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背景下珞巴族社会文化的变迁

2015-04-09 04:28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的调查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变迁现代化

——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的调查

王静雯

★民族研究★

现代化背景下珞巴族社会文化的变迁

——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的调查

王静雯

【摘要】传统文化要在新形势下发展,变迁是一个重要途径。在现代化浪潮中,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三层次的传统文化,即传统物质,传统习俗,传统思想都已经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的变化,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变迁。

【关键词 】现代化; 琼林村; 珞巴族; 社会文化;变迁

On the Change of Loba Social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iza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Qionlin Village in Nyingchi Area

珞巴族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属于人口较少的。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珞巴族人口数3682人。该民族人们大多生活于西藏察隅到门隅之间的地带,主要聚集于米林、察隅、朗县等地区。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在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定居的珞巴族人。珞巴族内部包含有“博嘎尔”“邦波”“阿迪”等众多部落。藏族人将他们称之为“珞巴”,意为“南方人”。在建立新中国后,我国政府根据当地人意愿,正式将该族名称定为“珞巴族”。以西藏自治区为参照,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位于其东南部;以林芝地区为参照,则位于其西南部,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坐落于高大山脉之间。南伊乡位于温带高原地区,属于半湿润性季风气候,8.2℃的年平均气温,2930米的平均海拔,640.6毫米的年降水量,6~9月为雨季,全年中有130天都属于无霜期,但自然灾害颇多,例如,地震、春旱、泥石流等。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居民的住所沿着米朗公路铺开,当地的人文景观和生活习俗非常独特,并且拥有优美的景色和怡人的气候,珞巴民族人们生活长期生活在这种优越的自然风光中。乡驻地与拉萨市相距480公里,东南部地带与印度相邻,西接朗县,北连林芝县。南伊乡琼林村属于米林县的边境村,拥有1132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其中包括573亩的耕地面积,30万亩的森林面积。

笔者于2014年8月上中旬,主要对珞巴族分布区的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里的珞巴族进行了观察、访谈和抽样调查。选择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调查点的主要原因: 一是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是一个典型的珞巴族村庄,可以作为考察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典型材料。二是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得人口规模比较合适,基础条件好。作为一个小的村落民族聚居村琼林村颇具有代表性。下面将根据调查资料和结果,探索研究在现代化进程中珞巴族社会文化的变迁。

一、物质文化的变迁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及其创造方式,叫做物质文化,包括劳动工具和人来创造出来满足自身需求的一切物质产品。马克思曾说,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但这就必须是在能够生存的前提下,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行等,所以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本身。所以社会文化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那就是变迁,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不管是因为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还是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迁,变迁特征最明显的是作为物质文化最基本、最表层内容的衣、食、住、行。

(一)着装的改型

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在 20 世纪中后期进行的调查中,记载下了这样的社会现象:妇女用达若纤维纺织的土布或以羊毛编织成紧身筒裙围下身,男性上身多穿兽皮制作的上衣,多用竹针缝纫衣服。[1]随着琼林村珞巴族对着装观念的改变,琼林村珞巴族的着装也朝着轻便转化,购买轻便的服饰和藏式衣服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据受访者珞巴族YN说:“珞巴族的衣服仅为老年服和学生考上大学时候的服饰。”YN所说的老年服实际上指的是珞巴族的传统长裙;而考上大学时的服饰,实际上指的是在内地上学的年轻人穿的当代流行服。YN是在内地上大学,因而穿着一套当下很流行休闲外套,外形上已经与汉族人并无太大区别。而后笔者惊讶地发现,不仅仅是YN,全村大部分年轻人都穿着时髦的汉族服装;少数结婚的妇女穿着藏装半裙和汉服上衣采取混搭的形式。琼林村珞巴族的服饰多样化与琼林村交通的方便离不开的,交通的便利使得西藏林芝地区南伊乡琼林村珞巴族服饰偏向于汉化和藏化。

