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和政策一体化对策研究

2015-03-28 23:48范丽娜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16期
关键词:京津京津冀河北省

□文/范丽娜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河北·石家庄)

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从问题导向出发,审视河北省与京津之间公共服务和政策的差距,坚持政策拉平和政策创新一齐抓,搞好向河北倾斜政策的顶层设计,更好更快地弥补河北发展“短板”,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河北省与京津之间公共服务和政策存在的差距

综合分析三地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点”、“线”、“面”三个方面:

(一)点上的差距。从发展阶段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支持各地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国家给予一些新区的政策是“粗线条”的,带有探索性质;第二阶段,国家选择发展较快的地区出台政策,国务院各部委也细化各项措施定向支持。北京、天津都属于发展的第一阶段,鼓励先行一步。河北省目前还处在第一阶段。

从财政税收看,中央给予三地的支持力度不同。国家财政专项每年安排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面积2,270 公里)10 亿元,支持10年,总量100 亿元;每年安排河北省沿海地区(规划面积3.57 万平方公里)8 亿元,支持5年,总量较天津少60 亿元。

从金融投资看,国家从激活市场主体方面对京津进行支持。比如,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对在示范区内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技术入股、股权奖励、期权、分红权等多形式的激励。

(二)线上的差距。主要表现是国家在金融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不同地区不同政策,形成的发展水平差距,以及国家在一些领域给予的政策相同,但因为基础条件不同,造成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落差”。比如,为鼓励天津市金融创新,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局联合通知,对在天津市登记注册并属于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商务部门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共同批准开展融资业务试点的内资融资租赁企业,其经营所有权转移给境外企业的融资租赁船舶出口,实行增值税免税、退税。为促进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发展,2011年6月国家部委又下发了关于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方案,重点对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支持。

(三)面上的差距。从行政管理体制看,京津是中央直属的直辖市,而且北京还是首都,这一切都决定着国家对两个地区的支持力度非一个省份可比。北京拥有1/3 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 的两院院士,1/5 的高新技术企业,各大央企总部、各大部属院校、国家的重大基础设施也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市近年来致力于打造北方的经济中心,国家基本上是要项目给项目,要政策给政策,大飞机等项目纷纷落地。而河北多年来基本扮演着一个服务京津的角色,较少得到国家重点支持。

从社会保障看,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社保政策,基本上是以社会保险法为依据,但因为各地财力的不同,执行的标准大相径庭。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北京已达1,000 元以上,河北仅相当于其30%~40%的水平;城市和农村低保月人均支出水平,北京分别是河北的2.4 倍和3.4 倍。

从地方财税政策看,京津的财税制度设计更科学,更能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河北省制定的“定额分享、超额全返”政策,奖励对象是地方政府,仅仅调动了地方政府增加税收的积极性;而天津制定的一系列税收奖励政策直接奖励到企业和个人,市场主体受益大、投资置业的积极性很高。

二、京津冀三地公共服务和政策差异原因分析

(一)国家战略定位的不同。国家将天津滨海新区定位为“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并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关村定位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将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河北沿海的定位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定位不同,决定着国家战略意图也不同。

(二)地方财力的不同。主要表现是京津地区城市化水平高,行政效率、投资效率也较高,而且服务业发达;河北省70%的人口在农村,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各节点城市由于京津长期以来的吸附作用,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也较弱,由此带来地方财力远远低于京津。

(三)争取支持的力度不同。主要表现在河北省对国家政策的理解把握和创造性运用方面与京津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曹妃甸区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也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基本上是国家给什么政策,我们就要什么政策。而中关村和滨海新区在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除了国家给的,还争取到了一批“计划外”的政策。

三、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和政策一体化的建议

公共服务和政策上的差距,是造成河北与京津发展落差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下最紧迫的是积极向国家争取“四顶帽子”。

(一)争取成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点省”。一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应推动形成京津创新研发、河北应用制造的产业链条,争取国家把装备制造业改造升级后更多地向曹妃甸、渤海新区等沿海和冀中南地区布局,建设以汽车、数控机床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应借转型升级试点省之名,争取国家在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量身定做一些政策,支持河北省化解过剩产能、化解产能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和较为先进的过剩产能“走出去”;三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应借助京津科研力量,建设京津冀地区以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二)争取成为“全国生态环境人工修复试点省”。一是大规模进行造林绿化。建设燕山-太行山生态涵养区,推进水源保护林、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大京津冀核心区过渡带退耕还林力度,推进交通干线绿化及农田林网建设,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二是加强湿地建设和保护。在京津保地区谋划建设成片森林和湿地,加强白洋淀、衡水湖等湿地保护,加大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力度;三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应争取国家加强对张承生态建设和水源涵养功能区、白洋淀综合治理、京津保生态过渡带的支持,在部分流域开展水环境补偿试点。

(三)争取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应用试点省”。一是推进煤炭的清洁利用。应从能源安全高度出发,大力推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有效减少燃煤排放;二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河北省资源、产业等优势,着力发展风电、光伏、核电等清洁能源,大力调整河北省能源结构;三是争取增加天然气供应。减少燃煤排放,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争取国家支持,以天然气置换燃煤;四是加强节能减排。完善低碳发展产业政策,加强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推动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

(四)争取成为“全国食品质量安全试点省”。一是发展有机绿色农业。充分发挥河北省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依靠技术创新,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投入,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二是完善检验检疫监管机制。推进建立行之有效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使监管工作规范化;建立可追溯的质量档案监管,对企业的监管工作常态化;促进诚信体系建设,使质量监管工作社会化,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的长效监管机制;三是加强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建设若干个像“新发地”那样的现代化大市场,对农副产品进行统一的交易、物流、中转、集配,有效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猜你喜欢
京津京津冀河北省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改善民生的作用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