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论持久战》与台儿庄战役

2015-04-08 11:24郑学富李海流
文史月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台儿庄徐州战役

郑学富++李海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企图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灭亡中国。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片面抗战和消极抗战的方针,日军相继占领了北平、天津、太原、南京、武汉等一大批城市。侵华日军在攻占华北、华东后,侵略气焰变得更为嚣张。他们调集精锐部队4万余人,沿津浦铁路南北两端夹击徐州,企图打通南北战场,进而夺取郑州、武汉,以期达到迅速灭亡中国的罪恶目的。

台儿庄战役的时代背景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的中国军队作战区域东至渤海湾与黄海,南至长江,西至安徽,北达山东。作战部队主要由桂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组成,指挥系统庞杂,战斗序列冗长。李宗仁为了阻击日军,先后调集64个师另3个旅约60万人,以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地区,抗击北线日军南犯,一部兵力部署于津浦铁路南段,阻止南线日军北进,以确保徐州安全。第三十一、七、四十八军等部,在津浦铁路淮河以南,第五十一、五十九军在淮河以北,采取运动战和游击战,不断袭扰日军,迟滞其进程,歼灭其孤军,并将其阻断于淮河以南,双方隔河对峙两个多月。

1938年2月21日,日军板垣师团2万余人,自青岛南下奔袭鲁南重镇临沂,企图与沿津浦路南下的矶谷师团夹击徐州,被中国守军和赶到的援军里应外合,击溃于临沂城外,并乘胜追击至莒县。淮河、临沂保卫战的胜利,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条件。担任北线主攻的日军矶谷师团,3月上旬经济南、泰安南进,于18日攻陷滕县,23日进抵台儿庄。

台儿庄位于徐州东北30公里,在临城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连接津浦、陇海铁路,扼运河咽喉,为徐州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军抵达台儿庄后,即发起猛烈进攻,我守军第二集团军第三十一师及侧翼第三十、二十七师进行了顽强抵抗。在此后的半个月中,两军经历了激烈的炮战、枪战、巷战、白刃战、拉锯战,双方伤亡惨重。4月6日,中国第二十军团奉命赶来支援,日军矶谷师团陷入重围。当日晚,李宗仁下令发起全线总攻,战至7日凌晨,除少数日军向峄县方向逃窜外,被围之敌悉数被歼。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记述他在战后巡视战场的见闻:“敌军遗尸遍野,被击毁的各种车辆、枪支、弹药、马匹遍地皆是”,“掩埋敌尸达数千具之多”,“矶谷师团的主力已被彻底歼灭”。据统计,中国军队毙伤日军11984人,俘虏719人,缴获大炮31门,装甲车11辆,大小战车8辆,轻重机枪1000余挺,步枪10000余支。中共《新华日报》1938年4月7日、8日报道称:歼敌万余人,坦克车被击毁30余辆,缴获大炮70余门,战车40余辆,装甲车70余辆,汽车100余辆。1938年6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部第三科对台儿庄战役前后日军伤亡的数据为第5、第10师团合计伤亡11984名,其中第五师团2月20日至5月10日共战死1281人,受伤5478人,第十师团3月14日至5月12日战死1088人,受伤4137人。

台儿庄大捷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台儿庄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台儿庄的重大胜利,并未能改变中国军队的被动局面。就在这次战役胜利结束后的38天,第五战区的中国军队于5月15日分数路突破敌军包围,撤到皖北、豫西山区。虽然部队主力安全撤出,但徐州战略要地及徐州周围大片国土沦入敌手,武汉暴露于敌前。

台儿庄大捷催生了《论持久战》

台儿庄大捷鼓舞了蒋介石的抗战决心,于是中国最高军事当局令第五战区集中兵力于徐州附近,准备再次聚歼日军。而日军也察觉了中国的意图,改以部分兵力在正面牵制对方,主力向西迂回,企图从侧后包围徐州,歼灭第五战区主力。5月中旬,前方越来越惨烈的战报不断传到武昌国民党军委会蒋介石的案前,徐州突然面临的严重危机,使他那因台儿庄的胜利冲得有点晕乎乎的大脑一下冷静下来。