(二)建筑格局的变化

在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几乎随处可见藏汉结合的砖混结构平房或楼房,这些新建房屋,不再是以前简单的栏杆式建筑,而是宽敞明亮、富丽堂皇。房屋的结构和布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珞巴族建筑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字型长屋,这种结构形式适合整个家族居住,或者作为公用;另一种是适合小家庭居住的独立房。现在除了为了迎合南伊乡琼林村旅游业的发展,在2011年修建了珞巴族部落山庄,外型上有点类式于一字型干栏式长屋,全村其他房屋已没有保留的珞巴族房屋的原貌了。正在修葺的一件新楼房是楼下砖混结构楼上全木头结构的房屋,不过木头是从外买进的。不管是楼房还是一层的平房,都有一间可供大家闲谈娱乐的大房间,有个铁炉子烧着火。过去珞巴族关于火塘的重大禁忌很多,现在火塘是饮食炊爨和冬天取暖之所,是一家人起居活动的中心。在房屋的用料上,引进了现代化建筑材料——钢筋、水泥等;当地建筑业和建材业也在这种改变中获得了发展,基本的建筑材料变成了砖瓦、水泥、石料等。雕梁画栋,鲜花满园,室内外的装潢也是很多城市居民住宅难以相比的。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的生活设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卫生设施也逐渐完善,几乎全村都装上了太阳能。

(三)饮食结构的变化

饮食生活长时间以来,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珞巴族饮食结构单一,“主食仅有玉米、鸡爪谷、粟米、青稞、高粱、荞麦等,尤以玉米、鸡爪谷为主。”[1]蔬菜类很少。在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中,农业产业结构多样化,该村农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多元化、营养化的特点。首先,主食结构发生改变,副食更加多样化。现在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农民越来越喜欢以米饭为主食。副食也多了烧烤类,比如烤鱼、烤肉、还有蒸土豆等,此外,水果、西瓜也出现在餐桌上。其次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农炊食具和农炊方式,也在变化中。最后,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农民外购食品数量增多,记者在该村做调查时发现傍晚时有人推车卖馒头。据卖馒头的人说,他定期卖馒头,生意比较好。总之现代化下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全面的变化。

二、行为文化的变迁

(一)生活生计方式多样化

随着现代化交通环境的改观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是全县重点旅游村,通路、通水、通电、通讯,距林芝机场23公里,距米林县城5公里,距林芝地区八一镇78公里。水泥路通至每户,直接将村民与林芝地区联系起来。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里有旅游观光车,村里人出行也十分方便。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农民现代化交通工具拥有的数量也与日俱增。据调查琼林村2013年时,该村共有34户,168人(劳动力78人),其中:贫困户5户,21人;低保户3户,11人;贫困户、低保户、占村总人数的近19%。34户共有拖拉机14台,摩托车20辆,还有汽车。交通工具的多样化说明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交通状况令村民较为满意。交通的便利使琼林村珞巴族人的生活生计方式出现以下变化:从事非农的村民较多。据珞巴族受访者YG说,自己是村医,有农家乐和小卖部。村医每月收入600;农家乐开了3年,一般都住自驾游的人,有两间房四个床,收费每人100;小卖部是08年开的,生活用品比较齐全。YG的老公还在村里收虫草来卖,同时,也卖一些土特产品。在村里被称为“致富能手”。YG一家从非农劳动性质来看,正在由家庭辅助收入形式向家庭主体收入地位过渡。另外琼林村农作物播种面积573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 462.4亩,粮食总产117702斤,人均1509斤;全村牲畜总头数1419(头、只、匹),大牲畜402(头、只、匹);农村经济总收入为379.1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7.54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5.7%,旅游业收入70.4万元,占农业收入的72% ;2013年该村居民纯收入8556.25元,实现现金收入5621.6元,说明现代化下从非农劳动生活生计方式在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有着举重轻重的意义。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及社区次序变化

