表达

以往我们的教学将侧重点放在了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上,却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的指导。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方法怎么变,总是跳不出教内容、重理解的教学观念,虽然也尽力在寻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但总会遇到瓶颈——学生表达能力提高缓慢,习作能力不尽如人意等问题。

通过此次学习,我发现,仅仅是在授课方法上变来变去是低效的劳动,虽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虽然也让他们背经典、积累好词佳句、增加课外阅读,但收获甚微。只是形式上的转变或一味地去模仿他人的优质课,没有自我思考、自我突破,那么我们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上一定是缓慢的。

新课标中指出:要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这里将“听、说、读、写”包含在“运用语言文字”中,将“理解”包含于“运用”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超越理解,关注表达”。转变观念,由注重内容的分析理解,转向强调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记得孙双金校长执教的《匆匆》一课中,教师将对课文繁琐的分析改为以读促讲、以读促悟、边品边悟。在读中感悟语感,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板块清晰,目的明确,突出了散文的特点。孙校长从两个角度梳理课文,即:文脉、文采。重点以文本为例,教给学生如何用形象化语言去表达。

另外,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关注表达的足迹。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引领学生一起关注了文中几个重点段落和句子的表达。“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看似啰嗦的写法寄托了作者特别的情感。于老师带领学生反复咀嚼,感受作者童年的自由和快乐。那么,这一段文字对于学生今后的习作有没有指导作用呢?我想,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一定在体验到自由、快乐的同时学会了一种表达的方法。

这是我们在看到大师的课堂时的收获,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解读,去实践呢?怎么超越理解?怎样去关注表达?我觉得这中间还有一个度的问题,尺度把握不好,就会走歪路,实践中不是偏左就是偏右。就我个人而言,是这样理解的:超越理解不是不理解,理解是基础,基础是不能丢的,只是在课堂中的分量应该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表达是提升,是再创造,这在阅读的课堂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

二、读写结合,回归本色

语文课是什么?很简单,语文课就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通俗地说,学习语文就是为了阅读和写作。而阅读就是为写作打基础,课文就是学生学习写作最好的范文。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合理地运用课文,找到读写结合点,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针对不同的教材特点,当堂进行一些小练笔,学以致用。

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如,模仿练笔、拓展练笔、感悟心得等都是“读写结合”的常用例子,它为学生构建了对话的平台,促进了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了作文能力。

如,拓展练笔,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拓展练笔比较适合他们。练笔的形式很多,有补白类,包括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有扩写类;有情感升华;有主题提升类等。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假如教师引导学生续写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如,在学习了《坐井观天》后可以引导学生写《青蛙跳出井了》;学习了《龟兔赛跑》后可以写《龟兔赛跑后传》等。这样的练笔可以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统一。

在高年段,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完一篇课文之后写一些感悟、启示。比如,学完《桃花心木》《手指》等课文后,我就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来写一些读文后的感悟。不要小看这课堂上的片断联系,它在为习作打基础,是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

三、删繁就简上出语文味,使学生学得更扎实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要省去那些无效的教学环节,直奔主题,直奔中心,让学生学得明白。省下更多的时间,去夯实我们的语文能力训练,扎扎实实教语文。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简单实用。但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它是简约的教学内容,是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也要少而精……简单,是一种指导思想,也是教学的较高境界。我们要以简驭繁,实现省时高效的课堂教学。

《匆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文章语言很美,但有些语言内涵深刻,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内心情感。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对学生不放心,可以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通过读去感悟语言的魅力和表达的精妙。运用提炼捕捉文章关键词的方法抓住文脉,使学生思路明晰,目的明确。

我认为像这样的文章,教师都不需要做过多地讲解,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用心地去读文,将文章读到心里去。既然作者寄情于景,那么我们就通过读,感受字里行间的情。“读”就是基点。学生通过扎扎实实的读,去扎扎实实地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积累优美的语言,为自己的习作提供最好的范例。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更新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所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迎来回归原点的春天。

参考文献:

赵润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编辑 郑 淼

猜你喜欢
语文课习作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