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区蚕桑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5-04-03 16:19何天华
四川蚕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嘉陵区省力化果桑



嘉陵区蚕桑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何天华

( 嘉陵区龙岭镇农业服务中心,四川嘉陵637000)

嘉陵区是传统的丝绸之乡,种桑养蚕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5个市级蚕桑基地乡镇, 是南充五大优质蚕茧基地之一。2009年以来,嘉陵区依托“东桑西移”和“蚕桑百万工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稳步推进蚕桑产业发展。截止2014年嘉陵区有桑园2万余亩(1333.3 hm2),年产茧123万 kg,蚕茧总产值4140万元。近年来,嘉陵区加大综合开发利用力度,发展“桑-粮”、“桑-经”套作和“桑-禽”等套养复合模式,特别是在嘉陵区新庙乡新发展3000余亩(200 hm2)连片果桑基地,实现年创收600万元,蚕农收益得到了大幅提高,在蚕桑产业发展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1嘉陵区蚕桑产业现状

1.1具备一定产业基础

嘉陵区紧紧依托国家“东桑西移”项目、省“特色效益农业”项目和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提升科技水平,壮大龙头企业,在嘉陵区吉安镇、土门乡等地建设千亩优质蚕茧基地,在嘉陵区新庙乡、三会镇等地建设千亩果桑基地。目前,嘉陵区有基地乡镇6个,养蚕农户1.5万户,桑园面积2万亩(1333.3hm2),小蚕共育面积达到了80%,2014年依托省财政蚕桑发展项目新建省力化蚕台29300m2、养蚕大棚5000m2、小蚕共育室680m2,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1.2普及推广蚕业科技

1.2.1推广省力化技术。近年来,嘉陵区坚持消毒防病统防统消,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等省力技术,特别是依托省财政发展项目在吉安、新庙、土门等地搭建省力化蚕棚及标准化、省力化蚕台后,实现户均季养蚕3张以上、年养蚕12张以上,保证户均养蚕收入1.6万以上,增收100%。

1.2.2实行专业化管理。统一技术队伍,对桑树栽植、嫁接、施肥、除草统一进行技术服务,桑园嫁接成活率达到95%以上,产量和质量大幅提高。同时做到统一时间、统一药物,组建专业队伍对桑园病虫害实施统防统消。特别是在桑椹菌核病防治的3个重要时间节点,全区组织专业防治队伍,配置专业机械化喷雾机,对果桑基地进行物理和化学双重防治,桑椹菌核病防治率大幅提高,菌核病发病率由80%降至25%。

1.2.3引进优良桑品种。全区引进“嘉陵30号”、“大十”、“嘉陵40号”、“台湾果桑”等优良桑品种,提高了我区桑品种优良化程度。其中,新庙乡引进“嘉陵30号”和“大十”各1500余亩(100hm2),年产桑果250余t。2014年新庙乡引进西南大学新品种“嘉陵40号”500余亩(33.3hm2),为实现产果养蚕双丰收奠定了基础。

1.3重视经营主体培育

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全区建立了5个蚕桑专合组织,社员300余户,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小蚕共育及联合营销等服务,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全区大力培养业主大户,采取土地流转、政策引导等有效形式,促进蚕桑资源向业主大户集中,解决单家独户养蚕缺劳力、缺技术等问题,提高养蚕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提高户均养蚕效益。

1.4加强蚕业多元开发

2012年以来,嘉陵区新庙乡发展了3000余亩(200hm2)果桑基地,亩产果1200~1500kg,实现亩均增收5000元,大幅提高当地蚕农的综合收益。为提高桑园综合收益,全区发展“桑-菜”、“桑-粮”、“桑-经”复合型桑园1.6万余亩(1066.7hm2),发展“桑-鸡”、“桑-鸭”套养,提高桑园利用率,既有利于桑园除草,又有利于桑园施肥,桑园亩均增收500余元。同时嘉陵区积极探索桑叶茶及桑叶粉等食品级桑产品开发利用,于2015年引进尚好桑茶有限公司,建设年生产3000t的桑叶粉生产线,可带动3万亩(2000hm2)蚕桑基地建设,可使蚕农亩均增收6000元,并且不影响蚕农养蚕所需桑叶产量。

