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心”的发生学看“心主藏神”

2015-04-02 03:19李思闻杨凤珍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藏象人体理论

李思闻 杨凤珍

·基础研究·

从中医“心”的发生学看“心主藏神”

李思闻 杨凤珍

中医“心主藏神”,为人体的自觉意识、睡眠-觉醒活动的主导。人体昼夜阴阳气血营卫变化,是形成睡眠-觉醒节律“生物钟”的生理学机制。为更好理解“心主藏神”理论的内涵与形成,本文从“心”藏象的发生学—古代解剖、意向思维、临床观察、古代哲学思想的引入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心神;发生学

中医藏象理论的发生、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是古人在生产实践中长期与自然、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起始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的“神农尝百草”,直到《黄帝内经》成书时期,藏象理论的雏形才基本形成,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实践中逐步深入得到充实和完善[1]。

作为中医学藏象理论重要内容之一“心”的功能,有其独特的内涵。《黄帝内经》有“心主身之血脉”“诸血者皆属于心”等记载,揭示心与血脉的联系。同时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指明了“心主藏神”的功能概念,这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中至为重要。除外文化之神,“心主藏神”有以下含义:一是对人生命机制的概括;二是精神活动的总称,又叫神志;三是指与魂魄意志智虑相对应的五神之一心神[2]。“心主藏神”是睡眠-觉醒活动的主导,是人体的自觉意识。人体昼夜阴阳气血营卫变化,是形成睡眠-觉醒节律“生物钟”的生理学枢机[3]。因此,在研究中医睡眠生理与病机过程中,为理解中医“心主藏神”理论的形成与内涵,不妨从“心”藏象的发生学进行剖析。

1 从解剖与文字看“心”的最初含义

1.1 解剖直观 医学的基础理论源于人们对生命体的观察,由表及里,也就形成了最早的解剖学。奴隶社会人们宰杀战争中抢夺的俘虏,客观上对人体解剖知识的积累起到促进作用。春秋战国之前出现的刑罚体系,对人体解剖的发展有所帮助,人们逐渐了解了人体的基本构造。《史记》有纣王“剖比干,观其心”的记载。《黄帝内经》《难经》记载了一些解剖学认识,如《灵枢·师传》云“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骨舌)骨有余,以候(骨曷)骬”,说明锁骨上窝、前胸以及胸骨剑突与心脏的位置关系。《难经·四十二难》云“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中“七孔”指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肺动脉、肺静脉、左房室、右房室、主动脉七个孔窍。“三毛”指乳头肌与瓣膜之间的腱索;“盛精汁三合”是心腔的容血量[4]。“心主身之血脉”揭示了心与血脉的联系。笔者认为,人们认识脏腑的功能与其命名,是从最原始的解剖直观起步的。即使我国古代解剖学未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解剖学奠定了藏象理论的基础[1]。

1.2 文字渗透 汉字是现今世界上仅有的象形文字,由甲骨文逐步发展简化到现今的文字。最早的文字,是照着物体的样子画出来,于是在古人解剖人体观察各脏腑器官后,便产生了表示这些脏腑的字。“心”字,甲骨文为型,金文为型,可以看出,古字“心”是将心解剖细致观察后抽象描绘的,已从字形中看出房室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的结构。《说文解字》中“心”为型,解释为“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凡心之属皆从心”。加深了对心的描述。

2 通过仿象臆测促使心的概念演化

观察到“心”的外象后,通过对实体形象的观察推断其功能。推断是根据心的位置、形态、颜色、毗邻等条件分析而出。如心脏在人体正中,古人认为心与中央主宰之自然神相应,为主人身之神;心主血脉则是心主神明的物质基础。这是形成概念并合乎逻辑的方法学取向之一[5]。从生命现象反向归纳心的功能活动,为中医方法学的演变提供了借鉴和梁桥[3]。其中,《灵枢·本脏》关于“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解释为心位于人体中心,与自然界主宰的神相应,犹如社会组织中的集权中心,因而心主神明,具有人身之主的地位,演化为生命整体的协调中心。“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3 观察人的生理病理现象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生产劳动和长期与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的同时,开始了医疗保健活动,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一过程历经几千年,不断地积累—总结—发现—创造。可以说,中医学是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结晶[1]。古人在建立藏象理论时,通过感官对机体及病变表现出来的信息加以观察,从而有了感性认识。在这个漫长过程中,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以及人与周围环境相联系,进行广泛深入的观察与对比研究。概括总结出一般规律,同时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再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验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形成了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6]。

