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谁来养活中国”的生态哲学反思

2015-03-28 15:13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莱斯特生态经济布朗

王 雪

(吉林大学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

关于“谁来养活中国”的生态哲学反思

王雪

(吉林大学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130012)

[摘要]1994年9月,莱斯特·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在中国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十几年来,各方围绕这个问题不断进行争论和反思。文章主要对这些争议进行研究和梳理,并以此为视角,研究布朗的生态思想,对“养活中国”问题进行思考和重塑。

[关键词]莱斯特·布朗;养活中国;生态农业;生态经济

一、如何看待问题——“布朗争议”所引发的学界态度思考

(一)布朗“谁来养活中国”

1994年,莱斯特·R·布朗在《世界观察》上连载了题为《Who will feed China》的文章。1995年2月,布朗在奥斯陆环境部长会议上发表演讲时再次提出中国的粮食问题,并在同年出版《Who will feed China》中,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在布朗的著述中,中国的粮食问题主要体现为供需关系不平衡。

1.在需求方面,布朗预测,1990年至2030年四十年期间,中国预计将增加4.9亿人口,人口将增至16亿——今后四十年期间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北京市的人口。[2]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民众对肉食、禽蛋、牛奶的需求也会大大提高。肉食、禽蛋、牛奶的生产都需要粮食作为其背后支撑。布朗认为:“如果粮食供给不能随着其饮食爱好而同步增长,粮价将上涨。”[2]

2.粮食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在供给方面,出现如下问题:(1)耕地流失。随着中国以极快的速度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中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在减少。(2)缺乏灌溉用水。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现今的农田灌溉用水大量浪费,农业用水日益短缺的同时,对灌溉用水的需求不断增加。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对水的需求是依赖于耗尽水层来实现的,导致地下水层不断下降。日益缺水问题更加加重了日益严重的粮食需求危机。(3)生产率下降。布朗认为,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主要依靠技术和化肥的使用,而这两种粮食增产途径前景都十分渺茫,随着土壤肥力的不断下降,粮食的生产率更加得不到提高。(4)环境因素的减产。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都必须直面的问题,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空气污染、酸雨和气候变暖等问题也将会造成粮食的减产。

3.在市场方面,大量的粮食需求缺口得不到满足,中国将不得不依靠粮食进口来满足国内巨大的粮食需要,布朗预测,1990年至2030年,粮食需求增长85%,而粮食生产减少20%,中国粮食产需缺口(3.66亿吨),即中国到2030年国内粮食生产只能满足需求的42.5%,其余的57.5%要靠进口粮食来满足。[2]因此,布朗得出结论:未来的中国将由于各方面因素而造成粮食的大量减产,估计中国减产1/5是最保守的。严重的供需不平衡将会导致粮食安全无法被保证,随着全球逐渐呈一体化趋势,任何问题将会呈现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中国的粮食危机将会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所导致的后果将是不可预测、无法估量的。

(二)“养活中国”问题引发的争议

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发表后,引发了我国各界对于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农业问题等诸多问题的广泛关注,而其中代表性回应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

1.中国威胁论。很多学者认为,布朗对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论断,属于中国威胁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布朗报告之后,“中国生态环境威胁论”浪潮尘嚣日上。依据布朗预测,到2030年,中国无法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那么按照中国人口的现今发展基数和发展速度来看,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为中国提供粮食,最终也必然造成粮食危机,粮食危机比军事危机更为严重,所以,“中国威胁论”才会随着布朗的言论而愈演愈烈。

