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良人

2015-04-07 21:42夏梅子
创作评谭 2015年2期
关键词:萧军萧红性格

夏梅子

人物传记难写得好,作者在长年搜集人物的史记资料中,往往已经有了很明确的立场和态度,这在他(她)的作品中,一定会表达出来,影响读者的立场。在表达上,作者是重于叙事,还是长于抒情,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若作者本人的声音太大,则可能减少读者的阅读乐趣。

《波西米亚玫瑰的灰烬:萧红传》拿到手上,因为对作者邹经文字的信心,我有把握能读到一个引人入胜的萧红——至于这萧红是否符合许多读者心目中的想象,那是另一回事。

开篇是清淡而节制的,也是柔美的。作者用温柔的笔触描述童年的萧红,缺乏父母的关爱;有欠缺的童年里,幸有祖父的慈爱与关怀,以及一个大大的充满着无穷奥秘与故事的后园,“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园子是荒凉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作者笔下的萧红,是充满生趣与欢乐的。很小的时候,萧红就学会了给自己寻找生活,在别的地方欠缺,她本能地在自己的世界里弥补,以填充自己的“生活”,使其不至于无趣干枯。她用眼睛,“看来看去”地寻找生活,把各式各样的生命力,在自己小小的身体里凝固起来,活起来,养成了一个一生颠沛流离却仍然热烈地寻找生活的萧红。

有两件小事,给萧红一生的性格定了基调。一件事是素日亲切的祖父误以为拉萧红回家的车夫欺负萧红,将车夫打了一顿,萧红仗义执言,向祖父解释事情原委,并且“后来,无论祖父如何对我疼爱,心里总是生着隔膜”。如作者所说,她的性格中,有着墨家的“兼爱”与侠气。另一件事,身为教育局局长的萧红父亲到她的学校参加毕业典礼,学校大概是为了讨好,将萧红列为毕业成绩的第一名,而她平时的排名是十来名左右。萧红吃惊地望着榜单,“难过地低下头,丝毫没有考取优异成绩的那种高兴情绪”,在当时萧红幼小的内心,这么做是不义的,损害了公平,“她一点也不觉得这是一件光荣的事情”。由这两件小事,足以说明童年的萧红对“真”的追求是置根于自己的天性的,是超越自己所处的环境与阶层的。

开篇伊始,作者以翔实的史料、洗练而温柔的笔力,为读者刻画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生机勃勃、有着极高的审美天赋的萧红。萧红不但有一种主动寻求美的天生茁壮的审美需求,也有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强烈生动的“美”的能力。

作者的文笔干净、真诚,完全没有任何的故弄玄虚与装腔作势,有一种节制与清淡的气息。而从字面的清洁与干净,却传达出作者用情的深刻与心思的沉郁,已经可以预感到后面萧红人生命运的惊心动魄。

从第四章二萧相遇开始,可以明确地感觉到作者的情绪由前面部分的恬淡柔美转向激烈沉郁,为萧红沉痛的命运,为萧红遇人不淑的唏嘘,也因为对萧军人格的不齿,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惋惜、愤怒、敬佩、荒凉各种复杂情绪夹杂,如萧红还魂附体一般,由笔端倾泻。

萧军第一次见萧红,萧红正处在绝望的环境:大着肚子,欠着旅馆许多房费,肚子里孩子的父亲偷偷跑掉,房东威胁若不能还钱,便将她充妓还债。萧军被萧红的文字打动,发誓要生要死也要搭救萧红。在这样的绝境,大概是出于求生的本能,萧红紧紧抓住了萧军,期待他来搭救自己,生怕松了手,大概自己就要被死亡卷走了。在这样的境遇生成的爱情,对于双方来讲,都难说理智,也注定这段感情没有坚实的基础,充斥着一种“露水夫妻”的气息。

书中多次描写了二萧吵架的细节,不少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乍一看两人吵架的内容,好像感觉萧红太过倔强,在这些无谓的小事上,完全没有必要如此认真,弄得两人不欢而散。然而,如果深入分析两人的性格,就能体谅萧红的委屈有多深,能够如此忍耐,实属不易。

