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装饰工艺的艺术特点

2015-03-28 18:40聂磊明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磨光紫陶建水

聂磊明,梁 爽

(红河学院美术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建水紫陶装饰工艺的艺术特点

聂磊明,梁 爽

(红河学院美术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诞生于云南西南边陲的建水县,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积淀,它以自身独特而鲜明的两大工艺技术,即“彩泥刻填”和“无釉磨光”在中国制陶工艺的历程中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此外,素有“文人陶”之称的建水紫陶除特殊的工艺技巧外,诸多工匠艺人在陶面上进行书画创作,以陶代纸,独特的装饰艺术塑造出建水紫陶区别于一般陶器的艺术特点。

装饰工艺;彩泥刻填;无釉磨光;残帖

引 言

我国的工艺美术史上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建水紫陶于1953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被正式列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名。与一般民间工艺品不同的是,在其装饰题材的选择及装饰技法的运用上,建水紫陶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并由此延伸出了独特的“断简残贴”装饰手法和刻胚填泥、无釉磨光等装饰技艺,凝聚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陶面就是艺人的“画纸”,由此也产生出一大批饰陶名家,著名的“建水三王”,即清末民初时期活跃于建水碗窑的“王永清”“王受之”“王式稷”三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文人书画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建水紫陶自清末民初,由于一大批文人直接参与了建水紫陶的实际制作,将文人书画背后的文人品格通过工艺技巧的革新与装饰图案的丰富大大提高了建水紫陶的艺术特色。“中国人没有把‘美’推向柏拉图式的客观模式和抽象理念,而是很快就把大自然的美质和人的精神领会结合起来”[1],建水紫陶的装饰图案多为“梅、兰、竹、菊”,家宅一景,田野自然,人物活动,书法篆刻,通过“工”和“艺”的巧妙结合产生出诸多艺术精品。由此,我们也可以从“工”,“色”,“艺”等方面对建水紫陶独特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

一 “工”——不施华彩,本色天然

建水紫陶的生产工艺可大致分为八个步骤,即制泥、拉坯、绘制、刻坯、填泥、修坯、烧制、磨光。从精挑细选当地碗窑村特有的“七色泥土”到最终烧制完成,建水紫陶与一般制陶工艺最大的不同在于“无釉磨光”的运用。所谓“无釉磨光”,即通过粗砂石、鹅卵石等工具不断打磨陶面,使其在不上釉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呈现出哑光,亮光或光可鉴人的效果,这也是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通过一遍遍的打磨,展现出泥土本不具有的光亮效果,可谓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而这也体现出建水紫陶本色天然的艺术追求。

我国传统的陶艺制作基本上都是要上釉的,同时也要展现一定的色彩感,由此形成了古彩、粉彩、青花、颜色釉、综合装饰等陶瓷彩绘艺术。这种对色彩和形式美的追求正是大部分工艺美术品的追求,即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装饰性。以著名的宫廷陶瓷“瓷胎画珐琅”为例,此种工艺设色华丽明艳,加之釉漆工艺,更显富贵堂皇。与之不同的是,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工艺,从泥土内部寻求进一步的可能性,不以人工附加,而从本色天然间挖掘泥土“物性”的“和规律”与“和目的”特质,我们可以从这一工艺中看出建水紫陶所展现出的“文人陶”的极富内涵的艺术旨趣。

孔子在《论语》中说道:“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我国制陶工艺的兴盛和对玉文化的推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春秋到宋代,儒家文化以“玉”的温润质地来象征“仁”的品性,但由于对玉的拥有有着身份等级等的限制,与玉器形貌相似的陶瓷制品成为了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似乎少有同建水紫陶相同的制陶工艺,只从本色天然中不断生发出更多的潜能,“色彩与形是内在精神和谐的物质媒介,艺术家在构造画面,选用颜色时主要取决于艺术家对物象‘内在生命’的认识和艺术家的内在需要。”[2]所以从最初的制泥到最终的完成,从胚体到设色全部取自泥土本身,恰似玉的古雅高洁,自成一体,展现出中国人对“绚烂之极亦要归于平淡”的人生领悟。

“工”与“艺”,两者密不可分但也各有侧重,前者更重技巧,后者更重精神追求。但建水紫陶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工”与“艺”的相互统一,如前所述,“无釉磨光”这一制作技艺本身就是艺术性的。

二 “色”——沉静悠远,取法自然

建水紫陶陶面装饰所呈现出的色彩均来自当地泥土,即通过“彩泥刻填”技艺完成对色彩的塑造。即用刻刀在预先绘制好的图案上,沿着墨迹进行雕刻,将多余的泥土挑出,再将本身就带有色彩的泥土填充进刻刀划出的间隙之间。自然赋予了建水县质地细腻柔和的彩色泥土,可以利用的有黄泥,绿泥,红泥,白泥等;为了能够产生更多更丰富的色彩,工匠艺人们还将泥土相互混合,从而又产生出灰色,褐色,黑色,棕色,紫色等颜色。但由于所有颜色皆取自天然泥土,陶面又不施加釉料,建水紫陶所呈现出的色彩感沉静悠远,朴实天然,十分耐人寻味。

