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理念下的小学教育探究

2015-03-28 00:10何君辉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学分制理念改革

何君辉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初等教育系,湖南岳阳414000)

学分制理念下的小学教育探究

何君辉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初等教育系,湖南岳阳414000)

学分制目前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采用,其与素质教育改革在基本理念上具有本质一致性,都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将学分制理念用于小学教育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学分制理念;小学教育;流动班级制;弹性课时制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日益明显,以学年制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学分制应运而生。学分制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能使学生的自主发展基础上实现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在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凸显出其独特优势,因此,它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迅速推广。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小学教育中并不能照搬高等教育的学分制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学分制理念与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向不谋而合,因此,研究学分制理念下小学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分制的基本理念

(一)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予以充分照顾

个体独特性是生命的本质特征,生命独特性不仅是每个生命个体彰显其存在价值的依据,也是造就丰富多彩的社会的重要构成,并在此基础上使社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动力[1]。任何抹杀这一观点的认识都难免陷于抽象人性论的错误境地。如果忽略生命的个体差异和独特特征,生命将处于一种抽象的存在,从而失去本真。处于生命成长时期的学生也不例外,独特的生命个体是其存在的本真形式,这也构成了学生发展的直接基础和前提,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命发展潜能,这也就造成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质。多元智能理论对这一特质进行了明确的阐释,人类是由八种智能组成的多元智能结构,并且个体的内外部因素的不同影响还会使这些智能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产生差异。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意义及作用形式,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不同智能活动的机会,而不是用统一的教学标准来对其进行限制和抹杀。

(二)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始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因为其不仅是人类生命形式的本真,也是个体价值的体现,人类的个体价值从本质上说就是以自我发展为基础实现自身潜能的开发,从而形成独特的自我[2]。上述过程是通过生命的自主行为来实现的,因此主体性也就成为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重要载体,是生命本体、价值和实现的综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的体现主要在于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重要转向。这种理念下,知识只是人本目标达成的一种手段。教育的作用不仅限于谋生,而在于从学生的具体生命特质出发,通过知识的融入,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与生成,并寻求其中的意义和价值的达成。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主要表现是个体发展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要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就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接触风格各异的教师课堂,并能够在研究与批判思维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保障

人的个性在不同的视角下有不同的界定,从教育视角来说,个性就是主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具有倾向性的独特生命品质。学生是具有无限潜质的人类未来的表征,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本体,因此,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育,其内核必定是学生本能的发展。教育不能漠视学生生命潜质中的原初潜能,相反,必须依靠这种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述认识不仅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赋予教育一种本质的规定性。学校教育的指向应该是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内在力量。教育者要相信学生的潜质,为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还给学生充足的学习自主权。但是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独立发展意识并不能顺利显现,因此教育工作者还负有唤醒学生人生信念的责任——培养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主体意识和精神。

二、学分制理念导向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包括小学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3]。而实行素质教育的精髓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培养,这与学分制的理念不谋而合。随着社会的迅速进步,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在当今社会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具有丰富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国素质教育改革达成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格的目标,就必须改变以考试分数衡量教育成果的教育教学制度。当然这种改革并不是否定学生评价,而是改变传统的统一课程、统一内容以及统一进度的单一呆板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评价方式,这也与学分制的初衷与基本理念相契合。

(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的统一。任何把能力培养排斥在外的知识传授都是不科学的教育。因此教育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有创见的问题甚至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但是在大统一为基础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下,这种启发式教学并不能真正得到实现,而只能模仿其表面。只有对教育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并激发他们持续的学习兴趣,促成个性发展目标的达成。

(三)促进小学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

学分制理念的贯彻与渗透,首先要求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适应性变革,使之符合学分制理念,反过来学分制也会刺激教师的教学创新。学分制理念本质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在这一理念下,一切教育活动成败都要依学习者的发展为衡量标准。教学管理者必须以新的教育思想对教学进行管理。具体来说,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进步,教学效能应该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而不是为了固定任务的达成。学分制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应该是与标准化教育向创新教育的积极转进相适应的柔性管理,这种管理的主要特征是非强制性和非权利干涉性,由教育和管理艺术产生的潜在说服力,引发的自觉行为的管理而不是管理者意志的具体展现与贯彻。

