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效应的研究范式及其心理机制

2015-03-28 05:43王林召冯果果许绍康赵俊峰
关键词:锚定范式决策

王林召,冯果果,许绍康,赵俊峰

(1.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2.河南大学认知与行为研究所,河南开封 475004)

锚定效应的研究范式及其心理机制

王林召1,冯果果2,许绍康2,赵俊峰2

(1.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2.河南大学认知与行为研究所,河南开封 475004)

介绍了心理锚定效应的含义及其应用,重点阐述锚定效应的两种主要研究范式,以及心理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和当前一些最新的理论解释.深入探讨锚定效应心理机制理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最后阐述了该领域将来的研究方向.

锚定效应;锚定效应范式;心理机制

心理学家TVERSKY和KAHNEMAN在实验中最早发现了锚定效应现象,实验中被试受锚定估计起点的影响从而得出不准确的估计值造成了个体的判断偏差,这也是最初的锚定效应现象[1].锚定效应被发现以后,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在判断和决策中得到了证实,随后锚定效应的影响因素、心理机制和研究范式也被相继研究提出,从而产生了许多理论观点.锚定效应定义较多,主要是指人们在不确定情境的判断与决策时,会受到先出现的数值信息即初始锚的影响,以此为出发点调整不同的估计值,导致最终的估计结果偏向该锚(即高锚将导致更高的估计,低锚导致较低的估计)的判断偏差情况.

1 锚定效应的应用

锚定效应发现于数字的判断中,而在现实的判断与决策之中这种现象最明显,人们在做出判断和评价时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往往是内隐的,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感受不到锚定效应的存在,从而得出的判断和评价的结果也认为是顺其自然的.在商贸领域,人们会受到首次报盘价也就是锚值的影响,从而在谈判磋商中造成成交价格的波动[2];同样在投资中,投资期望的心理受不同锚定值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同的判断取向[3].在法庭中,最终的判决结果也会受到辩护律师提案的影响,尤其是相关案件信息提案的影响[4].在消费领域,消费者的心理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从而造成消费取向的判断[5].在教育领域,教师对学生作业成绩的评定也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当第二个教师看到第一个教师对学生评高分时,他/她也倾向于给学生打高分;反之,倾向于给学生低分,且这种锚定评价不受第一个教师是否为专家角色或第二个教师当时积极、消极或中立状态的影响[6].

在社会心理学方面,一项研究检测了幸福和灾难情况下人们的不同心理承受力,发现不同等级锚定周期值对于经受过重大灾难幸存者的心理恢复周期有重要的影响[7].同样在临床心理学方面,一项有关艾滋病毒患者的研究中,考察了患者及医生在无关锚值下对于进行选择任务的情况,结果表明锚定值影响了感染艾滋病的概率判断.另外,内科医生判断病人患肺部栓塞的患病概率也受锚定效应值的影响[8].目前,许多研究发现和验证了锚定效应的存在,并且在消除判断偏差方面也做了积极的探索.

2 锚定效应的研究范式

2.1 传统锚定效应范式

传统锚定效应也称为经典锚定效应,TVERSKY和KAHNEMAN在1974年提出了锚定调整启发式理论,认为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一般会依据上下文中已有的信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不需要对所有的信息加以分析就进行了决策.传统锚定效应的两步式“比较-判断”研究范式,首先要求被试在问题的情况下来确定估计目标值,是高于或低于设定的锚值,然后被要求做出价值目标的粗略数值判断和估计.这一研究范式又称语意启动范式,主要因为这种启动范式是从问题的背景内容,也就是语意启动效应为起点呈现给被试从而做出判断的.目前,有关数值运算的研究仍然采用的是这种研究范式,此范式也称为标准的锚定范式.

2.2 基本锚定效应范式

2.2.1 W ILSON等人关于锚定效应的理论

W ILSON等人认为在锚定效应中主要是锚定数字围绕一个数量发生变化,被试主要根据研究的数目来判断锚定数字的大小,从而产生锚定偏差.W ILSON等人提出的这种锚定效应称为基本锚定效应,其研究范式称作数值启动范式.这是一个类似于传统锚定的研究范式,但又与其不同.这种范式首先让被试将两个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数量的比较和判断,然后让被试直接对目标值进行估计,只有一个提问步骤,而传统锚定范式有两步提问.同时他们提出,在传统锚定效应的研究中,锚值与判断值之间的比较是外显的,呈现的估计值说明了锚定效应的存在.BREWER等人在其基础上总结认为这种范式也存在简单数字呈现导致的误差,他们设计了新的实验,通过数字启动范式验证了单纯数字下的锚定效应[9].

