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对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借鉴意义

2015-04-03 01:49王青黄旺生周国荣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

王青,黄旺生,周国荣(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老子思想对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借鉴意义

王青,黄旺生,周国荣(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摘 要:新时期,文化建设成为发展的主题之一。但是,由于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内忧”与“外患”,使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因此,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完成全民的“中国梦”,就必须践行十八大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老子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态自然等方面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思想;文化强国;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码:A

文章编号:号:1671|816X(2015)01|0062|05

收稿日期:2014-09-22

作者简介:王青(1990-),女(汉),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研究项目(2013R0016)

Abstract: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one of development theme in new historical period. However, the "internal problems" and "foreign aggression" in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a great impact 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Therefore, in order to construct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and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we must follow the spirit of the eighteenth congres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vigorously carry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ao-tzu's thought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construction in China i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spiration of Lao-tzu's Thought on the Strategies of Culture-powerful China

WANG Qing,HUANG Wang|sheng,ZHOU Guo|rong

(CollegeofMarxism,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Key words:Lao-tzu's thought; Culture-powerful states;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soft power; Self-confidence of culture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动力和源泉,是一个国家经受时间和历史的冲刷而积淀下来的思想精华。在经济效益至上的物质年代,文化被商人“绑架”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而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真谛却愈渐被埋没在商人们的炒作和所谓的“卖点”之中。失去灵魂的中华文化亟待解救!面对这样的文化“内忧”,“外患”也同样虎视眈眈。近年来,日韩文化日益扩张,韩流文化、日本动漫等产业纷纷把牟利的触角伸向中国。尤其是具有强烈时尚感和潮流引导力的韩流文化,以进入中国就迅速占领了很大一部分市场,对年轻人的影响最为明显。除此之外,欧美文化产业也同样将眼光投向中国。美国大片在中国的票房无疑是为美国增添了一笔可观的收益。而日韩文化与欧美文化实际上都是该国家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凝结和体现,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向人们,尤其是向青少年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识。面对这样的内忧外患,贯彻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势在必行!要建设文化强国,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最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东西与新的时代要求相结合。而说到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得不提到老子思想。作为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老子思想对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贯彻和实施有其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

(一)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

早在十二届六中全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就有提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第一次提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大繁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显示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从历史看来,中华文化确实具有丰富性和包容性,且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这种气度早在唐朝就表现的淋漓尽致。唐朝是古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全盛时期,文学,音乐,书法等都丰硕成果。到了宋朝,由于内忧外患、国力衰微,这也成就了宋词婉约、阴柔的词风以及宋画温柔恬淡的画风。可见,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形态和社会背景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而在社会主义的现代,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走过了初步发展阶段,步入全面推动阶段。因此,如何建设和建成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是当前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在我国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文化市场主体和文化产业结构已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文化创新能力也逐渐提升。文化贸易逆差有所减小,文化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出口逐渐扩大。[1]文化产业整体呈现好转趋势,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国家应深刻思考,着力解决文化脱离现实的现状,打击那些利用文化的幌子来谋取利益的商业行为,更好的贯彻和实施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

二、借鉴老子思想助力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性

(一)国家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软实力”。[2]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才能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发展民族文化生产力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在2014的两会中,有代表提到了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浮夸风、拜金风,这使得文化导向偏离了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对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要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这样一股能够赋予十三亿中华人民以文化自信的正能量。而其中的老子思想恰恰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借鉴老子思想中的内涵及精髓,能够更好的助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改革,使中国从千年文化古国真正成为国际化的现代文明大国。

(二)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新时代,文化的传播媒介可以是网络、广播、媒体、报刊等。也正是因为文化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和便捷化,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也纷纷兴起。文化产业在国家GDP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加。然而,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文化产业并不如想象中的好。中国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不到2.43%,而比重最高的是美国,达到31%,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日本是亚洲最高,达到20%,韩国高于15%,印度占6%左右。[4]可见,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落后地位。而落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北京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会议间隙,询问在座的人大代表是否知道近来热门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以下简称星你),在场各位代表无人回应,最后,后排年轻的工作人员回答了王岐山的问题。王岐山表示他也偶尔会看韩剧,并且指出韩剧的内核和灵魂实际上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可见,这样的文化传播形式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三)文化强国战略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得许多人只“朝钱看”,确忽视了其中所带来的负面的社会效益。2014年的全国两会中也重点提到了文化问题,可见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应把社会效益放在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一致。

1.外来文化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冲击

2013年底,韩流文化像热浪一样席卷亚洲,韩剧《继承者们》使得无数年轻人为之疯狂。[5]剧中男主角李敏镐更是以“长腿欧巴”的称号登上了2014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一部韩剧让一个韩流明星登上了中国最重大的晚会,其影响力可想而知,这就是文化的力量。2014年两会期间,我国国家领导人王岐山也在会议间隙提到“韩剧热”,说明外来文化对我国已经造成了很大影响,值得引起重视。[5]

