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噶玛噶举派创始人都松钦巴①

2015-04-09 04:28仁青群错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仁青群错

藏历第二饶迥阳金虎年 (公元1110年,宋大观四年),噶玛巴·都松钦巴诞生于多康朱雪地方 (今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乳名为格佩。其父亲是一位修大威德的瑜伽士,名为贡巴多吉衮,母亲是一位自性瑜伽师,名为拉妥萨冈江明珍。都松钦巴自幼从父亲跟祖父喜饶贡布聆听“自生佛母的命根心要教授”,修习若干年后顺利地获得成就。由于他功力不凡,在其11岁之时便在岩石上留下了清晰明显的手、脚印迹。在此期间,他同上师加嘎毗若和华增相见,闻受了许多教授,又求得婆罗门却赛的贡波 (护法神)法而修习。

木蛇年 (1125年,宋宣和七年),都松钦巴16岁之时,他依父母之命赴噶当派寺院噶扎寺,在堪布却格喇嘛 (最胜师)及规范师恰森格扎座前剃度出家,取法名贝曲吉扎巴 (法称)。两位上师为了磨练其意志,让他做了两年修建僧伽住地的苦役。之后,他在阿底峡的弟子瑜曲旺及瑜曲旺的弟子扎惹哇座前听受了阿底峡传规的“胜乐灌顶”和许多密咒修法及不动如来等许多法门,继续精修噶当各个经文法典,都如其所示,出现许多成就的象征。

土猴年 (1128年,宋建兴二年),都松钦巴19岁时始赴前藏求学,翌年到达堆龙地区的嘉玛寺,在嘉玛哇及恰巴曲吉森格等师处听受《慈氏诸法》及《中观论》,反复研习并成为精通者。他还在巴曹译师尼玛扎处闻习中观六论及中观应成派经典。在此后六年多的时间里,又从夏尔巴及其弟子乃久巴喜饶多吉二师处闻习噶当派许多教法。在此之后,他请玛尔巴作亲教师,益西洛追作羯摩师,玛多增巴之弟作屏教师而受比丘戒,并精研《毗奈耶》经典著作。上师贝嘎洛和康巴阿森二师住在攀布域杰拉康时,他前去求得《时轮六加行》和《鸭面明王法》等生圆次第教授的多种密法。

土羊年 (1139年,宋绍兴九年),噶玛·都松钦巴而立之年,起程前往谒见岗波巴,路经达布山崖时与住在那里的夏哇岭巴和规范师贡楚相见,在规范师贡楚座前闻习《四座》,并亲见白度母。此后来到达拉岗波地方,在两个多月以后才得以与岗波巴相见,都松钦巴即刻向大师敬献绫制花朵并请求传授教法,岗波巴大师当即给他讲授了噶当派的《菩提道次第》,并对他说:“我也是修此道次第,你也修吧!”[1]并指导他实修,带头求法者和管理者由规范师贡楚担任。过了一段时间,他在法王岗波巴座前求传灌顶,法王又亲自传给他噶举派的“方便道”和“拙火定”①密宗六种成就法之基本修法,也是修气脉最主要之瑜伽。拙火,又译忿怒母、丹田火、灵热,音译军荼利或真大力;指入定时脐下四指许中所生暖热之气。观修拙火生起而入定,称为拙火定。修法。在大师的指导下,精修了九天便身感异常,依强制法而燃起暖乐。寒冬腊月,只着单衣而不寒,他就这样坚持苦修了九个月,于是他在当时八百多个修行者 (皆达布拉杰的徒弟)当中以能坚忍修持著名。之后,他依法王所授记的预言到桑日静修,在迪普地方修了四个月,在帕木竹地方修了一个多月,由此自在地获得了“住心”,以及风息的修力无量生起,胜观 (即中观见)也如云中现日而生起。此时,他又回到上师处继续苦修了三年。苦修三年后,他继续按岗波巴大师所示预言前往窝卡地方的扎窟山的一个山洞中安住静修,静修了十四个月之久,终使暖火深入风息,从而出现许多稀有征象,并生起殊胜定解。他心中十分高兴,便去法王所住的夏果寺,向法王禀报自己的修悟。法王对他说道:“我对你是抱有厚望的,但你仍有不妥之处,还需继续修行。”[2]他认为没什么大错,不过既然上师这么说,仍应遵从照办,于是又在上师近前修了六个月,但是证悟依然如故,没有变化。复将此情禀告上师:“我修了八年,然而所生证悟依然如故,错就错吧,我还是坚持去修。”法王听后非常高兴,将手置于都松钦巴头顶道:“徒儿,这可是断绝生死轮回的联系啊。”[3]说完传授以认识真实义——认识如意宝心性。就这样他在那里生起许多见景。此后他依法王所示,带了五升食盐到门域王所辖嘎通地区,请门域王作他施主,到夏乌达果安住静修,获得轮回涅槃无别的证悟。继后又回到岗波住了一年,后征得法王同意,开始云游各地。

