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民族认同与边疆社会稳定

2015-03-28 18:40龙庆华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哈尼族跨境民族

龙庆华

(红河学院思政部,云南蒙自 661100)

哈尼族民族认同与边疆社会稳定

龙庆华

(红河学院思政部,云南蒙自 661100)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一个国际性古老民族,分布在中国及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在民族认同方面,国境两边的哈尼族在民族历史渊源、历史文化背景、族源、语言、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保持着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认同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塑造共同心理的特殊功能,是协调多元文化关系、整合民族文化资源的必经之路,对边疆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哈尼族;民族认同;边疆社会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古老民族,根在中国。云南与东南亚哈尼族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分别生活在中国、泰国、缅甸、老挝、越南五个国家,是分布较广泛的跨境民族之一,他们在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呈现出共同的特点,文章侧重研究作为跨境民族的哈尼族对同一亲缘民族认同和文化变迁,认清哈尼族生活的社会人文环境,从文化的角度审视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发展战略,达到利国、富民、睦邻、安邦,促进边境和谐。

一 云南与东南亚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中国的哈尼族分布地区约在北纬21°以北到北纬26°,东经99°以东到l04°之间,处于汉、彝、傣、白、拉估等族分布的中间地带,并有苗、瑶、回、壮、布朗等族分布其间,哈尼族、彝族居于半山区。以行政区域划分,云南哈尼族地区共建有1个自治州和5个自治县,分别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及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居住的范围主要分布在云南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普洱市(原思茅市的墨江、江城、宁洱、镇沅、澜沧、孟连、景东、思茅等区县)、玉溪市(元江、新平、峨山、易门等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等县)及昆明市(安宁、禄劝县)。哈尼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哈尼族人口为163.0万人,哈尼族是云南省第二大少数民族。

缅甸哈尼族主要在缅甸的掸邦东部的景东一带,缅甸哈尼族居住在缅中、缅老、缅泰等边境一线的缅方一侧。缅甸哈尼族约有25万多人。①

泰国哈尼族主要在泰国北部的清莱、清迈等府,生活在湄公河上游澜沧江下游泰国北部山区的泰老边境和泰缅边境地区。泰国哈尼族约有9.5万人。②

老挝哈尼族主要在老挝北部的丰沙里、乌隆赛、南塔、波跤等省,分布在南康、南塔、南木、南乌、南森等河中上游地区的山区和半山区,居住在老挝、老中、老缅、老泰等国的老方边境一侧。老挝哈尼族约有6.7万人。③

越南哈尼族主要分布在越南西北部的沱江两岸和南那河及红河南岸上游的越中、越老边界地区,主要在莱州省的勐碟、封土、笙湖等县和老街省的巴沙等县,这些地区相对来说,哈尼族居住比较集中。越南哈尼族约有2.4万人。④

云南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云南的国境线长4060公里,哈尼族跨居中、缅、老、泰、越五个国家,居住区域的国境线有2050余公里,其中,中越边境线722公里,中老边境线793公里,中缅边境线534公里。从总体上看,我国与东南亚周边国家间的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费孝通先生曾指出:“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有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天下未乱边先乱,天下已定边未定。观察边疆治乱兴衰,可知国家是统一还是分裂,国力是强盛还是贫弱,民族是和睦还是纷争,都与边防有着密切的联系。”⑤云南边疆社会长期以来保持着相对高度的稳定,与云南特殊的多民族杂居、多民族跨境而居,以及共同的族源地缘、共同的历史观念、相似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宗教等密切相关。哈尼族这一跨境民族与境外哈尼族民族文化认同感较高,虽然分属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感,但由于他们是同一民族,有共同语言、共同的民族意识和密切的社会经济交往,形成与东南亚哈尼族的文化互相交流及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

当前,云南作为面向桥头堡建设无疑将对境内外多元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哈尼族作为云南跨境民族之一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通道和载体,在边境哈尼地区加强民族认同的研究,并以扩大对外交往、加强文化交流等为重点,推进和深化同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多形式的人文交流合作,哈尼族的文化可以成为向东南亚国家友好交流的一个重要的窗口。