随着社会日益发展、社会的不断变迁,重建社区秩序成为米林县南伊乡琼林珞巴族近期工作的重心。目前无论是乡(镇),还是村、组各级都呈现出井井有条的状态。其中党、团和妇女组织驻村干部在乡村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先从妇女组织看,在琼林村还没有进行改革之前,妇女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在珞巴族家庭中,家庭地位不平等的问题非常突出,女性不仅照顾孩子与老人、做家务,还要从事工作量极大的生产劳动,但是妇女的地位非常低,在家庭中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更不要说财产继承权了。在婚姻方面,女性也没有自由,因为珞巴族无法忍受与外族通婚,尤其忌讳和藏族通婚,所以如果珞巴族的妇女与外族通婚,她的整个家族都会因为她而感到耻辱,那么她就会处于氏族等级制度中的最低等级,受到族人的轻视。”[2]说明琼林珞巴族女性在氏族社会和家庭中会地位极其低下。现在琼林珞巴族的妇女有健全的组织机构,组织活动开展有序、频繁。以珞巴族YG为例,2006年当选村医,也是妇女委员会的成员之一。琼林珞巴族2014年还成立了南伊乡琼林村妇代会,对村妇代会的性质、职责与任务等都作了具体规定。YX是南伊乡琼林村妇代会成员之一,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和村委会副主任两职位。其次,还设有农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8名,其中男为11人,女为7人;珞巴族17人,藏族1人。政府在重建乡村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农村会定期举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办科技推广班、实行远程教育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南伊乡琼林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将村民和政府、乡村干部还有驻村的干部紧紧联系在一起,加强了沟通和信赖。

(三)婚姻结构变化

现代化下影响着南伊乡琼林村,随着逐渐交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村民之间、还是村民与市民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和方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南伊乡琼林村民对于婚姻、家庭和生活的观念。“过去因为科技的落后,珞巴族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之间为了生存与发展的斗争非常频繁,而维护血统的尊严,是提高氏族人口数量和质量,是取得各种胜利的根本。所以在珞巴族的观念中,对血统的维护,就是对氏族尊严的维护,因而成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最高利益。而婚姻关系是维护血统的主要手段,珞巴族的婚姻特点是氏族外婚和低级内婚相结合”[1]笔者认为,这两个特点虽然保证了血统存正,但在一定程度却加剧了夫妻关系不和、人口数量的减少。现在珞巴族与周边的汉族和少数民族通婚,不仅不会减少珞巴族的人口数量, 可能还会使珞巴族的人口数量增加。此外在培养个人民族意识的同时还要认同其宗族。虽然在结婚之前,城郊农民的恋爱比较自由,但与城市居民相比,城郊农民的婚姻稳固度高,离婚现象比较少,并没有因为社会分层的改变,而导致婚姻不稳固的现象。说明了珞巴族婚姻结构由原来的定向婚姻转变为自由恋爱,从一定程度上大大稳定了婚姻状态。可以肯定的是,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有利于加快人口流动速度、扩大人口流动规模,各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就会增多,然而民族间的通婚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精神文化的变迁

(一)本民族语言的改变

“米林珞巴族是一个比较弱小的族群,被藏族文化包围,他们的语言很容易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珞巴族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就只能通过口耳相传来传承自己的语言,但是口耳相传有很大风险性,会使自己民族的语言逐渐淡化,那么珞巴族传统的语言就会很容易的被人们遗忘,甚至会消失。”[3]现在会说珞巴族语言的人笔者所见的就一位老人,现在本民族语言的淡化也引起了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珞巴族的重视,受访者LD(北京理工大学的大学生,乡长的孩子)自愿编写珞巴族教材,采取藏汉对照的形式编入日常和生活用语,先在村里推广,取得效果后再大范围推广。笔者认为,这一变化说明随着现代化发展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珞巴族的人们也认识到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二)原始宗教信仰的改变

以博噶尔部落为例,“博噶尔部落与其他部落一样笃信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原始宗教。但在人们的观念里,神、鬼尚未分离,凡精灵、神灵、鬼魂、魔鬼等都泛称为“乌佑”。乌佑有善与恶的区分,但尚未形成最高的、居统治地位的乌佑。乌佑种类繁缛,无物不有,无地不在,干预着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人们十分崇拜“乌佑”,具有多种崇拜形式。”[4]乌佑中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征兆信仰和灵物崇拜、鬼神观念和祖先崇拜还有巫师及其宗教活动。现在随着社会发展,琼林村村民经济活动的频繁和旅游业开发,原始宗教在米林珞巴族中基本消失。据受访者DW说,以前每年会有的活祭祀,因为巫师的去世,以后较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在举行了。年轻人都不大懂,再加上与门巴族通婚有该信教的导致珞巴族原始宗教信仰急剧弱化。

