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廉吏石家绍

2015-04-08 11:22翟铭泰
文史月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石家道光江西

翟铭泰

“吏而良,民父母也;不良,则民贼也。父母,吾不能;民贼也,则吾不敢。吾其为民佣乎?”这是清朝中期著名廉吏,山西翼城清史中唯一列传的官员石家绍的为官箴言。

史称石家绍“口呐呐若不得辞”,是个语言迟钝,拙于表达的人,但他的这段心得却讲得独到精彩,尤其是“吾其为民佣”,几近当年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石家绍又自称“民佣”,佣,仆人也。民佣,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民公仆”。

石家绍任南昌知县时,勤勉政事,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爱民如子,人称“石青天”、“石爹爹”,当地民众曾为其建生祠。卒后,所任各县民众闻讯无不为之泣下,绅民争相请求将他入当地名宦祠,南昌绅民则捐款在百花洲为石家绍建立专祠,长年祭祀不绝,其爱民如子的精神和敢于惩恶的浩然正气在江南一带广为传颂。

直到今天,南昌人谈起石家绍,认为他的清廉不亚于清初名臣于成龙。石家绍的故里在今翼城小绵山脚下的封壁村。翼城古晋绵山开发已将建设“石家绍故居”列入规划,这位清代著名廉吏将与春秋晋国忠孝廉义之士介子推同奉一山。

童年凄惨 勤勉刻苦

石家绍,字瑶辰,又字衣言,自号“民佣”。清平阳府翼城县封壁(今翼城县唐兴镇封壁村)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农历四月初五日,清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恩科进士,历任江西龙南、上饶、南昌等地知县,并兼摄江西大庾(今江西太余)、兴安、新建各县。道光十三年(1833年)提升瑞州府铜鼓营(今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同知。道光十六年(1836年)冬入京觐见皇帝,所奏深得圣意。道光十七年(1837年)六月回任,同年八月委署饶州府知府,十八年(1838年)九月提任赣州(今赣州市)府知府,次年五月因清理前任积案过度劳累再加之偶感风寒,于五月二十八日卒于任上,享年仅48岁。

石家绍的童年时期正值清王朝由康乾盛世滑入“中衰”时期,官吏贪污受贿成风,吏治极端腐败,民生日困,民变四起,位处晋南的翼城十年九旱,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对于石家绍这样一位早年丧父的孤子来说更是饥寒交迫,生活维艰。

石家绍三岁时父亲石忈(rén)(诰赠奉政大夫)亡故,虽祖父石乐善尚在,但人丁繁多,家境惨淡,家绍在母亲冯氏含辛茹苦抚养下艰难成长。长大后,母亲为供家绍读书纺线织布,省吃俭用,但仍入不敷出,境况毫无起色。家绍按堂伯兄弟“行四”,堂兄石家祺(以弟家绍敕赠文林郎)与家绍十分友善,看到这位堂弟内聪外朴,勤勉苦读,有些人却以貌轻视家绍,便安慰婶母不要过分忧愁,将鼎力相助弟弟完成学业。在堂兄家祺的竭力接济下,家绍发奋苦读,成绩优异,屡屡受到老师的夸奖。

清代科举制度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是科举的第一步,家绍18岁应童子试名冠榜首,名声大噪。嘉庆十八年(1813年)选为拔贡生,有一个学生为争这一名额侮辱他,家绍不计较。后家绍赴京师朝考列为二等第五名,学使器重他的文才,鼓励他好好努力,将来“必成进士”,选授山西潞安府壶关(今山西壶关)教谕,时年22岁,壶关人称之为“小老师”。

家绍酷爱读书,在山西壶关任教谕时,每在工作之余博览群书,废寝忘食。一日伙夫进饭,将食物置于笔砚间,家绍对卷而食,误以墨汁为佐食入口,以致唇齿尽染,对镜大笑。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家绍参加省城乡试中举,所作试卷深得主考赞赏,誉其诗文:

涵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存心。……拔萃士林,蜚声廷式,以弱冠之年,膺秉铎之任,洵称学养兼优者矣。从此扶摇直上,黼黻鸿猷余生,有厚望焉。