二 哈尼族民族认同的表现

民族认同是民族构成中最稳定的因素。“民族认同是植根于一个民族中对于某一个民族一致性的归属意识,它包含了人们的意识、感情、认知以及和这个民族相一致的思维方式等复杂的思想意识层面上的因素。”⑥民族认同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民族是一个人们共同体,对这一共同体中人们的相互关系的认同,民族同根是民族认同的源泉;第二层次,民族文化的认同,一种文化以民族为载体,而民族以文化为聚合。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地区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睦共处的思想前提。民族认同作为重要的政治心理,表现出民族群体成员具有的对本民族的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层次的情感和认知,通常以社会群体的感觉、情绪、意志、愿望,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思想、行为和语言现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俗习惯对于各民族的文化传承、维护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云南与东南亚的哈尼族虽然分散居住于多个国家,其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和社会演变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所在国家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他们毕竟民族同源、文化同根,保持同样的民族情感,拥有共同的精神结构、价值系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中国哈尼族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国家的哈尼族语言相通、服饰相近、节庆相仿,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大致相同,正是在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中获得了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学者王亚鹏认为:民族认同有两种基本的认同模式,即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消极的民族认同。积极的民族认同是民族成员积极、自豪地看待自己的民族,并且为身为民族的一员而自豪。表现在行为上,积极的民族认同会使民族成员积极地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以一种充满优越感的姿态看待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积极的民族认同会使民族成员具有强烈的内聚性,同时,也会对外群体成员表现出一定的排斥性和抗拒性。

哈尼族在民族认同方面表现出积极民族认同,即积极的、主动的、自愿的,自豪地看待自己的民族。2011年我们在缅甸、泰国进行田野调查时缅甸哈尼族协会主席米牛先生介绍了中、泰、老、缅四国哈尼协会签订的共同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协议。协议呼吁中、老、缅、泰等四国的哈尼族协会联合起来,想办法改变本民族的陈规陋习,如不再对双胞胎等用忌讳称呼、不再歧视离婚的妇女等等陈规陋习,共同探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何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变和完善;同时计划邀请中国云南勐宋、老挝、缅甸哈尼族的“摩批”,共同具体分析、了解在本民族传统习俗中哪些还需要完善、哪些需要改变和剔除,及如何帮助本民族提高经济生活水平,让哈尼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传承下去。

三 哈尼族民族认同对边疆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民族认同是一柄双刃剑:进步的力量利用它,可以促进民族繁荣、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和世界和平;邪恶的势力利用它又可以制造分裂、破坏团结、危及国家安全和国际局势稳定。因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是多民族国家保持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议中指出: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文化建设作为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加强跨境民族文化发展繁荣对构建边境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利用哈尼族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加强云南边境哈尼地区的民族团结

哈尼族的传统道德,体现在扶贫济困、仁义爱人等方面。一家有事大家帮,一户有难众人担。这种具有浓厚原始互助色彩的团结精神,是哈尼族社会较为稳定的重要因素。哈尼族族群意识和文化认同感较强,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只要说都是哈尼族,彼此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很多。哈尼族喜欢和别人结拜兄弟或姐妹,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人,如果志趣相投,就会结成兄弟和姐妹,有的人兄弟姐妹少,感觉自己孤单,也会和别人结拜,这样自己就不会受欺负,社会圈子也大了;因为跨境生存的艰难,生活在边境内外的哈尼族特别注重群体的力量,久而久之,形成了以团结互助为核心的文化心理。2011年我们在缅甸大其力哈尼族地区进行调研时,缅甸哈尼族协会主席米牛先生始终强调世界哈尼是一家,而泰国清莱的阿朱先生也强调说哈尼兄弟多,肯帮忙,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区哈尼就是一家人。在泰国的清莱等城市,许多来自勐海山区的哈尼族青年在那里的工厂打工,他们与当地的哈尼族语言相通,风习相近,彼此来往密切,有许多人本来就有亲戚关系,于是在生活、工作、感情等方面,团结互助蔚然成风。