2.“中国粮食可以自给自足”。对于布朗“谁来养活中国”问题的回答,大多数学者都选择了同一个答案:中国不需要任何一个国家养活,能够自给自足。1996年10月,中国国务院发表了粮食问题白皮书,批驳布朗;11月,李鹏在罗马“世界粮食高峰会议”上发言,以提高单产和改变食物消费结构来解决粮食问题,反驳“中国粮食威胁论”。不单单是农业对此发表了反驳言论,各界学者也对此作出了批评与讨论,其讨论的重点是中国是否可以承受未来可能发生的粮食危机,所得出的结论都是中国将依靠广阔的国土面积、积极的国家政策、强大科研力量、对生态环境的强烈治理决心来完成对未来粮食安全这一命题。“谁来养活中国”文章发表不久,《中国日报》刊登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安钢的文章,指出布朗的分析既不科学更不可信,并把布朗的观点与四十五年前当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话联系起来,当时艾奇逊预言新中国将难以养活她5亿人口。胡安钢强调,虽然中国目前的粮食需求增长走到了收入增长之前,但没有超过粮食生产的增长,中国仍然有巨大的粮食生产潜力。[3]

3.马尔萨斯的幽灵。中国日报的观点认为,“布朗问题”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在于“马尔萨斯主义”,在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讨论人类社会发展前景方面,西方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潮:乐观派和悲观派,很显然,布朗的主要观点可以被归为悲观派,即马尔萨斯主义。有观点认为,布朗的这一观点与现代马尔萨斯主义的代表作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如出一辙,其观点都认为,人类和人口的消费水平无节制进行增长的结局就是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同归于尽,也认为生产的极限都是靠有限的自然力所提供,与此同时,人类技术得不到突破性的进展,所以恶性循环下,人类只能实现自身种族的贫困化和灭亡。至此,观点发表者认为布朗的言论是不公正同时也是悲观的,因为布朗是站在富人和精英群体的立场以穷人和贫困化人口的角度思考问题,思考问题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二、在争议中反思——针对“谁来养活中国”问题的分析

据布朗发表《谁来养活中国》一文转眼间已经过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虽然所预测的恶性结局并没有初现端倪,但我们不能否认,布朗所说的问题。布朗在《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上,添加了一个副标题,即“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但并未引起太多人关注,可以说,布朗写这个报告的目的在于预警即将可能发生的粮食问题,而这个报告在中国的主要影响,预警作用远远低于预期,相反,这个报告一出现,就被定义上了“威胁性”的标签,似乎在很多学者的眼中,学术问题同时也被打上了政治的烙印,而只有一部分人看到了预警的作用和问题的存在。在笔者看来,对于布朗的警告,必须秉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对于布朗所提出的“耕地”问题,用世界上8%的耕地养活世界上1/5的人口一直是我们的骄傲,但是,有很多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许多农业用地都已经被占为工业用地和建设用地,而至今,官方数据仍然没有对现今的耕地覆盖面积进行完整意义上的明确统计,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耕地的政策,也在加大力度贯彻政策的实施,人们的生态观念也在不断加强,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耕地以各种形式流失的状况。布朗对于这一点的描述和预警,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其次,应如何客观面对生态问题。一方面,环境危机严重,挽救生态环境的活动迫在眉睫;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处于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型时期,技术还不够完善,不可避免地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牺牲环境以发展经济”的老路。布朗对于中国生态环境的提醒也可谓是当头棒喝,人类与自然两败俱伤的例子比比皆是,虽然在现今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我们不可能完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无损耗”的发展,但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如何在现有生产力的条件下,尽快转变发展方式以实现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二者兼得。

对于这个问题,布朗在其著述中也给出了完美的答案。他在综合各种客观形势和生态理论的基础上,1981年,在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概念。这个概念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回答了关于发展与生态协调的问题,并产生了巨大影响。1987年,世界环境发展与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概念进行明确的解读,并对其进行了定义。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1993年,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可持续思想不断深入人心。

三、如何养活中国——对现今农业的生态反思

(一)现今农业成就不容小觑

总的来讲,我国现今的农业成就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政府政策对于农业进步而言有着重大的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贫困人口由于改革开放政策而锐减,另一方面,农村打破了公社的束缚,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同时,2006年,中国正式取消农业税,正式步入了真正自给自足、轻税薄赋的后农业时代。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农业发展的政策,为中国现在乃至未来的发展前景都做出了保障。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由传统农业手工业向现今机械化规模化农业发展转变已经实现。如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用具的使用,使农业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再次,生产关系领域不断推进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变革,是一系列成就当之不让的“火车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农业方面的表现,就在于农业科研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其中做出最为重要贡献的,莫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的世界级科学技术成果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土地的单位产出率。目前,杂交水稻在我国迅速得到推广,每年增产粮食超过200亿公斤,可以多养活数千万人口。

