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科性公司体制机制改革助推高校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
——北京理工大学雷科公司产学研用结合典型案例

2015-04-06 09:31姜李丹,何海燕,康小伟
中国科技产业 2015年12期
关键词:北京理工大学产学研科技成果

创新学科性公司体制机制改革助推高校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
——北京理工大学雷科公司产学研用结合典型案例

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的支持下,北京理工大学率先尝试产学研用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改革,通过组建学科性公司探索高校自主转化科技成果的新道路,并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利益分配的难题,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分线实施,兼顾高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全新的高校科研体系;建立校内二次分配机制,保障技术人才、学院和学科组的各方利益,提出了产、学、研、用合作的股份制学科性公司模式,调动了教师积极性,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成果转化的主动权交到教师手中。股份制学科性公司模式的提出,取得了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主体的认可,提升了产学研合作的成效。

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一行参观考察北理工雷科公司

北京理工大学产学研用合作改革创新与学科性公司成立的背景

长期以来,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所在我国雷达研究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毛二可院士领衔的团队在新体制雷达、北斗卫星导航等领域自主研发了多种先进技术。在国家权威部门组织的评审中,北理工雷达所为北斗系统研发的导航芯片不仅在轻便、功耗等多项指标上都排名第一,而且还能够充分兼容GPS,极大地拓展了产品的实用范围。

(一)诸多因素一度制约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

北理工雷达所每年都会产生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然而由于体制机制、利益主体、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成果在评审与发表论文后,往往被锁进保险柜束之高阁。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一直不能尽如人意,高校教师想要成果转化更是徒有一腔热情。

2008年,雷达所的发展面临着“两个等待”的生死考验。一是等钱干活,搞科研需要申请项目经费,很多创新思想因为缺乏经费支持而胎死腹中;二是等人干活,因为没有编制,需要的人才招不来。

(二)体制机制改革与先行先试政策“一夜春风”吹暖北理工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改革与先行先试的政策犹如“一夜春风”吹暖了北理工。雷达所抓住机遇,深刻把握“先行先试”内涵,在校领导与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了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校内率先尝试科研体制改革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创新,走上利用学科性公司探索高校自主转化科技成果的新道路。这是北理工依据新政策成立的第一个学科性公司。

2010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北理工成为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的部属高校之一,学校更是承担了“高等学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改革试点”项目,在此项目的推动下,学校启动了围绕产学研合作,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体制创新工作,相继出台了《北京理工大学学科性公司管理办法》《北京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鼓励政策,为飞速成长壮大的雷科公司构建了更加宽松与和谐的发展环境。

2010年底,为了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肩负起提升我国自主创新科技能力的重要责任,担负起引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重任,成为科技创新改革的先锋,“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在中关村示范区正式破茧。乘着“1+6”先行先试政策的东风,雷科公司完成股权激励全部工作并获得工信部批复,成为中关村示范区第一个实施科技成果入股股权激励的中央高校。股权激励等先行先试政策释放了巨大效能,不仅将雷科公司的发展推入快行道;而且使更多有志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校教师看到了新希望;更深层次地改变了科研体系的构成元素,利用学科性公司搭建高校科研平台,打破既缺资金又缺人员的瓶颈,助力高校形成全新的科研体系。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曾毅一行莅临北理工雷科公司参观考察

北京理工大学雷科公司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主要举措与做法

(一)瞄准问题,充分调研,借鉴先行者宝贵经验

学科性公司是北京理工大学为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脱节等难题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是对传统产学研体制机制的突破。众所周知,高校教师和学者不擅长做企业,学科性公司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面临着产品、市场、商业化运作和利益分配等多方面的未知风险。雷科公司成立5年多来,校领导与雷达所创业团队多次赴西工大无人机所、哈工大、中南大学等高校充分调研,逐渐认识到只有建立股份制学科性公司,才能够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利益分配不均的核心问题。

前期的充分调研使雷科公司的创业者坚定了股份制学科公司的经营理念,借鉴与汲取了体制机制改革先行者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雷科公司成立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放下包袱,求同存异,创立股份制学科性公司

新生事物的诞生必然会伴随着质疑和反对的声音,部分教师认为高校创办学科性公司风险太大,在雷科公司的可行性分析过程中持反对意见。面对既要维护团结又要促进雷达所发展的两难处境,毛二可院士及其团队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放下包袱,带领支持创业的一部分人组建了雷科公司,率先尝试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雷科公司由学校以无形资产出资、学科组教师以现金出资共同组建,有30多名教师持有股份,大部分为个人现金入股。为了充分保障学校、学院和学科组的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学校在中关村股权激励政策的基础上,制定了更大力度的股权激励政策,除对技术人员进行股权奖励外,还采取二次分配政策对学院、学科组进行激励。股权政策不仅仅是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更反映出教师对政策的认可、对学校的信任。截止2015年,雷科公司成立5年多来,人员从30余人发展到约400余人,注册资金从100万元到2000万元,2014年销售收入1.7亿元。与此同时,北理工雷达所学科组的科研经费翻一番,学术指标显著提升,事实证明,股份制学科性公司的模式得到了高校与社会的充分肯定与认可。

