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落实习近平“三严三实”要求

2015-03-31 04:11本刊评论员
党政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三严三实严三实干部

○本刊评论员

当前,上海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随着这一专题教育向纵深发展,我们注意到,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上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开展专题教育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倾向性问题,如果不能予以及时纠正,势必会影响这次专题教育的成效。要求我们一定要吃透精髓、领会实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市委的要求上来,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进一步开展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

一、要强化思想引领,防止消极应付、敷衍了事

自习近平同志提出“三严三实”要求至今,已经成为各级党员干部为官做人的座右铭。但也应该看到,在专题教育开展过程中,一些干部思想认识上产生了消极抵触情绪。有的干部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学习教育活动一直处于高频度状态,一轮接一轮展开,很多干部处于应接不暇状态,尤其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刚刚结束,紧接着就部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思想上难免会产生“疲劳症”。有的党员干部对这次专题教育的效果持质疑态度:这次专题教育所涉及到的问题很多都是在党内长期存在的,是“老”问题也是“难”问题,历次活动都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次专题教育活动如果缺乏实质性动作,还是搞几次不疼不痒的“学习”,没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干货”、“硬货”,效果究竟如何?不好说。

“知者行之始”,只有认识到位才能真正做到位,如果抱着应付心态,得过且过、将就敷衍,就会使这次专题教育失去它应有的意义。我们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首先要在提高思想认识上下功夫,深刻认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科学判断和这次专题教育的特殊性,克服“厌战情绪”,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新的起点,扫除顽疾、祛除病根。

第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是根治“四风”的良方。习近平同志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作风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有些是在高压态势下取得的,仅仅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觉尚未完全形成。”转作风、改作风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点、节骨眼上,必须乘势而上,从干部的心理特点和习惯规律看,目前也正处在新旧、清浊相互交织转化的特殊时期。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无疑是促进“不敢”向“不想”转化、扩大好势头、压住坏风头的一个很好的抓手,一旦“三严三实”内化为干部做人、做事、做官的内心律令,转化为干部想问题、干事情、做决策的价值准则,每个干部都能自觉地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来思考、衡量、判断事物,就会在干部思想上产生强大的内在约束力。这正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对“四风”产生“不想”效应的内在肌理。

第二,“三严三实”为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注入新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从严管党、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但也应当看到,不良作风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积习甚深,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官,但种种不正之风却换上“马甲”、披上“隐身衣”仍在不断上演。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讲纪律、不讲规矩的情况较为普遍地存在,有些干部对不讲纪律、不讲规矩的现象视而不见、见惯不怪,甚至认为这是有能力、敢办事的表现。一些地方之所以歪风邪气盛行,原因就在于一些干部修身、为政、干事缺乏应有的信念与操守,导致行为失范。干部从内心深处形成从严、从实的自觉规约,各种歪风邪气就会一点一点散去,清风正气就会一点一点聚拢,政治生态便会由此进入风清气正的良性循环。

第三,“三严三实”是新时期选拔好干部的重要遵循。关于新时期好干部的标准,习近平同志鲜明概括为20个字,“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三严三实”的核心要义与“好干部”标准是一脉相承的,是“好干部”标准在思想上、作风上的丰富和发展。选拔干部坚持“三严三实”导向,就能使干部明白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就能为好干部打开成长空间,就能以清朗的用人风气,推动政治生态“山清水秀”。

二、要坚持问题导向,防止虚化、泛化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教育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这次专题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最好的教育。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样,“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也是瞄准问题的。因此,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一定要把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贯穿专题教育的全过程,使专题教育的过程成为校正“不严不实”问题的过程。

