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具有国际特色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之路
——浙江科技学院

2015-04-06 09:31
中国科技产业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产学研浙江学院

走具有国际特色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之路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集工学、艺术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为一体的多学科全日制省属本科院校。学校为教育部应用型高校联盟的副理事长单位,建有“浙江省2011农业生物质资源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14个省级重点学科。

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试点院校和“中德论坛”基地建设单位,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对德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与德国合作30多年来,和德方院校、企业建立广泛联系,开展科研合作,引进德方技术为浙江及周边省市企业服务。近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近3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580余篇;到校科研经费3亿余元;服务企业逾千家。学校积极扎根地方,正朝着建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应用型大学迈进。

学校教师被聘为地方科技局特聘科技顾问

浙江科技学院-安吉科技项目专场对接活动

理念先行,顶层设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作为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工科背景综合性本科院校,浙江科技学院在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以服务求支持、以支持谋贡献、以贡献促发展”的办学思路,走质量为本、创新强校、与浙江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发展与地方同步、特色与地方辉映、文化与地方交融、服务与地方共赢,全方位介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服务区域的支柱产业和社会文化,充分体现学校人才和科技的优势,彰显学校的特色。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开展了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早在2007年,学校就组建了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校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德资企业专家委员会等一系列组织机构,聘请飞跃集团、西子联合控股、杭州叉车集团、浙江宝业集团、浙江中控、浙江银轮机械、杭州轻工机电设计研究院和德国百富西尔博机械制造集团、德国石荷州经济技术促进中心等一批中外企业、科研院所专家或高管担任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委员,为学校产学研工作出谋划策。

学校出台了《关于加强科研服务社会工作若干意见》文件,设立了校地方合作办公室,鼓励和服务广大教师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将年轻教师下企业、赴基层锻炼制度化、常规化,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学校提供工作经费,协调选派教师与课程教学的矛盾,解决选派老师的后顾之忧,使服务时间有保证。

利用企业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指导员、转型升级块状经济区专家组等多种机制,将学校专家学者推出校门,走向地方。2010年,学校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政府合作,通过企业对接,双向选择,连续多年选派优秀年轻教师进入秀洲区企业挂职锻炼。2012年后,这一经验开始逐渐向省内天台县、桐乡市等地推广。下企业活动的开展也获得了丰硕成果,如学院派的服装设计与企业设计理念之间的有机融合,造就了一批新的服装品牌;嘉兴市家家乐食品有限公司的豆制品加工技术提升等项目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一批企业科技特派员被评为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不断结出产学研之果。学校也连续3年被评为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连续多年与地方主动联合开展项目招标,设置的浙江科技学院与安吉县政府对接合作科研专项项目因为针对性强、效益明显、资助强度大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地方企业的欢迎。在服务地方的理念引领下,广大教师在为地方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科研、教学能力,产学研合作呈现出校企双赢、多赢的良好局面。

学校参加地方科技对接签约活动

整合资源,拓展空间不断夯实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基础

落地是学校顺利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根本,平台是学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舞台。浙江省区域经济较为发达,广大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高,学校积极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深入与地方合作,建立新平台。

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地方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先后与衢州市、杭州西湖区、湖州安吉县、金华永康市、嘉兴海宁市等省内一批市、区、县的政府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成为了地方政府的科技支撑主力军。

高校产学研联盟是近年来浙江省高校服务地方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浙江科技学院作为浙江省教育厅指定的牵头单位,联合省内部分高校与海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共建了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海宁中心,同时作为合作单位参与了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湖州中心的建设。通过这两家中心的工作,将学校产学研合作工作区域化和常态化。与此同时,与台州椒江区科技局共建了浙江科技学院椒江技术转移中心,与浙江玉升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了80多个校企研发中心,形成了以联盟中心为“翼”、技术转移中心和校企研发中心为“点”的“两翼多点”产学研合作格局。