三、学分制理念下小学教育改革的具体形式探究

(一)直接采用学分制

1.直接采用学分制的优势。学年制和学分制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制度,但是学分制在目前的小学教育阶段应用较少,因此,其具体的应用模式还需要进一步试验探索,以适应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从中学教育学分制的试验结果来看,在小学段实施学分制也具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相比较而言,学年制要求教学管理上的整齐划一,学生质量相对比较均衡,但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与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个性化要求不适应。学分制的基本特点以学分衡量学生学业成果的基本依据,学分的计算以包括必修课、选修课以及活动课在内的课程为计算单位,并按照其地位、要求以及学习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限定,并以学分的形式予以体现。因此小学教育采用学分制有利于打破应试教育思维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和条件,同时限制考试对素质教育推行的负面影响。

2.小学教育采用学分制的条件。首先,是教学改革的趋势,目前这一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我国的中小学管理一直采用学年制,这种教学管理模式目前已经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小学教育正在期待新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出现,以适应学生多层次、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此外,中小学课程改革形成的必修课、选修课以及活动课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也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课程设置上的先决条件。其次,学分制的实施需要学校能够开出相当数量的选修课和活动课,这对于办学水平较低的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是一个较大的困难。此外,学分制管理模式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没有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跟进,学分制的实施将失去它对于学生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其根本目的也无法达成。

3.小学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探讨。近年来在部分初中进行的相当数量的学分制试验。试验中学分制教学管理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模式:一是素质学分制,其基本出发点是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所达到的水平进行计量,在学业期间达到一定积分即视为完成学业。二是学科积分制,将学生的课程学习用时作为积分的计算单位,学段内达到规定积分即视为合格。三是部分学分制,只有选修课和活动课采用学分制。由于小学学分制处于试验阶段,尚无经验的分析与借鉴,因此要结合小学教育的特征,积极探索符合小学教育实际的学分制。

(二)流动班级制改革

流动班级制是学分制理念下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又一创新,这两种形式都属于班级授课制,其主要区别是学生的组织方式不同。

1.流动班级制的优点。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这种集体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在基础知识上的统一要求,也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缺陷也是明显的,整齐划一注定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呆板,利于知识传授但是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采取流动班级制教学形式,可以扩大教师和学生的接触面,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关心和指导,这一点对于快速成长期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2.实施流动班级制的条件。(1)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能力还必须具有综合能力,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2)要适合本校学情的特色教材。(3)要根据走班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安排进行必要调整。(4)要有相适应的学生考评以及学业评价制度,以保证走班教学的正常进行。

3.流动班级制的开展方式。(1)能力分班制。将同一年级的学生按照能力高低和不同的特长进行分班,对各班的教学内容与课程选择进行区分,并采用不同的进度标准和要求,使他们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也可以按学科的学习能力或跨学科学习能力进行编班,在进行一段学习之后,根据课程变化或学生的发展变化重新进行调整。(2)学科编班制。这种编班方式的原则是同年级的学生混合编班,但是针对其中某些学生能力水平差异较大的学科,进行重新编班教学,以使不同特长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样,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重新进行调整。(3)作业分组制。在同一个班级内,同一学科的教学按照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的层次性的不同而布置不同的分层作业。或者同时布置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和研究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完成之后都视为学习合格。这样可以留给不同学生大致相同的发展余地,实现不平等表象下的实质性平等。

(三)实行弹性课时制

1.弹性课时制的优点。统一课时制的缺点是十分明显的,这种不分年级高低的统一时长,很难适应小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及思维素质[4]。同时教育教学改革以来,我国小学课程设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选修课以及活动课的增加。而这些课程都按照四十分钟一节课显然与实际需要不符。此外,要真正实施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学时长和课堂容量的适当调整。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时长变革应该以缩短为主,因为小学生的思想集中时间一般在二十分钟左右,小课更符合儿童心理;就小学段的教学内容而言,二十分钟也就足够了,小课的紧凑高效也比大课有明显的优势。

