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葑《仁寿镜》的版本考证和学术思想*

2015-04-05 08:58林明和
陕西中医 2015年6期
关键词:乙未孟氏仁寿

林明和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22)

·医经研读·

孟葑《仁寿镜》的版本考证和学术思想*

林明和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22)

目的:本文对《仁寿镜》作者的生平及成书年代进行研究,考证《仁寿镜》不同版本的优劣,并阐述该书的学术思想。方法:在学术思想方面,孟葑对月经病(和月、崩漏、带下)、种子求嗣、妊娠病、产后病及婴儿护理进行了系统论述,强调各病的宜忌,并有诸病脉证方药的论述和记载以及孟氏的个人见解。结论:本书以延嗣为主旨,对临床妇产科学和儿科学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仁寿镜》是一部专论生育(包括月经病、种子求嗣、妊娠病和产后病)以及婴儿护理的著作,作者系清代医家孟葑。本文拟对孟葑的生平及成书年代进行初步研究,考证《仁寿镜》不同版本的优劣,并对该书的学术思想进行浅析,现介绍如下。

1 作者生平简介

《仁寿镜》最早出版于清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分成宁阃集、宜男集、益母集、保赤集共4卷。孟葑,字经国,号不病人,生卒年不详,精通妇科、儿科。据《仁寿镜》文中记载“道光丙申中元四鼓会稽孟经国识”,说明孟葑乃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作者于1836前后编撰此书。文中多处介绍了孟葑的生活年代及其经历,如“余自幼生长粤东,为乳哺之妇所误”;“曩自闽南游幕旋里,会有族婶身怀六甲,将次临盆,惟因气血体弱,分娩颇艰”;于1814年嘉庆甲戌腊初“自闽旋浙,道出兰溪,正值严寒之际,晚泊河滩,见有渔舟两小婴冻至皮肉统红,一儿约仅周岁,手足冻僵,余怜而给一瓦火炉与烘。其父母曰:师爷不可给烘,烘则惯矣,非此不可也”;“在台湾淡水时,曾闻行过一人,其效如应。但今年端午午时落雨,写朱龙字,明年端午午时不落雨,今年所写朱龙字,无用矣”;于1835年道光乙未子月“粤东顺德友人麦平石之簉室,撩高取物,忽儿呱呱啼于腹中,询之孕已八月,乃急嘱撒钱于地,令妇取之,俄其声果息”。 由此可知,孟葑从小生长在广东东部,曾于广东、福建(包括台湾)和浙江一带从医,在福建闽南某官衙作过幕僚和师爷。

2 版本考证

《仁寿镜》自孟氏编纂以来,现有以下几种版本流传于世:①清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卜文记刻本;②清光绪兰月楼刻本(注:与①同板);③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渝城述古堂刻本;④清光绪刻本(注:与③同板);⑤1918年铅印本;⑥1927年上海吴承记印书局铅印本;⑦1927年重庆中西书局铅印本[1]。经本课题组调研后发现,《仁寿镜》实际上仅有2种版本(除铅印本外),包括清光绪壬辰(1892)卜文记刻本和乙未(1895)渝城述古堂刻本。

2.1 清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卜文记刻本 分别由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和苏州大学医学院图书馆藏。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馆藏版本的特征:封面上印有书名和“曹炳章”的藏书印,没有牌记;封二有“卜文记印送”字样;“弁言”最后落款“光绪壬辰秋日兰月楼主书于海上”。而本课题组未能收集到苏州大学医学院图书馆馆藏的版本相关的影印资料,颇为遗憾。

2.2 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渝城述古堂刻本 分别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图书馆等馆藏。特征:扉页均印有“光绪乙未年新镌《仁寿镜》”和“板存渝城小梁子述古堂印送,不取板赀”等牌记;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本的封面题有“民国十二年六月汤介眉君持赠”,以及盖有“武进谢利恒先生之书,其子琏穗、珊临等保存之民国十年记”字样。我们通过对《仁寿镜》以上版本的考察,认为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馆藏的清光绪壬辰(1892)卜文记刻本系最早期刻本,其校刻精良,内容完整,文字清晰,故定为底本。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渝城述古堂刻本系较早期版本,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所藏版本内容较为完整,错误较少,校刻也较为精良,故本课题组拟定该版本作为主校本。另外,还收集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渝城述古堂刻本和“1918年铅印本”的影印资料,因铅印本年代较接近,文字印刻较为清晰,编排格式与清光绪诸版本相同,但存在破损情况,故将其余收集到的版本均作为参校本[2]。

3 学术思想简介

《仁寿镜》是关于妇产科和婴儿的一部医学专著。“仁寿”二字出自《论语·雍也》,曰:“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孟子》云:“无伤也,是乃仁术。”《汉书·董仲舒传》有“尧舜行德则民仁寿”之论述。仁寿是指有仁德而长寿之意,而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仁寿”,故孟葑取“仁寿镜”有其深远的寓意。《仁寿镜》卷一论月经病,包括和月、崩漏、带下3个部分;卷二论种子求嗣,并附小产暗产论、男妇种子方;卷三论妊娠病(胎前、临盆)及产后病;卷四论婴儿的护理。全书着重强调各病的宜忌,有诸病脉证方药的论述和记载,并附有作者的个人见解。本书以延嗣为主旨,选择良方附于各症之后,卷四中所述护婴诸法,亦多切合实用,对临床妇产科学和儿科学有较大的指导意义。现分别阐述如下:

3.1 论月经病 孟葑在调经方面提出男子补肾、女子调经的重要性。“生育之要,在乎男精女血充实而无病也。故男则首重补肾,女则首重调经,未有男精足女血充而乏子嗣者也”,“故能于滋肾调经之中而参以行气补气之法,更能养气于平时,然后一举可孕”。故女子经血充足,月经按时而至,自然能够受孕。孟氏提出女子在行经前一定要戒生戒冷,并戒气恼,便可终身无病,即使偶染微疴,服药亦易奏效;而于经行之时,须加大去积行瘀力量,使瘀积之物趁势下之;而补养调理须于经净一日,乘机助之,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3]。这些都是调经的至妙玄机,对调经和生育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女子崩中之症,多由损伤脏腑、冲任二脉,气血两虚所致。故治则须以调养冲任为法。只有二脉平和,外循经络,内荣脏腑,则崩漏自止。治崩中的具体治法须根据虚实、寒热、标本缓急进行施治。带下之症,因湿热流注于带脉而下浊液,多从气分、血分来辨证治疗。孟氏认为带下病属湿热与痰居多,属寒者少,须在临症时详察之。

3.2 论种子求嗣 “种子求嗣之说,自古迄今,传方颇多。然吾独一言以蔽曰‘寡欲则有子’……养心莫善于寡欲,亦即此意也。吾愿世之多欲者,静思而节之。”在种子求嗣方面,孟葑提出了从修德、多行善以回天、寡欲、知时得诀、知避忌、知补肾调经、知重在阳精、宜预葆精、当预养血并节劳息怒、宜慎药方、宜知一言以蔽、知戒谨饮食、知择时、须明地理、当知选种、不宜多置姬妾、须防暗产等方面进行论述,目的是奉劝世人要养心寡欲不妄交合,积气储精待时而动,多行善事以回天,慎服药方,才会身体康强,瓜瓞绵延,多子多寿。

3.3 论妊娠病和产后病 历代医家早已认识到,子代的先天禀赋除了与父母精血的盈虚有直接的关系外,还与母体妊娠期的调养有密切的关系。孟氏对胎育保养研究之细,探讨之微。如《仁寿镜·益母集·保胎六说》中明确提出了妇人在孕期应注意的六个方面,即“除恼怒”、“禁房劳”、“戒生冷”、“慎寒温”、“服药饵”、“宜静养”以保胎。若母体虚弱多病,阴血不充,胎气不足;或由于孕中跌打损伤,房劳过度,操劳太甚,损伤胎气;或由于孕中母体罹患重病;或由于胃气失和日久,纳少食减,化源不足;或由于未足月而早产等原因,使母体脏腑功能衰弱,气血生成不足,而使胎儿气血供养不足,导致妊娠失养,就会致使胎儿出生后体质虚弱,成为继发虚劳的病理基础,这是先天之因的又一重大要素。临盆时务必做到“睡”、“忍痛”、“慢临盆”,胎儿自然就会瓜熟蒂落,自然而然降生。另外,孟氏对产后病诸症也提出详细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药。

3.4 论婴儿护理 在护婴方面,孟葑认为婴孩初出母胎,犹之草木萌芽,最为柔脆,此时调护极须得宜,可以避免疾病及不测之虞。孟葑提出对小儿的饮食起居应当给予谨慎调摄,对于用药治病更应当详细审辨清楚,照顾小儿的元气,不能鲁莽轻投药物。孟氏认为肥儿丸乃苦寒之品,最会败伤元阳;保和丸极易损伤胃气;抱龙丸含有香窜和重镇类中药,易入髓耗伤元神,均须慎服。

4 结 语

《仁寿镜》以延嗣为主旨,选择良方多切合实用,尤其关于种子、胎教、护婴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临床妇产科学及儿科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因社会条件、科学水平及医家对疾病认识等诸多限制,“胎养学说”必然掺杂了一些缺乏科学性或带有唯心色彩的内容。如孟氏提出了一些转胎的方法,“转女为男说”认为孕妇如果施行一些措施,就可以转女为男。而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实,在受孕时胎儿的性别已经被决定,无法改变性别。“世人种子有讲究者,往往拘定妇女经至‘前三后三’之说,以‘三日时辰两日半,二十八九君须算;落红将近是佳期,经水过时空霍乱’”等相关记载,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社会 “男尊女卑”的一种现状。但是瑕不掩瑜,孟氏辑《仁寿镜》的宗旨是劝人行善以培其本,教人节欲以裕其源,并胪列方药,目的是希望病人能够即时补救人体偏差,从而达到“阳和广被,黍谷生春,天地生生不已之机至是而益畅”,这些对我国目前提倡的优生优育方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862.

[2] 王瑞祥.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1009.

[3] 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552.

(收稿2014-12-30;修回2015-03-10)

*福建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课题项目(ZYGJ201105)

版本学 @仁寿镜 @孟葑

R25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6.049

猜你喜欢
乙未孟氏仁寿
施氏和孟氏
浅析仁寿彩陶的历史发展与传承策略
“仁寿灌蛋”技惊四座
光华呈爱日 仁寿遍和风 从寿康宫佛堂内部陈设看崇庆皇太后多元的宗教信仰
兰州行吟 (三首)
孟氏蒜茸枝:一根麻花的逆袭
孟皇后“靖康之难”的唯二幸存者
乙未短章
乙未秋寓洞廊崖
“羊”溢新春 起航乙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