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2015-03-29 04:41□文/邱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块状工业园区集群

□文/邱 晖 樊 千

(1.哈尔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哈尔滨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产业集群既是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又推动了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因为只有城镇才能承担起作为产业集群所引发的巨大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容器的角色,所以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得生产要素不断地向城镇集聚,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城镇拥有的大量人口、广阔市场以及基础设施等又有力地支撑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产业集群的过程就是城镇化的过程;同时,城镇化的过程也就是产业集群的过程,产业集群和城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发展关系。这种关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还需认识到,产业集群过程和城镇化过程的背后,就是生产要素不断流动和重新配置的过程。因此,对于要素禀赋不同的地区而言,二者之间的互动也体现出不同的特征,这意味着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除了上述普遍性之外,还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本文将考察二者之间几种典型的互动模式。

一、基于专业化市场的互动发展模式

在该种模式下,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城镇化的发展通过商品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并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如果产业集群所指向的商品具有较充分的市场需求,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及辐射效应就会快速的累积、膨胀和扩散,而基于对利润的天然追求,生产要素将迅速集聚以响应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市场的客观需求,城镇化的进程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该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浙江省的义乌市。对于义乌市而言,其产业集群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对接平台就是小商品市场。义乌市围绕小商品市场,形成了以拉链、针织、毛纺等为代表的若干极具优势的制造业集群,且这些制造业集群又促进了物流、信息、旅游以及金融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制造业集群以及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要素快速地向城镇集聚,大量农村劳动力移往城镇。1978年义乌市的城镇化率只有8%,1988年该数据为12%,1998年为41%,2008年则达到了惊人的73%。城镇产业集群的扩散效应和辐射效应迅速体现,分工的细密化使农户也形成了加工业的网络,城乡实现了一体化的联动发展。

这种以商品市场作为对接平台的互动发展模式,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产业集群依赖于具有广阔市场需求的商品市场而大量出现和快速发展,换句话说,是商业的发展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第二,制造业集群的形成又带动了物流、信息、旅游、房地产以及金融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向城镇快速集中;第三,产业集群和城镇化互为支撑,紧密互动,实现了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基于块状经济的互动发展模式

块状经济是指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的一种产业集中、专业化极强的,同时又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群体的经济组织形式。在使用块状经济一词时,主要是指“乡村小工业的集聚”,或是“城市边缘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块状经济能够形成独特的集聚优势并实现报酬递增。块状经济有很强的地域集中性,企业在某一区域内密集扎堆,距离上的接近既降低了运输、库存等成本,使信息能够迅速扩散传播,也因为所谓的邻里效应及共享机制而提高了对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块状经济内的企业通过价值链和技术传递链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关联可能是横向的,也可能是纵向的,还可能通过参股形成金字塔式的企业群落结构。块状经济内聚集的企业越多,利用基础设施的平均成本就越低,单位宣传成本带来的效果就越明显,行业的壁垒也越低,且企业的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及创新能力也越强。块状经济是一种特殊的产业集群,块状经济发展带来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集聚能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为块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

比较典型的基于块状经济的互动发展模式是浙江的环杭州湾地区,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该地区的发展模式类似于上述义乌的以商品市场为对接平台的发展模式。以商品市场为对接平台,一方面推进农村的工业化,一方面发展小城镇。但这种模式的效果并不好,乡镇企业只是在产业链的低端无序扩张,演变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这种模式失败的关键在于缺乏城镇的支撑,零散分布于农村的乡镇企业由于缺乏基础设施、市场、人才、信息等支撑,无法形成规模经济,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在浙江省政府的引导下,农村工业向城镇不断积聚,同时城市工业不断向城外扩散,二者的逆向交叉推动了块状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小资本、大集聚”的发展格局。块状经济的发展使生产要素迅速向城镇集聚,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通过加速生产要素的流转和降低交易成本等效应又推动了块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环杭州湾地区之所以能成为浙江省发展最快的区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由块状经济带来的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发展。在该模式运行的早期,拥有清晰产权的大量中小企业向城镇扎堆形成块状经济并获得了快速发展,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下,产业集群不断发展进而形成了产业带和城市群。环杭州湾地区就是由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六市形成的一个城市群。回顾这种模式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从最初零散分布的乡镇企业发展至今天的产业带和城市群,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首先是萌芽阶段,改革开放之后,浙江省兴起了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不断寻找市场定位,通过价值链分工而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其次是成型阶段,专业商品市场得到极大发展,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依托专业的商品市场,成功与大市场实现对接。中小企业围绕专业市场大量集中形成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得到发展,城镇的规模日益扩大。再次是成长阶段,各类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大量出现,产业向开发区集聚,开发区向科、工、贸、商、住多功能复合发展方向转化,城镇的功能日益复杂化,吸纳能力急剧提升。现代医药、电子信息、服装、纺织等产业集群迅速壮大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形成所谓的“位势梯度”。位势梯度既会吸纳优质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开发区集聚,又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力的辐射效应。在开发区发展的过程中,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发区与主城区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开发区逐步发育成为新城区或新城镇。最后是成熟阶段,开发区反哺城区,位势梯度逐步缩小,开发区与主城区之间实现深层次的功能整合。