(二)现今农业问题必须予以重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以8%的耕地养活五分之一的人口的奇迹背后,代价也是触目惊心的。首先,从耕地问题角度来说,我国虽然国土辽阔,可利用的农业耕地面积也较为辽阔,但随着城市化浪潮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耕地被乱占用的现象。同时,由于耕地不能够被合理利用,必然导致耕地的缺失,从而引发对潜在数量耕地的不科学开垦,再加上生态环境脆弱等多方面因素,以这种特殊方式获得耕地,无疑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耕地的逐渐流失和环境的严重破坏,这样的结局是无法想象的。其次,随着生产技术的革新,化石燃料演化肥料不可避免地代替了原来的纯天然肥料。中国现在的粮食生产极大地依赖于化肥和农药——化石燃料的衍生品。这种所谓“绿色革命”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实是对资源和土地的透支:中国20%以上的耕地因为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而遭到污染。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已经超过50%,而且还在上升。[4]

(三)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必由之路

对于生态农业,我国普遍将其定义为: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5]生态农业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概念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推广的“持续农业”,这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农业也不同于工业化农业,但又尽量吸收它们的长处、扬弃它们的短处的新型农业,其用意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与改善环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协调和全面的发展。[6](P59)

而生态农业的另一种形式则体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营销方式的完美结合。生态农业的另一个形式是观光农业。观光农业将农业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途径。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7]发展观光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活质量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未来农业发展应具备以下要义:

1.生态要义。传统农业发展立足于旧的经济模式下,这种经济模式之下的农业生产,依赖于过量消费地球自然资本而达到短期利益,在这一点上,莱斯特·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布朗提出这一问题并不是杞人忧天,而是真正看到了传统农业模式将会造成的一系列严重后果,而处在现时代的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唯有把握农业发展的“生态要义”,才是一切后续发展完善的前提。

2.平衡要义。面对一系列农业环境问题,平衡要义是我们必须实行的重中之重,形成怎样的平衡,怎样形成平衡?这些都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达到怎样的平衡?以现有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为立足点,我们需要达到的平衡,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生态环境和未来发展、现有发展状况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同时,平衡要义也要求我们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在满足现有人们所需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资源环境再生,满足未来人群的发展需要。

3.可持续要义。莱斯特·布朗作为一名享誉全球的环境学者,也为生态环境的后续发展提出最重要的一笔,即可持续。布朗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立足于三个方面:第一,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环境自净能力是有限的,而人们的发展欲望却是无限的,可持续要义要求人们在此之间找到平衡,杜绝以往片面追求发展而对环境大肆破坏的现象;第二,可持续要义认为发展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和公平的,强调贫困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第三,可持续要义要求平衡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世世代代无穷尽的发展,在重视当代人自身的生存发展的同时,更应该为后世的发展留下余地和可能。

未来的农业发展,必须满足以上这三个要义,莱斯特·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命题,在告诉我们需要关注未来中国的粮食问题的同时,也告诉我们现今的发展方式必须加以改变,农业作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其发展方式关乎着我们的存亡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背后,也必须以正确科学的发展方式作为支撑。

四、争议中成长——我们应该走怎样的路

据莱斯特·布朗发表《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已经有近二十年,回首过去的二十年,我们在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也必须要适时停下脚步进行自我批判、改造和反思。面对“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过分乐观和过分悲观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在抨击中接受,在争议中成长。在今天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也不禁要问,怎样养活中国?我们应该走怎样的路?对于这个问题,布朗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一)如何改造中国——对生存环境运作模式的思考AB模式