然而,外来文化的冲击不仅仅如此。就拿韩剧中里演员的服装造型、使用电子产品、食物等都被观众们竞相追捧。一部韩剧捧红的不仅仅是一批演员,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剧中女主角使用的口红一度卖到全球缺货,不仅为该品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其声誉也是一炮打响。《星你》中初雪要吃“炸鸡和啤酒”的桥段使得许多年轻人竞相效仿,在微博、百度等客户端和网站,“炸鸡和啤酒”排在搜索榜首位,也因此救活了因为禽流感而低迷的禽类市场。[6]并且,韩剧在广告植入方面,电子产品和化妆品多为韩国本土品牌,偶尔使用外国品牌也均为国际一线品牌,但均无中国品牌。韩剧的影响力之大不仅仅归功于其先进的制作团队,也少不了巨额的制作成本。因此,韩国文化产业人通过韩剧等形式将其文化传播到亚洲甚至是全球各国国家,目的就是为了从中获取大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文化产业所能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不仅仅是韩流文化,欧美文化也一步步的渗透进中国的文化产业市场。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欧美文化产业进入中国。美国大片已成为各大电影院的热门电影。许多网友表示去电影院一般都会选择美国大片,因为其视听效果要好过一般电影。美国也因此成功的带走了利润,将GDP留给中国。

2.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捍卫中国文化自尊

由于近来韩剧热潮,许多网友提出了中国的“文化自尊”问题。欧美、日韩等国家实质上是通过电影、电视剧、服饰等形式向中国输出一种文化,并将这些文化产业化。而中国的文化产业为何还处于落后状态,归根到底还是文化自信的不足。

2014年中国春晚邀请韩国明星李敏镐一事引起了社会热议,一边是支持的声音,另一边是反对。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的春晚,为什么要让韩国人登台,这无疑是伤害了中国的文化自尊。然而,广电数据表明,春晚收视率在李敏镐出场时段达到最高。再看韩剧《星你》,之所以红遍全球是因为该剧将韩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梦想结合。剧中男主角在地球生活了400年,拥有空间移动和静止时间的超能力,而这期间韩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都在剧中被演绎出来,观众在观看剧情的同时也不知不觉的了解韩国的历史和文化。制片商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达到了传播韩国历史文化的目的。再来说说美国大片,从早期的《泰坦尼克号》,到《变形金刚》、《复仇者联盟》等等,美国大片无疑是票房的赢家。而美国通过电影传达的不仅仅是惊心动魄的剧情,而且体现了其追求正义、人权的国家文化,当然,更多的是体现浓浓的英雄主义、个人主义的色彩。笔者通过数次观影发现,即使情节再激烈、血腥,都不会伤及儿童,这一点从美国钢铁般的校车身上也能得到体现。

由此可见,外来文化正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发起挑战,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外来文化所侵蚀。中国的文化已经到了生死关头,国家、政府以及广大文化人必须采取措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捍卫中国文化自尊。[7]

三、借鉴老子思想建设文化强国

老子思想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现代价值。借鉴老子的思想精华能够从不同方面帮助我国文化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老子提出“民自化、民自富、民自正、民自朴”一说,能够帮助国家和政府从政治、经济、教育、自然等方面做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一)“无为而治”使“民自化”

要“使民自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老子是人本思想的典型代表,他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治理国家要顺应其发展规律,要做到“无为而治”。所谓“无为而治”并非不为,而是适时而为、适度而为,做到“无为”胜“有为”。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宏观调控应退居“二线”,市场自身调节资源配置的力量应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文化管理制度的制定也应该坚持“无为”的原则,充分发挥文化市场的主体作用,政府适时且适度的帮助文化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打造属于中国的国际文化品牌。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1]国家、政府应该放宽政策,促进文化企业创新,企业应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新的时代要求相结合,创新文化品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

其次,我国的一直坚持和平共处的五项外交原则,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这正是对老子思想的一种继承。老子提倡“不以兵强天下”,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和其所拥有的国际地位不仅仅是依靠军事力量的强大来获得的,更不是依靠战争来获取的。而是通过前其“柔弱胜刚强”的民族气节和“虚怀若谷”的民族胸怀来成就的。正如老子所言,柔弱如水能纳百川,虚怀若谷则包容万物。

(二)提高文化产业比重,使“民自富”