人们通过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结合古代哲学,提出了心神主宰论。表明心神是生命活动的总概括,是人的自觉意识,强调心神调节情志的途径主要通过认知活动。“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即感受各种内外刺激,启动思维,经过分析,做出判断,其对应的反应有情志的、生理的,也有综合的行为。故《灵枢·本脏》指出“意志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也。”反之,情志所病,首先伤心,继而影响五脏,神魂不藏则少寐多梦、焦虑烦躁。如《灵枢·口问》:“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记载:“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藏伤所致也。”清·费伯雄《医醇賸义·劳伤》提到“七情之伤,虽分为五脏,而必归本于心。喜则伤心,此为本脏之病。过喜则阳气太浮,而百脉开解,故心脏受伤也。忧伤肺,肺初不知忧也,心知其可忧也,而忧之太过,肺伤则心亦伤也。思伤脾,脾初不知思也。心为之思维,而思之太过,脾伤则心亦伤也。推之悲也、恐也、惊也,统之于心,何独不然?故治七伤者,虽为肝、脾、肺、肾之病,必兼心脏施治,始为得之。”这是古人结合生理病理现象,总结出的心神调节魂魄意志与情志的理论。

4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

古人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的认识,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这种结合使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质的飞跃。首先,把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系统化,补充了零星认识未及之处;第二,引进阴阳五行学说还可以预见未被认识的部分,对人体的认识更加完善;第三,引入阴阳五行学说使人体与自然界得到统一,形成了中医理论中独有的天人合一观[7-8]。中医学中古典哲学不仅是方法论、自然观,而且哲学描述成为医学理论的一部分。古代哲学对于藏象理论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把长期积累的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大量观察系统化,使之形成理论体系;二是古代哲学本身融入藏象理论,称为其中一部分。两者中前者更为重要,古代哲学在指导藏象理论乃至整个中医学理论形成体系的同时,把自身特质也赋予了中医理论[2]。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如果说中国古代哲学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方式……中国的辩证思维中最具特色的,应该是整体观点与过程观点。中国哲学与中国医学都是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把每个人的身心、每一个动物、每一个植物都看作一个整体;同时又把全世界看作一个过程,把每一个事物的存在也看作一个过程”[9]。先哲们的独特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使中医学从完全不同于西方科学的角度看待自然界与人体,能够从宏观角度整体性地把握人体生命活动这一复杂现象,且绕过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做不到的对局部或具体细节的追究,在长期临床治疗和养生保健中通过确实疗效获得验证,为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1]。

综上所述,心的发生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解剖学的认识,是心理论形成的起点;古人的意向思维与想象,将观点深化;对临床生理病理的观察,是理论及内容的主要来源;古代哲学思想,为心的理论的最终确立起了重要的完善补充和指导作用。这些将有助于理解中医学“心主藏神”的理论内涵,对指导当今心身疾病、焦虑症、抑郁症及其睡眠障碍等的治疗,奠定了中医临床基础理论的基础。

[1]高剑波.从临床症状分析探讨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五脏生理功能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

[2]烟建华.中医生理学归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90-206.

[3]烟建华.医道求真[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36-176,90-99,59-68.

[4]李如辉.发生藏象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3-15.

[5]烟建华.《内经》五脏概念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3):295-399,406.

[6]陈慧娟,童瑶.从发生学角度探讨中医脏腑理论的形成[J].中医研究,1999,12(1):1-3.

[7]邹时祯.浅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复兴和发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1):8-10.

[8]马小兰,蔡松涛.从四元素说到五行学说试探中西医理论模式的不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3):13-16.

[9]张岱年.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点[J].学术月刊,1983(9).

From the TCM “heart” generation to see TCM saying “Heart possession” of spirit

LI Siwen,YANG Fengzhe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YANG Fengzhen,E-mail:yfzh115@163.com

The TCM saying ‘Heart possession of spirit’ means for human consciousness,sleep-leading awakening activities.Yin and yang of human circadian variation Camp David,is the formation of the sleep-wake rhythm “biological clock”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Heart possession” of spirit and the theory of the formation better,the analysis of “heart” Viscera of embryology will be presented in the followwing aspects-the ancient anatomy,intention four thinking,clinical observation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ancient philosophy.

State of mind; Generation

中国中医科学院自由探索项目(编号:ZZ0708082)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李思闻);100053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杨凤珍)

>通信作者:杨凤珍,E-mail:yfzh115@163.com

猜你喜欢
藏象人体理论
人体“修补匠”
坚持理论创新
人体冷知识(一)
藏象辨证体系的理论构建研究
神秘的混沌理论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藏象学说发展的探讨与意义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