(三)文化节日的改变

“节日文化作为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承载着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感受,承担着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对于珞巴族来说,其传统节日具有神娱和自娱的特点,是储存和传播珞巴族精神文化的中心,其中“洞更谷乳木”和“旭独龙”是米林珞巴族典型的传统节日。”[5]在藏历十二月十五日,珞渝东部的珞巴人一起相约欢度“洞更谷乳木”节。 “洞更谷乳木”节延续了共享劳动果实的古老风俗。在这一天村民往往会将年前已经宰杀的猪和牛剁成块,然后分送给家族或母系的亲属。吃完牛肉之后,将作为勤劳和富有象征的头盖骨高高挂在自己家中的墙上,并代代相传。在藏历年二月,也就是在农历新年的这一天,珞渝西部的珞巴人相约共度“旭独龙节”。在这一天,村里人都会拿出食物一起聚餐,围在一起唱歌跳舞,祈祷来年的丰收,在村里面由“纽布”(巫师)一边挥舞着颜色鲜艳的羽毛棍子,一边念着经。 当夜幕降临之后,村民围在篝火旁边,大声歌唱。青年人往往会借助歌曲表达对女子的爱慕和深情,而老人则往往借助歌曲来回忆部落曾经历过的故事,歌声和笑声不绝于耳。近年来,随着珞巴族与藏族的联姻现象的增多和村民住所的分散,藏族中的工布节和藏历新年开始在当地广泛流传;而珞巴族传统节日则有逐渐淡化之势。

(四)教育卫生观点改变

过去南伊乡琼林村位于比较偏僻的地区,道路崎岖,与外界交流不畅,再加上村民文化教育水平较低,所以当村民在遭受疾病、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他们往往利用自己的信仰来解释和处理他们自身无法理解和解决的问题。村民每家每年都请巫师举行仪式来治疗疾病。现在卫生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村里有两位村医,YG家里有专门储备药品的地方,人们小病能得到及时的治疗。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琼林村村民对教育十分重视,并渴望知识改变命运。据统计资料显示,全村有大学生8人;高中生15人;34户人中几乎每家都有上大学和高中的。不仅如此,乡上还经常举办科技培训班,教导村民们学习新科技,村民们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很大提高。

四、总结

任何民族的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历经很大的变迁,这既是一种社会普遍现象,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南伊乡琼林村珞巴族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思想文化观念以及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根据以上描述的变迁我们可发现:(1)变迁活动的发生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而只是现代文化元素融入了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并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南伊乡琼林村珞巴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由这种新旧文化元素的融合与渗透而成。婚姻仪式、房屋建造等场景,在继承与宣扬传统文化时,使用了一种全新的手段。(2)在南伊乡琼林村珞巴族传统文化发展与变迁过程中,物质层面的变迁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精神层面,但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有所改变。南伊乡琼林村珞巴族人在对待现代文明时,采取的是在维护传统文化正常发展的前提下,积极适应现代化的态度。但尽管如此,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侵入,必然会引发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变化。与此同时,南伊乡琼林村民的生存与行为准则、思想价值观也处于不断调整中。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得知:南伊乡琼林村的珞巴族人,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接受现代文明。(3)在南伊乡琼林村珞巴族文化发展过程,政府发挥着重大作用。例如,政府针对农村社会经济制定的发展规划行为,在当地文化的发展与变迁过程产生了推动作用。自南伊乡琼林村发展旅游业之后,受政府政策的影响逐渐加大,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思想文化,都在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发生变迁。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挖掘南伊乡琼林村传统文化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变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蔷,格桑.中国珞巴族[M].北京: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

[2] 次仁央宗.珞巴族妇女的社会地位现状分析米林县南伊洛巴民族乡为例[J].西藏研究.2013年第4期

[3]周云水. 当代西藏米林珞巴族社会变迁的人类学考察[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第6期

[4]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编. 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5]陈立明,曹晓燕. 西藏民俗文化[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古卿]

【中图分类号】C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24(2015)03-0036-05

作者简介:王静雯,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在读研究生。(陕西咸阳 ,邮编:712082)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学民族学重点学科基金资助项目——“现代化背景下藏族社会文化的变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MZXYB007。)

Wang Jingwen

【Abstract】To change or transform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develop in the new situation. Hence, in the modernizati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Qionlin Village in Nyingchi Area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material, custom and tradition has been changed a lot, even transformed.

【Key words】Modernization; Qionlin village; Loba; social culture; change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变迁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六曜与日本文化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