2存在的问题

2.1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在全区养蚕户中, 60%以上的农户每季只养1~2张,蚕桑收入所占比例太低,蚕桑生产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2科技化覆盖程度不高

省力化蚕台育、自动化上蔟等省力化技术推广面仍然不够,极个别农户还存在稻草上蔟的现象,严重影响养蚕效益。

2.3部分地区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乡镇对养蚕比较效益问题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引导不够。

3产业发展机遇与对策

3.1优势与机遇

一是政策引导力度大。蚕桑产业作为南充市特色效益五大产业之一,嘉陵区是全市五大优质蚕茧基地之一,而且依托省财政蚕桑发展项目,具有较大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二是比较效益显著。对比种粮、种菜、养殖等,养蚕时间短、见效快,结合省力化技术还可大量节省劳动力,蚕农经济收益明显。嘉陵区经过近几年的探索,通过发展桑枝食用菌、果桑及其加工产物、桑叶粉、桑叶茶等综合开发利用,综合产值大幅提高,蚕农整体收益较为可观。三是后端优势明显。嘉陵区有依格尔纺织、嘉美印染、长荣丝绸、金富春丝绸等丝纺企业,有尚好桑茶公司、千年绸都第一坊酒业等公司,具有较好的后端加工优势,能较好地辐射带动蚕桑产业发展。

3.2对策与建议

3.2.1依托项目,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一是结合项目,夯实蚕桑基地。加强土门乡的千亩蚕桑基地、新庙乡的千亩果桑基地以及吉安的优质蚕茧基地建设,为养好蚕、卖好果、提高效益打下基础。二是培育养蚕大户,推进蚕桑集约化经营。利用好政策和项目的引导,吸引养蚕能手、经营能人等返乡创业,培育出一批有规模、上档次、高水平的年养蚕10~15张的养蚕大户,实现桑园、技术、资金、劳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养蚕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三是加强技术推广,提高产业科技化水平。通过政策引导和实施,新建小蚕共育室、省力化蚕台及蚕棚,积极推广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自动化上蔟等省力化技术,提高省力化技术覆盖面,实现养蚕轻简化操作。

3.2.2发展农民专合组织,推进一体化经营。按照“民办、公助”的原则,建立蚕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做好蚕桑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工作。为了解决售茧难、定价不公正等难题,大力引导合作社建立“合作社+农户”联动发展模式,不仅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且通过合作经营、集中售茧、二次返利、入股分红等方式提高蚕农在销售环节的定价权,蚕农收益能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应在有条件区域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有效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特别要发挥尚好桑茶年产3000t桑叶粉生产线的带动作用,保障蚕桑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3.2.3加强综合开发,提高蚕桑综合效益。以效益为核心,积极开展蚕桑综合开发,继续发展“桑-粮”、“桑-经”、“桑-禽”等复合模式,提高桑园综合效益。同时在解决销路、开拓市场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果桑,引进果桑兼用型“嘉陵40号”品种,既能养蚕又能采果,提高蚕农整体收益。依托尚好桑茶公司,开发桑叶粉、桑叶茶等食品级桑产品,为桑农增收致富拓展路子,让更多桑农成为新兴的蚕桑种养专业大户。

作者简介:何天华(1959- )男,大专,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嘉陵区省力化果桑
植保无人机助力山地桑园管理更加省力化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盐边县果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南充市嘉陵区:当好农民工的“娘家人”
嘉陵区:用心编织服务网 真情保障担使命
嘉陵区:为农民工逐梦提供服务和保障
全省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训班在南充市嘉陵区举办
果桑篱架匍匐式栽培技术
樱桃省力化高效栽培技术
梨树早期丰产省力化栽培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