三、基于FDI的互动发展模式

一般来讲,产业集群的形成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称之为市场创造模式,另一种称之为资本迁移模式。上述义乌地区及环杭州湾地区的产业集群就属于市场创造模式,是缘于专业化市场的发达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有些产业集群的形成并没有依靠高度发达的专业化市场,而是和外来的企业紧密相关。如果一个外来企业到某个地方投资办厂且发现该地区的生产要素条件和制度环境均有助于该企业目标的实现,该外来企业就会被“锁定”在这个区域并引发同类企业或相关企业向这个地区集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形成的最初动力是外来资本,因此被称为资本迁移模式。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历程表明,FDI 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FDI 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FDI 之所以对产业集群发展有强力的推进作用,原因在于中国本土的资本缺少明显的迁移倾向并且具有跟随国外资本的特征。

基于FDI 的互动发展模式比较典型的例子出现在珠三角地区。上世纪八十年代,珠三角地区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在国外以及香港、澳门的亲友回乡从事“三来一补”业务,并逐渐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尤其是香港的“三来一补”工程,不仅奠定了深圳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初架构,而且事实上开启了深圳的工业化进程。外商投资一般均会依据价值链分工及产业配套来选择区域,因此极易形成产业集群。在外商企业集群的引领之下,珠三角本地的产业集群也迅速发展起来,如东莞的电子产业、顺德的家具产业、佛山的陶瓷产业等都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了珠三角地区外向型城镇化的进程。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体现出如下特征:第一,来自港澳的投资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使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发生急剧转变,工业化进程十分迅猛;第二,大量外资的进入促进了当地城镇化的迅速推进;第三,城镇化的动力并非来自大城市中心的经济发展,大城市中心区与农村的城镇化地区之间关系并不密切;第四,受外资导向效应的影响,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体现出较明显的跨境特征;第五,外资流入导致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猛增,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珠三角地区。

对于珠三角地区的基于FDI 的互动发展模式,可以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做如下总结:第一,FDI 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集群的形成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第二,产业集群放大了就业需求,使珠三角地区吸纳了来自全国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城镇规模急剧扩张;第三,城镇规模的扩张又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集群的效果,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公用事业有效支撑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基于工业园区的互动发展模式

工业园区是集聚了多家工业企业的大片区域。工业园区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划出的一片区域,通过各种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形成适合工业企业长期发展的环境,并通过各种政策使大量企业向园区集聚。因此,工业园区往往都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和明显的集群优势。第二产业的财富创造能力往往会因为工业园区的发展而得以增强,园区的发展也为第三产业创造了更多的需求和发展机会。因此,工业园区是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来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不仅如此,工业园区还可以通过集聚经济效应来带动城镇化的发展。苏雪串(2004)指出集聚经济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产业集群是集聚经济最为典型的形态。而工业园区则可以成为产业集群的良好载体。工业园区往往是政府主导下的产物,能够获得特殊政策的支持,其地理位置、管理体制以及产业配套设施等都经过了政府部门的科学规划和反复论证,因此工业园区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其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将产生强大的吸力并引发集聚效应,促进产业集群和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发展。

比较典型的基于工业园区的互动发展模式是北京的通州区,通州区属于北京市的远郊,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北京市对于通州区的发展定位是文化产业繁荣、宜居的综合服务区。为了加快通州区的产业发展,在通州区建立了通州商务园、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金桥科技产业基地、通州物流基地、通州经济开发东区、通州经济开发西区、永乐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并设立了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等机关机构以及行政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对工业园区提供服务。

工业园区不仅是通州区工业生产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其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园区对于土地的开发以及优良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形成了巨大的洼地效应,吸引劳动、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迅速向园区集聚,而园区内产业的发展又自然带动了服务业尤其是金融、培训、通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此过程相伴随的是通州区的快速城镇化过程。通州区的城镇化过程是一个农转非的过程,工业园区使用的土地源自向农民征地,对农民的补偿体现为给予农民住房及社会保险。剩余的农业用地被集中起来通过市场交易出售给企业并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政府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来提高他们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的能力。园区的发展终将进入成熟的阶段,将不再依赖于政府的优惠政策而是依赖于由自身的产业、技术、知识密集所带来的创新优势。园区将会发展成为城市中的新区甚至是新城。

[1]王步芳.企业群居之谜:集群经济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9.

[2]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4.7.

[3]毛曦.试论城市的起源和形成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5]王小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J].2002.1.

猜你喜欢
块状工业园区集群
磐安工业园区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Ghosts in the shell: identif i cation of microglia in the hum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y P2Y12 receptor
厚层块状特低渗砾岩油藏水平井压裂参数优化
LTE上行块状导频的信道估计研究
氧化钇掺杂块状SiO2气凝胶的制备与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