首先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从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入手,把解决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是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如果不敢正视自身问题,专题教育就有变成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灵鸡汤”的危险。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取得良好成效,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紧紧扭住“四风”之弊不放松。中央在部署这次“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时,用“三个着力解决”对这些党内“不严”、“不实”的问题进行了高度概括,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因此,必须不断强化问题导向,使专题教育成为一个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专题党课、专题学习研讨、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还是整改落实、立规执纪,都要拿出直面问题的勇气、破解难题的魄力,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不回避、不推诿、不应付,用解决问题的效果来检验专题教育的成效。

其次,查找问题要具体实在,找出“真问题”。过于泛化、虚化是长期以来党内教育经常犯的一个通病,目前,一些地方的专题教育缺少聚焦度,泛化为一般的党内教育,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变成搞与不搞都一样。事实上,这次专题教育的指向性很强,开展好这次活动一定要保持“原汁原味、原原本本”。当前有些地方出现了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的苗头,主要是具体的工作,偏离了教育的主题——这次专题教育主要是聚焦到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个人身上,通过扫除干部身上的不严不实问题。如果笼而统之,搞些大框框,说空话套话,不疼不痒、装模作样,整改落实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也就背离了专题教育的初衷。比如,有的干部剖析自己的问题,缺乏具体内容。这样,查找问题只能使专题教育流于形式、走过场。在专题教育中突出问题导向,一定要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和生活实际,联系个人成长进步经历。只有结合本单位实际和干部队伍现状,探究问题找根源,解决起来才有针对性,专题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成效。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专题教育聚焦的是“关键少数”,但一些地方仍然习惯于以将教育对象延伸至普通党员,表面上看似乎是起到了“全党受教育”的效果,事实上偏离了教育重心,违背了这次专题教育的初衷。

第三,以钉钉子精神解决问题。我们看到,很多“不严不实”的问题都是在党内长期存在的顽症痼疾,满足于一般性解决,没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缺少实质性动作,很难取得根本性突破。解决“不严不实”问题,一定要采取切实措施,即知即改、立行立改,针对党内这些长期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路线图”、时间表,一个一个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每一个阶段都要突出每一个阶段的重点,围绕这一重点梳理、细化问题。专题教育如果抓不住重点,也就找不准方向、形不成特色,这样的专题教育就缺乏应有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在具体措施上,对那些群众反映强烈、影响面大、牵扯面广的“不严不实”问题,要纳入专项整治内容,采取综合施策、集中治理的办法,保证工作力度;要在制度上探索践行“三严三实”的长效机制,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对违反制度、不守规矩的现象和行为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加快形成体现“三严三实”要求、持续改进作风的制度保障。

三、要紧扣“严”“实”要求,不断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严三实”突出了“严”和“实”的要求,开展专题教育本身也有一个“严”和“实”的问题,只有“严”起来、“实”起来,才能保证专题教育不虚不空、不走过场。

一是要注重“知”“行”合一。“三严三实”教育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走马观花、不能“看上去很美”,需入脑入心,不只是让干部牢记,更要让干部践行。在结合日常教育学习活动时,不仅要激发干部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做到知行合一。

党内问题的解决一定要做到“即知即改”,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后马上改正,实践中我们发现,“即知”比较容易“即改”难。这次专题教育所面对的,都是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老大难问题,对这些问题,现在缺少的不是思想认识,而是落实这种认识的具体方式和实际行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仅仅是通过上课灌输、讨论座谈、写理论文章、座谈等提高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融专题教育于干部的日常工作之中,突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重点工作,在“力行”上下功夫,拿出切实可行的“路线图”、时间表,把专项整治干部不“严”不“实”行为作为重中之重,不见成效决不收兵。

二是要注重专题教育的形式创新。要增强专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加大力度、创新方法。自专题教育启动以来,各单位虽然创造了一些新形式,但总体上来说还是在延续传统的教育模式,应该认识到,指望采用一些常规性的“老思路”、“老方法”去解决党内不“严”不“实”这些老大难问题,效果肯定有限。一些党员干部认为,类似的活动年年搞,只不过是简单地把过去的“老套路”搬过来,形式上搞得“轰轰烈烈”、“花样繁多”,但这样的“教育”很多干部经历了很多次,很难对他们的思想产生触动。要避免专题教育流于形式、走过场,就必须摒弃长期以来在党内干部教育领域的一些思维定势,鼓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大胆进行党内经常性教育的形式创新,在完成“规定动作”基础上,精心设计一些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自选动作”,并及时总结提炼、宣传推广。

