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研究——以甘肃临夏州为例

2015-04-03 01:49刘朝霞朱忠元
关键词:民族文化花儿

刘朝霞,朱忠元

(1.甘肃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兰州城市学院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民族文化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研究——以甘肃临夏州为例

刘朝霞1,朱忠元2

(1.甘肃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兰州城市学院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又是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保护、传承、创新、开发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民族文化内涵,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临夏砖雕、保安腰刀、花儿等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临夏重要的文化资源,通过发掘、保护、传承、发展、开发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能使其成为构建当地新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民族文化;临夏砖雕;保安腰刀;花儿;新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码:A

文章编号:号:1671|816X(2015)01|0007|05

收稿日期:2014-02-06

作者简介:刘朝霞(1976-),女(汉),甘肃庆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西部文化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XMZ009)

Abstract: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rich national culture is one of the content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n national regions. There i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national minority which should be protected, inherited and innovated and developed. We should discover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converting cultural resource advantages in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dvantages,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ulture. There are cultural resources in Linxia brick carving, Bao'an broadsword, flowers and other unique national culture. Through discovering, protecting,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e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economic growth of local, but also make it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new rural culture.

The Research on the Meaning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on the Culture Constrution of New Countryside——Taking Linxia Autonomous Region of Hui Nationality as an Example

LIU Zhao|xia1, ZHU Zhong|yuan2

(1.CollegeofHumanity,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China;2.CollegeofLiberalArts,LanzhouCity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China)

Key words:National culture;Linxia brick carving;Bao' an broadsword;Flowers;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的发展和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是整个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建设的状况对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大意义。“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尤其在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冲击、碰撞之际,文化的特质更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1]对于那些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较差,发展资金相对短缺,但却富集众多民族文化资源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的民族地区来说,保护、传承、创新、开发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就显得意义更加重大。

一、临夏州多元民族文化资源概述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与甘南藏族自治区、青海省毗邻,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甘川古道交错之地,为汉唐丝路南道要驿,明代曾置河州茶马司,历史上曾是商贾云集之地,茶马互市之所,现在贸易活动频繁,商业氛围浓郁,有“西部旱码头”之誉,费孝通先生曾有“东有温州,西有河州”[2]之说。自唐代有大食商人来此进行贸易并留居,逐渐形成回民族,现有回、汉、保安、土、藏、东乡、撒拉族等多个民族在此生活,其中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聚居并设有自治县,穆斯林群众集中,民族风情和宗教特色鲜明,被称为“中国的小麦加”。多民族文化交融,孕育了诸多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优秀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神话、民歌、音乐、史诗、舞蹈、曲艺、剪纸、绘画、雕刻、刺绣、民族民间工艺品等艺术和技艺,形成了多种礼仪文化、节日习俗以及民族体育活动等文化形态。这些文化有的已经成为历史文化记忆,有的还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着应有的价值,正在参与地区的现实建设。比如临夏砖雕、保安腰刀、花儿等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临夏重要的文化资源,经过保护、发展、传承、开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当地民族文化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民族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有农村的本质定位,还应有民族的特色;既要注重它的农村文化属性,更要注重其民族文化属性。从理论上讲,这两者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也不存在以哪一个为中心的问题,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因此,推进临夏等西北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就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在建设农村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注意保护、传承、创新、开发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大限度地保护民族文化,突出其文化特色,形成特色文化,满足西部民族地区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和发展需要,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共同进步。

二、开发临夏砖雕多元文化价值,促进新农村民族文化建设

临夏砖雕是极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据考古发现,在宋代,临夏砖雕艺术已相当成熟,到元明时代,精美的砖雕已广泛使用于各种建筑之中。明、清两代是临夏砖雕的兴盛时期,建于明末清初的八坊清真北寺门前的‘龙凤呈祥’影壁,堪称河州现有砖雕的精品。”[3]临夏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也是多民族聚居区,特殊的经济文化地理位置造就了临夏砖雕丰富多元的文化特征。临夏砖雕艺术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文化特征,同时又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它是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在临夏砖雕艺术中,伊斯兰文化特质的几个重要特征都得到突出展示,如对人物形象的禁忌、阿拉伯纹饰和阿拉伯文字及花木图案的使用等。临夏砖雕具有鲜明阿拉伯风格的装饰图案正是广大穆斯林内心宗教信仰和情感的生动展现,也是阿拉伯民族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反映。临夏砖雕在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又深受汉儒家文化的影响。在题材上采用龙凤呈祥、三阳开泰以及松柏、菊花、竹、兰花、荷花等图案,“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种采用谐音和象征手法寄托吉祥寓意的表现手段,恰好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具体反映。正是在伊斯兰装饰风格、符号与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主题相契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临夏砖雕色彩斑斓的吉祥图案,使其成为具有独特的地域民族审美趣味的审美符号系统。

