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媒体对孔子学院的误解分析与回应策略

2015-04-02 00:38吴瑛石玲玲
对外传播 2014年12期
关键词:汉语孔子学院

吴瑛+石玲玲

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十年间,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遍布世界各地。据国家汉办统计,截至2013年,全球已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和地区。然而,伴随着中国十年间的崛起和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国际舆论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解读孔子学院,有些甚至戴着“有色眼镜”试图遏制孔子学院的发展。本文选取世界著名数据库LexisNexis收录的2004-2014年国际主流媒体的报道,分析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媒体对孔子学院的误解,提出应对之策。

外媒对孔子学院的误解

1.孔子学院的目标是传授“孔孟之道”

西方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误解是,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用以传播儒家文化的机构。西方媒体往往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文化是一种宗教,即“儒教”,简单地认为孔子学院的目标定位是传播“孔孟之道”,这是孔子学院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最大挑战。虽然许多外方的孔子学院院长和教师明白,孔子学院的宗旨是传播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并不是以讲授孔孟思想为主,但是大部分西方媒体和西方公众并不这么认为,或者不愿意相信孔子学院作为汉语教学机构的性质。

事实上,目前中国开设在全球各地的孔子学院分成许多不同类别,极少数孔子学院如日本早稻田大学孔子学院确实以培养汉学家为目标,他们的学生具备熟练的汉语能力。但是,大多数孔子学院学生的汉语水平并不高,学习孔孟之道和儒家文化对普通汉语学者来说遥不可及。目前,绝大部分孔子学院课堂上进行的是汉语启蒙工作,同时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优势与特点,开拓了书法、武术、茶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培训。

2.孔子学院旨在谋求“软实力”扩张和区域影响力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孔子学院在全球的扩张被打上了“中国威胁论”的烙印。中国在国际社会日益重要的经济地位和现代化的军事力量使得某些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把中国设定为“假想敌”。处在中国崛起进程中的孔子学院,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扩张。《纽约时报》指出,自2004年以来,孔子学院在全球不断发展,其目的是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孔子学院是中国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

孔子学院还被认为是中国谋求在亚洲地区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纽约时报》指出,伴随着中国谋求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孔子学院在亚洲的开设是中国“软实力”的扩张,是中国谋求在亚洲以及国际社会影响力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孔子学院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穆斯林国家的推广更是被深度解读。但很少有媒体提到,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发展顺应了社会需求的日渐增长。目前全世界非母语的汉语学习者逾4000万人,人数之多体现了国际社会民众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迫切需要。汉语不是孤立的符号,想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学习汉语,而在孔子学院开设之前,国际社会真正有效可靠的汉语学习机构并不多。亚洲国家与中国山水相连,经贸往来频繁,学习汉语的需求自然高涨。

实际上,从区域分布数量看,孔子学院在亚洲的开设数量远低于欧洲和美洲。截至2013年,全球共开设孔子学院440所,其中亚洲93所,非洲37所,欧洲149所,美洲144所,大洋洲17所。同时在开设的646个孔子课堂中,亚洲50个,非洲10个,欧洲153个,美洲384个,大洋洲49个。不论是孔子学院还是孔子课堂,欧洲和美洲的密度最大,亚洲列于其后,而非洲的数量最少。目前国内学术界也有学者提出,中国应该在非洲开设更多的孔子学院,一方面中国与非洲国家具有友好的双边关系,另一方面也需要适应非洲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需求。但是由于政局动荡、生活条件艰苦、小语种师资匮乏等原因,非洲孔子学院的开设情况一直无法跟上旺盛的市场需求。

3.孔子学院忽视学术自由

指责孔子学院忽视学术自由,这是西方舆论界批评孔子学院的又一个方面。甚至有美国教授发表联合声明,呼吁抵制或者重新讨论是否将孔子学院引入大学校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孔子学院的官方背景和政府资金,其在国际社会的推进被看作是一种政府行为,忽视了学术自由。