(三)率先改革,股权激励,建立校内二次分配机制

雷科公司成立之初,“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在中关村示范区落地,其中股权激励政策是探索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尝试。北京理工大学把握机遇,率先进行股权激励改革,在中关村股权激励政策的基础上,制定了更大力度的股权激励政策。

北京理工大学股权激励政策的创新点是建立了校内二次分配机制,通过对学校所持的股份进行了二次分配,保证了学校、学院、学科组的利益,为学科性公司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根据股权激励政策,北理工将一项发明专利投资到以毛二可为核心组建的北理工雷科公司,并将该专利所占理工雷科股份的30%(180万元),奖励给毛二可等6名核心技术人员。该方案获得工信部批准,使我校成为中关村示范区内首个股权激励获批的中央高校。实施股权激励后,学校占有公司30%股权,毛二可为首的技术管理团队持股49%,其他战略投资者持股21%。此举引起广大社会反响。

(四)创新激励机制,搭建平台吸引优秀人才

培养并留住一支年轻、稳定、高水平的优秀科研团队,对学科性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股权激励和教师现金出资,使所有人都能持有公司股份,毕业刚刚一两年的博士,能占到公司2%股份,而毛二可院士作为公司核心人员,也只占6.25%的股份。毛二可院士在科研成果获奖后,将青年教师的名字排在获奖名单最前面,把最大的一份奖金分配给青年教师。这种体制使青年骨干看到了希望,得到了更多激励。

发挥学科性公司的优势,提供充裕资金搭建国内一流的信息技术科研平台,并利用优厚待遇,吸引并留住国内外优秀人才。

(五)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分线实施,破茧高校科研全新体系

学校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企业的核心任务是经济效益。学科性公司利用自身优势,有效提升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帮助高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将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分线实施,知识创新以学科组、实验室为主,技术创新以学科性公司为主,使科研人才专注于知识创新,使技术人才专注于产品创新,互为支撑,协调发展。

体制机制的创新与股权激励的实施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不仅帮助理工雷科得到快速发展,而且从人、财、物等方面全面反哺了学科发展。使学科组在承担重大项目数、自然基金数、科研经费以及高水平论文数等方面呈现几何级数增长。

学科性公司的成功创建使北京理工大学形成了全新的科研体系,学科性公司不仅仅是学校科技产业的一个基本单元,更成为学校科学研究的崭新平台。

雷科公司股份分配方案

北京理工大学雷科公司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改革成效与亮点

(一)抓住先行先试发展机遇,促进雷科公司迅速成长扩大

雷科公司是北京理工大学为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脱节等难题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其核心是建立一种高等学校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模式,其关键是构建以促进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

雷科公司自成立以来,公司规模迅速扩大。员工数量从注册时的30人,发展到2015年员工400多人。办公面积上从创业初期的370平方米,到如今已占用了理工科技大层4个楼层、9个场所,总面积超过了5000平方米,成为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里占地面积最大的企业。依托股权激励的学科性公司经营模式,以北斗卫星导航和民用雷达及高性能信号处理产品为主项,2011年理工雷科实现产值7000万元。2011年底,理工雷科的注册资金从2009年12月25日注册成立时的100万元变成了2000万元,总资产达到3900多万元,其中的无形资产达到了600万元。截至2015年,雷科公司总资产达1.8亿元,净资产达到6000多万元。

理工雷科的快速成长,有力的推动了北京理工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学科性公司成为北京理工大学产学研用结合的成功模式。在雷科公司的推动下,已有40%-50%的民用及军民两用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通过实施股权激励政策,雷科公司2014年上市计划提前进入快车道。到2015年已经形成以新体制雷达、卫星导航、高速实时信号采集与处理以及仿真模拟为主营业务的产品格局。雷科公司的运行产生了明显的成效,实现了转变教师的观念,激发了教师的创业激情,开创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局面,探索出一条自主创新、促进发展的新路子。

(二)充分发挥股权激励效能,破解高校产学研用结合难题

高校之所以在产学研用合作中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成功的产学合作先例少,根本原因是利益主体诉求不同。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相矛盾,产学研各方利益主体不同和期待值不同导致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理念和目标不同。雷科公司的股权激励政策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利益分配问题,让教师能够以科研成果这一无形资产分配到股权,对调动教师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转变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另外,北京理工大学提出的通过校内的二次分配制度,建立了对学院、学科组的股权激励,保证了学院、学科组的利益,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教师的成果转化工作和学科性公司的发展营造了和谐发展的环境。