噶玛·都松钦巴云游生涯的第一站为巴卓地方,接着来到勒堆,米拉日巴的直传弟子沙弥两昆仲就住在勒堆地方的一孔土洞中其中,他向他俩求得教授。继后在彭域地方的恰桑岩修行了三年,据说示现进出岩石毫无阻碍的神通,由此皆称他为“喇嘛扎巴 (岩石上师)”。又依法王“去到贡嘎修持”的教言来到贡嘎雪山,在莲花生住过的白色扁形磐石上静修四个月,由空行母供给生活,依次因缘生起殊胜证悟。此后,来到须、聂两地之间一座叫做“宗”的寺内,那里住着那若巴的一位直传弟子,彼此相见,他求得大手印和方便道的许多教授,那若巴还将上师拉杰的许多教诲都传授给他。之后他还曾到拉日钦布、琼布、雅德、彭域等地讲经说法,使许多有缘者获得解脱。不久,他惊闻法王圆寂的噩耗,当即赶到岗布宗琼寺,与规范师贡巴和帕巴相见,“他握着法王岗波巴的衣衫祈祷而哭泣,感到法王岗波巴在虚空中真实来到,师徒三人同时得见。”[4]接着,他带了一些马匹和铠甲到拉隆地方朱细寺,向住在那里的规范师贡巴致告别礼。都松钦巴在前后藏云游了30年,一方面传经布道,一方面广学各门派教法,一直专注于精勤闻、思、修三业之中。年届50岁时才回到岗波乃囊寺安住。

噶玛·都松钦巴在云游各处、精修教法的同时,他还尽力做一些有益于社会安定的善事。当时的藏区各地械斗频频,纠纷四起,百姓怨声载道,都松钦巴不忍目睹生灵涂炭,尽力奔走于冲突各派间,调解纠纷,由此避免了数起流血事件。《贤者喜宴》及《青史》等史书都有详细记载:都松钦巴于74岁时前往止垄地方,并为金沙江流域之所有僧俗人等灌顶讲经。后去朱倭(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辖乡)地方,所有一切动乱均自行平息。等他到了八旬高寿时,仍不辞辛苦,前往蔡地方调节纠纷:“祥蔡巴与贡钦巴发生冲突,此事令人闻之不悦,故欲加以缓解。”[2]之后,他立即赶赴蔡地方,劝说祥蔡巴要与人为善,不得妄动兵器,滥杀无辜。祥蔡巴听劝平息了战争,并保证今后再不作乱。

噶玛·都松钦巴在前后藏学佛云游数十载后,转而回到故乡多康地区传经布道。他曾到过多康治龙 (今金沙江流域)、朱倭等地灌顶讲经,收徒传法,声誉逐年上增,对这一地区百姓信奉噶玛噶举教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都松钦巴还曾在今玉树结古镇一带活动,并在此地创建了禅古寺,此寺后来成为青海地区著名的噶玛噶举寺院。

