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地 创业沃土
——中关村软件园引领中国创业进入全新“创时代”

2015-04-06 09:31
中国科技产业 2015年12期
关键词:软件园中关村园区

创新高地 创业沃土
——中关村软件园引领中国创业进入全新“创时代”

2015年,被誉为第四次创业浪潮的“众创大潮”在全国兴起,李克强总理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要以大众创业培育经济新动力,用万众创新撑起发展新未来,打造经济新的发动机。“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和“全国首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相继启动,创业新四军竞相涌现,中关村引领中国创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创时代”。

中关村软件园作为中国信息产业聚集高地,在国家和中关村一系列双创政策的推动下,正涌动着新一轮的创新创业热潮,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加速聚集,成果初现。目前,在园区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企业300家,总产值逾1400亿元,研发投入137亿元(占比9.7%),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共计获得3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9000多件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305项,制定了200余项国家国际行业标准。园区累计孵化企业近650家,吸引留创企业150家。获得政府创新创业类授牌20余项,建立创业支撑类公共服务平台25个,线上聚集100多家各类投融资机构。已经成为中关村创新高地和创业沃土。

有需求,就有市场。如今在中关村软件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加速器、创融e家、云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比肩相邻。这些创新载体中,有的提供廉价的办公空间,有的提供融资对接平台,有的提供技术交流机会,有的提供创业培训,还有的兼而有之……不论模式怎么样,这些创新型产业载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为创新创业服务,让初创企业不会因为缺乏办公场地、资金、人才和创业经验而难以为继,让创新创业更便捷。新一轮创新创业的“风口”就在这里发生。

作为卓越的专业化高科技园区发展商,中关村软件园公司紧密围绕企业从创立、孵化、加速到成熟的不同发展阶段,针对双创的特点和需求,构建了包括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科技金融、国际合作和产业服务的六大生态要素。如同自然界的万物生长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双创发展也需要适宜的产业生态体系。

中关村软件园标志性建筑——中关村云广场

聚焦各类政策阳光,与政府合作共建服务平台

中关村软件园已获得包括国家、北京市、中关村等授予的多个示范基地授牌,每一个授牌都是一套政策的聚焦,是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创新政策、创业政策、国际化政策的聚集区,这些政策代表着国家对产业发展的鼓励方向。众多企业,受惠于政策扶持,找到了正确的双创方向,获得了快速发展。同时,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中关村软件园先后建设基础通信、数据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服务贸易促进、信息安全服务、人才培训与服务等多个公共服务平台,把政策阳光落地到园区,促进双创发展。

产业集群形成生态荫泽,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目前,中关村软件园已经形成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产业集群,汇集了众多国内外新一代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领军企业,形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国家队。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些行业龙头,为初创小微企业、快速成长转型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荫泽,树立了创业榜样、提供了产业资源、对接了市场渠道、成为了合作伙伴、构建了人才宝库,众多的双创企业聚集在产业基地下获得了宝贵的给养。比如,中关村软件园与IBM携手举办全球企业家成长训练营(Smartcamp计划)帮助中小企业与巨人同行;中关村云基地落地园区,一批中小微云系企业得到集群化发展;携手百度公司建设网络营销大学,推动培育一批中小微企业实现新技术革命下的互联网营销与发展等。

吸纳创新源头氧气,持续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中关村软件园致力于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它包括以行业领军企业、跨国企业、大型央企为代表的行业应用,以中小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等为代表的创新源头,以对外交流、技术沙龙、实训基地、软件园大讲堂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创新应用与创新源头携手共建了企业研发中心,创新源头与创新平台孕育出了创新型企业孵化器,创新应用与创新平台共催生了新型产业促进组织。园区作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北京市大学生创业园”,针对企业人才发展实际需求,联合众多高等院校和专业人才服务与培训机构,深入开展深入合作,持续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2013年4月8日,“中芬国际合作创新平台启动暨北京芬华创新中心签约仪式”举行。