1.用什么样的模式

莱斯特·布朗立足于现今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发表了关于改造现有发展模式的看法,在他的著作《B模式:紧急动员,拯救文明》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如何改造中国”的答案。《B模式:紧急动员,拯救文明》的核心内容,就是呼吁全世界紧急行动起来,用战时的反应速度,以“B模式”取代“A模式”,拯救人类现代文明。[8]

在莱斯特·布朗看来,B模式是一种基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所设计的理想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以人为本”的生态经济作为出发点,把可持续要义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将经济视为生态的一个子系统。这种模式蕴含着生态经济发展的新理念,被称为“B模式”。与之相对应,传统的发展模式,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以破坏环境和牺牲生态为代价,“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被称为“A模式”。布朗强调,导致一系列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的A模式已不适用,必须是改变发展模式,使B模式成为主流模式。

在莱斯特·布朗看来,从“A模式”到“B模式”的转换如同从托勒密“地心说”到哥白尼“日心说”的革命,在他看来,从“经济中心观”到“生态中心观”的转变,是人类生态观的一次革新,“生态中心观”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相互冲突的,而是创新地将经济作为生态的一个子系统,最终形成生态和经济的共同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态观念的逐渐复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在逐渐改变,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个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所需要的是一个长久的发展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而我们现今以“经济中心主义”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很明显已不适用于现今乃至未来的发展,所以,转变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们计划发展的首要问题,发展的大方向是如此,农业发展更是如此。

2.怎样用新模式

诚然,B模式的最终实行需要一个长久并需要持续完善的过程,而在这个实行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的各方面的努力。笔者认为,新模式能否成功运作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规模的控制。无论是在《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还是在《B模式:紧急动员,拯救文明》中,都可以看到,布朗对环境的反思,尤其是对中国一系列问题的反思都有一个共同的大前提——人口问题。所以,人口规模的控制问题成为转变发展模式、谋求生态发展的首要问题。据于此,对人口的控制也就必须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这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等多种力量的共同支持。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可以说是国家政策控制人口的典范,莱斯特·布朗也曾公开对这一政策给予支持。人口的控制不单单是政府机制的运作,更重要的是,社会和公众需要给予理解和支持。这需要整个社会的通力合作,而政府也要进行全方位动员,从而稳定人口数量,形成对人口规模的有效控制。

(2)逐渐改善生态环境。从全局上看,现今的生态环境也必须加以改善,这是一个具有紧迫性的问题。首先,需要对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进行有效改善和遏制,改善生态环境的起点,就是对现有的水资源进行合理控制和污染有效防治。其次,政府需要出台政策对土地甚至于耕地进行保护,技术也应该得到相对应的提升,传统的破坏土地生产力的方式也需要被遏制,化工材料即化肥原料的使用必须形成科学的规范机制加以引导。

(3)转变市场机制。传统的市场机制是导致现今生态系统失衡、环境持续恶化的重要因素。在市场机制通常运作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考虑的是其经济效益,而并没有将生态环境成本计算到其内,所以,整个市场的运作就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其唯一的目标,而并没有将生态成本运作、污染后治理费用包含在内。这样的市场机制是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遏制的现实因素,经济利益来自于对生态环境的剥削和迫害,这样的生态赤字必须有人支付。只有建立了反应环境成本的市场机制,才能逐渐消除已有的生态赤字,最终完善生态保护体系。

新模式的最终运用课题是一个包含政府、社会以至于每个纳税人在内的共同课题,而这个模式的最终建立,需要一代人甚至于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莱斯特·布朗的“B模式”只是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理想性的蓝图,而这一蓝图的最终实现,最终需要人类的一步步探索。