蒋介石突然意识到,日军的企图是要围歼徐州中国军队主力。若徐州那50个精锐师被日军吃掉,我还抗什么战?蒋介石立即叫来何应钦、白崇禧、陈诚等人一起研究战事。日军的企图已经暴露,再死守徐州已不现实,何应钦等人亦主张赶紧突围,决定放弃徐州。蒋介石口授给李宗仁的十万火急电令:“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军委会着令你部力避决战,撤离徐州,火速突围。”

5月16日,第五战区命令各部队分别向豫、皖边界山区突围。中国军队且战且退,阵形不乱,按部就班地向西、向南撤退。日军阻一处,中国军队冲一处,无所不破,大军向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集结,各路都相继冲出重围。5月18日黄昏,李宗仁与长官部官兵700余人,乘夜色突出敌之包围圈。日军一路杀来,伤亡了万余人的代价,得到了一座空城。徐州会战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保卫战赢得了时间。

1938年5月,抗日战争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经过十个月的抗战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身居延安窑洞的毛泽东一直思考着中国未来的命运,抗战的前途。徐州会战后,毛泽东认为酝酿已久的中国抗战的方略已经成熟,事实论据已经具备,于是延安城内凤凰山麓那孔灯光明亮而温度适宜的窑洞里,毛泽东几乎笔不停歇、夜以继日地写作着腹稿已成的抗战论著。经过8天8夜的奋笔疾书,这部5万余字的《论持久战》初稿终于完成。作为中日双方交战的主战场台儿庄大捷催生了《论持久战》的问世。

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演讲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定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战术。通过具体战役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指出,要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阴谋,总结了全国抗战已经取得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把抗日战争变成一场持久战争,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在长期消耗中打败日军。endprint

在抗日战争中,尤其是战略防御阶段,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因为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凭借武力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掠夺大量资源,建立起现代工业和军事工业,而中国积弱积贫,工业相当落后,两国国力军力相差很远。1937年日本产钢635万吨,中国仅为55.6万吨,日本能够制造飞机、航母、坦克、重炮,中国只能生产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一个常设师,日本与中国相比,轻重机枪多1.1倍、野榴山炮多3.1倍,步骑枪多1.5倍。日军每师配1000辆炮兵车、辎重车,24辆坦克,中国军队基本没有。日军还拥有大量战机,占有制空权。所以,毛泽东说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因此,在进行必要的阵地战的同时,必须着力开展运动战和游击战。应该看到,中国具有兵多地广的优势,抽出部分精锐部队,组成游动兵团,运动于敌军驻扎和必经之地,或设伏围歼,或围点打援,或截断供给,或设置疑兵,使敌军有生力量不断受挫、削弱,至少不敢放胆冒进。台儿庄大捷以及此前成功进行的淮南阻击战都证明积极防御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国民政府当局全然不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仍然坚持单纯防御的方针,这是台儿庄战役后徐州会战失利最重要的历史教训。

《论持久战》从思想层面上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云雾,对人们当下最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而有分量的回答,在延安引起轰动,迅速传播到各个抗日根据地,成为我党我军树立信心、指导抗战的行动纲领。《论持久战》产生的历史背景、观点的论述和事实论据都与台儿庄战役密不可分,在这部雄文巨著中,毛泽东提到台儿庄战役达13处之多,可见台儿庄战役在此书的重要性。