藏历第三饶迥木蛇年 (1185年,宋淳熙十二年),噶玛·都松钦巴年届76岁之时,创建了噶玛寺。关于此寺所处的区域,出现了不同的记载。《红史》中记载道:“都松钦巴于‘达麦乌如’地方建噶玛寺”,[5]《贤者喜宴》中也载“在‘列杜达麦’建造了寺院”,经后人实地调查并考证:“达麦”是指扎曲河下游,为澜沧江的一大支流,在昌都县境内。“乌如”和“列杜”就是昌都地区昌都县噶玛乡的里土村,噶玛寺就在该乡,现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内有不少保存完好的文物,如:明成祖所赐“如来大宝法王之印”“皇帝万岁碑”等亦可证明位于昌都噶玛乡的噶玛寺为都松钦巴所建的噶玛寺。噶玛寺是噶玛噶举派的祖寺,噶玛噶举派也是因此寺而得名。噶玛噶举派的信徒多以能朝拜此寺为一生幸事。传说都松钦巴初到此地时,首先从山顶看到建筑地基附近的“俄东塘”地方有上千名仙女翩翩起舞的动人场面。后来“俄东塘”成为噶玛寺历代活佛讲经的道场。此地当时有一个叫“泽巴”的家族,都松钦巴找到该家族的人后请求让他在此地修行,对方不仅应允,并允许都松钦巴在此地修建了第一座佛殿叫“喇嘛拉康”,此外还修建了其它三座佛殿。到噶举派黑帽系第二世噶玛巴噶玛拔希时开始修建噶玛寺的措钦大殿 (又名大佛殿、大雄宝殿)。而有关此寺所处区域各藏文史书记载不同:《藏族历史年鉴》说在“促”地方;《西藏历史年表》说在“玉住细的拉垅地方”。这两种说法都不对,既与史料不符,也不是事实。[6]而当今出版的多数论著中叙述该寺所处地域时,大部分记载的是位于昌都地区类乌齐县境内,这给很多读者留下了疑问。在此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噶玛寺地处的昌都县噶玛乡里土村,过去是划归于类乌齐县的,所以说,这些论著并不是记载有误,而是因成书后行政区域有所变动所致。

关于噶玛寺建寺年代的问题,仍然存在各书说法不一的现象。《贤者喜宴》、《如意宝树史》等记载该寺的建寺时间为藏历第三饶迥木蛇年 (1185年);而《东嘎藏文大辞典》、《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和《历代藏族名人传》以及当代多数学术论著则认为其建寺时间为火兔年 (1147年)。笔者同意第一个观点,其原因为:《青史》、《红史》、《贤者喜宴》等史籍对都松钦巴的生平和行踪都有详细的记载,均统一记载了噶玛·都松钦巴19岁时始赴卫藏,开始了在前后藏长达30余年的求学云游生涯。年届半百时才到康区岗布勒朗地方安住。由此看出都松钦巴回到康区是他此后的事。又鉴于持各种说法的作者们对噶玛·都松钦巴的生卒年代均没有异议,即认为藏历第二饶迥阳金虎年 (1110年)或第三饶迥之水牛年 (1193年)。按藏族年岁的习惯算法,都松钦巴50岁时,已经是土牛年 (1169年)了,也就是说他在这一年才返回康区,所以火兔年 (1147年)在康区的昌都修建噶玛寺就不可能了。《红史》一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噶玛巴·都松钦巴“74岁返回止垄,召集1000名僧人,于达麦罗乌如地方建噶玛寺”,[5]此记载说明,建噶玛寺是在都松钦巴74岁 (即1184年)以后的事情。而在《贤者喜宴》一书中记载得更为确切:“都松钦巴于74岁时前往止垄,并为金沙江流域之所有僧俗人等灌顶讲经。后去朱倭,……在都松钦巴77岁的木蛇年时,赴列杜嘎麦,并建造了寺院,做了利他事业,然后取道南路前往卫地。”[2]“噶玛寺堪布仁青达吉在19世纪的著作中写道:‘都松钦巴73岁时到了里土嘎麦……76岁的木蛇年建成了寺庙的基础。’”[6]这两种说法存在的一岁之差,是虚岁实岁计算的不同造成的,但木蛇年是一致的。上述几点充分说明噶玛寺的建寺时间为木蛇年 (1185年)。

藏历第三饶迥之土鸡年 (1189年,宋淳熙十六年),噶玛·都松钦巴年逾八旬之时,在离拉萨不远的堆龙德庆创建了楚浦寺。该寺早期与噶玛寺并称为噶玛噶举派上下二寺。但由于噶玛拔希扩建楚浦寺,以及该寺地处西藏政治宗教的中心,此后该寺逐渐取代噶玛寺,从而成为噶玛噶举派的主寺。

