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静脉输液儿童心理及护理的影响

2015-04-02 18:04李淑萍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5年6期
关键词:输液静脉实验组

李淑萍

(江西省儿童医院 南昌330006)

护理干预对静脉输液儿童心理及护理的影响

李淑萍

(江西省儿童医院 南昌330006)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时患儿的心理状况,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所产生的影响,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方法:选择316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观察不同护理方式对两组患儿所产生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儿童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下配合治疗的主动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提高患儿配合静脉输液的效果及护理质量。

静脉输液;护理干预;影响;心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用于治疗儿童相关疾病的手段之一,也是临床基础护理技能。由于儿童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1],操作过程中患儿畏针不合作,容易出现注射时一针不成功,针头脱出移位,影响治疗效果及引起家长的不满,甚至引起护患纠纷,既影响护理质量也影响护士情绪。针对儿童静脉输液中出现的这些情况,我们采取了积极的护理干预,对儿童进行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观察和分析,探讨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0~11月,选择在门诊接受静脉输液的儿童316例,男166例,女150例,年龄2~6岁,随机分为实验组158例和对照组158

例。护理操作者均为门诊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士。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按照门诊输液护理常规处理,经三查八对后,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固定稳妥,安置于普通输液室,经常巡视,作相应的护理宣教。对实验组的患儿进行热情接待,关爱患儿,消除其陌生感,同时向家长解释静脉输液的相关知识,消除家长的顾虑。选择最佳静脉穿刺部位、方向、角度和速度,一般选择四肢浅静脉以及儿童头皮静脉进行穿刺[2]。穿刺成功后及时巡视,请家长协助看护。同时对实验组患儿实施心理疏导,主要措施有:(1)把门诊输液房装饰成患儿喜欢的乐园,如在房内放置电视、动画卡片、玩具、播放儿童动画

片等;(2)护理人员热情接待患儿及其家长,亲切地抚摸患儿的头和手,使其感到温暖;(3)输液穿刺时,不断与患儿交谈,转移其注意力,挑选勇敢的儿童做榜样,对内向或畏针的儿童不能急于求成,多鼓励,勿训斥,对不合作型的患儿要因势利导,对他们提出一定的要求;(4)对患儿在治疗中表现出的配合行为及时给予物质鼓励或给予患儿微笑、拥抱、表扬、拍手等鼓励;(5)取得家长及陪同人员的理解与支持。

2 结果

2.1 效果比较 实验组实施护理干预后患儿配合静脉输液效果好,一般表现为患儿不哭不闹;有的患儿表现为不太愿意打针,但却能较好地配合输液;有的患儿会有哭声,但在静脉输液时手和脚不会乱动,不影响输液。对照组患儿配合静脉输液效果较差,如患儿出现紧张、恐惧、焦虑、拒绝输液、哭声大等不良心理行为,输液穿刺时躁动明显,需旁人协助才能进行静脉注射,影响输液质量。

2.2 输液配合情况比较 实验组儿童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下,配合静脉输液的主动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2.3 静脉穿刺情况比较 实验组儿童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下,静脉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良好的护理干预是保证输液成功的关键,患儿不依从治疗是当今医学面临的严重问题[3]。由于小儿身心不成熟,缺乏适应及满足需要的能力,依赖性强,较不能合作[4],其心理承受力、认知度较低,特别是独生子女适应压力的能力比较差,多数患儿在接受打针(静脉穿刺)时感到不安和害怕,且产生一些不适应反应,例如哭闹、抗拒等。输液时患儿不配合可引起反复穿刺,易使血管及组织损伤,如此会增加患病儿童的痛苦,并且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实施心理和护理干预,进行心理疏导,能够减轻儿童对静脉输液的恐惧感,得到患儿的积极配合,使输液时静脉穿刺成功率得到提高。

获取家长信任与理解可使其配合输液,一般患儿在医院进行治疗时,会有多个家长陪同,家长都希望自己小孩尽早康复,特别希望护士打针时能一针见血,一次成功。还有些家长很急躁,护理人员言行稍有不当,他们就出现一些过激行为,遇此情况时,护士要沉着冷静,理解同情他们,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尽可能消除护患之间的误解。向家属介绍治疗和护理方案的时候,把握语言分寸,做到言简意赅,尽量用安慰性及保护性的言语,使家长理解,获得其信任与支持,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进行心理干预时,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效的沟通技巧有助于提高患儿的依从性,提高家长的满意度,对提高护理质量有促进作用[5]。由于儿童的自觉性、自制力、意志力相对差,其各种思维活动具体形象,通常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事物,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容易受到外部事物及环境的引诱而发生转移。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加强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学习,学习礼貌用语、幽默语言和体态语言等,并要学会与患儿交谈的技巧,耐心倾听患儿及家长诉求,给他们留下美好印象。在为患儿护理过程中,护士要亲切和体贴,巧妙运用各种交流方式进行情感交流,例如,患儿有不适时,轻握其手或轻抚其头,使其感受到亲切和关爱,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基础。

实践证明,给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适当的护理干预能影响儿童的心理反应,并且可提高静脉输液的成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儿配合静脉输液的效果和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的护理干预能解决儿童输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用良好的表情、语言和行为,创造舒适的周围环境,实施良好的心理疏导,以及做好儿童家长的心理护理,可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影响,改变儿童的认识、感受、心理状态和行为,消除患儿对静脉穿刺的恐惧、抗拒,从而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及护理质量。

[1]崔巧玲,孙立波,刘瑞海.护理心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137-138

[2]宛淑辉,汪爱琴,周更苏.基础护理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256-263

[3]马汝芬.学龄前儿童手术依从性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2005,5 (2):39-40

[4]熊杰平.儿科护理[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4-5

[5]杨晓莉.护士对住院患者沟通技巧应用的现状[J].上海护理,2003,3 (2):49-50(收稿日期:2015-03-13)

R473.7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5.06.054

猜你喜欢
输液静脉实验组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