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支撑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

2015-03-29 13:05珂,汤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建设

刘 珂,汤 颂

(郑州轻工业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450002)

引言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但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扩张和建筑面积的扩大,而是必须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由农村向城镇的转变。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通过产业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就业支撑,大力发挥产业与城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重要作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吸引大量进城农民投身产业发展并逐步转变为市民。这些都必须通过非农产业支撑来实现,否则新型城镇化建设就会成为空谈。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瓶颈。一是产业发展存在断层。现有的主导产业因资源枯竭造成了一定的衰退,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又十分漫长,这种产业断层问题主要存在于我国资源型城市,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而且也阻碍了产业的发展。由于没有更好的替代产品,产业断层问题将成为制约资源型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二是产业衰退步伐加快。这种情况在我国的革命老区比较严重,由于企业改革等综合因素影响,使企业内部管理出现问题,无法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甚至被市场淘汰。三是产业低质化问题严重。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发展的非农产业主要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而且很多地方政府仍然盲目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大,不重视环境整治,这必将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产生制约。新型城镇化既是人的城镇化,也是产业与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因而有必要对产业支撑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进行研究。

一、研究综述

关于新型城镇化,美国学者Mabogunje提出了城镇与农村人口相互迁移的系统模式,他认为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和城市的控制性系统以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调节机能[1]。Anthony J.Venables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认为,城镇化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产业对于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2]。彭红碧和杨峰认为,新形势城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采取生态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以体系合理化和功能多元化作为基本内容,把城乡一体化作为根本目标[3]。袁建新和郭彩琴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本质及其认识价值进行了研究,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在本质上都是说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过程,但在我国采取“城镇化”更符合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新型城镇化”则更说明我国应该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4]。王发曾认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将工业化与信息化作为动力,其实质就是通过城镇化建设,推动生产力更加发展、社会更加进步,同时新型城镇化还具有扩展和深化的性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形势的发展会赋予其新的内涵[5]。孙月萍对新型城镇化如何加快产业和资源集聚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内容与途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来源和指导对象[6]。

关于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王换娥等通过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认为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且还能够降低城镇化的成本;城镇化对产业集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还能够推动产业集聚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发展[7]。李南和刘嘉娜认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世界范围内任何一个国家实现快速发展、协调发展的两个根本性的任务,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更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取得新的层次之后就会对城镇化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8]。张显龙对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国城乡产业运动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必须经历三个重要阶段,即城镇化、城市化、现代城市化,非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分别与这三个阶段相对应,而且我国城镇发展还必须是协调的发展[9]。徐云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而产业能够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步发展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产业支撑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10]。万晓琼对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产业能否起到支撑作用,因而必须将产业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每个城市、每个城镇都必须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特别是各城市之间必须实际“错位竞争”和“产业协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备动力[11]。

二、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动力

(一)产业支撑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经济基础

从城镇化的经济基础视角看,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将推动城镇化的进程。第一产业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促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规模的扩大,会带动周边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大量劳动力、资金、技术在产业内集聚,在一定区域内集中,逐步形成了规模经济效应。有了第二产业的支撑,区域内将兴起相关的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功能不断完善,由此推进城镇化进程。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城镇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也丰富了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将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因此第三产业是城镇化发展及第二波城镇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12]。

(二)产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只有产业得到了发展,才能形成强大的资源、劳动、技术、资金“洼地”,更好地推动城镇化建设。国内外实践研究表明,没有适当水平的产业竞争力作为支撑,任何城镇,即使在外力的干预下取得一时的扩张,也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和一时繁荣,最终会演变成“空城”,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的损失。而产业集聚有助于提高所在区域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产业集聚通过促进各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来提升其综合竞争能力。首先,集聚区内企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信息等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环境。其次,集聚区内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习的溢出效应,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集聚区内企业的竞争又促进企业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能力。最后,随着产业集聚发展,集群特征逐渐显现,随之而来的是市场集聚效应和城市品牌的形成。因此,产业集聚将为新型城镇化提供长期稳定发展的动力。

(三)产业支撑有助于提升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我国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为了拉动内需,而更重要的则是让广大进城农民安居乐业,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从这个角度讲,只有具备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城镇化才能具备内在的发展动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就业、就医、就学等一系列问题,使我国新型城镇化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首先,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可以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更高的劳动报酬,从而改善并提高其生活水平。其次,有了产业的支撑,城镇化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政府可以拥有更多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方便居民的日常出行,为居民提供环境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产业支撑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观念制约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从根本上说,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创新驱动、内涵增长为重点,以适度聚集为原则,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由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刚刚起步,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从传统的城镇化建设中转变过来,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搞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加大资金投入、就是改变城镇面貌、就是转变进城农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而对产业支撑、产城融合、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后就业与务工的均等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经济能力的提升等深层次的现实问题认真不足、理解不深[10]。这些落后观念制约了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合理选择。

(二)体制制约

体制机制具有稳定性、根本性、长期性的重要作用,因而建立什么样的产业支撑体制机制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表明我国将改变过去“唯GDP论英雄”的下线考核体系。但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将GDP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各级政府以及官员还没有完全从GDP权重思维中转变过来,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仍然会将GDP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和“产城融合”。另外,目前我国存在的户籍制度和家族经营理念等因素限制了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和利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业规模的发展。又如,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主要以大型商业银行或间接融资为主,产业集群的融资渠道有限,尤其是中小企业,为了扩大再生产,只能通过利润积累进行,这就大大限制了企业的规模扩张和研发投入。

