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稳定的原蚕区是蚕种场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2015-04-03 16:19雷秋容
四川蚕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蚕区蚕农蚕种



建立稳定的原蚕区是蚕种场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雷秋容

(四川省苏稽蚕种场,四川乐山614013)

苏稽蚕种场作为四川省农业厅直属种场承担着原种生产与普种繁育的任务,普种种茧的生产由原蚕区承担。目前我场原蚕区的情况令人担忧,2008年以前我场有南城、瑞丰、高台、新津4个原蚕区,到2011年已萎缩为两个,2015年如果不开发新的原蚕区,我场原蚕区将减少到1个,原蚕区的稳定是我场蚕种生产与生存的关键。

1原蚕区不断减少的原因

1.1土地资源匮乏

近几年的大规模工业开发用地以及建设用地,挤占了大量的桑园,新津原蚕区曾是我场最大的一个原蚕基地,整个村都是以养蚕为主,有原蚕饲养户30余家,因2007年的政府规划建设用地,整个村的土地被征用,仅剩下两家位于山上的养蚕户。

1.2劳动力资源紧缺

原蚕区现有的养蚕人员,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且以妇女居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下降给技术推广带来困难,特别是近几年来蚕种生产所需临工聘请困难,工资大幅上涨,已成为制约蚕种生产的瓶颈。

1.3生产规模小、养蚕收入不高

原蚕区养蚕户的饲养量不大,虽然种茧价格有所提高,但原蚕的饲养技术要求高,工序复杂,特别是在桑叶的浸消上用工多,且种茧蚕较丝茧蚕难养,农户较难看到明显的效益,有些蚕农不愿饲养种蚕。

1.4桑树品种单一、桑园管理较差

南城原蚕区是密植桑园,桑树品种多为“湘7920”,遇到高温时就会出现掉叶现象,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长期使用无机肥,有机肥使用不足,简化技术要求,整枝、修枯桩、冬翻、疏芽等基础性管理已基本放弃。桑园管理较差,使得桑树产叶量下降,叶质下降,导致养蚕效果不好,产量较低,效益不高。

1.5养蚕消毒不彻底

有些原蚕区蚕农没有按照消、洗、消、熏的技术规程,蚕室只采用泼洒的方式消毒地面,很难保证消毒彻底,许多蚕农忽略了蚕室周围的消毒。消毒药品的保管不善,熏烟消毒蚕室的密闭性不好,采茧过后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消毒不及时,导致病原扩散。

1.6养蚕技术操作不规范

桑叶的全程浸消没有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微粒子病时有发生,导致生产中部分蚕种因母蛾检疫不合格,直接销毁,影响了种场的信誉和效益。

2原蚕基地建设的建议

2.1拓展新原蚕区

拓展新的原蚕区,应尽量选择在离城较远,工业污染相对较少,劳动力流失相对较弱的地区。

2.2加大政策扶持

对现有原蚕区应制定适当的扶持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养蚕积极性。积极扶持蚕桑专业大户,采取弃弱扶强,奖优罚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原蚕区建设示范的刀刃上。充分利用土地流转的新政策,采取租赁、入股、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把原蚕区零散、不集中、不成规模的蚕桑资源有效整合,适度规模经营。

2.3提高技术水平

提高种场技术员、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开展原蚕区蚕农技术培训,提高栽桑养蚕的技术水平,实现知识更新,全面提升蚕桑生产的科技含量,为原蚕区建设和微粒子病综合防治提供智力支持。特别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如小蚕共育技术、大蚕饲育管理技术,消毒防病技术,桑叶的全程浸消技术,让蚕农在养蚕过程中贯彻始终。

2.4注意桑园管理

加强桑园的肥培管理及桑树病虫害的防治,阻断桑树病虫对桑叶的污染。重视夏肥的施用,合理安排肥料,在桑树生长最需要肥时,能补足肥料是增产增收的根本。在适当的时期进行桑树病虫害的防治,预防野外昆虫微粒子孢子交叉感染,冬季采取清园、刷白干等措施,杀死昆虫越冬虫卵;春、夏、秋根据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药杀,规范虫害防治技术操作规程,有效控制桑园病虫害的发生。

2.5落实原蚕区种茧育生产责任制

充分调动生产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落实贯彻防微技术操作规程,在“落实”二字上下功夫,把“防微”的功课做够、做足。在蚕期开始前,要编制原蚕区消毒步骤及规程、原蚕区饲育技术贯彻实施要点、微粒子病毒防控措施实施细则,对防微工作进行细化、量化和具体化,做到人人心中有数,个个目标明确。在制种期要加强种茧保护,提高健蛹率,保证发蛾率高,加强制种期的管理,确保杂交彻底,颗粒归仓,提高制种量。

资助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NO.CARS-22)

作者简介:雷秋容(1977-),女,大专,农艺师,从事蚕桑生产技术工作。

猜你喜欢
蚕区蚕农蚕种
“华康2号”在云南红河蚕区的试养与应用
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控体会
躲雨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
原蚕区血液型脓病的防控经验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