临夏砖雕不仅在图案纹饰上体现出多元文化特征,在雕刻手法上也博采众长,形成多元化特点。临夏砖雕吸收木刻、石雕、玉雕的多种艺术手法,并将其与传统国画、书法、诗文、印章的表达形式融合起来,表现了临夏地区优美的自然风貌和各民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的艺术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临夏砖雕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价值于2006 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传统民间民族文化艺术的临夏砖雕,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史学价值,既有文化价值又有经济价值。作为临夏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雕刻艺术和建筑装饰,它在提升古典建筑的文化品位和人文气息方面,有着其他装饰艺术无法替代的功效,也为探求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证。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东乡﹑保安﹑撒拉族等民族心理的物化形式,它体现了中国特色伊斯兰文化的建筑营构观念﹑道德伦理﹑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质,随着砖雕艺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与成熟,以及在旅游景点、园林、宗教场所、民居等建筑中的广泛应用,其经济价值愈加显著,文化本身成了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将会进一步促进砖雕艺术的繁荣,也将会更有利于伊斯兰文化的传承,成为民族文化建设尤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力推手。

对临夏砖雕艺术的发展而言,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并表现其以伊斯兰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内涵,还要与时俱进结合现实,把砖雕艺术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促进作用有效地发挥出来。从目前主要的砖雕生产基地的建设来看,大都设在行政村,比如临夏市能成古典建筑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坐落于临夏市枹罕镇铜匠庄村,临夏神韵砖雕有限公司设在临夏县黄泥湾乡郭吴村, 临夏永禄砖雕有限责任公司位于临夏市城郊镇毛园村,而且在临夏县神韵砖雕公司还建成了砖雕博物馆,并于2014年投入使用。砖雕生产基地和砖雕博物馆坐落于农村,这种地理位置无形中为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借助砖雕艺术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双重效应,政府如能充分调动当地村民从事砖雕艺术的积极性,鼓励与扶持其学习砖雕艺术的相关知识和参加专业培训,为砖雕艺术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大力推动砖雕艺术的发展,也可以在产业化的进程中培育民众的文化意识,使其充分认识砖雕艺术的深刻文化内蕴,若能如此,临夏砖雕艺术这种民族文化和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就会在经济与文化的密切结合中自然推进,并且成为当地新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砖雕产品在民居、公共建筑中的普遍使用,也会促进当地特色文化的形成,文化与经济就会形成良性互动。

三、发掘保安腰刀的民族精神价值和文化积淀,构建保安族聚居区新农村文化

“什样锦的把子的钢刀子,银子(啦)包下的刀鞘;青铜打下的尕镊子,带上是格外的样子。”这首富有诗意、婉转悠扬的花儿唱的就是保安腰刀。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迄今有14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之一。保安腰刀作为保安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保安族人民智慧和才华的结晶,体现着保安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化,保安腰刀由保安族生产生活用具演变成为一种艺术品、民族工艺品和物质文化遗产,实用价值减弱而经济文化价值突显。现在,保安腰刀已经成为保安族文化中的一个符号,承载着保安民族的精神价值和文化积淀,成为维系保安族社会成员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的纽带,也成为维持族群特征和族群认同的重要标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保安腰刀作为保安族最重要的手工艺品,早已渗透到他们物质、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深深地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各类“保安腰刀”的式样、锻造技艺、方法以及修饰手段无不反映着保安人的思维观念、文化价值,“如刀把上镶嵌‘逊奈提’寓意坚守信仰,乐观向上的精神;经历千锤百炼千折万绕才成就一把‘折花刀’所蕴含从不放弃、精益求精的精神;不畏强权的‘一把手’的传说所蕴含的坚持正义的精神;在经商过程中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精神等。”[4]开发和弘扬保安腰刀的文化价值,对于提高和改善保安族人民的生活,加强民族间的团结和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保安腰刀优秀工艺的传承,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通过文化符号凝聚民族生活、信仰和文化价值的过程,是一个保留文化记忆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过程。

