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现状与思路

2015-04-01 07:23梁桂霞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母语跨文化大学

梁桂霞 李 静

(北京工商大学,北京100037)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基础知识与应试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加强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在中国,全球化必然引起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如何看待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成为时代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将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的目标。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将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或先进的现代文化传播出去,从而让世界了解中国,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与义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播文化的桥梁,因而在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卢加伟2015)。

截至2014年10月,全球已建立471所孔子学院和730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5个国家(地区)。由此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卓有成效,但“中国威胁论”仍不容忽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还需要开辟更多途径。中国文化“走出去”,就是要让文化产品和服务既体现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又包容与其他国家共通的文化价值,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厚重,又要体现中国现代文化与时俱新的特色(卢加伟2015)。

随着中国不断融入国际舞台,有着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也借助汉语表达法、句法、修辞、篇章结构以及认知方式来向世界传播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社会习俗、饮食习惯等,反映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与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价值观念等,例如: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国两制)、Market-oriented economy(市场经济)、Four Books(四书)等。“中国英语”具有汉文化和汉语特色,贴近中国社会现实,描写恰如其分,便于海内外华人掌握使用(陈桂琴2014)。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元素,将英语教学与母语文化有机结合,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外语课堂、进外语教材,促进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更好地落实我国的文化战略。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融入之现状

1.1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状

中国文化失语症(Chinese culture aphasia)主要是指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不能用英语很好地表达母语文化的现象,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外语教学中提出,他指出:很多英语水平很高的博士生或是中青年学者,本身有很高的中国文化素养,但是在英语交流的环境当中,却不能很好地表达我国的民族文化,并且逊于母语交流中所展现的文化底蕴与修养。从而形成文化交流的逆差。现实中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是接受西方信息有限,传播东方信息受阻,非专业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境地,多数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主要目标是应对四、六级英语考试,但是在长达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中,囿于教材与教师授课内容的大学生往往仅靠“刷题”方式来完成英语学习,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越发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考察学生的母语文化输出能力,但教材的局限与教学的阻碍往往使得学生的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1.2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现状

在英美强势文化的渗透下,部分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文化立场开始动摇,比如很多中国大学生喜欢圣诞节、情人节,追捧西方电影,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不屑一顾。他们对英美文化的认同甚至已经超过了对母语文化的认同,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莉君2009)。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所修读的英语课程已经相当于大学英语一、二级,甚至三、四级。这部分学生已经没有了通用英语的学习需求,如果高校继续给他们提供通用英语课程,无疑是对资源的浪费。但是大部分大学新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弱的,英语语言知识是有限的,需要接受体现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英语教学来提高英语水平(王守仁2011)。笔者认为,要体现大学教学的特点,就要在通识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加强人文内涵,丰富语言文化,将学习语言与文化交流结合起来,满足更多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调研显示,北京市多数高校引入了视听说系列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综合能力,但是在实际中收效甚微。据一线学生反映,视听教材与软件的编撰缺乏人性化与中国化的元素,设置的场景多是国外生活学习,这样的场景在中国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实为经验习得。但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中缺乏的是核心语言技能,即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走出国门的中国留学生可以凭借多年的英美语言文化积累与留学环境的熏陶迅速适应外国生活学习环境,但却无法完成语言文化双向交流与传递的重任,这一缺失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使得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错失了良好的时机与媒介。

在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能够熟练说出hamburger,hotdog等食物的名称,却很难用英语表示油条、豆浆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在大学生英语四、六级翻译中,有着同样的尴尬境地。很多学生对于西方的节日、文化等有着一定的积累与了解,但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赛龙舟等文化语素的表达却捉襟见肘。由此可见,英语学习者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然难当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1.3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

陈桂琴对8名大学英语教师的目的性抽样访谈显示:受访教师认为跨文化教学阻力重重,大致分为三类:教师自身文化知识储备不足;课时与教学计划限制;四、六级应试考试冲击。(陈桂琴2014)来自一线的教师反映,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没有相关的明确要求,大纲词汇也没有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某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在翻译界尚无定论,缺乏评判的标准;学生们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所学的英语可能会脱离地道英语,出现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等(张为民,朱红梅2002)。

英语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国文化的考核缺失:国内目前各类英语考试考察重点还是英语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虽然近年来也开始考察英语文化,但涉及中国文化的题目微乎其微。外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主要体现在工具性,忽视人文性;一些高校将四、六级考试成绩直接与学位证挂钩,更是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对于英语课程的工具性的认识,使得教师不得不将教学重点都放在语言点知识,而忽视文化教育(宋玉萍2014)。

二、将弘扬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思路

大学作为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对青年人的价值观培养、文化素养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课在大学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要求大学两年必修英语课程,英语专业的学生更要接受高水准、高要求的英语专业教育。因此,要充分利用英语教学环节,需从教学大纲、教学教材、考核方式等宏观视角推进大学英语教学的综合改革;从课程设置、师资素养、教学方法等方面推进微观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双视角下促进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流,增进青年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提高大学生的母语文化传播能力与素养,使得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被世界所认同。

把中国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引导,在吸收英语文化精髓的同时,借助外语语言外化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强化训练方式,以专题作文或翻译的方式,将解读中国文化特色的技巧传授给学生,将意译、音译加解释、模糊翻译等方式结合,既不失中国传统意蕴,又不违背英语习语表达的要求。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如开辟英语教学第二课堂,通过观看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译电影,小组编排话剧,小组介绍中国民俗等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双向交流能力(王芳2008)。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文化教学素材的收集、话题讨论、问题的设计等工作(张宣2008)。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推动英语教学改革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推动学生英语学习阶段性成果的合理衔接:高考取消英语考试“一考定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部分加强对中国特色的经济、文化、社会等英语表达能力的考察;各类英语知识竞赛同样应当激发广大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学习热情,将中国学生的应试技巧合理运用,发挥其在文化传承上的积极作用。

陈桂琴(2014).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

卢加伟(2015).基于文化开放视域的中国外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5)。

宋玉萍(2014).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输入分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

王守仁,王海啸(2011).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9)。

王芳(2008).论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渗透[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5)。

张宣(2008).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及其教改的讨论[J].宁德师专学报(3)。

张为民,朱红梅(2002).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

猜你喜欢
母语跨文化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母语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