2.弹性课时制的实施条件。首先,弹性课时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上课时间更加紧凑,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打造出高效课堂。因此教师要在备课上进行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要使语言简洁明了,要注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弹性课时制下,传统的课时管理与作息时间的统一性被打破,这就要求学校层面对于教学管理进行必要改革,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3.弹性课时制的应用形式。早在上世纪我国上海市的部分小学就实行过讲课时进行大小划分的试验,每节课分别为30分钟、45分钟和60分钟,并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效果。进入本世纪以来,部分小学进行了大课40分钟、小课20分钟的试验,实施效果也很明显。具体的时长如何划分,需要更多的教学实验进一步探索。同时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弹性课时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课堂时间的有效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实际学情特征,全国各地的学生心智发育程度并不相同,同时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差别也较大,因此课时的弹性也正是弥合和适应这些差别的重要手段,因此,对课时长度进行统一划分,是否有利于弹性课时制效能的发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从理论上看最起码是设想的那样。

(四)不分级小学

1.不分级小学的优势。目前,班级是教学进行的基本单位,编班依据是儿童的年龄,这种分级制学校在理念上认为相同年龄的儿童具有相同的智力发育水平和学习能力,并且在整个教育活动进程中始终处于同一层面。上述认识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同时与现代教育改革中强调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相悖的[5]。因此真正合理的教育必须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同龄学生之间的群体差异。并以此为导向指导整个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基于这一观点,实施不分级小学,而按照学生特质进行同质分组式编班,不仅仅是班级组织形式上的变革,其深层教育理念与学分制理念是一致的。其哲学起点是承认个体差异并对这种差异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这种模式下,学生摆脱了年级束缚,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何时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2.不分级小学的实施条件。首先,对学生的正确分组是不分级小学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不分级小学将客观、直接的生理年龄分级标准转换为学生的兴趣、能力、知识基础标准,而这些标准的不可量化性给学生的正确分级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其次,由于不分级小学将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尊重放在了中心位置。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这无疑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不分级学校必须实行纵向课程。该体制打破了学科界限的综合课程,因此学校必须开发出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并与其相融合的纵向课程,这无疑对课程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不分级小学的应用形式。不分级学校理念最早由古德莱德提出,其实施手段就是所谓的“同质分组”。即将学习水平、理解能力和探究特质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在课堂上让他们一起学习和讨论问题。由于这种教学形式目前在我国尚无大规模实验的先例,因此,具体实施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试验探索。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已经逐步迈入深水区。学分制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其基本理念是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这种差异采取必要的照顾,并以此为逻辑出发点,选择和制定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相应的改革手段。虽然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具有较大差异,但是学分制与素质教育改革在基本理念上是一致的,因此利用学分制的基本理念进行小学教育的设计、谋划和改革就具有逻辑上的可行性。本文在对学分制理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于该理念在小学教育改革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其重要意义不仅限于学分制在小学教育中的直接应用,其基本理念导向下的其它改革形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从本质上说,都是“人本主义”在教育改革中的体现与发扬。

[1]朱小蔓.认识小学儿童认识小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03(8):5-10.

[2]朱祎恒.法国小学教育改革今秋全面展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8):58.

[3]张秀荣.创新小学教育思维及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7):25.

[4]马桂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7):90.

[5]郑丹丹,周坤.浅析学分制下的班级动态管理[J].今日科苑,2009(6):273.

Exploration on Primary Educ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Credit System

HE Jun-hui
(Primary Education Department,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Yueyang,Hunan 414000)

Credit system is commonly used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which agrees with quality education in its basic concept of emphasizing students’individual difference and development.Application of credit system to primary education reform has undoubted research value.

credit system;primary education;flow class system;flexible class hour system

G629.21

A

1674-831X(2015)01-0004-04

[责任编辑:刘济远]

2015-01-15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3C382)

何君辉(1975-),女,湖南岳阳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小学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学分制理念改革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改革之路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