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枣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沾化为例

2015-04-09 13:50张亮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枣农冬枣生产

摘要: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拥有50万亩冬枣,沾化冬枣是大自然神奇造化的产物,位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的沾化县,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矿物营养成分丰富的土质、充足的光照、沿海气候造就了沾化冬枣独特的品质。当前,冬枣已成为沾化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和可靠保障,沾化冬枣成为全国发展高效生态农林产业的典范。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7238(2015)03-0124-05

DOI:10.3969/J.ISSN.2095-7238.2015.03.024

收稿日期:2015-01-14

一、加快沾化冬枣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冬枣产业发展的需要

沾化冬枣自80年代末开始发展,90年代初加大发展力度,并在周围县市蔓延。在发展过程中,除建立新园外,部分老枣林通过高接换头快速改造成冬枣园。目前,我国大部分适宜冬枣栽培的地区都有冬枣引种,南到云南、广西,北到北京、大连,西到新疆,东至江浙一带均有栽培,全国冬枣种植面积约为100万亩(按统一口径计算)。其中,沾化仍是冬枣栽培面积最大的县区,种植面积50万亩(实际占地24万亩),无棣10万亩。其他地区分布多少不等,其中,河北黄骅15万亩,陕西渭南地区约15万亩。山西、河南、天津、北京、新疆、安徽等地也有一定规模的栽培。

沾化全县30万人从事冬枣产业生产经营,20万人赖以生存,随着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沾化冬枣产业已步入安全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轨道,并逐步发展成为沾化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最靓丽的县域名片,沾化冬枣产业可以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富民农业产业的典范。可见,冬枣产业发展问题不仅是极其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关乎农业持续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社会和谐稳定、食品生产安全的重大政治问题,要实现长盛不衰,必须创新驱动、加快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1.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冬枣产业要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产业化经营其实质是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使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在国际国内果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导致冬枣质量参差不齐,质量标准不一致,经销企业之间无序竞争、各自为战,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冬枣的市场竞争力,也不可能打造出国际上的知名品牌。为此,发展壮大专业协会,充分提高广大枣农及生产、加工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已成为冬枣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要积极引导枣农和企业,自发成立一些村级、乡镇级冬枣协会或合作社。各级协会组织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顺应新形势以及农产品竞争日益国际化、标准化的时代要求,顺应广大枣农组织起来发展冬枣产业的迫切愿望,推动冬枣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冬枣产业要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己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2.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冬枣产业吸引农业种植人群。从总体情况看,现在在村里种植冬枣的主体,是“50后”、“60后”的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占到枣农总数的近70%,“70后”的相对年轻人占比不到30%,“80后”种枣的一个村也没有几个。年轻人种枣,文化水平高,学习新技术快,销售思路也开阔,例如,齐家村1972年出生的齐宝忠,高中毕业,善于学习新技术,不到20亩冬枣卖了25万元;杨营村的丁立明,1981年出生,种了10亩冬枣收入十多万元,等。同时,年轻人还可以对整个村的生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而中老年人接受新事物变慢,思想也开始保守僵化,对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存在畏惧和抵触情绪,必然影响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从冬枣产业的为农民增收情况看,沾化县成为全国人均林果收入第一县。沾化冬枣已成为沾化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和可靠保障,成为全国发展高效生态农林产业的典范。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冬枣收入8000元,近五年来,沾化冬枣给全县枣农带来超过135亿元的收入,对农村新型劳动力起着具大的吸引作用。

3.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冬枣产业开拓高端市场并规范市场建设。一要建立优质沾化冬枣进入更多大型连锁超市的直供渠道,通过“农超对接”等避开中间商几级批发环节,让真正优质的沾化冬枣直接面对城市消费者。二要广泛开拓沾化冬枣上飞机动车、进宾馆酒店、挂网络网店、入游客果篮等高端市场。三要开辟沾化冬枣销售新媒介,去年一些基地与齐鲁晚报、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合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销售成效,今年应进一步开拓合作销售新空间。四要逐步开拓国际市场,以西贾村冬枣大批量出口迪拜为突破,申请更多的进出口自营权,开辟中东和东南亚市场。五要审核沾化冬枣专卖商、专卖店资质,规范其经营行为,确保纯正沾化冬枣专营专卖、优质优价,避免经营果品鱼龙混杂、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行为,维护沾化冬枣的良好品牌形象。六要探索建立沾化冬枣统一品牌包装体系,完善沾化冬枣产品标示、标签管理,扩大安全条形码和二维码试点范围,最终建立起“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中高端商品果销售新网络。

