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2015-03-28 23:48胡瑞嫒王龙建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16期
关键词:花鼓蚌埠市蚌埠

□文/王 驰 胡瑞嫒 王龙建

(1.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2.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安徽·蚌埠)

一、蚌埠市及周边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现状

(一)总体态势。近年来,蚌埠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到30%,创造了“蚌埠速度”。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随着“花鼓灯嘉年华”乐园、蚌埠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加速推进和建成运营,文化产业已日益成为蚌埠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07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8.06 亿元,累计接待国内游客501.16 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7.77 亿元,外汇收入381.58 万美元。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年收入12 亿多元,从业人员3.5 万人,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近4,000 家,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文化产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

蚌埠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淮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蚌埠市还拥有距今7300年的双墩文化遗址,大禹治水时期召会诸侯的涂山文化遗址,流传至今的花鼓灯歌舞艺术,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龙子湖等国家4A 级旅游风景区等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市政府鼓励引导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培育文化旅游业,推进汤和墓园区建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举办奇石玉器古玩盆景博览会暨蚌埠文化旅游节,在双墩遗址北侧建设的双墩遗址雕塑园初具规模,在北京举办中国舞蹈论坛花鼓灯艺术高端学术研讨会,由市文化局组织拍摄的介绍蚌埠市民歌花鼓灯灯歌的淮河民歌专辑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8年花鼓灯舞蹈《鼓乡情韵》还被奥组委选为参加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前歌舞演出的20 个节目之一。

(二)发展优势

1、文化资源丰富。蚌埠市下辖怀远、五河、固镇三县,有涂山白乳泉风景区,还有垓下古战场文化旅游区,龙山文化遗址,花鼓灯歌舞艺术等代表性文化品牌。

2、蚌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蚌埠市委市政府重视文化产业,努力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蚌埠市的支柱产业,文化旅游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有利于促进蚌埠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3、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合作加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蚌埠市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又有利于扩大消费群体,区域合作的不断加强,又有利于建设蚌埠市差异化与多元化的领域消费结构。

二、遇到的问题

(一)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问题

1、资源开发不够充分,景区建设不完善,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第一,只开发了一小部分历史文化资源,很多历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开发,比如长淮卫古镇开发,曾是蚌埠市文化局“十一五”重点旅游文化开发项目,但是至今没有得到开发,还有楚汉时期垓下之围古战场,以栖岩寺为中心的佛教文化产业园等;第二,已开发的项目多数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并且开发的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意,没有形成多元化的发展体系;第三,开发的旅游景点不集中,零散分布在它的周边地区,距市区较远,交通不便,也没有做好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如道路、旅游服务等。对已开发的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大多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不注重长远的保护措施,如大禹文化的代表性景点之一白乳泉因为不恰当的开发和缺少相应保护而将近枯竭。

2、人才队伍薄弱。蚌埠市经济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合肥及芜湖等地区,造成人才资源外流严重,使得蚌埠市文化创意人才队伍远远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文化产业内部人才结构失衡现象较为明显。首先,创意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稀缺,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结构相比,蚌埠市创意产业作为独立的产业部门还处于发展初始阶段,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创意人才的整体实力不强,各文化产业中专门从事创业工作的专门人才更是稀少;其次,缺乏熟悉文化建设规律又熟悉市场建设规律的复合型人才,以蚌埠市传媒业为例,创意策划——技术制作——管理营销产业链中,精通各个产业环节的复合型人才最为紧缺。

3、其他地区文化产业竞争激烈。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文化产业作为新型支柱产业,提高地区经济增加值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强劲性。因此,围绕着市场的争夺与反争夺,进入与反进入,合作与反合作,整合与反整合等等,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将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全面展开,国内大多数城市都意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并大力开发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不同城市之间互相争夺游客资源和创意人才,使得各地区文化竞争日趋激烈,这无疑为蚌埠市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二)原因分析