《论持久战》中对台儿庄战略战术的阐述

在战略防御方针方面,毛泽东在1937年8月就明确提出:“作战的基本原则是运动战,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与兵器,实行决然的突击,避免持久的消耗战。”“一般地应反对单纯的死守的防御,只有积极地动起来,才能完成守备的任务。”周恩来、朱德在国民政府相关的军事会议上也多次阐述采取积极防御方针的理由和根据。徐州会战开始时,有识之士就提出:徐州总体上是平原地区,有利于敌军机械化部队的运作,我军装备落后,倘和敌军作大规模的阵地消耗战,必将重蹈京沪战场的覆辙。他们建议各军分别利用有利地形,进行运动战,相继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达到守卫徐州的目的。台儿庄战役正是采取的阵地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略战术。通过台儿庄战役深知积极防御方针正确的李宗仁也致电蒋介石:“第二期抗战方针原在避免阵地战、以运动战消耗敌之兵力,而取‘积小胜为大胜之功”,“应将主力分别集结于便于机动的位置,一面破坏敌后交通,一面以小部先游击,诱使敌人于阵地外求决战,无论敌由何方增援,均可应付裕如”。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可以利用地广和兵多两个长处,不作死守的阵地战,采用灵活的运动战,以几个师对他一个师,几万人对他一万人,几路对他一路,从战场的外线,突然包围其一路而攻击之。

1938年3月上旬,白崇禧奉命去徐州协助李宗仁作战之前,曾请周恩来、叶剑英商谈作战方针。当时周恩来、叶剑英建议:津浦线南段应采取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联合行动,使日军不敢贸然北上支援南下的日军;徐州以北应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方针,以达到穿插分割、各个击破的目的。白崇禧对此建议非常赞赏,并在后来照此实行了。在津浦铁路南段,由李品仙、廖磊两个集团军在新四军第四支队的配合下,采取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联合行动,运动于辽阔的淮南地区,使津浦铁路南段时时受到威胁,使南线日军不敢贸然北上;而在徐州以北,以主力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方针,守点打援,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白崇禧对周恩来的建议深为赞赏,并在后来的实践中基本上实行了这个方针。

在具体战术上,毛泽东更是引用台儿庄战役来阐述。如在论述优势或劣势时,毛泽东指出:“主动是和战争力量的优势不能分离的,而被动则和战争力量的劣势分不开。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是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如台儿庄胜利的前夜,这时当地孤立的日军经过苦战之后,已处于绝对的劣势,我军则造成了绝对的优势,结果敌败我胜,这是战役结局存在着绝对的优势和劣势之例。”在论述主动被动时,毛泽东指出:“大抵日本在其进攻阶段中,因其军力之强和利用我之主观上的历史错误和现实错误,它是一般处于主动地位的。但是这种主动,已随其本身带着许多不利因素及其在战争中也犯了些主观错误,与乎我方具备着许多有利因素,而开始了部分的减弱。敌之在台儿庄失败和山西困处,就是显证。”由于日军长期受武士道和效忠天皇的教育,自信傲慢,宁死不降,因此在战争初期,出现我军对之杀伤甚多、俘虏甚少的现象。但是如何破坏日军不可屈服的精神,毛泽东指出:“对于日本士兵,不是侮辱其自尊心,而是了解和顺导他们的这种自尊心,从宽待俘虏的方法,引导他们了解日本统治者之反人民的侵略主义。另一方面,则是在他们面前表示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力,这就是给以歼灭战的打击。在作战上讲,十个月的经验证明歼灭是可能的,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就是明证。”

在指出敌人战略错误时,毛泽东连续引用了6次台儿庄战役,他指出:“从战略和战役上说来,敌人在十个月侵略战争中,已经犯了许多错误。计其大者有五。一是逐渐增加兵力。……二是没有主攻方向。台儿庄战役以前,敌在华中、华北大体上是平分兵力的,两方内部又各自平分。……台儿庄败仗后,总结了教训,把主力集中徐州方向,这个错误算是暂时地改了一下。三是没有战略协同。……津浦南段打小蚌埠时,北段不动;北段打台儿庄时,南段不动。……四是失去战略时机。……五是包围多歼灭少。台儿庄战役以前,上海、南京、沧州、保定、南口、忻口、临汾诸役,击破者多,俘获者少,表现其指挥的笨拙。……是台儿庄战役以前日本指挥的不行之点。台儿庄战役以后,虽已改了一些,然根据其兵力不足和内部矛盾诸因素,求不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endprint