借力资本雨露,多层次科技金融助力创新创业发展

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一方面,园区企业处于初创、孵化、加速、成熟等不同发展阶段,有着对天使资金、创投资本、产业基金、战略投资、上市IPO等多样性融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持续加大政策性资金支持力度,银行不断推出中小企业贷款产品,国内外知名的PEVC机构活跃在园区周围,各类基金争相涌现,众多融资中介机构穿针引线,高科技企业迎来上市的“井喷潮”。目前,园区超过十分之一的企业都是上市公司。园区创建科技金融服务超市,创办“中关村软件园上市公司沙龙”,率先启动“信用园区”建设系列工作,荣获中关村首个“中关村信用示范基地”,通过推广信用知识、建立信用档案、推行信用贷款、启动信用托管工程、制定信用园区指标评价体系等举措,有力地支持了科技金融对双创企业的资本服务。中关村软件园已有85家企业使用信用评价报告、93家企业建立信用档案、28家企业进行了信用托管,获得总额近4亿元的融资。

拓宽发展空间,以国际合作助力企业整合全球资源

扩大视野,利用全球创新创业要素资源,深化合作,加快发展是软件园实施全球创新融合战略的首要关键路径。中美方面,世界知名跨国公司IBM、甲骨文等在园区设立研发中心,被纳入全球产业布局,成为全球高端研发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中以方面,园区与以色列孵化创投机构建立“中以国际合作技术创新转移中心”,成功在园区引入以色列创投孵化模式;中芬方面,园区联合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与芬兰相关政府机构合作在建立“中芬国际技术合作创新中心”,成功搭建中芬双方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和渠道并实现成功运营;中印方面,与印度TCS的合资公司成功落地园区,以上渠道的建立成为园区国际合作与技术转移的新平台、新机遇、新力量。园区企业积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产业资源,目前共有来自8个国家33家国际企业,出口规模达13.84亿美元(约85亿元人民币),海外分支机构数量达203家,外籍员工达3124人,其中非华裔外籍员工502人,创立TD-SCDMA、McWiLL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等多项国际标准,9家企业登陆纳斯达克、纽交所、港交所等国际资本市场成功融资,联想、百度、广联达、华胜天成、启明星辰、博彦科技、文思海辉等入园企业开展多起国际并购,以全球视野整合创新要素资源,园区已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国际合作与融合创新重要基地。

中关村软件园实景——湖畔办公楼

做好创新创业园丁,探索以产业服务促进产业发展之路

中关村软件园紧密围绕企业从成立、孵化、加速到成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需求特点,积极围绕产业链搭建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服务链,构建了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品牌化的产业服务体系。包括从产业研究到创业孵化、品牌拓展、人才培养、科技金融、国际合作与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信用建设、上市公司沙龙、产业基金等一系列产业促进服务;以及从基础通信服务到云平台服务和智慧型服务的多层次技术支撑服务。特别是创业孵化服务已成为业界的标杆,在2015年的北京科技孵化器综合评价,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排名第一。同时,园区已成为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中国软件园区发展联盟、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联盟、中国高新区协会软件园分会、北京服务外包企业协会、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等多个重要行业组织的发起单位或主要组成单位,园区的服务已形成有序运动的组织化体系。

创新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大企业中的高管辞职创业、还是创业名家的持续创业,还是90后的新生代创业,只要选着了创业,人生就步入了既充满梦想又富有挑战的历程。对创业者而言,需要磨练自己的企业家精神,要明于奔向创业的阳光,善于利用创业的荫泽,智于选择创业的雨露,勤于吸纳创业的氧气,勇于开拓创业的空间,合于创业的园丁,把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养分充分地融合于自己的创业中,“君子性非异也善贾于物也”。对于中关村软件园而言,我们要集聚好更丰富、更有效的创业要素,构架起各创新创业要素间的“活化”机制,成为创新高地、创业沃土。

我们创建平台,你们创造未来。中关村软件园承载着“率先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领域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光荣使命,更孕育着助力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崛起的力量和梦想,愿每一个创新创业者储备好创业资源、修炼好创业精神、选择好创业环境,共圆多彩梦想,同绘出彩人生。

猜你喜欢
软件园中关村园区
我的梦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图数解说中关村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中关村的记录者
2014中国金软件金服务·方案商最信赖的产业园区
上海浦东软件园荣获工信部“智慧园区试点园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