在保安腰刀锻制技艺的传承中,传承人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传承人通过带徒传艺、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手工生产,这种保护性生产从材料的选择,技艺的实施(比如加钢背铁技术、淬火技术等),直至最后完成作品,都会遵循已有的锻制技巧和要求,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保证腰刀锻制技艺的精华能得到传承。大河家镇的保安族腰刀“国家级项目传承人”马维雄,利用自己的传统技艺,打造腰刀文化产品和品牌,在获得经济资本的同时也获得了文化资本。他又利用这一“文化资本”,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和营销,进行“商品化”的运作,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马维雄锻制的保安族腰刀上,都刻有“马维雄”的标识,他的“黄河流水纹”、“蜘蛛纹”锻制技艺,已经成为“独门绝技”。 作为传承人,马维雄既竭力传承着腰刀锻制技艺,又有效地开发利用传统技艺,力图通过打造腰刀品牌,使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共赢。

就保安腰刀的发展而言,根据保安腰刀纯手工锻制的技艺要求和特点,可考虑将腰刀生产相对比较集中的甘河滩、安民湾等村落建成保安腰刀文化生态保护村,努力保证腰刀生产者的规模。同时对制刀技艺超群的匠人可重点扶持与保护,如授予其“文化传承人”、“民间工艺大师”、“民间工艺能手”等荣誉称号,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尚能如此,以大河家镇为主的保安族聚居村落就会成为保安腰刀传承、保护、生产的文化生态村,在打造出保安腰刀文化品牌的同时,可以让保安族人民富起来,也能使腰刀文化成为一种整合群体的力量,成为民族主体共同热爱和发展的文化形式,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推动力,带给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凡是不能通过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互相渗透、相互作用而参与现实社会生活实践的观念文化,必然只能抽象存留于历史典籍之中,成为与现实生活无涉的死文化。”[5]民族文化一旦游离于活生生的经济生活之外,就会逐渐枯萎、凋谢。民族文化总是以民族经济的产生、发展为依托,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现实文化诉求的反映。保安腰刀文化符号和载体的开发实践证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只有在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实践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才能变成现实的活的文化。开发、利用民族文化,就要以制度化的方式将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经济与文化产生良性的互动,使民族文化获得继续发展的有效动力。目前,国家和社会已给予民族文化较大的政策支持和文化关注,但保安腰刀传承与发展的制度还不完善,国家对部分刀具实行管制的规定对其发展有较大影响,所以如果能积极通过人大、政协提案等途径解除对保安腰刀的管制禁令,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特色,将保安腰刀作为民族特殊用品对待,取消在出口、运输、销售等方面的限制,准予在国内外市场上公开销售,这对于扩大保安腰刀的销路将大有裨益,而销路的拓宽,经济效益的显现,就会激发更多的民族主体制作保安腰刀的积极性,由此保安腰刀技艺的传承在经济与文化的互动中将朝自发自觉方向良性发展。“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政策环境下,在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条件下,更有可能通过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现脱贫致富。”[6]只有当保安族聚居区文化经济协调发展时,发展民族文化,建设新农村文化就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会成为保安族群众自下而上的自发、自觉意识和主动追求。