2014年5月,芝加哥大学的100多名教授发起联署,要求校方与孔子学院的合约到期后不再续约,理由是“学术课程会受到中共对言论和信仰自由的政治镇压的影响”。目前该校孔子学院已在校董事会的敦促下叫停,而这会给其他如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精英大学的孔子学院项目施加更大的压力。事实上,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机构,外方在实际管理和运营中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国外普通高校引进孔子学院主要是为获得免费的汉语教学资源,精英大学则是为了加强汉学研究。英国《泰晤士报》指出,常春藤学校的一些学生认为,孔子学院的项目甚至鼓励了他们学习一种与他们完全不同的一群人的语言和文化的热情,并且认为,这样的学习富有激情,改变了他们一成不变的学术生活。

与部分西方媒体未加调查、动辙指责的态度相比,身体力行的孔子学院教师们更具有发言的权威性。一位曾经在密苏里州一家孔子学院任教的外籍教师透露,其从事的所有课程和活动,从未有任何美国大学教授协会指称的“限制讨论的内容”;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以及相关资料的选用标准是根据不同孔子学院的定位、学生的语言水平、内容的趣味性并兼顾时代特征而确定的。孔子学院在国外开展的活动多以茶会、中文讲座、舞蹈、太极、昆曲歌剧等形式展开,大部分孔子学院的活动离“学术”尚有距离。

回应策略

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数量在全球已达1100多所,在当前西方媒体主导的国际舆论格局中,世界上每天传播的国际新闻约有80%来自西方的主要通讯社,在中国总体的国家形象受制于西方媒体传播、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孔子学院遭受误解与批评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并非孔子学院以一已之力可以改变。

针对美国和欧洲的误解与批评,一方面,应依靠中国舆论,并借助其他非西方舆论展开回应。北美和欧洲地区对孔子学院关注度最高,其他地区虽然也建立了诸多孔子学院,但他们发出的声音相对较弱。本文搜索到的总计990篇新闻报道中,北美媒体主要是美国有关孔子学院的新闻数量最多,为248篇,欧洲为193篇,非洲、亚洲、南美的发文量相对较少,但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国对孔子学院有一定的关注度。因此,中国的回应要针对美国和欧洲,主要靠自己即中国的舆论。近年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的首发率、落地率、转载率正处于上升势头,虽然仍未改变总体严峻的局面,但发展趋势较好。除了借助中国主流媒体,还可以借助其他非中央的地方媒体、新媒体,通过汉语教学、汉语活动等软性的新闻传递中国声音。此外,还要借他人之口传播孔子学院,中国媒体要多转载、解读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国有关孔子学院的正面和中性的报道。这些国家的媒体国际影响力还很有限,但我们可以用中文、英文和其他多语种新闻帮他们转载,通过媒体引用、专家解读等方式传播。即使是欧美一些负面的报道,也不妨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角度作出回应。

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汉学家、外籍孔子学院教师、中方孔子学院教师的力量来改善孔子学院的国际形象。在孔子学院10周年之际,另一项旨在培养国外青年汉学领袖的“孔子新汉学计划”正在全球推广。这个计划包括中外合作培养博士、来华攻读博士学位、“理解中国”访问学者、青年领袖、国际会议、出版资助等六大类项目。要学习美国“富布赖特”等成功的文化交流项目的经验,既要用资源吸引人,更要用情感和文化留住人,才能发出经得起时间和空间考验的声音。此外,目前中国出版的有关孔子学院的书籍还非常有限,中方孔子学院教师有第一手的体验,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孔子学院学生了解中国最重要的媒介,其人格魅力与个人素养直接影响部分外国学生的体验。要鼓励他们向国际社会发出声音,总结经验与教训。但目前孔子学院更重视外方汉学家的培育,对中方教师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endprint

猜你喜欢
汉语孔子学院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学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海盗学院(12)
汉语与拼音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