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淮阳伏羲文化的精神特质及国际传播

2015-03-29 13:05魏深义
关键词:淮阳伏羲中华民族

魏深义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466001)

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在淮阳定都,创下八卦图和龙图腾,淮阳伏羲文化开创了中华文化与文明。在当今建设文化强国的推动下,对淮阳伏羲文化的精神特质进行探究,增强其积极影响力和号召力,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文明价值,积极推动淮阳伏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达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双重目标。

一、淮阳伏羲文化的重要地位

有关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过去长期存在争议。直到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才使我们有条件对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做出比较科学的认识[1]。目前,各界人士普遍认可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本源,伏羲时代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伏羲可谓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根据历史记载和研究考证,伏羲氏族发源于渭河上游的天水一带,随着氏族的强大,伏羲文化也不断发展,并逐渐向四周辐射,直指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中原地区。“伏羲文化东渐的轨迹,可能是自陇右沿渭河上中游谷地入关中,出潼关,沿黄河干流,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东行,并经函谷关至伊洛盆地,出虎牢关而抵达豫东平原,在此融合了东夷太昊族文化,从而形成了以陈(今淮阳)为都的新的文化中心”[2]。

淮阳,古称“陈”或“宛丘”,大量历史文献的记载均表明,淮阳是伏羲的都城。《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大皞居陈,木火所自出。”司马贞《史记·补三皇五纪》:“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都于陈,东封太山。”《水经·渠水注》:“沙水又东南迳陈城北,故陈国也。伏羲、神农并都之。城东北三十里许,犹有羲城实中。”另外,也有文献考证伏羲死后也葬于淮阳。《历代陵寝备考》:“太昊伏羲氏,风姓……陵在河南陈州府城北三里淮宁县界。”“太昊伏羲陵”又称“太昊陵”,位于淮阳县城北1.5公里处,是中国十八大名陵之首,因为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之墓,故被誉为“天下第一陵”。此处最为著名的当属一年一度的农历二月朝祖会,这一民间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祭祖时间最长,古今中外未有能与之媲美者。长达一个月的朝祖会是中华儿女对始祖太昊伏羲的盛大祭奠,已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知名的伏羲文化专家杨复竣先生将伏羲文化定义为“伏羲文化是中国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型时期,伏羲在以宛丘为中心的黄淮大平原上所创造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中国本源文化”。可以说,中华文化扎根于宛丘这片土地上,中华民族从宛丘出发。因此,淮阳伏羲文化对于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淮阳伏羲文化的内涵

伏羲文化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形态,有着极高的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价值和独特魅力。根据各家史书记载,伏羲的主要功德有以下十三条:“制网罟”;“画八卦”;“制嫁娶”;“正姓氏”;“龙崇拜”;“充庖厨”;“造书锲”;“作甲历”;“制九针”;“建屋庐”;“制干戈”;“制琴瑟,作乐曲”;“始建都”。

(一)八卦图——中华文化之“核”

伏羲在宛丘建都之后,用天道治天下,四面八方的部族纷纷归附,部族人口越来越多,他便开始寻找治理天下之法。伏羲仰观俯察,发现了宇宙天道规律,于是他象天法地画八卦,找到了治理天下的大法准则。王子年《拾遗记》曰:“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八卦是伏羲最重要的文化贡献之一,是理性思维和高超智慧的结晶。伏羲八卦用数、象、理的阴阳二爻,揭示了宇宙天地的对立,体现了万物的阴阳关系。八卦图案不仅仅对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还推动了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程。17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莱布尼茨受到了八卦图中阴阳二爻的启示后,对其发明的二进制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微积分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促使了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由伏羲八卦几经演绎而成的《易经》是中华民族哲学智慧和文化的源头,是认知世界、解释世界、指导人类发展的百科全书。《易经》乃伏羲为中华民族留下的“天书”,其中所蕴含的完整严密、富有民族特色的阴阳变异、和合大同的辩证思维体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进程[3]。《四库总目提要》中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之以入易,故易说至繁。”《易经》中最重要的当属其阴阳符号系统,代表着特殊形态的天人之学。阴阳符号源于伏羲对天象和自然界的观察,伏羲认识到宇宙是阴阳的宇宙,世界是阴阳的世界,人是阴阳的人。极阴生阳,盛阳转阴,万物都在物极必反中循规蹈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易经》中还蕴含着紧密相联的“象”与“数”。“象”即为意象,代表着某种物象且隐含着特殊的意义;“数”是“象”的测量,精确地表述着变化。