(二)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

在探讨AB模式的同时,莱斯特·布朗将他的生态视角转向经济领域,他在著作《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中对多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出了关于生态经济的论断。布朗认为,所谓生态经济,就是一种遵循生态学规律的经济。[10](P88)以此,布朗的言论引发了经济领域的争论和革命。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跨越式提高,“人定胜天”的环境伦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思想,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在内的化石能源也成为最重要的能源动力,化石能源的使用也是造成现今一系列生态问题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经济背景之下,经济与生态二者之间是平行的,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对此,布朗认为,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是息息相关的,经济系统的运作也必须将生态系统包含在内,并将经济看作是生态的一个子系统。也只有将生态学和经济学理论作为基础,整合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在这个新理论体系的范围内,生态经济才可以得到发展,对此,布朗说:“生态学家与经济学家之间的关系,犹如建筑师与建造商之间的关系,理应由生态学家给经济提供蓝图。他们懂得一切经济活动和所有生物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依赖关系——不同物种共同生存,彼此之间以及它们栖息地之间相互影响这些数以百万计的物种,生存于复杂的平衡之中,通过生物链、养分循环、水文循环以及气候系统相互交织在一起。经济学家懂得如何把目标变成政策。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携起手来就可以构建出一种经济,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10](P2)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保证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维护了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布朗经济发展蓝图的中心指导思想,就是摒弃传统的托勒密式的经济指导理论,传统的经济指导思想,将经济作为目的,而生态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在这种经济体系中,人类以自我发展、经济发展为最终目的,这样的指导思想无论是从人类未来的发展角度还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都与人们的未来目标背道而驰,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人们的生态负债不堪重负,而人类这一群体也会随之消亡。

布朗的生态经济理论为世界提供了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蓝本,他的生态思想和可持续思想都对现今的中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产生巨大借鉴意义,可以说,生态经济是我们所必须要继续遵循的发展道路。

五、抨击中接受——坎坷而光明的理论发展之路

二十年前,莱斯特·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学者,官方都对其纷纷批评,二十年后,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我们开始在不断的挫折和教训中学会接受。如果说二十年前的“谁来养活中国”是布朗留给中国人的疑问,那么,他的“B模式”、生态经济理论也为我们解决问题和谋求未来发展提供了可能。“谁来养活中国?”从微观层面讲,这属于中国的粮食问题范畴,在宏观层面上来讲,这却是关乎中国未来生态与世界未来的大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理论一提出,就能得到承认和推崇,而面对新鲜的理论,只要是科学的和正确的,我们必须学会在批判中反思,抨击中接受。

2005年3月22日,布朗接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名誉教授”的聘书,可以说,这是对自从1994年发表“谁来养活中国”一文之后,一直被视为“反华”学者的布朗的一次“平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也越来越能够接受各种国内外不同的声音,“布朗现象”仅仅是一个开始,相信未来的理论界能够海纳百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应该坚信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单力.莱斯特·布朗的隐忧[J].见证·思考,2005,(5).

[2]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J].经济与信息.

[3]李岳云.“谁来养活中国”的争论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1996,(10).

[4]许峰.如何养活中国——两种不同模式的比较[J].国外理论动态·中国研究2009,(7).

[5]生态农业[Z].http://baike.baidu.com.

[6]欧阳志远.生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7]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

[8]韦凤年.用新能源经济拯救现代文明——访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J].中国水利,2008,(11).

[9]卡毓麟.生态经济和B模式[J].中国经贸,2004,(9).

[10]〔美〕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李新红

[收稿日期]2015-03-25

[作者简介]王雪(199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5)09—0028—06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5.09.006

"Who Will Feed China?":An Eco-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WANG Xue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

Abstract:In September 1994,Lester brown wrote a article,titled "who will feed China - wake the report from an asteroid” and attracted great repercussions in China. The latest decades saw all sorts of debates and reflections upon this issue. Opinions and ideas are summarized here,where Brown’s ecological idea is explored to rethink of the issue of “feeding China”.

Key words:Lester brown;feeding China;ecological agriculture;ecological economy

猜你喜欢
莱斯特生态经济布朗
Legendary British Climber Joe Brown乔·布朗
你好,我是布朗熊
你好,我是布朗熊
丹·布朗主要作品
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我们都是瓦尔迪”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英球迷欢呼声震天“动地”
莱斯特市Reaching Out友城推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