三年后,即道光二年(1822年),家绍中壬午科进士,为二甲第四十八名。在会试考卷中主考官批语极高,赞其诗文:

罄澄心以凝思,渺众虑而为言。析理则茧丝牛毛,树义则铜墙铁壁。所谓惬心,贵当可以振靡式浮者也。诗兼庾鲍之长,经擅匡刘之胜,五策条对详明,词义博洽。具此学术,蔚为国华,洵称有体有用之才。

榜示之日,道光帝钦点其为即用知县。清朝规定,县令不得在籍贯所在省任职,也不得在距家乡500里之内的他省任职。家绍分发江西大庾县令,含泪辞别老母和堂兄,由山西太行山大峡谷壶关的一名最基层的县学学官走上了素有“鱼米之乡”的江西大庾县的最高长官,开始了他十七年“艰辛为官”的生涯。

石家绍不仅勤勉好学,而且十分注重教育,无论在何处为官,都十分关注修缮书院。道光九年(1829年)任上饶知县,看到始建于清乾隆初年的书院年久失修,便募资重建。家绍一生好学不辍,即便官至知府仍手不释卷,秉烛夜读,常通宵达旦,即便外出也常常如此。为官期间购书十余万卷,无不遍阅。当时全国共设28省,每省都有《通志》,而家绍竟熟读17省《通志》,编著有江西省《龙南县志》。家绍喜欢收藏书籍,家藏书达7万余卷。闲暇时以读书为务,常与朋友讨论各书得失。即便在公务繁忙之际,也不忘考证当地历史,以资政,以育百姓。在任赣州府知府期间,对所有前任没有了结的积案,一一查核结办。每逢公务之余仍详考南越、东越、西越各列传,凡有所疑,便立刻参考修订以正之。

石家绍长于书法,其字体瘦秀谨,其书法受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的推崇,包曾撰《石公祠碑》。遗憾的是其书法在翼城未见有作品留存。至今桥上村东沟保存有石家绍道光九年为杨兴安之母题赠的“陶仉遗风”匾额(我国古代有四大贤母,即孟母、欧母、岳母和陶母。这里的陶,是指陶侃的母亲谌氏;仉,是指孟子的母亲仉氏),大体可窥其书风。石家绍的著作不多,只遗留下石刻的《民佣之居》、《慵佣之居》,征得半斋先生数则跋语。

自号“民佣” 人称“石爹爹”

石家绍居官清慎敏惠,刚到大庾便出告示晓民:县衙内所用物资与民同价。当时地方上有人给衙内送去菜蔬,家绍婉言谢辞,并杜绝署内胥吏侵渔之弊,深受百姓爱戴。他生性好施,尽穷苦所需,可谓“昏施烛,暑施笠,水施船,荒施谷”,且施舍的经费都来自捐款。据包世臣撰写的《石公祠碑》记载:道光十五年(1835年)秋,家绍寓居江西省城南昌,十二月十五日,适逢江西水灾泛滥,饿殍遍地。各地饥民闻听省会散赈,纷纷前来,仅南昌府城外的沙井村就聚集了数万人。按惯例,粥厂一般只备三千人吃饭。但此时已有五万余饥民涌至。家绍和江西省新建县知县张湄受命办理赈务。最初是给饥民发米,让他们自己煮粥充饥,但饥民不断涌来,沙井已容纳不下。在这种情况下,家绍建议改散米为散钱,让饥民领钱后各自返回乡里,等候购买政府分给各乡的谷米。饥民得钱后纷纷回归乡里。但是,南昌府城内仍是饥民遍布,他立即向皇上进呈了奏疏《赈饥条议》,提出“平粜、散财、发粟、煮粥、兴工”等古人所用方法皆不适用于当下江西因水灾造成的饥荒,在分析利弊后提出了“以官养民则不足,以民自养则有余”的长远之计和当下须采取的措施,得到了皇帝的允准。如他在《赈济条议》中所云:endprint