东南亚哈尼族不仅本民族内部团结,而且与其他民族关系亲密,围绕保护山区农业生态循环系统与居住在海拔1600-1800米高山区的苗、瑶族及居住在1800米以上的苦聪人(拉祜族支系)、莽人(布朗族)和谐共处。哈尼族采取租让部分梯田、帮助高山民族在低山荒地开垦梯田并指导引水开沟、青黄不接时接济部分粮食、还帮助高山民族从事农业生产并传授相关的生产技术,促进高山民族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而各高山民族又以各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技艺反过来帮助哈尼族。如苗族比较发达的医药为哈尼族提供了寻医问药的帮助;而瑶族具有高超的工艺技术,所造器物耐用、精良,瑶族是哈尼族所需银器、铁制工具、染料的主要提供者;莽人(布朗族)的竹篾编织技艺,堪称一绝,是哈尼族所需篾器的主要供应者。哈尼族长期以来,与傣、汉、拉祜、瑶族、基诺等山区各民族和睦相处,建立了亲密无间、相互帮助、互通有无和谐共处的民族关系。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也是各民族关系相互尊重、相互认可的和睦相处的社会。

(二)利用文化“软实力”维系边疆稳定

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哈尼族作为跨境而居的古老民族与泰、越、缅、老等东南亚国家的哈尼族关系密切,如果能对这一优势因势利导的加以正确利用,加强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就能实现云南跨境民族或族群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使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和谐,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强化国家观念,把忠于国家、忠于宪法、维护国家的统一作为公民的基本准则、最高理念和基本价值观,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以增强公民的国家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将爱国主义、中华民族认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一起共同发挥启迪教化人的作用。引导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渗透到边境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通过加强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使哈尼族的民族自豪感到国家自豪感从抽象的层面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三)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是促进跨境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维护边境稳定的有效手段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源动力,是民族保持生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今天所面临的课题。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民族文化多样性,各民族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冲突。推进少数民族多样性的发展就是要在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以宽阔的视野着眼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改造民族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健康有益文化的共同发展,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的社会权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保持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与时俱进,增强民族文化的感召力和竞争力,最终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共生、共赢、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少数民族的和谐发展。如每年农历12月,哈尼族都要举行“嘎汤帕”节日庆典活动,中国、泰国、缅甸的周边的哈尼族都会到中国的西双版纳景洪、勐海、勐腊等地及哈尼村寨参加庆典活动。通过发展哈尼族文化,不断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最大限度地发挥哈尼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边疆,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注释:

①2010年由缅甸阿卡协会提供.

②2010年由泰国阿卡协会提供.

③来自《老挝族群论》,民族出版社,2006..

④朱垂莲(越)著.哈尼族民间文化.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2009.31.

⑤费孝通.致“兴边富民行动”领导小组的一封信[J].民族团结,2000,(3).

⑥郑晓云:当代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7).

⑦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2,(1).

[1]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申旭,刘稚.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1988.

[3]杨六金,于兰.古代血缘的标志—国内外哈尼/阿卡父子连民谱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4]寸晓红,李宁.中缅边境跨境民族的认同研究[J].人民论坛,2010,(17).

[5]栗献忠.跨境民族问题与边疆安全刍议[J].学术论坛.2009,(3).

[责任编辑 自正发]

The Hani Ethnic Ident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Border Areas

LONG Qing-hu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Honghe university, Yunnan 661199,China)

Hani lives across the border is an international ancient nationality, distributed in the China and Vietnam,Thailand, Burma, laos. In the ethnic identity, the border on both sides of the Hani ethnic origin in histor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ethnic origin, language, religion, culture, customs and other aspects are closely related, maintains the national culture identity. Ethnic ident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soft power, has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shaping the common psychological, is the only way which must be passed of multicultural relationship coordination, integration of ethnic cultural resources,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o the social stability in border areas.

Hani;ethnic identity;frontier society

C95

A

1008-9128(2015)01-0006-03

2014-04-1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南亚哈尼族文化认同对中国边境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研究(10BMZ040)

龙庆华(1964—),女,教授,云南蒙自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哈尼族跨境民族
我们的民族
ABCG2、SLC2A9、SLC17A3和PRKG2基因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哈尼族人群痛风的关系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