4.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在发展冬枣产业的过程中建立完备的生产服务体系。针对沾化冬枣生产管理中暴露出来的生产保障能力弱的问题,谁来做沾化冬枣产业发展后盾问题摆在人们面前。这要求县、乡、村要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完备的生产服务体系,成为保障沾化冬枣生产发展的坚强后盾。尽快整修枣园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枣园灌排能力,建立引水灌溉调度新机制,确保枣园在需要浇水时,能够通过引黄、徒骇河蓄淡水、小开河等主干渠道甚至辐射到枣园的自来水实现充足灌溉。对引水确有困难的区域,可以推广正在西贾村实验的高盐度地下水磁化脱盐技术。扶持加强示范园建设,让各级示范园真正成为新技术研发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和沾化冬枣生态采摘旅游基地。

5.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强化沾化冬枣科技研发支撑和引领。解决沾化冬枣产业发展走向哪里的问题。科技是沾化冬枣产业不断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更加重视沾化冬枣科技研发,依托现有冬枣科研机构,加强与中科院及农林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在沾化冬枣新品种研发、生产技术创新、管理机械研发、延长保鲜研究、深加工产品研发、林下经济开发等方面,不断突破提升,从而引领沾化冬枣产业始终走在水果产业发展最前沿,始终向着创新提升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生产技术创新、深加工产品研发上,要下大气力,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用新技术生产各种沾化冬枣深加工高端产品,全面提高沾化冬枣产业效益。

(三)市场竞争开放的需要

1.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冬枣产业必然实现优质优价,优胜劣汰。按照WTO规则,开放的市场是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关税壁垒将逐步解除,但技术壁垒将会更加森严,如果不按国际通行规则、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冬枣就打不到国际市场上去。同时,北京、天津、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已率先实行农产品准入证制度,预计不久的将来,其它城市也将会普遍推行。冬枣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和占领国内市场,就必须以名、优作保证。如果忽视质量,产品就会丧失市场竞争力,农民增收就会受到影响。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冬枣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品牌信誉的竞争。品质优良、风味独特是沾化冬枣进入国际、国内市场,保持畅销不衰的先决条件。沾化冬枣之所以在国内大中城市和国外市场占得一席之地,主要取决于冬枣独特的品质和极高的营养价值,符合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等更高的要求。失去了冬枣原有的优良品质,品质下降,就会失去市场,失去消费者。制定和实施农业质量标准,是开展名牌产品、优质产品认定,培育和创造冬枣品牌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产品质量标准作为依据,就无法对产品质量进行科学的检测和鉴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就必须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农业产业化集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这就要求冬枣的生产、储运、销售等诸多环节需要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与管理,以适应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生产出甜酸酥脆、清香可口的优质冬枣,争创冬枣知名品牌,提高沾化冬枣品牌知名度。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冬枣产业的竞争如何占领文化制高地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原沾化冬枣研究所院内,一株三百年的沾化冬枣古树旁,一尊天女献枣的雕塑,在诉说着关于沾化冬枣身世的美丽传说,品着啖食无渣、入口即化的沾化冬枣,体味“天女献枣”的凄美,感受“燕王扫北”的神奇,让人们近距离地触摸沾化冬枣的历史文化。据民国《沾化县志》载:“枣为本县特产,有无核枣、金丝小枣、银丝小枣、铃枣、冬枣、帑(tǎng)枣、婆枣等名,出口。”民间代代相传“先有冬枣树,后有沾化县”之说,可见冬枣发源地在沾化,冬枣文化源远流长。二十一世纪是文化的世纪,经济社会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谁占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占领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动权,一个产业更是如此。

二、冬枣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抓质量的任务艰巨

受枣商导向和利益驱使,一些枣农盲目追求高产大果,影响了冬枣品质、破坏了沾化冬枣的绿色形象。沾化冬枣面临着是拼产量追利益,还是保绿色求长远的“生态抉择”。重栽轻管,重施无机肥,轻施有机肥;在病虫害防治上,重药物防治,轻生物防治;重产品产量,轻冬枣质量等一直是冬枣生产上长期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生产管理粗放,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不到位,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分级标准不规范,存在“有标不依、不以质论价、以大小论价”的现象。这表现在栽培管理上,合理的疏花疏果、科学施肥、适时修剪、综合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优质栽培技术措施不能很快普及。为此,树立商品意识,重视果品质量,已成为当前沾化冬枣生产上头等重要的问题。

(二)栽培模式单一

目前,沾化冬枣栽培多为矮化密植。这种模式曾为冬枣规模快速膨胀、获得早期产量和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枣树大面积进入结果期,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一是不利于农业机械化操作,生产效率低;二是枣园郁闭,病虫害日趋严重,抗药性增强,冬枣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三是单一集约化栽培模式,改变了生态环境,使病虫害的种群动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一些次要的病虫害已成为当前生产中重要的病虫害。