不久前,中组部发出通知,要求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研讨中,以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反面教材,组织引导干部深刻总结反思,汲取教训、引以为戒。毛泽东同志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正面典型是为党员领导干部做示范、树标杆、明导向,而反面典型则是让党员领导干部知敬畏、明底线、受警醒,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相比于正面典型的教育引导,反面典型是最有力的警示,可以说,这些反面典型是对干部最有力的警示。

三是把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作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要渠道。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是锻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的熔炉。但如果这个炉子熄了火,或者生了火却温度不够,变成“冷灶台”,党员干部就失去了好的环境。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党内教育,必须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开展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要渠道,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干部谈心谈话”等党内生活中落实“三严三实”的要求。这些工作坚持了、严格了、做好了,就等于为党员干部思想上安装了“杀毒软件”,就能起到净化思想、纯洁信念、端正风气的作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认真总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成功经验,动真碰硬、触及问题、触及灵魂,使积极健康的党内思想斗争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

四是要加强对专题教育的督促指导。在当前情况下,党内任何一项活动要想取得实效,都离不开自上而下的督导,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这次专题教育同样如此,“三严三实”教育不是一次活动,不设督导组,但并不等于就可以取消必要的督促检查。事实上,如不能有效掌握各地各单位推进情况,就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因此,必须吸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积累的一些有益经验,建立“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督导机制,用定期报告、巡回督查工作制度,并把专题教育纳入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抓好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这个“关键少数”。

五是坚持“开门教育”。自我教育主要指学习提高、批评与自我批评等,这是任何一次党内教育活动所不可或缺、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方法。我们党是以“自我批评”为主要特征的政党,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自我反省的话,也许永远也没有人会指出来他的缺点和不足,但要想使“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取得实效,仅仅靠自我教育又是明显不够的。在专题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个别地方仍然习惯于“闭门”教育、自说自话、自弹自唱,最终可能都是走过场。应该认识到,指望采用一些常规性的老思路、老方法解决党内老大难问题,效果肯定有限。新的方法即“公开”,打开大门,充分运用各种渠道、各种形式,确保全过程发动群众参与,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必须坚持开门进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确保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

六是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于上海干部队伍建设的全过程。按照中央要求,这次专题教育不是“搞活动”,但在推进过程中,一些地方仍然是以搞“活动”的心态、搞“活动”的方法对待,把专题教育简单的理解成“讲一次党课、组织三次研讨,开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待经常性教育,做完算完,这无疑是舍本逐末。要避免“一次性教育”,就要把握党内常态化教育的特点。首先要将“三严三实”的要求贯彻到干部教育的全过程,内化于干部的日常具体工作和生活之中,像“三会一课”、“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一样,在党内经常性、常态化的开展。其次,要把“三严三实”要求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将“三严三实”标准贯彻到整个干部选拔过程当中去,激励引导干部自觉把“严”和“实”的要求贯穿到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最后,要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成果体现在建章立制上,通过持续不断的推出有针对性的党内制度来解决党内问题,是十八大后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党内“不严不实”的问题有些通过党内教育可以解决,但许多问题最终还是需要落实到制度层面,只有把制度建设和专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三严三实”才能落到实处,逐步变为干部的一种常态化要求。

猜你喜欢
三严三实严三实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简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严”与“实”
践行“三严三实”要把“修为”落到实处
践行“三严三实”要念好“六字经”
在“反躬自省”中践行“三严三实”
“三严三实”的“三个讲清楚”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