(三)高度重视教师决定性作用,产学研合作新模式见雏形

先行先试政策解放了北京理工大学探究新模式的思想。北京理工大学充分认识到教师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不能给教师足够参与的氛围、参与的权利和获得利益的机制,产学研合作则很难进行。因此,北京理工大学践行“6+1”学校发展战略,深化学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产、学、研、用合作的股份制学科性公司模式,在组织形式、体制机制、利益与风险等方面把教师纳入产学研合作的链条中,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成果转化的主动权交到教师手中。由学校牵头组建学科性公司,搭建产学研师合作平台,再择机引入社会资金、合作企业。这种合作模式的提出,取得了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主体的认可,丰富了产学研合作的实践。

(四)形成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互为支撑、成果转化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公司与学科共同发展的有利局面

体制机制的创新和股权激励的成功应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不仅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推动了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使北京理工大学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科研体系。北京理工大学曾在年度科技工作大会上,把理工雷科这样的学科性公司列入学校科学研究的平台,并纳入学校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单元。北京理工大学采取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分线实施的策略,即第一,以理工雷科为代表的学科性公司面向技术创新,学科组、实验室则面向知识创新;第二,技术创新以外聘的科技人员为主,知识创新以学校的教师和研究生为主。这一模式打破了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由于高校人员编制和科研资金使用的规定,既缺资金又缺人员的瓶颈。

学科性公司带来的体制机制变化,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不仅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推动了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据统计,雷科公司自成立以来,在仅有100万元的投入情况下,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000万元,投入研发经费1100万元,开发新产品5项,人员从成立时的3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400多人。同时,股权激励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承担的重大项目数、研发投入金额、自然基金数、专利数、SCI论文数分别都增加50%,特别是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从08年的1项增长到每年的4~5项,这些又为学科性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基础研究的支撑。

环境—调试间

学科性公司不仅是转化学校科技成果的一种有效的模式,而且体制机制的创新,调动了学校、学院、学科组、教师的积极性,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根本任务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积极自主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带动大批成功典型

体制机制的创新,调动起学校、学院、学科组及教师各方的积极性,院士、知名教授激情进取,积极创办学科性公司自主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北京理工大学在先行先试的实践中,以理工雷科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不断及时总结经验,相继成立的多个学科性公司,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2010年8月以转化国家“863”重大专项、“科技奥运”重大专项“纯电动汽车”的科技成果的“北京理工华创电动车技术有限公司”成立;2011年9月“北京京工大洋电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中山大洋投资3000万,转化“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的科技成果。2011年12月理工华创的股权激励方案已经资产公司董事会批准;2012年3月京工大洋股权激励方案已经工信部批准上报财政部;荣获“2012中关村新锐企业十强”;2013年“中关村高成长企业TOP100”。

以雷科公司为代表的学科性公司是北京理工大学探索通过建立一种产学研师的合作模式,来实现自主转化学校科技成果的一种新途径,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最紧密的合作技术创新模式,是一种实现学科和公司、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科学研究与产业化互为支撑、同步发展、良性循环,实现产学研同步优化的新体制。同时在管理和组织体系上,北京理工大学首次把成果转化工作纳入学校科技工作的总体,明确了学科性公司是学校的重点科技机构和基层科研组织的地位,将“强地、拓天、扬信”的学校发展思路落到实处。

(六)改革成果深得各界支持,媒体聚焦获得社会广泛好评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1+6”、“先行先试”等政策为我校的科技体制创新明确了方向和方法,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对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突破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中关村管委会及各委办局对北京理工大学的科技体制创新工作和学科性公司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北京市委常、中关村管委会领导多次关心和支持理工大学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并亲自带队到理工雷科视察、指导工作,对雷科公司的发展规划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不仅对股权激励方案的制定进行了指导,还在方案的审批、实施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中关村发展集团为了支持理工雷科的发展,除了落实对理工雷科的政府股权投资,还决定用自有资金进行支持;北京市发改委批准理工华创建设北京市电动汽车工程中心,并给予1000万的建设经费;北京市科委已批准了对理工华创600万的政府股权投资。截至2015年,《人民日报》、《北京日报》、CCTV、BTV、《北京商报》、《北京支部生活》等多家媒体争相对北京理工大学学科性公司与产学研合作成果进行了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示范效应,提升了产学研合作的成效。(案例提供: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姜李丹、何海燕、康小伟)

猜你喜欢
北京理工大学产学研科技成果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北京理工大学通信与网络实验室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坚定走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红色育人路”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国家航天立法研讨会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