(三)资源和环境制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代价是大量的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转折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制约。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创新要素为驱动、以内涵增长为重点,以适度聚集为原则,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与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产业制约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有一定的产业做基础和支撑,如果没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将无法更好地向前推进。我国地域广阔,各地产业发展水平不平衡,产业结构呈现“非均衡”发展的特征。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承接了大量国际产业转移,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相对较弱。这种不均衡性的产业特征必将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极有可能造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非均衡[11]。产业制约除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外,总体产业结构不优、缺少核心竞争力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制约因素,特别是目前产业结构面临着调整、优化、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条件下,我国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必须向实体化、高端化、技术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但城镇的吸引力如何将是重要决定因素。

四、产业支撑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完善制度体系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还提出要大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表明我国将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来推进新一轮“市场化”改革。产业支撑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产业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着眼于推动产业结构与城镇建设平衡性,研究制定产业结构政策;着眼于推动产业结构的规范化管理,研究制定产业组织政策;着眼于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制定产业技术政策;着眼于加强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的宏观布局,研究制定产业布局政策。要切实通过健全和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产业政策,确保发挥产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提升“产城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二)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已进入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最终推动城镇化进程。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从而使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效率得以提升,经济社会得以繁荣,城镇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得以保证。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各地区应立足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产业支撑策略。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等城市,无论是中等城镇还是小城镇,都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限制淘汰落后产业,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壮大主导产业,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各地区之间、各城镇之间要加强产业协作,形成“错位竞争”,避免出现产业“同质化”现象。

(三)推动产城融合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二者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国内外成功的实践证明,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是产业发展的较好的空间组织形式,由此产生的集聚效应也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降低了城镇化的成本;城镇化又为产业集聚发展准备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推动产业集聚向更高层次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因而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必须走“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子,城镇化必须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依靠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又要通过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城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格局,从而为进城农民能就业、能创业、能发展创造条件。首先,产业集聚要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将产业集聚纳入到城市发展的整体框架,满足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能够有力协助产业集聚发展,而产业的集聚效应将提升城镇的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合理发展。其次,应增强城镇功能复合。城镇发展往往容易形成功能单一的城区,如产业区、居住区、教育区等。随着城区的不断发展,单种功能的集聚效益将逐渐达到瓶颈。为了保持城区持续稳定的发展,必然需要在加强城镇功能复合上下功夫,使产业、居住、商业、商务、娱乐等功能在一定区域内混合。最后,促进居住与就业融合。产城融合的关键是就业结构能否与城市的居住供给相互协调,城市的居住人群又是否能与当地的就业需求相匹配。提供多层次的就业岗位,满足不同需求的居住环境,是促进就业结构与人口结构相匹配、加快产城融合的一条有效路径。

(四)促进三产融合

由于人力、资金、技术等资源的约束,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产业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遇到重重困难。目前,随着技术信息的发展,促进三产融合、加快三产联动,将会是促进产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产业融合的动因是市场的竞争和企业对效益的最大化的追逐,而市场需求则是其发展的持久动力,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不同产业部门相互交叉渗透、共同演进导致的产业界限模糊化或重构,将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农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农业可以从单纯的手工劳作、低附加值向农业品深加工转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在保护村落自然风貌的同时,可以使农村与城镇的经济形成良好互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工业企业从单一的制造环节向更高端的服务业领域延伸,能够满足消费者从关注产品功能、质量向关注售后服务、品牌、形象等方面转变的需求。

(五)加快服务业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且它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进一步向城镇集中,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增加,服务业的规模经济、知识和技术效应等促进城镇化发展,反过来,城镇化的扩张会进一步增进服务业的发展;最后,完善的服务业可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并提高产业竞争力,同时还能丰富城镇居民生活,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发展。

结束语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是带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战略选择和重要动力。而新型城镇化必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避免城镇化中的产业空心化、产业空洞化和产业误导化,有效提升吸纳就业创业的能力,筑牢城镇化的经济基础,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1]Mabogunje.Diffusion of labor migration in a central place syste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

[2]Anthony J.Venables,Cities and Trade:External Trade and Internal Geography in Developing Economies[J].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2000.

[3]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念探索,2010(4).

[4]袁建新,郭彩琴.新型城镇化:内涵、本质及其认识价值[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3(5).

[5]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经济地理,2010(12).

[6]孙月萍.加快产业和资源集聚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J].上海农村经济,2013(8).

[7]王换娥,孙静,田华杰.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集聚互动研究[J].现代商业,2012(18).

[8]李南,刘喜娜.新型城镇化与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双重演进——以河北沿海地区为例[J].特区经济,2012(8).

[9]张显龙.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国城乡产业联动发展路径探析[J].改革与战略,2013(6).

[10]徐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出路初探[J].中国房地产,2013(23).

[11]万晓琼.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思考[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3).

[12]张爱武,刘玲.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3(12).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建设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家乡的城镇化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