噶玛噶举派开创了藏传佛教独特的活佛转世制度。此派先后建立了好几个活佛转世系统,其中最著名的是黑帽系和红帽系。除此之外,还有德格八蚌寺的司徒、堆龙楚浦寺的杰曹、岗波乃囊寺的巴卧等好几个活佛转世系统。黑帽系以噶玛·都松钦巴为第一世,共传十七代。关于“黑帽系”称谓的由来有不同记载,《贤者喜宴》中记载:“当都松钦巴剃发之际,智慧空行母及无上密乘本尊泗鲁迦之诸神为其系上由空行母头发制作的黑帽冠冕,为其将能聚集一切诸佛之事业,遂向其献名为噶玛巴。因见到这种情况,故以后被称为执黑帽。”[2]按此说法,因都松钦巴曾戴空行母所制黑帽,后人遂称为黑帽系。然而,笔者认为此说法为赞美之辞。在元明统治时期,“都松钦巴的四传弟子却吉喇嘛,现在噶玛寺修法,后又到楚浦寺,忽必烈曾会见过他,并赐金缘黑帽和法师尊号,人称噶玛拔希。”[1]说明当时是用帽形来表示尊卑等级的,凡是封为帝师的皆被赐予金缘黑帽。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所以明永乐皇帝时,亦曾以这类帽子赐于降钦却吉①降钦却吉,大慈法王释迦益西 (1352-1435)。宗喀巴弟子,藏传佛教格鲁派兴起时期的重要人物。公元1409明成祖永乐七年代替宗喀巴应召赴北京。1414年第二次入朝,次年受封大国师。1419年倡建色拉寺。1434年明宣宗宣德九年受封大慈法王。1435年,卒于返藏途中。等人。同样,朵丹·扎巴森格也曾得到元帝赐给他红色官帽,从此他的法统继承者便称红帽系。可见此称谓是在噶玛拔希时由元帝赐金缘黑帽才开始的。自此以后,历代转世大德始有黑帽系之称。

藏历第三饶迥水牛年 (1193年,宋绍熙四年),噶玛·都松钦巴圆寂,世寿84岁。传说在火化其遗体之时,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奇异祥兆:白昼加倍增长,灵堂顶端彩虹华盖重叠,各种乐声动人心弦,勇士男、空行母遍满虚空界,烟云变成彩虹。只见噶玛·都松钦巴就在这奇异祥兆之中。当火化结束后,出现了心和舌五种舍利、法器和佛像等。后在楚浦寺修建了噶玛·都松钦巴的等身像和灵塔。

噶玛·都松钦巴一生奔走藏区各地,依各派高僧大德广求教法经典,显密兼学,佛学造诣非常深厚。继而云游各地,在继续精修教法的同时,致力于弘扬佛法。他于各地传经布道,收徒传法,广建寺院,声誉遍及全藏,宗教地位确立,作为开创者的他为噶玛噶举教派在藏区的兴起及弘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信徒们极为尊敬他,忌讳直呼其名,只以噶玛巴尊称之。噶玛巴·都松钦巴的弟子不计其数,主要有“多巴达尔官、涅麦释迦益西、杰瓦冈巴、怙主日巴、仁坡切本扎巴、强林杰瓦松巴、喇嘛桑叶巴、喇嘛拉、达堆康萨瓦、恰普那仁、藏巴楚森、藏巴顿巴、格西衮觉森格、贡巴楚臣杰波、格西拉杰松巴、格西释迦、明格觉色等人,上述弟子各自都有其亲见本尊之事迹,还有其他奇特事迹的大弟子难以计数。”[6]

值得一提的是,噶玛巴·都松钦巴曾经前后两次施舍大量财物供献岗波寺,第一次有大松耳石七块、茶叶七十坨、犏牛七十头等;第二次供奉金书《十万般若波罗密多经》四部,全部经藏计一百一十函、十块大松耳石、五十头犏牛以及马五十匹等物;还在前后藏多所寺庙中做了广大的积福结缘供养。其佛学造诣精深,一生著述颇丰,如《四面金刚亥母》、《四续释》、《梦事三种》、《神鬼饶益之隐身术》及《方便道直观教导》等,[7]这些均为都松钦巴未曾广为传授的真诚教诲,为后来人研究藏传佛教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有谒礼诗赞云:

观音菩萨慈悲库,为伏众生于浊世,不断显现诸神变,敬仰礼足噶玛巴。[2]

[1]廓诺·迅鲁伯著,郭和卿译.青史 [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p284

[2]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译注 (一)[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p30、p31、p27

[3]丹求达哇编.水晶石-噶举教法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年,p90

[4]张天锁.噶玛巴·推松钦巴传略 [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p61

[5]蔡巴·贡嘎多吉著,陈庆英,周润年译.红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4年,p67

[6]旺拉.关于嘎玛寺几个问题的小考[J].西藏研究,1998年第2期,p69

[7]曾国庆、郭卫平编著.历代藏族名人传[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p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