2.2.2 WONG和KWONG关于锚定效应的理论

WONG和KWONG在研究中提出了“锚定效应是由锚定值的绝对值大小决定的,而锚定的表征在短时记忆里被组织和判断只起次要作用”.在此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4种预测:①锚值在短时记忆里被简要地进行了表征,因此随意的数值均可以作为锚定值,从而使个体在后来的数量判断中产生偏差,而不随问题的变化改变判断和决策;②如果忽视了锚定值表征的附加值,那么只有绝对值影响随后的数量估计,才会有两个锚值不同的绝对值引起不同程度的锚定效应;③假如锚定值的绝对值决定锚定效应,那么同样的锚值既可以作为高锚值也可以作为低锚值;④在相同语义情景下是否带正负号的锚定值,个体会判断绝对值进行决策从而产生锚定效应[10].WONG和KWONG最终的实验结果,支持了数字启动假说.

2.2.3 EPLEY等人关于锚定效应的理论

基于锚定效应发生机制的研究,EPLEY等人提出了锚定效应中的自生锚与实验者锚,自生锚指被试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判断和决策时自发产生的内在锚值,实验者锚指由实验者提供的外部锚值.EPLEY等人在锚定效应的研究中通过控制自生锚和实验者锚在不同的实验情景中,揭示了锚定效应中个体判断时调整的心理机制,也验证了“不充分调整”启发式受控制论理论的影响[11].由于以上关于锚定效应的研究中,存在锚定效应在基础锚、阈下锚等方面的不明显性,许多学者转向现实条件下的锚定值研究,例如,增加一些信息资源,从而判断锚定效应的反应情况,研究发现越是精确的锚值越产生较小的偏差.李斌等人的实验结果表明,当锚定调整机制与选择通达机制同时存在时,前者更占优势;锚定信息一致性会影响不同加工机制的启动,一致的信息会激活选择通达机制,不一致的信息则会激活锚定调整机制[12].

2.2.4 MUSSWEILER等人关于锚定效应的理论

MUSSWEILER等人采用阈下启动研究,实验中快速向实验者呈现一些潜在锚值,研究被试在数量估计时的锚定效应.在研究中将无意义的字母串和字符串用作掩蔽刺激,控制开始锚值和掩蔽刺激呈现的锚值时间间隔,要求被试对具体事物的信息进行估计和判断.研究发现,被试的判断确实受到控制的锚值的影响,被试估计数值偏向了给出的锚值方向.同时,也有研究发现被试只有满足在数字锚的感知与通达达到某一个确定的阈限以后,判断才会产生锚定偏差[13].

3 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

3.1 锚定调整理论

TVERSKY和KAHNEMAN也较早提出了锚定效应发生的心理机制:个体的估计值受锚定值的影响,随锚值的大小发生变动.有些学者认为,个体估计值主要受决策情景和认知资源缺乏调整导致过早终止,当判断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将以锚值作为标准再对估计进行判断,而估计的结果会在个体认为可接受的范围内终止.如果估计结果在不合理的范围较大就会产生较大的判断误差,反之则产生较小的偏差,这种心理机制主要用来解释内在锚定效应.

3.2 选择通达理论

STRACK和MUSSWEILER认为锚定调整理论由锚定值决定个体的判断存在缺陷.他们认为,无论锚定值是否合理,锚定效应都会发生,所以调整过程在锚定效应中不合理.他们提出了选择性通达模型,并认为人们在判断决策中,主要是通过不断地对情景进行调节从而形成认知并判断获得的不同锚值的信息是否合理,最终做出判断和决策;不同的锚值方式并不是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主要原则,在锚定效应过程中选择通达锚定方式和锚定调整方式是相互作用的而不是独立进行的[14].

3.3 生理心理机制

JASPER和CHRISTMAN从利手强度和锚定效应的联系进行了研究,最早研究了锚定效应的生理心理机制.结果发现,锚定效应与利手强度之间存在影响作用,并认为这和人的大脑胼胝体,以及左右半球的功能有关[15],但这些研究还缺乏大脑生理指标的验证.国内学者曲琛等人通过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s)技术探讨心理刻度在锚定判断中的效应并提出了其神经心理机制,为锚定效应时间进程的神经基础提供了电生理证据,验证了通达的锚定和调整的锚定产生的双重属性锚定效应,而且心理刻度只影响自发锚引起的锚定加工过程.并且,他们发现出现N300成分在外部锚引起的锚定加工中与启动通达相关,出现在自发锚引起的锚定加工与调整加工有关,心理刻度越精细,加工越困难[16].曲琛和罗跃嘉在对决策结果的虚假信息研究中,利用ERP技术发现加工后期自发锚信息对决策加工过程起了影响作用,额中回在不可行条件下发生的LPC(least preferred coworker)波幅最大.他们认为由虚假锚现象引起的对数值启动和命题启动的划分界定,以及双锚条件下通达加工和调整加工的整合加工模式,都有助于完善当前的锚定双加工模型[17].