用现代流行的话语来说,萧军是一个如假包换、百分之百的“直男癌”患者,他认为“女人是一个有着相当限度的动物,男人永久是在女人身上获不到满足的”,“女人的智能和感情,大致的水准全差不多。执一个女人可以描写一千个女人”,“每一个女人她们全要我扶助,全要耗去我一大部分精力,耽误我的工作,每一个女人全不是我所需要的,她们全愚蠢,全是患病者……她们全给予我的总是痛苦,啰嗦,卑俗,我一点也不能在她们身上获得一点精神的助力!我为什么要这样被榨取?我这什么要这样被牺牲?”在鄙视女人的同时,萧军却极其刚愎自用,准备做全中国、乃至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一个朋友感叹地向他说:“我们东方如果有最大天才的话,那就是你啊!你完全是对的!”萧军施施然表示:“我愿意坦然接受这预言。”

萧军自觉自己的作品在萧红之上,常常批判萧红的文章,向萧红给意见。在萧军面前,萧红长期被压制,才华得不到萧军的认同,而萧军自吹自擂之余还不忘时时取笑萧红。依着萧红自小求真求实的性格,自然要辨出个一二三四来,这不全是倔强,这是萧红无法得到爱人认同的苦闷,与对萧军歧视女性的反感结合在一起产生的自然反应。

作者笔下的萧红,远不是我过去想象的那样沉溺于自己对于萧军的感情中,软弱地无法自拔。她对自己的价值缺乏认识,因年少时差点没有跟着班上的男同学上街游行,产生了一份“对不住或软弱的心情”,性格里一直有一种对于他人的软弱与忍耐,大概也有一些愧疚的情绪,纵容了萧军的骄横自大,同时也没能给自己公正的待遇。

作者让人感到,在萧红的“软弱的心情”里,有更丰富的柔情与美好,并不只是纠缠与绝望。她的软弱并非因为要依赖或者攀附。为此,这软弱有了华贵的色彩,也有了美学的意义。我们崇尚力量与强者,但不应该贬损“软弱”的美学价值。长期以来,多有人诟病萧红对萧军的软弱与纠缠,却对背后的原因视而不见,这是不公平的。

二萧的感情发生危机时,端木蕻良出现在萧红身边。端木受过正统的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教育,有着《红楼梦》里贾宝玉的气质与作派,“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性格上有着“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的强大。而萧红曾自比为《红楼梦》中的香菱,说:“曹雪芹写的香菱就是我。”两个痴迷红楼的天才互相欣赏,惺惺相惜。

全书末尾两章,以《落木萧萧》、《好了》为题,作者的情绪转为沉郁辽阔,为萧红一生作结,特别是末尾借着端木悼念萧红的文字,表达“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哀思。

探究二萧爱情生活不幸背后的原因,是因为萧军只是把她作为一个功能性的女人在使用,全不懂得欣赏她的美,也无法领会她在精神上的价值。所幸的是,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萧红遇到(下转第36页)(上接第38页)了懂得欣赏她的端木蕻良,同声同气,真正感受到了被人懂得的喜悦,在精神上稍微弥补了寂寞与遗憾。

虽然长年生病、一世辗转流离,萧红的生命力是旺盛的,痛苦也没有能把她变成石头。即使是身处绝境时,她也保持了对弱者的同情与卓越的审美。

作者在后记里,以柔软的笔触,交待了写作此书的缘由:“因这份‘对不住或软弱的心情,已长久地困扰着我。既然挥之不去,我便把这份心情默默地写进了书里。”在这告白中,不但有柔美,还有着一种坚定,像是在写爱人,让人心动。我猜,作者这本书,更多地是想写给未曾谋面的萧红,以一掬相思之泪,向她的“对不住或软弱的心情”跨越时空致敬。

整本书结构体例完整,情感充沛,感情真挚,在叙事上、抒情上都高度吸引了我。我毫不吝啬我的溢美之词,为这一本让我一窥“软弱的美”的《萧红传》。软弱本身成为一种力量、生命,成为美。它让我这异常挑剔的读者,体会到“软弱”的动人之处。

毕竟,诗与艺术,是我们活着的原因。

猜你喜欢
萧军萧红性格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萧红墓畔口占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琴声不再响起的遗憾
《延安日记》里的萧军与毛泽东
文人萧军是决斗高手?
性格描绘词
12星座“吃”出性格
度过浩劫终见光明的萧军
萧军与 《文化报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