淮阳的太昊伏羲陵就是一个在生生不息地运转的伏羲八卦场,是《易经》的体现。太昊伏羲陵十门九进,其数就是生生不息。与此相应的是天水伏羲庙的五门四进,伏羲生于成纪,天水伏羲庙是伏羲生的记忆,因此是五门四进,代表生生之地。而淮阳是伏羲的建都之地、创业之地,因此淮阳太昊伏羲陵是十门九进,代表伏羲文化之大成。太昊伏羲陵庙以太极门为太极,以伏羲八卦布阵,以《易经》布场,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规律场,其中有“象”有“数”,体现了和合大同的易学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架是由儒、道思想组成。《易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伏羲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文化,对道家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道德经》的核心即为道,“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思想始于伏羲画八卦。《道德经》又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凝练的语句包含了伏羲八卦中“和”文化的深邃内容。对儒、道思想追本溯源,均能够发现伏羲文化所蕴含的核心思想和内涵,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二)龙图腾——华夏民族之“根”

龙图腾正是以伏羲部落为主干,融合众多其它弱小部落而成的产物,是一种混血的“龙”,体现出了伏羲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4]。太昊伏羲时代是一个图腾崇拜的社会。《左传》曰:“太昊以龙纪,龙师而龙名。”相传伏羲女娲均为人首蛇身,“根据原始部落民俗学的知识分析,伏羲并非真正的蛇身,而是身上有类似于蛇鳞状的标志或装饰物”[5]。很多学者认为,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即象征着伏羲是龙图腾的始祖,此观点最初是由闻一多先生提出,他认为龙的基调还是蛇,以大蛇为崇拜的伏羲部落兼并了别的一些拥有其它图腾崇拜的部落,“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鬃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6]。近年来,考古学的深入和新文献资料的发现使众多学者开始研究龙的起始与伏羲文化的关系等问题,认为考古发现的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原始龙的确与伏羲时代有关[7],“伏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也是崇龙的鼻祖”[8]。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伏羲创立了以“龙”为图腾崇拜的华夏民族。

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崇拜的上神,更是代代相传深入进了华夏儿女的意识领域。“龙的传人”这一口号成了海内外中华子女寻根问祖的归属,每年都有许多海内外华人同胞不远万里来到淮阳寻根祭祖,在太昊伏羲陵这一中华民族的龙脉前缅怀人祖伏羲。

三、淮阳伏羲文化的现代文明意义

淮阳太昊伏羲陵庙的文化是对原始宗教的反映和继承,蕴含着伏羲“天人合一”的大世界观,其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具体体现为敬天孝祖的祭祀。太昊陵每年的二月朝祖会人流如水,声势浩荡,日均二十万人聚众祭祀,历时一个月之久。这种民众的集体朝祖象征了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和谐合美,体现了中华民族敬天孝祖的美德,彰显了民族的自觉性和统一性。

所谓“祭祀”,“祀”就是敬天,行天道,按天道规律而作,以求天安地宁;“祭”就是孝祖,符合人伦秩序与人性,社会和谐,人类和平。因此,太昊伏羲陵的祭祀活动是敬天和孝祖的合一,天道与人性的合一,国家与小家的合一。敬天孝祖是一种伟大的信仰,是由民族精神和美德所支撑的,这是历代华夏民族子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伏羲文化“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

伏羲“天人合一”的大世界观,强调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中寻求生命的规律和意义。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存在于相互对应的有机联系之中,存在于统一的生命过程之中。伏羲的治世纲领《易经》对“天人合一论”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体现了综合全面的整体思维模式,这也是中华文化的特质。《易经·系辞》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宇宙万物皆源于天,万物遵循天道而生息,因此“敬天”敬的是天道和规律。《易经·说卦传》有言,“天道曰阴曰阳,地道曰柔曰刚,人道曰仁曰义”,强调了天、地、人的统一。易学中的“天人合一论”与西方的唯心论有根本的差异,“天人合一论”弘扬道德实践的主体性,“道”乃天地运行之规律,“德”是人们对天地及其规律的任何利用所得。因此,人类要抛弃唯我独尊的傲慢,回归自然,自觉承担起保护自然、保护生存环境的责任,才能和谐生存与发展。易学文化重视人类生命活动的实践意义,即人的主体性在整个宇宙有机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出人类要充分发挥主体能力,按照天地运行的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国富民安。