毛泽东把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分为三类: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地进行决战,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毛泽东指出:“我之要求则相反,在选择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与之作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上的决战,例如平型关、台儿庄以及许多的其他战斗;而避免在不利条件下的无把握的决战,例如彰德等地战役所采的方针。拼国家命运的战略的决战则根本不干,例如最近之徐州撤退。”由此可见,毛泽东在阐述他的战略战术时,台儿庄战役是一个有力的事实论据,并且多次充分引用。

台儿庄战役有力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在抗战初期,日军凭借精良武器,攻城略地,气焰嚣张,不可一世。在北方,日军沦陷京津,践踏华北,进攻齐鲁,占领山西;在南方,日军攻陷上海,逐鹿华东,屠城南京。一时悲观情绪笼罩全国,“亡国论”甚嚣尘上。一些人认为日本科技发达,国家富强,中国一定不是日本的对手,打也是失败,不如投降。就在此时的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众志成城、浴血奋战,痛歼日寇万余人,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捷报传来,武汉三镇彻夜不眠,华夏九州狂欢不已,笼罩在国内的悲观情绪一扫而光。国际观瞻也出现大变化,欧美对中国抗战坚定了信心,从舆论和物质上开始援助中国抗战,这时一些人又鼓吹“速胜论”。他们认为日本领土狭小,缺乏资源,无法承担大规模战争,所以很快就可以被中国击败。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亡国论”和“速胜论”一是盲目悲观,一是盲目自大,都对当时的抗战产生了不良影响。

1938年4月,蒋中正下达宣传政策纲要,李宗仁下达训令:“因为日军在山东省南部中部及江南地区再三惨败,日本国内有政变的迹象,并且引起强烈的反战思想。对苏俄关系亦恶化,致不能动用中俄国境之日军……日军不顾将来的利害,企图急遽整理补充河北、山西、山东、江南战线疲惫兵力,并尽力谋求挽回山东省南部的颓势。因此我国忠勇战士,应深深认识敌军目前正在困境中,全军须协力一致完成其任务,以求最大的战果,为民族独立及抗战大使命尽全力。”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台儿庄胜利之后,有些人主张徐州会战应是“准决战”,说过去的持久战方针应该改变。说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毛泽东分析道,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决定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因此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这样,我之战略的持久战,到战场作战就变成速决战了。敌之战略的速决战,经过许多战役和战斗的败仗,就不得不改为持久战。”经过综合分析,毛泽东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论持久战》的历史意义

武汉会战结束后,在陪都重庆,周恩来第一次向白崇禧介绍了《论持久战》。素有“小诸葛”之誉的白崇禧听完介绍,非常感兴趣,他让周恩来一定送给他一本。在得到这册《论持久战》后,白崇禧进行了认真研读。读完后,白崇禧拍案赞赏:“这才是克敌制胜的高韬战略!”

白崇禧在国民党上层不断宣扬、介绍“持久战”理论,很快在当时中国军事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都逐渐传到了蒋介石耳中,并引起他的注意。白崇禧趁此向蒋介石转述了《论持久战》的主要精神,并送一册过去。不出所料,蒋也对《论持久战》深以为然,武汉会战后的局面也印证了“抗日战争必将经历的三个阶段”。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在取得周恩来的同意后,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论持久战》在国际上也引起了重大反响。当时周恩来寄了一册给香港的宋庆龄。读完文章后,宋庆龄深为认同毛泽东鞭辟入里的分析判断,她找到自己亲近的朋友爱泼斯坦等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英文,准备在海外出版。毛泽东得知后,特意为英文本写了序言:“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世界的利益。”

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证明抗日战争正是按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设想的那样发展的,中国人民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这是100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取得了完全胜利,历史见证了毛泽东的科学分析和预测。《论持久战》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列入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台儿庄徐州战役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作战时间横跨开国大典的是哪一次战役?
高申作品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台儿庄古城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关于党员红色精神信仰现状的调研和反思
英国黑斯廷斯战役
远东战役中的和平天使
《遇见另一个台儿庄》展示不一样的台儿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