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的临床体会

2015-04-02 18:04程会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大东卫生院中西医结合科涟水223499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5年6期
关键词:依赖度西医组间

程会(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大东卫生院中西医结合科 涟水223499)

●基层临床●

脑卒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的临床体会

程会(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大东卫生院中西医结合科 涟水223499)

目的:探讨脑卒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6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比较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和对照组(西医治疗)的NIHSS评分、BI指数及生活依赖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为(10.46±2.81)分,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BI指数与生活不依赖率较对照组均上升,组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脑卒中,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降低生活依赖度。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

脑卒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且该病的临床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目前仍缺乏治疗脑卒中的特效药物,且西医疗法由于受到经济条件限制,受益面较窄。从理论上讲,将中医疗法中的中药内服、针灸、穴位按摩等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在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中可取得更好疗效,但目前尚缺乏一定的临床支持。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颅脑CT或MRI扫描后确诊。纳入标准:(1)发病后5 d内就诊;(2)初次发病或有卒中病史但未合并严重残疾;(3)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7分;(4)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救治[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46~68岁,平均(52.79±4.45)岁;对照组男15例,女16例,年龄48~72岁,平均(53.15±4.8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常规进行颅内压控制、抗血小板聚集、保护神经功能及改善脑循环等治疗,并对各类合并症给予对症治疗。中药内服: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2],方剂组成:生黄芪20 g,赤芍及当归尾各6 g,地龙与红花各5 g,桃仁3 g。每日1剂以水煎煮后温服,分早晚2次服用。穴位针刺:取穴百会、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风池等,使用一次性针灸针在皮肤消毒后进针,百会采取间断平补平泻手法。康复训练:生命体征恢复后及早指导其进行康复锻炼,包括语言训练、运动康复等,并对头部、四肢等部位进行推拿,每次推拿时间以10 min为宜,1次/d。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与康复训练,观察组则采取西医治疗+中药内服+穴位针刺

+康复训练方案进行治疗。1个月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同时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的生活依赖度,以mRS评分≤3分为生活不依赖[3]。并记录治疗前、治疗后7 d与治疗后1个月的BI指数(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方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BI指数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7 d的BI指数有显著提高,且治疗后1个月的BI指数进一步提高。对照组治疗后7 d的BI指数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治疗后1个月的BI指数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上升。各时间段观察组的B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生活依赖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不依赖率为90.3%(28/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7% (21/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85,P<0.05)。

3 讨论

目前治疗脑卒中的主要方法包括溶栓、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康复治疗等[4],但患者治疗后的恢复仍存在不足,部分患者经上述治疗后仍无法实现生活完全自理,对患者的个人生活及家庭带来不便。

中医学认为,卒中属“中风、血瘀”范畴,其主要的病理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包括火、风、痰、瘀等,中医治疗主张标本兼治。本研究中所用的补阳还五汤中,地龙降压解痉,熄风通络,可显著改善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红花、桃仁及当归尾可活血补血,改善缺血性缺氧,避免脑组织由于缺氧而坏死;生黄芪败风止痛,内补中气,调和阴阳;赤芍散瘀止痛,清热毒。补阳还五汤可去瘀血、补中气,现代医学证实补阳还五汤可阻滞脑部神经元死亡,促进脑神经增殖,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方面有显著效果[5]。针灸可通过刺激穴位,达到通经络、促气血之功效。有研究显示,对脑卒中者施以头部穴位针刺,可控制病情恶化,MRI显示患者的脑缺血面积在头针针灸治疗后有显著缩小,本研究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将头针与体针相结合,从不同角度、不同穴位施针,可疏通表里,恢复穴位所属经脉的经气流通,行气活血。头部及四肢推拿可刺激脑神经,促进缺血区脑组织的修复;同时还可改善肌肉组织的营养代谢,促进肌肉组织活性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BI指数及生活不依赖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脑卒中,不仅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还可促进生活自理能力水平的提高,降低生活依赖度,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于莉,张会永,张哲,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1):49-56

[2]甄晓敏,张云云,薛猛,等.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4):55-59

[3]姜守军,钱百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0例[J].中医研究,2011,24(10):35-36

[4]李兰华,郑健.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脑卒中后疲劳康复中的效果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4,9(9):1155-1157,1161

[5]闫双勇,郑福奎.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治疗缺血性脑卒中80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45-47(收稿日期:2014-12-01)

R743.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5.06.048

猜你喜欢
依赖度西医组间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虚拟现实技术在装备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基于要素报酬的农户自然资源依赖度评价研究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基于模糊软集合的区域信息生产力效能关键因素分析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