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5-04-08 17:00赵永攀李哉平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课题组课题理论

赵永攀+李哉平

问题贯穿于课题研究过程的始终,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的欲望和动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课题研究其实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在此过程中研究者是否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对研究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问题意识是指研究者自觉地对问题从发现、分析到解决整个过程中所抱有的积极态度。它不仅是研究工作内在的驱动力,而且更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培育。下面以浙江省教科规划课题《价值引领下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研究》(下称《文本解读研究》)为例,按“疑问→追问→试问→反问”的流程来探讨课题研究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 疑问:为什么研究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许多教师觉得搞科研很难,就是因为缺乏对问题的发现。其实,我们的工作每天都面对着千变万化的生命个体——学生,如凭着已有的常识、习惯和经验去应对,遇到种种“问题”在所难免,不过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课题研究的起点。

“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应该带着怀疑的精神去看待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从诸多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如,(1)“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细细品味这句话之前,大家都会认为它是一句至理名言。但是,当“文本解读”这个术语冲击课题组老师大脑时,他们就开始对这句话产生了质疑。一千个读者就一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如一些特定的人物形象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独特体验,即使是一万个读者,他们心中仍然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产生独特的体验,只会把学生引入歧途。(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的独特体验一定都是正确的吗?如有学生认为,“白骨精虽然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狐狸很聪明,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这样的解读显然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些疑问引起了课题组对“文本解读”的重新审视,由此确定了《文本解读研究》的研究方向。

当然发现问题并不是胡乱猜测,而是要根据事实与经验来判断。有了初始的感觉之后,我们要考虑时代的背景,结合自身的实际,通过学习借鉴有关文献资料,观察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思考当前现实存在的问题,选择来自于身边的、与自己切身体验相关的问题。但是,问题意识并不是天生的,特别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孕育。凡进入理智范围的东西,无论其有无价值,我们都应采取怀疑的态度探究其存在的合理性。具体地说,问题意识的培养在于遇事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研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就表明教师对问题有一种参与、介入的态度。问题的“提出”已经是教师自主思考的结果。进而要明确:课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他人在此方面已做了哪些研究,自己的研究有何特色和创新,选择的课题在理论层面能丰富、补充、完善哪些理论成果,在实践层面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只要我们审视已有的教育教学理论与现实问题,不是人云亦云,并持之以恒,问题意识就会逐步得到强化。

二、 追问:具体研究什么

在明确了“为什么研究”之后,就要连续发问“研究什么”。连续发问意味着连续思考、连续探究,或者说是追踪思考。“研究什么”不是凭感觉,而是在明确课题名称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界定以及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来理清研究思路。课题界定就是根据研究的题目对研究的范围做出限定,对题目中的几个主要概念或者对容易引起不同理解的概念做出规定,以明确其内涵,限定其外延,找准课题研究的方向,使课题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一定要与研究题目紧密呼应,而且两者一定要匹配。在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时要表述清楚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探索总结那些规律性的知识,改善那些教育教学行为,使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在《文本解读研究》构建过程中,课题组发现许多专家对于“文本解读”大致有这样四种姿态:(1)把作者当上帝,重视“作者原意”;(2)把文本当上帝,重视“文本意义”;(3)把读者当上帝,重视“读者意义”;(4)把编者当上帝,重视“编排意图”。作者、文本、读者、编者,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上帝呢?鉴于专家对“文本解读”的种种不同界定,课题组确定“谁是阅读世界真正的上帝?”是要解决的首个问题。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并结合教学的实践,从中得出我们的结论:作者、文本、读者、编者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这四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发挥着作用和影响。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只有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的解读,它们才会成为真正的上帝!如此按图索骥,课题组还找到了“如何正确处理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的关系?”“文本解读到底要把握多宽的度?”“文本解读与文本细读的区别在哪里?”等系列问题,形成了等待解决的问题体系。把主题展开为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结构并确定重点,再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观点或实施构想(可见轮廓),从而把大问题细化为几个具体而又关联的便于操作的子问题(正面陈述),这就是我们具体要研究的内容。正是在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该项课题的研究才会一步步走向深入,直至进入一片崭新的研究天地。

