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金融制度制约主要矛盾与根源所在

2015-03-28 00:54方锦路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县域贷款资金

方锦路

县域作为是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是城乡联动的关节点,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交叉点。金融制度体系是否合理、有效,根本的检验标准是制度的设计是否与需求相符合,是否满足得了需求的总量与结构。其制度体系科学与否,攸关县域经济发展,乃至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剖析种种融资难原因

当前我国县域金融的制度安排的缺陷,体现在县域经济领域突出的是金融机构组织单一、存多贷少资金外流、资金用于非农领域、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

1.金融组织较为单一

我国县域银行类金融体系,曾经由农村信用社及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支行组成。由于历史沿革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家为了保持国有经济部门的持续增长,1997年中央召开了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国有商业银行聚集的资金主要投向国有经济部门,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施“退出农村战略”,大量撤并县城以下地区的分支机构,县城经济主体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取的贷款越来越少。当时邮政储蓄机构的功能定位是只存不贷,将邮政储蓄存款全额转存人民银行,导致大量县域地区资金严重外流。据2012年底统计数据,全国县域农村的60%-70%的资金,通过邮政储蓄银行“抽水机”,定向流入地市级以上的城市和工业园区。

2.存多贷少资金外流

随着国有银行全面实施中心城市战略,县及县以下的金融机构从县城撤退,信贷萎缩存贷比例下降。对新建企业客户实行三年后视经营情况决定是否贷款,在最需要资金支持的阶段不参与县域企业的信贷支持,尤其是国有银行对县属机构也实行了只存不贷、只收不贷,仅仅作为功能单一的存款银行、储蓄银行。国有银行对县域经济的金融功能实际上已经残缺,更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曾经担纲县域信贷主力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县支行,统一被降格为分理处后,新增贷款几乎为零,曾经造成合理急需资金严重缺口的负面影响。虽然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主体,保持其资金的效益性和安全性是合理的,但从社会经济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大局考虑,农村地区大量资金外流,加剧了农业生产与农民经营的贷款困难,造成农村资金入不敷出,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制约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给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造成了阻碍。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农业生产资金在整个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不足6%,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连续五年从县域区域抽调资金达到了30亿元,加上邮政储蓄2006年前只吸储不贷款抽调农村资金,农村资金供给难以为继,已经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3.“农转非”现象突出

农村信用社吸收的资金有相当部分用于非农领域,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撤销大量分支机构后,农村信用社被寄于厚望,承担“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重担。但是,我国众多的农村信用社并不具备合作金融的“自愿、互助、互利、低盈利性”的本质,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资产质量不高,产权结构不清晰,影响了金融服务“三农”能力的提升。加上农村信用社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官办色彩浓厚,人员素质偏低、机构臃肿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难以正真成为规范的、农民自愿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出现了资金“农转非”现象,表现在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将基层农村资金调剂给城镇及郊区,造成需求旺季资金大量流出农村进入城市。另一方面受利益驱动,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农村信贷资金“弃村进城”“弃农逐工”,向利润较高的行业和产业转移。有的农信社还向其他金融机构拆借资金,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端房地产及投资各类债券等。

4.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

农村贷款成本相对商业企业等“黄金客户”要高很多,主要受农户贷款额度小、笔数多、周期短、利率低等因素影响。自然气候、市场供需变化更是成本不可控的重要原因。从而造成了县域金融机构“借贷”“慎贷”。贷款人法律意识缺失逃债赖债,挫伤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逃避银行债务形成了呆坏账,导致银行不良资产上升。即便金融机构将债务诉讼法律,胜诉之后也难以追回欠款,金融机构胜诉案件执行率不足40%。一些法院除了依法收取诉讼费、执行费,还要加收一定比例的“办案实际支出费”,增高了银行的费用支出。此外,政府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不同程度地对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采取默许态度,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逃废银行债务的不良风气。

源自顶层设计的制约

随着我国转轨经济的发展,初始时期的均衡状态逐步被打破。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对金融制度的需求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体现为金融需求有了巨大的增长;另一方面现有的国家顶层金融制度,在设计上出现了不相适应,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制度的完善改革,影响金融资源的有效供给,从而产生了事实上的制度供给缺口,体现在从区域内聚集的正规金融组织体系的资金,不能满足区域内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巨大的资金需求。

目前,我国县域金融制度安排缺失呈现如下特点:

1.县域金融收缩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面对金融对外开放的诸多承诺,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环境更加严峻,居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国有商业银行,展开了力度空前的战略性改革,战略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市场结构调整。其中对县域经济产生明显影响的改革举措是,四大国有银行大幅度撤并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分支机构、集体退出县域金融市场,所撤并的分支机构主要为县以下营业网点。截至2006年底,国有银行撤并了占总量1/3的基层机构,达3.1万余个。以西北5省为例,国有银行撤并网点中县以下的网点达2722个,占撤并总数的93.57%;撤销县支行188个,占撤并比例的6.46%。与此同时各商业银行对县以下机构的贷款实行转授权制,县以下机构贷款权限受到严格限制,部分地区甚至一级分行都被收回了贷款审批权,信贷力度显著下降。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变经营思路,调整经营战略,造成了县域金融服务能力明显被削弱。

2.贷款更趋僵化

2006年以前,银行实施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更多的是针对大中型企业设计的,缺乏科学、合理、规范和灵活性的中小企业资信评级标准,不能针对县域经济区域企业的不同发展形式和特点,体现中小企业真实资金信用状况,导致县域中小企业不能进入银行信用等级评定范畴。县域金融收缩后,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银行在对企业发放贷款主要采取抵押担保形式,对抵押品的要求苛刻,贷款手续繁琐、环节较多、时间较长、财务要求高,难以适应中小企业贷款需求,使信贷投放与企业经营的资金需求脱节。审批繁杂缺少导向性,对于县域企业贷款至少要经过企业申请、信贷部门调查、县支行审查、审贷委与县支行检查、省一级分行多地市分行批复、县支行发放等6个环节。对非公有企业的贷款条件则更为苛刻,其第一笔贷款必须报经省级分行审批。对于民营企业集群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认定,银行与政府的结合不够紧密,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规模结构的调整上难以统一意见。

3.规则缺乏灵活性

根据规定企业申请贷款,须由一定资质或信用等级的企业担保,贷款程序的运作依据严格定义的指标和审查监督,或由企业出示资产、存款资金(有价证券)做抵押。致使许多企业因担保不合规被拒之门外。规则与程序缺乏灵活反应与变通,造成了信贷风险责任僵化,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风险看得过重。即便是集群式、家族式企业,具有优越的发展环境、较强的发展潜力和经营活力的企业,也往往视而不见。可供担保的抵押品的苛刻要求,使得金融供给的可获得性大为降低。金融机构抵押资产只限于城镇可估值商业用地、房产和部分设备。以基层农信社为例,发放1万元以上的贷款,就要求借款人提供资产抵押或担保。由于对农户而言土地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连住房房产也不具有法律效力,无疑降低了农户获得贷款的机会。

4.民间借贷活跃

理论上讲制度供给和市场需求达到一般均衡,现有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才能够被接受并愿意保持下去。在我国县域金融制度发展初期,国家运用行政手段,通过金融制度的设计,实现了一般均衡。随着转轨经济的发展推进,初始均衡状态逐步被打破。面对金融制度的供给缺口,以民间借贷为主要形式的非正式金融活动,在县域内自发地活跃起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域资金供求矛盾。从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金融学院对657户城乡居民户的样本分析可以看出,过去3年的农户借贷规模多数在10000元以上。35.15%的农户和58.41%的县城居民有民间借贷行为。借钱的农户70%以上选择了向个人借贷,9%向包括高利贷在内的其他民间组织借贷;向合规金融机构借贷的只占21%。虽然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在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促进农村个私经济发展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其运行极不规范,潜伏较大的金融风险,并不利于农村金融的稳定与发展。

5.竞争动力缺乏

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导致金融服务不充分。农村信用社网点虽然遍及全县,其他的金融组织难以其产生竞争威胁。农信社的下属机构之间也缺乏竞争的条件和空间,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农信社成了农村金融市场最后的、当然的服务提供者。农村信用环境比较落后,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失去环境支撑。造成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低下,利率费用水平高企。农村金融服务不充分,不仅有竞争缺失的原因,更与农民金融知识匮乏、金融意识淡薄直接相关。全国开展创建农村信用工程的活动,虽然促使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农业产业的弱势性、相对较大的市场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农户(居民)整体诚信观念不强,导致农村信贷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不良率居高不下,使得风险和收益不匹配,造成了信贷资金的持续外流。

链接:企业融资是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有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之分,外源融资又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企业内源融资是企业依靠其内部积累进行的融资,包括资本金(除股本)、折旧基金转化为重置投资和留存收益转化为新增投资。内源融资在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内源融资能力及其增长主要受到企业的赢利能力、净资产规模和未来收益预期等方面的制约。外源融资则是企业通过一定方式从外部融入资金用于投资。外源融资的发展,可以提高全社会对储蓄资源的动员和利用能力,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直接融资是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向资金供给者直接融通资金,间接融资则是企业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向资金供给者融通资金的方式。

猜你喜欢
县域贷款资金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旧信封
还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