古代中国对色彩的理解深受“五行说”的影响,认为世间万物的相生相克由根本的五大元素“木,火,土,金,水”相互作用而成,这五种元素对应“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既然万事万物均是“五行”的运作,那么这五色就能够象征所有的颜色。颇有传奇色彩的是,建水紫陶的泥料产地来自其发源地“碗窑村”以西五公里的五彩山,这与“五行说”形成了自然的呼应。

作为极具艺术品格的“文人陶”,诸多文人进一步发挥文人画对中国传染水墨画的推崇,将“五行”所蕴含的“青,红,黄,白,黑”五色进一步压缩到“墨分五色”的传染观念中去。“墨分五色”出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 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建水紫陶的诸多精品都是以白色素填为主,继而利用墨色的浓淡直接进行书画创作,这可能是因为文人们受道家“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经第十二章》)观念的影响,故而讲求“清淡调和”。总体而言,建水紫陶的色彩质朴高雅,不俗不艳,展现出深厚的文化气韵。

三 “艺”——匠心独运,“工”——“艺”相宜

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的建水紫陶,由于书画名家在其装饰工艺方面的参与,加之陶面特殊的肌理感,使得建水紫陶具有“雅致”的人文气息。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认为:“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文人画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是文人精神追求的直观的图像性展现。尤其是清末民初出现在建水紫陶装饰艺术中的“残帖”手法,将各式残破的信札,诗词,绘画等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极其讲求画面构成感的形式元素和谐统一地在陶面上进行表现,不同的“帖”又是通过不同的书体写就,“楷书,隶书,行书,篆书,草书”无所不包,又无不展现着作者深厚的书画功底与艺术涵养。各残帖之间层层叠叠,相互覆盖,需经过多次的泥面填刻才能最终完成。“残”即为缺失,但这缺失又在建水紫陶的陶面上塑造了一种崭新的完整,道家“有无相生,虚实相生”的深玄思想在艺术的塑造中变得鲜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水紫陶的装饰艺术具有不同于一般民间工艺的超前性和艺术的纯粹性。

此外,建水紫陶的陶面装饰多以传统文人画为主,运用写意的手法,将人物,花鸟等经典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真”,“善”,“美”,“雅”等传统美学品格。值得一提的是,对紫陶烟斗制作工艺的尝试为建水紫陶带来了创新与工艺拓展的机会,在最大不过直径10余厘米的烟斗斗面上,艺人们展现出精湛的技艺,方寸之间,填刻上精巧的书画,无不雅致精巧,达到了“体质坚实,形式古朴,书画生颖,色泽光润”[3]的艺术高度。尽管“紫陶烟斗”的诞生与我国近代有关鸦片的这段并不光彩的历史有直接的联系,但仅从建水紫陶的工艺角度而言,正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艺人们不断摸索,并最终形成了“彩泥刻填”与“无釉磨光”两种建水紫陶极为重要的工艺技巧,并在王定一等大师的导引下以高品质的书画对陶面进行装饰,大大提升了建水紫陶的艺术品格,实现了由“粗陶”向“细陶”,再向“文人陶”的过度,并最终奠定了建水紫陶“工”与“艺”相互融通的工艺美术价值。

这类似于欧洲18世纪盛行的“洛可可”艺术的奢华风格,虽是富贵之家的奢靡铺张促成了这一风格的形成,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热衷享乐,爱欲交织的风气,但它却在极大程度上刺激了全新艺术样式的产生,其影响力深入现代艺术设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具有独立而持久的品格,游走在一时一地的历史之外。

总之,建水紫陶的装饰工艺各个步骤环环相扣,“工”与“艺”相辅相成,迄今为止,它仍然以本地泥料,独特工艺和文人图式的三者合一为正宗。高品质的建水紫陶陶面装饰仍讲求文人书画所注重的意趣,意蕴,笔力,注重个性,讲究至情,并通过“工艺”层面的保障满足对性灵的追求。作为一种制陶工艺,通过其独特的“工艺”所展现出“功能”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朴拙而灵巧,是滇南边陲的特色文化的展现,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经典诠释。

[1](美)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M].涂卫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9.

[2](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李政文,魏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

[3]中共建水县委宣传部.建水陶瓷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35.

[责任编辑 龙倮贵]

The Artistic Character of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Decoration Process

NIE Lei-ming, LIANG Shuang
(Honghe University, Academy of Fine Arts, Yunnan Mengzi 661100,China)

As one of the Chinese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four famous pottery" was born in Yunnan in the southwest border of Jianshui County, nearly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its unique and distinctive two technologies, namely "mud carved fill" and "no glaze polished"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pottery in the occupied own a space for one person. In addition,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is known as "literati Tao" said except technology special, many craftsmen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creation in the Tao Tao generation to face, paper, unique decorative art shapes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from the general pottery art character.

decorating techniques; Color mud carved fill; No glaze polished; The residual stick

J527

A

1008-9128(2015)01-0019-02

2014-05-08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云南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QN201258)

聂磊明(1978—),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工艺美术及绘画。

猜你喜欢
磨光紫陶建水
建水紫陶研究: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紫陶作品
基于煅烧铝矾土集料的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研究
建水陶艺新观察
磨光化方法在数值微分中的应用*
建水紫陶研究:学生紫陶作品(二)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The Best Glasses for Your Face Shape
利用构造深度评价沥青面层的松散与磨光程度
建水紫陶: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