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肿瘤CT与MRI的影像特征及诊断对比分析

2015-04-04 05:40王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年23期
关键词:诊断



鞍区肿瘤CT与MRI的影像特征及诊断对比分析

王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东湾分院 放射科, 辽宁 盘锦, 124221)

关键词:鞍区肿瘤; CT; MRI; 诊断

鞍区是颅内占位性病变好发部位之一,其结构包括鞍上、鞍内,鞍旁。据统计,鞍区常见肿瘤多达10种,常见的有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等[1]。临床诊断时,鞍区肿瘤病变影像学表现较为复杂,同一肿瘤会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甚至不同肿瘤会有相似的影像学表现[2-4],因此影像学检查定性诊断鞍区肿瘤的难度较大。本研究收集40例鞍区肿瘤患者,结合临床病理诊断结果,分析其CT、MRI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影像学检查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东湾分院收治的鞍区肿瘤患者40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2~58岁,平均(40.5±10.6)岁;肿瘤类型:垂体瘤16例,颅咽管瘤9例,脑膜瘤7例,胶质瘤5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3例;临床表现:视力下降、视物不清13例,颅内压增高、头痛10例,垂体功能低下7例,肢端肥大5例,高催乳血症2例,闭经2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配合检查。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MRI平扫增强检查。CT扫描采用SOMATOM Definition AC 128层CT扫描仪,扫描自C2椎体下缘到颅顶,横轴位扫描层厚3 mm,冠状位扫描层厚3 mm; 造影剂采用碘海醇,剂量50~80 mL。MRI扫描使用SOMATOM Avanto1.5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头颈线圈行常规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T1WI TR=500 ms,TE=20 ms, T2WITR=2500 ms, TE=100 ms; 层厚3 mm, 间隙3 mm, 矩阵256×256; 增强剂采用钆喷替酸葡胺,剂量0.01 mmol/kg 。分析所有患者CT及MRI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对比2种方法诊断准确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种方法诊断准确率比较

CT检查:垂体瘤15例,颅咽管瘤6例,脑膜瘤6例,胶质瘤3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诊断准确率77.50%(31/40)。MRI检查:垂体瘤16例,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7例,胶质瘤4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2例,诊断准确率92.50%(37/40)。CT检查准确率略低于MRI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误诊3例,分别为垂体瘤2例误诊为实性颅咽管瘤,恶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误诊为垂体瘤。MRI误诊1例,即颅咽管瘤误诊为胶质瘤。

2.2不同肿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

2.2.1垂体大腺瘤:垂体大腺瘤共14例。CT表现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清晰;瘤体位于鞍内,向鞍上或鞍旁生长,致鞍上池变形垂体窝扩大伴前后床突骨质吸收,垂体信号消失;肿瘤以葫芦型多见,7例因突破鞍隔生长呈“束腰征”;可见等密度或高密度肿块,2例肿瘤中心钙化呈斑片状,11例合并亚急性出血出现高密度血肿影;囊边低密度区可见。瘤体MRI主要表现为T1WI低等信号,T2WI稍高或高信号;部分囊变信号不均匀,合并亚急性出血者T1WI、T2WI均呈高信号;视交叉移位3例。MRI动态增强扫描,5例出现瘤体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坏死或囊性无强化,11例呈均质强化。垂体微腺瘤共2例。CT表现为垂体密度不均匀,蝶鞍轻度下陷。MRI显示

T1WI、T2WI均呈等信号。

2.2.2颅咽管瘤:共9例,瘤体主要位于鞍上,或累及鞍内,蝶鞍扩大,鞍背骨质吸收。囊性6例,边缘清晰,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其中边缘钙化4例,呈不连续弧形;实性3例,呈等、混合密度,均钙化,成斑片状。MRI表现为囊性T1WI低信号4例,稍高于脑脊液的混杂信号2例,实质部分高信号3例;T2WI呈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囊壁环形或小结节强化;视交叉受压移位2例,合并梗阻性脑积水2例。

2.2.3脑膜瘤:共7例,位于鞍上,CT表现主要为圆形、卵圆形,偶见星状、颗粒状,均一高密度影;3例脑移位,显示瘤体周围脑水肿低密度影,2例视神经受压。MRI表现为T1WI中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MRI增强扫描显示均匀强化,呈脑膜尾征。

2.2.4胶质瘤:共5例,位于鞍上,边缘清晰。CT显示1例钙化,为不规则点状或片状。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其中3例显示小的囊变。5例均发生脑水肿, 其中3例不均匀强化,2例轻度强化。

2.2.5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共2例,均位于鞍上池,突入侧脑室,致脑梗水。MRI增强扫描显示不均匀强化。

3讨论

鞍区是颅内肿瘤好发部位之一。鞍区肿瘤种类较多,起源复杂,发病多样,大部分肿瘤可根据发病部位及生长方式,确定起源位置及类型。而一些肿瘤患者因发现较晚,难以确定肿瘤的起源位置及种类,诊断困难。影像学检查中,不同肿瘤影像学表现不一,同一肿瘤的影像学也可能不同,因此掌握鞍区肿瘤影像学特征,对鞍区肿瘤的定性诊断具有关键性作用。