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伏羲画八卦体现了在整体全面中寻求发展变化的思维模式,蕴含了遵循天道的核心价值观,因此,中国有句箴言“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中国人做人做事都按照宇宙的规律与秩序,追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西方文化则是分析与实验性的,西方人主张征服自然,对大自然无限制地索取,成为自然的主人,声称人类要“称霸世界”。不可否认,西方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方式带来了经济的发达,但同时带来的却是人类的集体生存危机。

任何归根于文化层面的问题,都只能从文化层面寻求答案。于是当今世界都在寻求人类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优秀文化。世界历史中有“四大文明古国”,其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先后灭亡,正是因为他们不是强国文化。唯有中国六千年的华夏文明没有中断,源远流长。历史上中华民族也曾面临外族的大屠杀和内部的冲突战争,但中华民族都能战胜灾难,迅速恢复,以生生不息和千古长青的文化与文明屹立于世界。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民族,伏羲文化以崇尚和谐为价值取向,讲求兼容并蓄与多元统一,体现出了天、地、人和谐共处的文化理念,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根文化。

四、淮阳伏羲文化的国际传播

近年来随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愈发重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伏羲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目前有关伏羲文化的研究存在较为严重的地域局限性,国内对伏羲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羲皇故里”天水地区,对于“羲皇故都”的研究较少,而国外基本上没有关于伏羲文化的论述。伏羲文化在“羲皇故都”淮阳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发挥着巨大的魅力,淮阳伏羲文化蕴藏着深邃的民族团结精神与文化传承意义。蔡帛真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要在中国的舞台上展现魅力,更需要在国际的舞台上让全世界众所皆知,这才是文化精髓的体现之处[9]。将中华文化的本源——伏羲文化传播出去,是加强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对淮阳伏羲文化的国际传播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淮阳伏羲神话的英译

神话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本源,应从探究该民族的创世神话入手。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神,伏羲神话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对中华民族的后世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拥有丰富而深邃的现代文明意义。对经典的淮阳伏羲神话进行编辑整理和英译出版,不仅进一步加强淮阳伏羲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更要推进伏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二)世界各地古文明的比较研究

淮阳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兴起的源头,将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起源文化,尤其是古文明发达的地区,如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古印度地区、古埃及地区等,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各个古文明兴起和发展的早期阶段有何异同。另外,可以比较世界各地古文明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找出中华文明的领先与落后之处。在比较中总结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规律,阐释本源文化对后世社会的影响。从世界大文化的视野和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系统分析淮阳伏羲文化的现代文明意义,以此论证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可能性。

(三)文化传播的产业价值

《易经·贲卦象辞》有言:“观乎人文,以成化天下。”文化无国界,是要传播于天下的。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异彩纷呈的各国地域文化也要加快相互交流的步伐。无论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国际传播,还是进行中西跨文化交流,翻译都是一种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途径。要想使更多的外国友人走进淮阳、了解伏羲文化的发祥圣地,对淮阳伏羲文化的英语宣介就成了首要任务。对淮阳地区撰写英文介绍,规范和完善淮阳太昊陵景区的英语公示语并将其导游词英译。建立专业的英语导游队伍,这些都是英语专业的研究者应当担起的责任,这些途径能够进一步增强淮阳伏羲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促进其旅游文化业的发展,为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服务。更重要的是,这些举措又潜移默化地实现了淮阳伏羲文化的传承。

结语

伏羲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建都,画八卦,开启了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源。其治世纲领《易经》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源头,体现了伏羲文化的精髓。宛丘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出发的源点,是中国的国根。中国的中心是中原,中原的中心是河南省,而羲皇故都淮阳又为中心之中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圣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更体现了这片圣土有史以来的重要地位。因此,大力弘扬淮阳伏羲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15.

[2]马世之.中原地区的伏羲文化[J].中州学刊,2007(4).

[3]胡政平,谢增虎.伏羲文化精神的现代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10(6).

[4]雍际春.伏羲神话传说的文化价值[J].宁夏社会科学,2005(4).

[5]李建成.伏羲文化研究简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3).

[6]闻一多.伏羲考[M]//闻一多全集:第一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32.

[7]高世华.伏羲文化研究综述与考古学研究评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4(2).

[8]谢端琚.从考古窥探伏羲时代的历史背景[M]//杜松奇.伏羲文化论丛.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24.

[9]蔡帛真.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J].今传媒,2014(2).

猜你喜欢
淮阳伏羲中华民族
谈伏羲文化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淮阳方言中的时间词汇
伏羲创八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激活人大代表工作的淮阳实践
伏羲画卦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