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德国桎梏

2015-03-31 23:30丹尼尔·格罗斯
中国经济信息 2015年3期
关键词:德国政府内需公共部门

丹尼尔·格罗斯

【德国不增长,欧元区其他部分也许就无法通过外部盈余减少债务。而要增加德国内需,目前看来似乎只能寄希望于魔术了。】

2012年,一场金融风暴席卷欧元区,是德国让欧洲之船免于驶入金融灾难。但如今,欧洲之锚变成了一个阻碍,阻碍欧洲的前进。

本不应该如此。当危机袭来时,欧元区外围经济体受到风险溢价飙升和房地产市场崩盘的双重打击。与此同时,德国经济因为资本逃出外围的回流而受益。德国真实(经通胀调整)利率降到了远低于零的水平,引起了房地产泡沫。人们认为这会在德国形成强大的内需,有助于外围增加出口。

相反,德国经济几无增长;事实上,国际贸易的走弱有可能导致德国陷入衰退。被认为会暴跌的经常项目盈余实际上有所增加,因为储蓄保持比预期更高的水平(而投资保持着比预期更低的水平)。

另一个问题——至少从欧元区其他部分看来——是德国的通胀水平仍然太低。德国物价每年升高不到1%,这意味着欧元区外围需要价格下降才能重新获得2008年危机前的几年中所失去的竞争力。

欧元区核心活力不振已成为关键问题。德国不增长,欧元区其他部分也许就无法通过外部盈余减少债务。而要增加德国内需,目前看来似乎只能寄希望于魔术了。

显然,德国政府控制着德国的公共财政。但财政政策在近几年中基本上保持中性,因此不能把德国经济缺少活力归咎于财政政策。今年,德国公共部门预算可能从略有赤字变为德国官方所谓的“零或略有盈余”(blackzero)。但这一相当于零点几个百分点GDP的紧缩对增长没有什么消极影响。

德国经济近几年表现呆滞的根源在于德国家庭和企业一直不愿消费和投资。我们也看不到政府可以就此做些什么。

事实上,尽管企业的融资条件堪称史上最宽松(不管从超低的利率还是银行的放贷意愿看都是如此),但投资仍在下降。而德国公司部门仍不愿再国内借钱和投资,因为它们看不到长期经济增长的希望,这又是因为人口即将减少且生产率增长停滞不前。

在投资不可能成为德国经济引擎的情况下,消费就成为提高德国内需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消费的疲软令人惊奇:真实收入水平在上升,去年上台的联合政府也引入了一系列慷慨的福利措施,包括大幅增加最低工资、降低退休年龄以及面向有孩妇女的特别追加养老金。

但这些很少有外国观察者注意到的步骤也没能提振消费需求。那么,德国政府应该怎样做才能改变德国人节约的习惯?

公共投资是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之一。但来自公共部门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刺激将十分有限。将基础设施支出提高四分之一已是了不起的行政手笔,但只能让GDP增长提高0.4个百分点。

现在的真正威胁是政治。疲软的德国经济让欧元区外围所必须采取的结构性改革变得更加艰难了。这反过来强化了一种感觉,即德国政府需要对此负责,因为人们觉得它不愿采取必要措施强化内需——即使它禁止外围国政府自己来增加支出。欧元区大部失业率依然高企,而收入一直停滞不前,因此更有理由指责“德国人”。

毫不奇怪,德国政府甚至不承认有问题存在。在失业率保持近乎历史最低水平的情况下,需求增长萎靡根本不受关注,而没有通胀也被视为是成功的象征。

这是一个错误。欧洲的德国之锚被卡住了,而德国伙伴国日益上涨的焦虑之潮理应让德国政府无法坐视不理。

(作者是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国政府内需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研究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构建探析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前言》发布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
对公共部门预算编制中讨价还价行为的解释
内需与外需的动态关系——来自中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