3.1鞍区肿瘤影像学表现的典型特征

鞍区肿瘤主要位于鞍内或鞍上,多轴位扫描易于定位及定性。例如,鞍内垂体腺存在与否则可鉴别鞍上肿瘤与鞍内肿瘤,即垂体瘤[5-6]。而鞍上肿瘤常侵入鞍内,压迫垂体后移,影像表现为月牙状。MRI增强扫描通常会显示鞍区肿瘤的特有征象,如脑膜瘤尾征"是脑膜瘤的诊断金标准。颅咽管瘤CT及MRI增强扫描可显示囊壁强化,钙化明显,易于定性。垂体大腺瘤通常会出现“束腰征”,亦有文献报道为“雪人征”[7],且“颈内动脉包埋征”、“副鼻窦填塞征”等一些典型特征在鞍区肿瘤的定性诊断中也有重要的价值[8]。鞍区大多肿瘤可见钙化,因此钙化是对鞍区肿瘤定性诊断重要的依据。CT平扫能准确显示各种肿瘤的钙化形态、大小、范围。钙化以颅咽管瘤最为常见,具有典型特征,边缘通常呈弧线型[9]。MRI显示钙化不及CT,对细小钙化较难检出,而其三维成像能准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及邻近情况。本组发现9例肿瘤钙化,其中7例为颅咽管瘤,因此影像学表现中发现钙化,对定性诊断有一定帮助。

3.2CT和MRI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可进一步区分大多数肿瘤与瘤旁血管、组织。颅咽管瘤囊壁可出现环状强化[10],有助于颅咽管瘤与鉴别诊断;脑膜瘤MRI强化扫描可示“脑膜尾征”;垂体大腺瘤CT及MRI信号易受钙化及骨信号干扰,而增强扫描显示“颈内动脉包埋征”;垂体微腺瘤强化时间早于正常垂体,有助于定性诊断。囊性肿瘤无明显强化,而实性肿瘤的CT及MRI增强显示明显强化,CT表现为混杂密度,T1WI图像呈不均匀高低信号或均匀高信号,因此,鞍上实性肿瘤的CT及MRI扫描及增强扫描均较难鉴别[11]。本研究2例垂体瘤误诊为实性颅咽管瘤,误诊率较高,因此对实变性肿瘤要结合组织病理学及相关内分泌检测,提高诊出率。

与CT不同,MRI能提供多方位图像,对比度高,影像清晰,伪影干扰小,还能显示鞍区肿瘤与瘤旁组织、血管的关系[12]。CT可显示鞍区肿瘤的相对高密度及钙化,但不具有诊断特异性[13-14]。本研究CT检查准确率77.5%,低于MRI检查准确率9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纳入样本量过少,或阅片人经验不足有关。此结果与胡达等[15]研究一致,提示MRI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综上所述,鞍区肿瘤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CT能准确显示肿瘤钙化程度,MRI可更好显示鞍区肿瘤与瘤旁组织、血管的关系。采用CT辅助MRI多方位扫描,充分认识鞍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有关病理学、血清学检查及内分泌检查,才能提高鞍区占位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

参考文献

[1]李爱军, 兰青. 鞍区常见肿瘤与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 36(23): 72.

[2]初曙光, 陈宏, 张俊海, 等. 鞍区肿瘤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鉴别诊断[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0, 18(5): 553.

[3]Ogbole G I, Adeyinka O A, Okolo C A, et al. Low field MR imaging of sellar and parasellar lesions: experience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hospital[J]. Eur J Radiol, 2012, 81(2): e139.

[4]柏沙美, 江新青, 郑力强. 鞍区占位病变的影像诊断[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9, 7(5): 8.

[5]夏建洪. 垂体腺瘤MRI诊断价值的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 10(6): 17.

[6]Patronas N J, Liu C Y. State of art imaging of the pituitary tumors[J]. J Neurooncol, 2014, 117(3): 395.

[7]Bussone G, Usai S, Moschiano F. How to investigate and treat: headache and hyperprolactinemia[J]. Curr Pain Headache Rep, 2012, 16(4): 365.

[8]徐庆云, 陈良良. 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J]. 浙江临床医学, 2004, 6(1): 5.

[9]唐敬, 靳秀丽, 蒋世明, 等. 颅咽管瘤的CT和MRI诊断[J]. 西部医学, 2013, 25: 596.

[10]初曙光, 陈宏, 张俊海, 等. 鞍区肿瘤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鉴别诊断[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0, 18(5): 553.

[11]Berkmann S, Schlaffer S, Nimsky C, et al. Intraoperative high-field MRI for transsphenoidal reoperations of 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 Clinical article[J]. J neurosurgery, 2014, 121(5): 1166.

[12]Matsuo M, Matsumoto S, Mitchell JB,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tumormicroenvironment in radiotherapy: perfusion, hypoxia, and metabolism[J]. Semin Radiat Oncol. 2014, 24(3): 210.

[13]张超. 脑膜瘤的CT诊断(附51例报告)[J].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6, 3(7):654.

[14]郭大庆. 脑膜瘤的CT与MRI诊断对比研究[J]. 医学研究杂志, 2008, 37(7): 90.

[15]胡达. 鞍区肿瘤的CT与MRI诊断对比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17): 48.

基金项目: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基金(11524299)

收稿日期:2015-07-10

中图分类号:R 739.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23-214-03DOI: 10.7619/jcmp.201523086

猜你喜欢
诊断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