为今之计,莫如将各宪今岁捐项,与南昌、新建岁费粥项,合为一事,计有若干。择近城处所,有土工可兴者,就近设立米厂,搭盖席棚,令年力精壮者,报明姓名,官为编定字号,入棚居住,每棚十人,每日八人作工,二人炊汲,轮流更换,日给米若干,加工钱若干,到晚即在棚中安歇,不许外出。又于空闲处所,设一粥厂,搭盖席棚,令老幼妇女废疾者居住,日给以粥;煮时须委员查看,防炊汲人等作弊。粥成入缸,需近火边,勿令放冷。其领粥之人,仍须赴外乞食,如此则老幼妇女废疾者,不至冻馁。其年力精壮者,有工可作,也可免奸盗诸事。且饥民万几千人,有米有饭,不至买食,米价亦可渐平。是一事而平粜、散财、发粟、煮粥、兴工五事皆备焉,真至善之道也。

一日,知府开仓平粜,以抑米价,对贫困无钱买米者则分别设厂煮粥以赈。饥民扶老携幼,提篮托盆,因粥厂无食而愤怒喧哗。江西巡抚接连派官员前往劝谕无效,只好檄调石家绍前来慰劝。石家绍说:“用武力对待百姓,这是激化矛盾,必然要引起事变。既然决定了赈灾,我愿意出去处理。”于是单人独骑出面处理。因为家绍平时注重办实事而不扰民,在百姓中有较高威信。果然,他一露面,饥民便安静下来。石家绍劝谕大家暂时回家,并向民众宣布放赈日期,晓谕赈济办法,保证不使一个饥民无粥,饥民信服家绍,渐渐散去,一次可能出现的饥民与官府的冲突瞬间平息。尤其是在赈济中,他根据历代荒年救民办法,采取平粜、散财、发粟、煮粥、兴工等5条措施,使赈济工作井然有序。他亲自监督执行,堵塞贪官舞弊之隙。除公费之外,他还将自己三年所得养廉尽行捐赈,当地百姓亲切呼其为“石爹爹”(江西一带对父亲的称呼)。

与家绍为同榜进士的江西道光二年进士、清代散文家梅曾亮在其《石家绍传书后》中云:

昔太史传循吏自春秋尽,周未几数百年,然为之传者四五人而已,何其难也?盖有其人而事有不传者如令,何易乎?使无人焉。见於诗歌,文字亦没没(疑衍)於后世矣。然高明者易彰而卑困者寡述,势固然歟?或曰:循吏者心乎民而已,智名勇功非其所屑。计也,任峻、邓艾、杜元凯之流,其兴利与召信臣等,而功名之意居多,君子亦探其心而不欲与是名则副乎?循吏之名者,盖其难哉。近今之世吾得一人焉,曰石家绍,字瑶臣,翼城人,道光二年进士,官江西知县,终铜鼓营同知,自大吏、僚友、搢绅、先生、士民、卒隶,无不以君为循吏也……

清末陈康祺撰写的清代史料笔记丛刊《郎潜纪闻》中“民佣石瑶臣”一则也记有:

翼城石家绍,瑶臣,久令江右,终铜鼓营同知,道光朝循吏也。江西尝大饥,钱粟未办,而饥民集西山者数万,齐声呼赈,巡抚署屋宇皆震。大吏不知所为,或曰:“急檄石令。”石至,而万众皆迎伏跪拜曰:“愿听处置。”是赈也得缓而无变。又石尝自记曰:“吏而良,民父母也;其不良,民贼也。父母吾不能,民贼吾不敢,吾其为民佣者乎!”故自号曰“民佣”。

断案公正 民呼“石青天”

石家绍任南昌知县期间,因南昌县靠近江西省会南昌府城,是江西的首邑,事务繁多。但他勤于政务,又善于采纳上司同僚的意见。在公事的余暇里,他常骑一匹劣马,督促农事。遇有讼案更是细心勘讯,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根据案情亲自出巡察看,所判案件准确明了。百姓中有人闹纠纷,只要在路上看见家绍,都会跪在他面前诉说曲直,他往往是即可断案。