四、发挥花儿心理沟通和文化交往功能,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花儿”也称为“少年”,是在回、汉、东乡、撒拉、保安、土、藏、裕固、蒙古九个民族中流传的一种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独特民歌,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色彩和地域风格的民间艺术形式。花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优美,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作为一个中国西北特有的音乐艺术品种,完全突破了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审美心态和思想意识中的种种隔阂而成为西北各民族抒发心声的共同载体。”[7]有研究称,花儿产生于河州(临夏),河州因此有花儿“故乡”和“圣地”之誉,“河州型花儿在花儿中影响最大、传唱民族最多、流行地域最广、词曲最有特色”。[8]因此发挥花儿在民族交往、精神沟通、心灵塑造以及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对于西北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花儿”是西北各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书写方式,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是西北各民族特殊审美心理的反映,更是他们生命激情和人生智慧的载体,凝结着河湟大地上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表征和积淀了这一地域的文化气质和文化精神,渗透着音乐、语言、美学、民俗等多元文化因子。“花儿之所以备受欢迎,不仅由于它的曲令内容及语言音韵富有乡土气息,还因为它的豪壮、高亢和奔放,以及有着辽阔高原、广袤大漠的独特地域风情。”[9]内容、形式乃至风格上的民族性、地域性,使得花儿成为西北地区民族联系的纽带,成为他们共同的文化形式,具有重要的心理沟通和文化交往功能。花儿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缩短了各个民族间的距离,形成了团结、亲密、和谐的美好氛围。正因为花儿具有上述文化功能,因此它应该成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和文化因素,应该成为形成共同民族文化记忆的形式。利用好这一文化形式,发挥好这种文化形式在民族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的作用对于西北地区的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花儿传承的一个重要空间就是花儿会。花儿会是民间自发的群众性花儿演唱集会,是花儿流传和发展的摇篮,也是西北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夏境内规模较大的花儿会场有20多处,其中松鸣岩花儿会和莲花山花儿会久负盛名。松鸣岩花儿会是每年“四月八”(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届时无论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撒拉族和保安族,还是信奉佛教的汉族、土族、藏族、裕固族等群众,为了共同的喜好——花儿,欢聚一堂,纵情高歌。花儿作为蕴含着各个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的文化形式,不但打破了地域界限和民族界限,而且以悠扬高亢的山野气息和豪迈奔放的民族热情展现了西部各民族的气质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花儿会的“社会功能从过去的娱神、娱人的娱乐社交性、祈祷性基础上又增加了经济文化交流的新功能,或者说其经济意识更为浓厚。”[10]一年一度的松鸣岩花儿会以歌会友,歌咏言志,成为居住在这里的各个民族的“文化节”,也成为各族人民交流文化、流通经济、旅游观光、愉悦身心的狂欢节。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花儿流行区的群众不断尝试创新,把以抒情为主的花儿进行连缀,用于叙事,经过辛勤的努力,最终创造了花儿剧这一亚剧种。作为在花儿基础上产生的新的艺术形式,它以新的反映方式表现民族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地域特征、审美习惯,不仅体现了民族语言、服饰、歌舞、习俗风情等民族外部特征,更能表现出民族的思想感情、意识、性格以及建立在这个民族传统基础上的价值观念等,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在,甘青宁新四省区有专业的剧团和比较稳定的创作队伍进行着这一文化形式的创作和演出,在丰富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临夏是花儿的故乡,也是最早尝试创造花儿剧文化形式的地区之一,到目前,已创作演出了一些反映回族等少数民族传说、故事的剧作,如《花海雪冤》等;也创作演出了反映少数民族优秀时代人物、宣传民族政策、反映时代事件的戏剧作品,如《牡丹月里来》《雪原情》《春暖》。以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花儿唱腔相结合的形式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生活,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宣传了民族政策。花儿剧正在成为以回族为主体的西北少数民族自我认识与民族间相互认知的窗口,正在成为各民族之间思想交融、情感沟通的新中介,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秦腔在西北地区尤其在农村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花儿剧能像秦腔一样占领民族地区的文化阵地,则可能成为构成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基础,成为宣传党的政策、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自信、表现民族文化自觉和宣扬民族文化内容的共同文化形式,成为宣传以回族为代表的西北少数民族人文历史、塑造民族形象、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地域文化载体,成为具有较为广泛群众基础的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担当起宣传队、播种机的任务,为整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形式和载体。诚如此,花儿剧必然会成为以回族为代表的西北少数民族的文化福音。

五、结语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资源,扶持和保护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各民族的自然景观、家居建筑、器具文物、生产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民间知识、手工技艺、民俗风情、古籍古迹等都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发展民族文化尤其农村文化,就要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掘文化发展的素材、形式、精神内涵,在遵循民族文化自身逻辑的基础上赋予民族文化以适应本民族审美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形式甚至时代形式,在充分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基础上,实现民族文化在原生地的保护与发展,并将其融汇于各民族群众的现实生活当中,成为活的动态的文化形式。尤其在文化交流现代化的背景下,在文化趋同越来越明显的时代,

彰显地域文化精神,营造民族、地域文化共同体,让这些生活在相对封闭地域尤其是广大农村的民族群众得到他们能够懂得的文化的陶养,获得他们喜爱的文化形式的熏陶,这对提高少数民族农牧民的文化素质和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对增强他们的文化归属感,引导他们自觉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切实的意义。所以,发掘民族文化内涵并赋予相应的文化形式和精神内涵,是推进民族文化建设尤其是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顾伯冲.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N].光明日报,2006|02|16(04).

[2]费孝通.走出江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210.

[3]张超.中国雕刻文化入门[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25.

[4]瞿学忠,赵龙.保安族神秘的腰刀文化[N].兰州晚报,2010|11|29(B6).

[5]何显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社会实践基础[J].哲学研究,1999(7):34|40.

[6]王建民.扶贫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以少数民族主体讨论为核心[J].民族研究,2012(3):46|54.

[7]李天道.西部地域文化心态与民族审美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74.

[8]王沛.让花儿永远歌唱——中国花儿曲令概述[A].王沛主编.中国花儿曲令全集[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1.

[9]李强,柯琳.民族戏剧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724.

[10]张巨斌,许吉芬. 简论西北“花儿”的社会功能[J].甘肃社会科学,2006(3):31|33.

(编辑:程俐萍)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花儿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那些花儿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