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乐趣

2015-03-31 12:11山东省青岛市重庆路第二小学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长方形面积创设

山东省青岛市重庆路第二小学 王 娟

亲历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乐趣

山东省青岛市重庆路第二小学 王 娟

本文探讨了教师在数学活动中课前创设情境、体验数学的普遍性;课堂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知识发展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探索,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造”历程,从而感受学习数学的喜悦,促进思维的灵感性,从而得到自身的个性发展。

体验 亲历 探究 感受 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所谓体验是指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数学活动本意是数学教育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 + 活动”。学生理应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也同样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那么,怎样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真实地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寓教于乐

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教学中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

例如,教学第九册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时,笔者我创设了环保活动月,美化校园的生活情景,将学生引入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将例1改为“五年级一班从绿色基金中取出35元买树苗,还剩下40元钱。五年级一班原有绿色基金多少元?”问题情境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起点和主线,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题材的情境改编成学生熟知、感兴趣的题目,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又如,学习“平移和旋转”时,笔者利用课件演示动画:游乐园的生活场景,感受旋转木马、滑梯、缆车、摩天轮、小火车的运动方式,学生直观感知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后,用手势比划物体运动的方式,从而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同时在体验中感悟学习的快乐。学生举例时也用肢体表示运动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概念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探究体验创新,享受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例如,教学“面积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抽象概念,笔者先带领学生动手摸物体的表面,摸摸桌面、作业本的封面,让学生对面积有一直观感知,并让学生比较桌面和作业本的封面大小。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很容易地说出桌面比作业本封面大。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体也有面积?到底什么是面积?这个问题一出,学生变得沸腾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说:“黑板有面积,地面、墙面、箱子有面积。”还有个别反应快的学生脱口而出,“箱子有6个面。”这时班里更加热闹了,你一言我一语的书包有面积,橡皮有面积,水杯有面积。笔者顺势进一步提问什么是面积?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就是物体的面,当学生说出答案后笔者立刻给予肯定,因势利导引出面积也就是物体的面的大小。这一番学习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得以触摸感知,发现问题,共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思维也被激活了。

又如,学习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时,笔者给学生出示了这么一道题:修一条3/5千米的水渠,3天修了它的1/4,平均每天修多少千米?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多数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用一种方法正确解答,在用第二种方法时碰到了障碍,这种情况便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老师适时地引导,最终得到两种方案。一种是先求3天修的千米数,还有一种是先求1天修了水渠总数的几分之几。这样,学生在探讨中思维也被激活了,求胜心也被激发出来,更有兴趣进行解答,在实践中质疑,在探索中创新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在争议中质疑,体验快乐

课堂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舞台。思考辩论中,教师要巧妙点拨,达到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明辨是非,享受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教学实践中允许学生争辩,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为学生创建一个自由交流、辩论的舞台。抓住疑点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问题的争辩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争议话题: 把一个长方形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一场激烈的争辩开始了,很快出现了两个局面:有的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对。”有的学生很坚定地否定说:“不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验证。

学生甲把手中的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了两份?”举起其中的一半,问:“这份难道不是长方形的二分之一?”所以判断正确。

学生乙很不服气地上前争辩,将长方形纸片高举头顶,顺手从长方形纸片上撕下一小块,两只手各拿一份,质问:“大家看清楚,这也是分成两份,没错吧。”进一步咄咄逼问:“难道说每份是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全班学生恍然大悟,分成两份可以是任意分,不是平均分。

这时,老师适时进行小结:“把一个长方形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是错误的。老师要表扬这两位学生的精彩发言。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精彩争辩,才使我们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加明确的了解。你们缜密的思维,善辩的口才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课堂上响起了热烈掌声。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数学课上的争辩就可以看成是思维碰撞的火花,学生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带着一双质疑的眼睛,凡事敢问个为什么,并想办法验证、解决,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数学课堂。

四、在应用中感受数学,爱上数学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应用数学和数学应用的发展。因此,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还必须学会应用,真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就会喜欢数学,发自内心地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结合青岛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每年夏天都有很多游客度假,如果你是小导游,将怎样介绍青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时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谈一谈青岛的海鲜,带领学生走进水产养殖场,探究这里的数学问题。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明晰疑惑。运用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实实在在地感受数学的特有魅力,亲近数学之情油然而生。学生借助他们熟悉的生活进行理解、记忆、想象,显得那么可爱清新。创新就从这里萌芽,兴趣也从这里开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学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快乐的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实践中要不断摸索,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真正把“快乐教学”落到实处,用快乐扮靓数学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伙伴的课堂、创造的课堂、快乐的课堂。

ISSN2095-6711/Z01-2015-10-0102

猜你喜欢
长方形面积创设
我爱长方形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用面积求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