1、相关文化产业制度不够规范。在蚌埠市,相关的文化产业制度不够规范,已的有制度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使得文化市场商业运作滞后,缺少企业、社会资金的支持,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2、企业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品牌营销不到位。蚌埠市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如花鼓灯歌舞艺术、涂山文化遗址,但是这些资源在国内的知名度不高,并没有能形成品牌效应。以栖岩寺为中心的佛教文化产业园,长淮卫古镇等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长期搁置,并未得到有效运作,花鼓灯嘉年华是集合了区域特色文化元素的蚌埠地标性建筑之一,但和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常州恐龙园相比,品牌名气主要局限在蚌埠本地,未能向外扩散。

3、人才相关制度建设不够规范。相关政策体系和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对其他地区创意型专门人才没有充足的吸引力,同时致使蚌埠高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因追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而外流;另外,高校对创意型人才的培养尚处于探索之中,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不能较早让专业学生去相关企业和部门进行创意实践。

4、市民缺乏对蚌埠特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

根据项目组成员在蚌埠市区的问卷调查,大部分市民对蚌埠本地文化和特色景区并不完全了解,60%的市民有过在景区内部随手乱扔垃圾的行为,在遗迹中乱写乱画的行为,这无疑增加了资源保护的难度。

三、战略对策

(一)优化特色文化产业布局。政府应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文化资源,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制定倾斜性产业政策,提高蚌埠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促使区域文化产业与文化企业的集中聚集和合理分散,实现对蚌埠各区域文化资源的优先配置和有效利用,并及时搜集市场信息以不断调整发展方向。

(二)塑造蚌埠特色文化品牌,打响知名度。抓住花鼓灯歌舞艺术成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努力打造花鼓灯文化品牌,完善花鼓灯嘉年华项目的建设,争取实现旅游——娱乐——歌舞——餐饮一条龙服务。挖掘蚌埠历史人物故事和民间故事,与当地戏曲艺术结合,创作出优秀的戏曲作品,比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垓下之围、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时期在凤阳的故事,都可以编成戏曲形式演出,通过这些剧目的演出,不断扩大蚌埠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发展人文旅游。注重传统韵味保存的同时充分挖掘现有资源,重视特色文化产品的研发,完善各景区间的线路交通设施,并加强相关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配套措施,以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和档次,提高产业增加值。比如,增强栖岩寺佛教文化产业园与禹王宫文化产品市场的互动,促进整个文化产品交易市场的繁荣发展;加快双墩文化遗址的深度开发,双墩文化遗址拥有73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塑人面像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片,还有春秋时期钟离国国君的墓穴,这是悠久而罕见的历史文化资源,应该尽快建立双墩文化遗址公园,同时积极拓宽文化产业链,使双墩文化遗址的外延产品与服务不断推陈出新。

(四)鼓励民间创建文化产业团体和文化公司。首先,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进行开发。在管理模式上,采取政府主导、民间参与、企业经营的模式,成立各种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和文化传媒企业,进行商业运作。同时,可以将龙山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和大禹、涂山氏等历史人物画像等资源结合蚌埠的玉器、微雕艺术,开发出特色旅游纪念品,并投入生产,投放市场进行销售,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链。

(五)创新品牌营销方式。在城市文化品牌营销上,可以组织旅交会和项目推介会,结合蚌埠地区特产和戏曲艺术,举办花鼓灯艺术节、玉器博览会、怀远石榴节、沱河螃蟹节、王庄花生节、五河民歌节等,还可以通过承办各种艺术活动和体育比赛来塑造城市名片。

(六)人才战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从事文化艺术活动的行为者自主开展活动;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创意孵化基地,制定人才激励政策,积极开发本地人才资源,鼓励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文化产业人才的区域性交流,大力引进创意人才,对引进的特殊人才和专业人才可以优先购买经济适用房,并且在子女教育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综上所述,蚌埠市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不少问题,但是蚌埠市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蚌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合作不断加强,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在以后的开发中,应注意树立品牌形象,调整产业结构,创新人才机制,从而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蚌埠市统计局.蚌埠年鉴2012[M].黄山书社,2014.

[2]成都市文化产业与人才建设研究课题组.文化产业的人才支撑体系研究——以成都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新文化变革(1998-2008)[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熊澄宇.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花鼓蚌埠市蚌埠
淮岸花鼓情
磬云岫
幸福花鼓
通 幽
知磬堂
禅 悟
花鼓灯小唱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蚌埠药采事件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