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中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不到2.43%,比起欧美、日韩国家还落后一大截。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要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坚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相结合。文化产业包括很多方面,就拿影视、音乐行业来说,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影视、音乐作品当中值得广大制作人的深思。中国是否也能拍出影响力遍及亚洲,甚至影响世界的影视、音乐作品呢?中国有没有像欧美、日韩明星那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明星?答案很明确。其实早在1972年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再到1982年的《少林寺》都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一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武术热”,也因此证明中国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再到现代,国际巨星成龙主演的《十二生肖》、章子怡的《卧虎藏龙》等,都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流行音乐歌手周杰伦也将中国风元素融入在他的歌曲当中,深受广大歌迷喜爱。2013年,一首《最炫民族风》红遍世界各国,一时间网上出现许多国外网友制作的舞蹈视频。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用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证明了这句话。通过这些影视、音乐作品的传播,不仅仅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同时也为中国文化产业创造了不小的经济效益。因此,要“使民自富”,就必须很好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通过文化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取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必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例如旅游,饮食服务类行业。红色旅游区、历史文化古迹、横店影视城以及一些具有典故的旅游线路都是将文化产业化,从而在造成社会影响的同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不言之教”使“民自正”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超过一亿人在学习中文,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兴办证明了中华文化所具有的潜在影响力。因此,中国要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首先要做好本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使“民自正”。老子思想中的“知足不辱,少私寡欲”、“修身、自明”、“上善若水”等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政府应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引导人民做到知足、寡欲、善良、正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做好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文化强国战略也就迈出了一大步。[8]学校应将老子思想等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中,教师应做到“不言之教”、“信之则得信”,使学生懂得“知足不辱,知耻不殆”,从而培养学生的“上德人格”。

(四)“天人合一”使“民自朴”

老子提倡“天人合一、自然无为”,强调人对于自然不需要过多的改造,而因顺应自然的发展,合理的利用自然。环保意识即生态文化的一种意识形态,老子这一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能为了金山银山而破坏绿水青山。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损耗,也有助于建设生态文化强国。温室效应、沙尘暴、雾霾等环境问题已经在警告人类不能再肆意滥用自然资源。各国政府和人民都应为捍卫我们共有的家园而出力。

四、借鉴老子思想建设文化强国的启示

(一)“以百姓心为心”,抓住百姓诉求,建设贴近群众生活的人民文化

老子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是其民本思想的体现。强调统治者的意志要以人民的意志为本,符合民情、贴近民生。这一观点与我国以人为本的执政原则高度吻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3]因此,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必须做到以人为本,贴近生活。[9]近来,我党正在进行党员干部的群众路线教育。实际上,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同样需要走“群众路线”,关心民心所向,解决民生之忧。文化建设的群众路线应该将老百姓的传统文化、日常文化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做到有贴近生活之“俗”,又有顾全大局之“雅”,将止于书面的“高大上”转变成“接地气”、百姓皆懂的“口头文化”。从而达到党民同心、同感,雅俗共赏。

(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先人留给后代的一笔巨大财富。但在社会主义的今天,要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还需要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的共同努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3]以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为例,老子设想的理想国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是行不通的。所以,要用新时代的眼光来解读传统文化。“小国寡民”的思想可以理解为是对和谐知足、和平稳定的一种向往。因此,要建设文化强国,就必须将传统文化进行新的“包装”,给它穿上时代的新装,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其新时代的意义。

(三)提高文化自信,理性借鉴不盲从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文化敏感度和学习热情,提高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提高文化开放水平。”[3]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文化管理机制,改革文化管理制度,科学的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理性接受外来文化,不轻信、不盲从。

(四)打造民族品牌,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

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需要党和政府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从我国文化产业占全国GDP的比重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在相对落后的地位。那么,应该如何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缩小文化“赤字”呢?答案是创新。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2]因此,必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成果结合并创新,以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科技产品等形式打入国际社会,进行跨文化传播。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3]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着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打造民族品牌文化,通过品牌文化的宣传达到产品的营销目的。[10]从而扭转我国的文化贸易逆差,完成中华文化在世界的“逆袭”,实现全民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朱春阳.中国“文化逆差”几个反思[J].人民论坛,2012(12):70|7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2|11|08(01).

[3]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3|11|13(01).

[4]杨凤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2):5|12.

[5]苗春.韩流卷土重来了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2|26(05).

[6]赵亮.从“星星粉”看“新韩流”来袭[N].工人日报,2014|02|26(05).

[7]朱虹.文化软实力硬,中国梦才实现[N].人民日报,2014|02|18(14).

[8]向怀林.文化强国背景下高校文化建设的战略转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9):151|159.

[9]张春霞,依米提吾守尔.文化民生:文化强国战略民生视角[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8(4):71|7.

[10]沈其新,田旭明.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J].理论探讨,2010(2):21|24.

(编辑:佘小宁)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