3.4 ANCHOR模型

2005年PETROV和ANDERSON提出了由物种认知机制组成的ANCHOR模型阐述锚定的产生过程后,进一步解释了锚定的形成过程.他们的研究认为在锚定效应中存在5种计算处理机制:感知、锚的选择、基线水平的激活、修正和竞争学习[18];同时认为人们在做出判断决策之前,总是会对各种信息进行尝试性判断.在各种实验中,当一个强刺激呈现在模型中,个体开始建立认知子系统,然后对刺激进行内部推算.通过锚的选择机制选择其中一个锚作为标准,并通过修正机制使靶子值与锚定值相比较,决定它们之间的关系.两种机制确定最终的锚定参数,进而改变内部状态的ANCHOR模型,随后又控制了下一次测试——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循环的周期.

3.5 量子模型

张中杰等人将MOGILIANSKY的量子模型引入锚定效应中,并认为两个事件(主要指在实验中被试需要完成既定的任务,如锚定效应中的比较任务和决策任务)的相互关系可以分为互通的和不可互通的.可互通是指两个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换而不会影响事件的结果(即实验室中的任务调换先后执行顺序两个任务的结果不受影响);反之,如果两个事件之间不可互通,则首先发生的事件将会影响到后发生事件的结构(即实验室中被试首先执行的任务将影响到随后的任务的结果,如在锚定效应的实验中,第一阶段执行的比较任务将影响到与其语义相关的第二阶段的决策判断任务的结果)[19].他们认为,锚定效应中同时存在高锚定和低锚定的情况下,高锚定和低锚定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用量子模型中的干涉项概念表征,从而探讨当人们在两种不同信息情况下由于信息间的相互干扰产生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3.6 态度改变理论

陈世平等在已有态度改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认为当决策者具有较高动机和认知余力时,就更可能对锚值信息进行高度精细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决策者会努力思考目标值,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相关目标信息来判断决策.在这一过程中锚值作为一种相关信息会导致人们的思维产生偏差,从而产生高精细加工条件下的锚定效应[20].当决策者缺乏认知资源或动机较低时,就很难进一步加工锚值信息,决策者会以锚值的线索作为简单判断的依据,从而对目标锚定值进行启发式的判断.态度改变理论认为,锚值在人们头脑中可以激活相同或相反的锚定值信息.锚值会在人们判断决策的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也会出现由极端性锚值变化产生的倒U形变化锚定效应.

4 锚定效应研究的展望

王晓庄等关于锚定效应的研究围绕锚的种类和结构、锚定效应研究范式及神经心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展望[21].在有关锚定效应理论方面,SHANE等人的最新研究认为,认知水平并不直接决定人们锚定效应的产生过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靶目标的选取,而靶目标的选取主要受人们周围相关环境的影响,正是这种影响决定着何种信息得以获取从而影响判断和决策的执行[22].在关于锚定效应产生的前提机制方面,唐卫海等人的实验认为效应产生的前提是对锚值的注意,只有超过阈限值的锚,才可能引发锚定效应;对锚值的注意程度越高,其锚定效应越明显;基础锚定效应是数字启动的结果[23].目前,关于锚的种类与结构的认识相对于锚定效应的复杂程度而言,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尤其是锚的种类设计及结构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而且,有关锚定效应的神经心理机制的研究较少,将来可以采用EEG(electroencephalo-graph)、ERP、FMRI(function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及PET(priority encoding transmission)等现代技术手段研究锚定效应对大脑生理指标的直接影响.

已有研究发现认知负荷、知识经验、内部信念等包括人格因素和其他因素对锚定效应均有影响.赵俊峰等研究发现学习风格个体中也存在锚定效应,不同学习风格个体在锚定效应中表现不同,学习风格类型也是锚定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24].总之,虽然目前关于锚定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然而这些研究还停留在表面,而其内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有关锚定效应的负面影响方面,李斌等认为通过减少传统锚定偏差、基本锚定偏差、自发锚定偏差可以有效减少锚定效应负面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关于干预措施[25].减少锚定效应带来的偏差仍然是研究的一个趋势.另外,锚定效应对人类还有有利的一面,目前有关研究主要是对其不利一面的干预研究,关于锚定效应有利面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

[1] TVERSKY A,KAHNEMAN D.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J].Heuristicsand Biases Science,1974,185:1 124-1 131.