有一次,两个兄弟因分家争一张好桌子,他就找来木匠按照那个好桌子做了一张一模一样的,让兄弟二人各取一张,兄弟二人有所感悟,没有一人去取桌子。在郡府任同知时,恰遇巡抚过境,随从仆役仗势欺人,骚扰百姓,家绍拘捕杖责了那些仆役,同僚们摄于巡抚的威严有些害怕,劝家绍到巡抚行辕谢罪,他执拗不去。巡抚大人闻听他平素清正廉明,而且这件事的确是仆役们有错,不但不责备石家绍,还对其行为大加赞赏,保举他升为代理知府,当地人称誉家绍有“段司农遗风”(段司农,即唐代名将段秀实。唐建中初,泾原四镇节度使段秀实为宰相杨炎所恶,征为司农卿)。

由于家绍办案公正,犹如包公再世,大家都尊称他为“石青天”。

道光十六年(1836年)冬,皇帝闻知家绍体恤百姓,办案公正,召其入京。起初家绍不知皇帝召见他是褒奖他,诚惶诚恐。觐见道光帝后,他详细介绍了地方情况,道光帝颇为满意,次年擢升他为江西省饶州府府尹,不久改赣州府府尹。上任前家绍告假回家乡探省,一路上巡察民情,三个月才回到家中。回到家后把侍从人员全部打发走,在庭院门内,只留一个老仆人。近邻族人前来看望,呼唤使用非常方便。拜访亲友或参加婚丧大事,他只带一仆,乘马而去相助,代主款客,俨然一乡下老农,丝毫没有官宦介贵之气。假期满后赴任的前一天晚上,有个变卖田产的人手持契约到他家,石家绍为他解开行囊,拿出自己的路费付给他抵债。

家绍的母亲冯氏年逾古稀,妻子系本县古暑村曹师由的女子,又身患残疾,孩子嗣修刚刚十岁。但家绍没有想到这些,他空着行囊,带着老母、妻子和孩子远赴江西南昌,父老乡亲恋恋不舍送出村外,不料这一去三年后竟卒于任上,百姓闻之无不哭泣。

披肝沥胆 英年早逝

道光十九年(1839年),石家绍因理冤狱一案过于劳累,忽于五月二十一日偶感风寒,病情日甚一日,觉着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二十五日黄昏,他让妻子拿来他的官服,穿戴整齐,焚心香一炷,面向北方,叩拜道光皇帝,言其不能为国尽忠了。将老母唤至榻前,拉着老母的手说:“儿迎母至江西,实欲稍尽子职,今其已矣!”说完放声大哭。含泪望着自己患有残疾的妻子和年仅12岁的幼子石嗣修,以“母老、妻残、子幼”将后事托付他的受业弟子张子勉,并言卒后立刻归葬故里,不得打扰当地百姓。张子勉感极而泣,宽慰年仅48岁的恩师:“先生!先生!断不至此!”岂料,家绍果然于当月二十八日午时卒于任上,江西一带乡绅、百姓闻听,纷纷来到府上吊唁。

卒后,张子勉遵命帮助料理丧事,事毕便踏上了归葬翼城的行程。当行至庐陵(今江西吉安市)时已是道光十九年七月初十日,夫人曹氏过于悲痛,竟从容投江殉节。《翼城县志·贞烈》记载:endprint

曹氏,封壁村署赣州府知府、铜鼓营同知石家绍妻。夫故任所,氏年四十八岁。以有废疾,遂于扶柩回籍时,从容投江殉节。比获尸,衣服整齐如故。江西庐陵、吉水二县具禀请旌,道光二十年奉旨旌表。

曹氏殉节后,因宦囊羞涩,沿途花销后已所剩无几,只得将遗体存放当地。待到第二年春天,在同僚和好友的资助下,夫妇二人的灵柩才回到家乡封壁村。岂料其子嗣修又出痘疹夭折,族人商议让他的侄子石志修承祧,择吉于道光二十年四月初六日夫妇合葬于封壁村祖茔之侧。

受业弟子张子勉为其夫妇撰写了《墓志铭》,介绍了石家绍的生平:

道光壬午,夫子获捷南宫,钦点即用知县,分发江西,历任龙南、上饶、南昌,并署大庚、新城、新建各县。建立文场,创修书院;筑堤以防水患,放赈以济民贫;其他种种善政,殆有难以尽述者。上官嘉其能,于十三年题升瑞州府铜鼓营同知,十六年冬入都引见,十七年六月回任。八月,委署饶州府知府。次年九月,题署赣州府知府。所有前任未了之案,不辞劳瘁,俱已清厘。每于公馀辄以史记为务。稍有所疑,即行参考正订南越、东越、西越各列传。

张子勉在《墓志铭》中最后咏叹道:

念兹硕德,我心忧伤。

忠孝兼尽,天命靡常。

驾鹤异域,返柩故乡。

善有余庆,阙后克昌。

“爱民为民拳拳心,百花洲里荡歌声。”石家绍永远活在江南各县人民的心中,也将永远活在翼城人民的心中。

石家绍离世后,翼城有一传言:“修起城内北门桥,死了封壁石家绍。”据说,翼城老城是座卧牛城,四周城墙下全是护城河,城内北门到北关村有一木板吊桥,白天放下供人们行走,晚上城门关闭后收起以保安全。后因木板腐朽,道光年间,县府决定将木板桥改建为砖石筑建的洞式桥。所取用的石料采自石家绍的故里封壁村北介子推隐居的小绵山,村里人怕破坏风脉,但又拦不住,只好传信给远在江西南昌为官的家绍,等家绍写给县太爷的信件传回翼城时,北门桥已经竣工,石家绍本就因公务劳累身心俱损,闻听绵山被破坏,一气之下竟撒手人寰。笔者曾查阅清代进士吉秉奇撰写的《重修北门桥碑记》一文载:北门桥“经始于道光十九年二月吉日,落成于二十年九月吉日”。石家绍离世于道光十九年五月底,恰在此期间。这两个事件也许是巧合,但也反映了石家绍对故乡生态环境和家乡人文历史关注的情怀。

为“官”要学石家绍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经世思想家包世臣很敬仰石家绍,他虽然官位很低,却应其才德被许多封疆大吏所器重,称之为幕僚中的“全才”。包世臣吏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是强调为官必须为民爱民,并强调居官一要“俭”,二要“勤”。所谓“俭”,就是不搜刮民脂民膏、贪污受贿;所谓“勤”,就是不疏于政事、积压民案,做到“俭则需次不举人钱,勤则莅任不留民事”。他对那些残民好利、鱼肉百姓之徒深恶痛绝,特别强调居官一定要“为民劳心”,并认为只有心为民而劳,才近于父母,如果心为己而劳,则与盗贼无区别。包世臣判定官吏政绩的好坏,不是看他有无“赫赫之名”,而是看老百姓对他的评价如何。如果为官者人虽已离开旧治之地,而那里的百姓仍怀念他,谈论其政绩,那么,这样的官吏就是好官吏。

基于这一评定官吏的标准,包世臣认为嘉庆年间的石家绍是一个好官吏,因为石在署饶州、赣州知府任内,能以己度人,以情求物,监民折狱,常得其真,无论认识或不认识他的人都称他为“石爹爹”。在包世臣看来,石家绍能恩威并用,爱民如子,深得老百姓的爱戴,是难得的好官。故此,他不仅向江西巡抚陈玉生极力举荐石家绍,说他“生性诚笃,好读书”,“爱民重士”,可以委以重任,处理“紧要难办之件”;石家绍死后,还为他树碑立传,介绍政绩,并希望官吏们都能像石家绍那样爱民如子,得到老百姓的真心爱戴。

现代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王亚南,在对中国官僚政治做了一番深入研究之后认为:“中国士宦的做官发财思想是中国特殊的官僚封建社会的产物。做官被看成发财的手段,做大官发大财,做小官发小财。但在这一派污浊之中,总有少数的如石家绍一般的循吏出淤泥而不染,犹如中通外直、香远益清的莲花,让人耳目一新。”endprint

猜你喜欢
石家道光江西
一道光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
终结者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 Secret that Cannot be Told
金玉良言等
石家泉水彩作品
瘦身TIPS,在夏天瘦成一道光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