2011协同创新中心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自创建以来,成为指引广大高校积极参与地方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指南。作为浙江科技学院牵头组建的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整合了浙科院-易文赛细胞营养和健康联合研究中心、杭州格林香料化学有限公司天然植物香料技术联合研究院、艾格禽蛋生物活性物生物技术联合研发中心等10多家校企研发中心,协同地方政府组织实施,按照产业与区域发展的需要,共建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服务企业与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新兴产业,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平台支撑,收到了显著成效。

大学科技园是浙江科技学院服务地方的又一重要窗口,学校于2014年启动大学科技园建设,首期2.1万立方米招商全面启动,杭州、安吉“一园两点”,“校政合作”共同建设等模式已经开启,积极鼓励学校师生科研成果转化,引进校外企业入驻科技园,与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零距离”。

服务企业,彰显特色努力探索产学研合作多方共赢模式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基础和主阵地。只有服务好企业,建立互信基础,才能展开深层次合作。浙江科技学院发挥在机械工程、工业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化工食品、艺术设计、产品工业设计、制浆造纸、包装、印刷等学科专业领域的鲜明特色和人才优势,积极帮助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和多种类型技术服务工作,为企业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涌现了一批典型案例。

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乳制品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学校与贝因美的合作从乳粉的加工工艺开始,逐步延伸到乳粉安全、乳粉营养等内容,从宏观技术需求到微观蛋白空间结构、脂肪构式、低聚糖分子水平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过去10多年合作期间内,双方共同开发了高纯蒸汽喷射、粉体密相输送、浓奶浓缩等先进技术,为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注入了活力。贝因美技术中心现已升级为省级企业研究院,合作经费累计达到500多万元,其中贝因美以横向项目合作形式委托学校金额累计达到300万元。22013年以学校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教师尤玉如牵头项目“功能乳”和2014年以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教师肖功年牵头项目“母乳微营养及婴幼儿配方奶粉母乳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分获得浙江省和杭州市科技进步奖;以贝因美牵头、学校参与的项目“冠军宝贝系列婴幼儿配方奶粉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获得2011-2013年度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4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一等奖。合作期间,共同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专著《乳品与饮料工艺学》,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贝因美合作项目产值累计增加达到30多亿元,成为浙江科技学院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多方共赢的典型案例,形成了校企产学研成功合作的“科院模式”。

中德论坛大会在德国吕贝克大学举行

外引内联,甘当红娘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国际化道路

中德合作办学是浙江科技学院办学的又一显著特色,利用与德国等国多年来建立的深度合作关系,以长期合作的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多个联合实验室、基地为平台,发挥对外国际合作密切、对内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浙江科技学院大力引进国外成熟先进技术,甘当国外技术国内转移的纽带和桥梁,受到了省内企业的欢迎。

围绕浙江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学校通过中德省州合作项目、中德政府级合作项目、“中德论坛”和多种形式的校际交流,形成了鲜明的国际化科研合作特色。在浙江主导产业的国际科研合作领域,学校联合国外高校承担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科技专项国际合作项目、省重点引智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积极主办承办国际会议,举办海外学者主题学术报告。

1998年,由浙江省编办批复浙江科技学院增挂浙江中德科技促进中心,2008年,浙江科技学院与德国三所高校共同设立中德ZEHN联合研究院。2014年,中德工程师学院在安吉落地生根。期间,国际合作的科研成果在浙江省内外开花结果,一批成果在嘉兴、绍兴、衢州等地和安徽省铜陵农业园区、海南省定安农业园区等进行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德国技术、科院转移、浙江制造”的产学研合作国际化道路越走越宽。

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主动地服务区域发展,既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自身不断提升的内在要求。浙江科技学院在35年的建设发展历史中,坚守“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与浙江共同成长发展”的工作理念,扎根地方,不断深化具有国际特色的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

猜你喜欢
产学研浙江学院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海盗学院(12)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