[2] MATTIN S,GILLIAN K,CYNTHIA SW,et al.Starting high and ending with nothing:The role of anchors and power in negotiation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1,7(4):16-21.

[3] JUN L,JIANFENG Y.Investor attention,psychological anchors,and stock return predictability[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4(18):14-18.

[4] GLOCKNER A,ENGLICH B.When relevancematters:Anchoring effects can be larger for relevant than for irrelevant anchors?[J].Social Psychology,2015,46(1):4-12.

[5] EDWARD JR.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a numerical anchor[J].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2010,20(1):25-27.

[6] BERMEITINGER C,UNGER B.Influences on themarking of examinations[J].Psychology,2014,5(2):2 152-2 180.

[7] KEREN C,DOV S.Emotional ratings of anchor periods in life and their relation to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Holocaust survivor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7,43:495-506.

[8] BREWER N T,CHAPMAN G B,SCHWARTZ JA,et al.The influence of irrelevantanchors on the judgments and choices of doctors and patients[J].Medical Decision Making,2007,27:203-211.

[9] BREWER N T,CHAPMAN G B.The fragile ba anchoring effect[J].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2002(6):65-77.

[10]WONG K F,KWONG J.Is7 300 m equal to 7.3 km?Same semantics but differentanchoring effect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65-69.

[11]EPLEY N,GILOVICH T.The anchoring-and-ad justment heuristic:Why the adjustments are insufficient[J].Psychology Science,2006,17:311-318.

[12]李斌,徐富明,张军伟,等.内在锚与外在锚对锚定效应及其双加工机制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2,35(1):171-176.

[13]MUSSWEILER T,ENGLICH B.Subliminal anchoring:Judgmental consequences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5,98(11):133-143.

[14]JOSEPH P.SIMMONS,ROBYN A.The effect of accuracy motivation on anchoring and adjustment:Do peop le adjust from provided ancho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0,12(6):917-932.

[15]JASPER J,CHRISTMAN D S.A neuropsychological dimension for anchoring effects[J].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2005,18:343-369.

[16]曲琛,周立明,罗跃嘉.锚定判断中的心理刻度效应:来自ERP的证据[J].心理学报,2008,6(40):681-692.

[17]曲琛,罗跃嘉.难以觉察的虚假信息锚定效应[J].自然科学进展,2008,8(18):883-890.

[18]PETROV A A,ANDERSON JR.The dynamics of scaling:A memory-based anchormodel of category rating and absolute identific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2005,112(2):383-416.

[19]张中杰,王重鸣.认知决策中锚定效应的量子模型研究[J].应用心理学,2010,1(16):35-41.

[20]陈世平,刘畅,王晓庄.从态度改变视角看锚定效应心理机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1):130-135.

[21]王晓庄,白学军.判断与决策中的锚定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09,1(17):37-43.

[22]SHANE F,DANIEL K.Daniel Mochon Elaborating a simpler theory of anchoring[J].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2010,1(20):17-19.

[23]唐卫海,徐晓惠,王敏,等.锚定效应的产生前提及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2014,37(5):1 060-1 063.

[24]赵俊峰,王林召,马红灿.学习风格中的锚定效应[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26):90-94.

[25]李斌,徐富明,王伟,等.锚定效应的种类、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34-45.

Anchoring Effect:Research Paradigm and Psychological M echanism

WANG Lin-zhao1,FENG Guo-guo2,XU Shao-kang2,ZHAO Jun-feng2
(1.College of Agriculture,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China;2.Institute of Behavior and Psychology,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4,China)

The psychological meaning and application of anchoring effect was introduced,and the two main research paradigms were focused.The psychologicalmechanism and some of the current latest explaining theory were specified.The anchoring effect,the mutual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theory were discussed.At last,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was put forward.

anchoring effect;anchoring effect paradigm;psychologicalmechanism

G442

A

1007-0834(2015)03-0042-05

10.3969/j.issn.1007-0834.2015.03.012

2015-05-10

王林召(1983—),男,河南漯河人,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助理研究员;赵俊峰(1963—),男,河南漯河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锚定范式决策
锚定目标任务 谱写崭新篇章
锚定三个聚焦 深化专项整治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锚定转型目标 奋力争先进位——“两会”上的农谷声音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岸边集装箱起重机锚定装置研究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