作为一线教师,研究的内容不要贪多求大,在考虑实用性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为宜,并不断地拓展、深化。

三、 试问:怎样开展研究

课题研究需要有科学的研究计划,有方法论支撑。每一项课题都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这决定着研究应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采取不同的研究措施。方法不对、运用不当,研究成果的信度、效度就不会达到要求。是以调查法为主还是以文献法为主,是进行实验研究还是个案研究,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来确定,使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相匹配,使研究工具和研究手段能更好地为研究目标的达成服务。方法确定后,根据研究计划如何实施这些方法,遵循哪些程序、采取哪些措施、做哪些具体的工作就会清晰明了。明确了怎样研究,增强了计划性、减少了盲目性,使课题研究按部就班地进行,就可以提高研究的效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对原始数据、资料的记录和积累。

在开展《文本解读研究》时,课题组首先采用的是文献法。此前,广大教学专家、语文教师已经对“文本解读”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撰写出了大量的研究文章。纷繁的研究成果要求我们必须擦亮眼睛进行甄别,为我所用。课题组曾经围绕一些教育名家对文本解读的见解和认识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剖析,并将他们的观点用表格的形式分别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又采用行动研究法,将名师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实践,并不断整合、完善和创新。课题组将“文本解读”与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文本解读的三重境界”:走进文本,潜心会文;走出文本,全面审视;再回文本,返璞归真。

方法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研究者应尽可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科研。作为一线教师,“行动研究法”应该作为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行动研究”就是教师把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研究中,教师集“研究者”与“行动者”于一体,教师通过自己对教学行为的直接或间接的观察与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或专业研究人员的交流沟通,不断地加深对自己教学实践的理解,进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 反问:研究效果如何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有所收获,出好成果。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不断地反问自己:我们的研究是否在重复别人的老路?我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哪?我们研究的成果价值如何?我们研究的效果应该怎样提升?……

在开展《文本解读研究》之初,课题组还没有找到一项合适的理论来支撑,所以研究的成果较肤浅。后来,通过阅读和不断地查找文献,课题组了解到了互文性理论。“互文性”概念是由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家朱利娅·克里斯蒂娃最早提出的。她认为“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这一理论对于文本解读有着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而且,课题组还发现,很少有人把这一理论用于文本解读。于是,课题组别出心裁地按照几何的“点线面体”对文本进行互文解读。在互文性理论的视野下,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视觉和理论的支撑,也为对文本进行更科学更有效的解读指明了方向。在不断的反问中,课题研究也不断深入,在此基础上又拟订了《互文性理论在文本解读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方案,决定将“文本解读”作为课题组永久的研究方向。任何一项课题的研究如果缺少理论的支撑,都将是苍白无力的。教师要想真正开展教育科研,让自己的研究走向深入,就必须认真学习各种理论,以此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要不断学习理论思维,汇聚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还要学会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这样做出来的课题才具有理论之根,才能真正传承文化,继往开来。

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问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课题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它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会有新的教学理念和研究思路进入我们的视野。这就需要研究者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行为,调整研究内容和方向,为更深入地研究开辟新的道路。课题研究在积累“过程性资料”的同时,也要重视对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体会、数据、措施等进行分析、概括、提炼和升华,对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事实、经验和发现的问题等进行研讨,从中总结出一套实践操作体系,或揭示出一些客观规律,或分析提炼出一些新的理性认识甚至新的理论观点,形成他人可资借鉴的、能反映教育教学规律的成果性材料。当然,也要总结课题研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及对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课题研究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问”的过程中发现新情况,在“问”的过程中产生新思考,并且在“问”的过程中寻求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如此循环往复地在“问”中前行,螺旋式上升,方能使课题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觉地树立和增强问题意识,是提高研究质量和研究效益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张春华.教育科研要强化问题意识.新教育,2011(10).

[2] 于红卿.教育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特征.教育探索,2010(11).

[3] 付德.反思与追问——课题研究的关键.教师,2007(7).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课题组课题理论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基层工商联职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南京大学研发光学探针
盛满理论
课题组成员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