(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实施困难

沾化县自2002年制定了第一套《沾化冬枣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2008年又进行了重新修订,这些《规程》,都印成了小册子,发放到农民手里。但由于宣传和指导工作力度不够,枣农对冬枣生产标准化仍十分生疏;小规模生产和分散经营也使标准化生产技术难以实施,可操作性不强。目前,沾化冬枣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健全,检验冬枣质量主要靠眼观、手摸、品尝,快速、准确的检测设备和方法还没有得到普及,使冬枣质量参差不齐,果形、重量、颜色、果面光洁度、农药残留量和糖度等指标合格率较低。在这一方面,虽有标准,但存在“有标不依,执标不严”的现象,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尽快实施沾化冬枣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沾化冬枣质量,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沾化冬枣产业科技含量较低

从宏观上讲,沾化县科技力量较为充足,农业、林业、枣业办、冬枣研究所等单位都有大量的技术骨干,并且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部门都有密切的联系。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相互配合,各搞各的,力量分散,不能形成统一的科研、推广协作网。另外,部分枣农不能真正认识到先进技术的作用,再加上近几年冬枣生产经济效益有所下降,部分枣农放松了枣园管理,对新技术的投入(人力和资金)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部分枣园管理水平较低,不能生产出优质高档果品。

(五)沾化冬枣销售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全国冬枣产业的迅猛发展,近几年冬枣产量成倍地往上翻,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整个农产品市场需求不旺,更加剧了冬枣难卖的严峻局面。虽然沾化冬枣销售范围较广,集中上市期间,全国各大中城市水果批发市场均有冬枣摊位,但由于各家竞相甩卖,都还没有自己的优势品牌直接进入终端市场。无序的市场竞争,常常会出现积压和低价甩卖现象,加之冬枣货架期太短,以及其它果品的冲击,是冬枣销售不畅,价格低迷的主要原因。

近五年来,沾化冬枣给全县枣农带来超过135亿元的收入,2013年枣农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收入5万元以上的枣农达到1.2万户,10万元以上的2200户,20万元以上的150户。也正是这一产业的带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5%,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34万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6元。可见,沾化冬枣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产业,冬枣产业发展问题不仅是极其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关乎农业持续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全县和谐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如何实现更好发展,确保规避产业风险,打造冬枣产业“升级版”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三、打造冬枣产业“升级版”的思路和对策

(一)实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冬枣品质

按照“复纯原生代、推广优势品种、研发新品种”的思路,坚持标准化生产管理的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地理标志产品—沾化冬枣》国家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冬枣品质。一要努力提高冬枣质量。在“品种、品质、品牌”上做文章,强化选优复壮,力争在新优品种的推广应用上有新突破;进一步提高沾化冬枣标准化管理水平,力争在提升沾化冬枣品质上有新突破;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力争在品牌打造上有新突破。二是积极引导枣农施用配方肥,确保施用面积不少于80%;积极倡导枣农采取疏花疏果、预留营养枝或按一定比例隔年开甲等方式,使树体得以休养生息,连年取得好收益;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粘虫胶、粘虫板、诱虫灯等十项新技术,不断提高新技术应用率。三是强力推进示范园建设。每年建设乡镇级示范园10个,村级示范园100个,旅游采摘园30个。切实示范园(村)建设做到“四个安全”,即产地环境安全、投入品使用安全、生产过程安全、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大力发展冬枣高新技术及其配套技术支撑体系。积极推广二代、研发三代、复纯原生代,加快沾化冬枣优良品种选优复壮和推广普及步伐。通过聘请专家、学者,整合各方面研究和技术力量,加强沾化冬枣选优复壮、技术创新等问题的研究,加快推广应用,提高沾化冬枣产业的发展后劲。

(二)坚持多元化发展,健全产业综合体系

围绕冬枣种植、储藏、加工、销售等环节,大力推广“龙头+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培植壮大沾化冬枣龙头企业,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植能手带动型土地流转模式,大力发展沾化冬枣高效示范园区,不断扩大高标准农企对接基地规模。积极探索推行“林—菌—肥”林下循环经济新模式,利用间伐枣枝加工菌棒种植木耳,培植发展沾化冬枣根雕、盆景,提高沾化冬枣产业综合效益。同时,加强沾化冬枣研究院同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开展沾化冬枣选优复壮、技术创新、新品种改良、拉长采摘期、病虫害综合防控、贮藏保鲜、市场销售等问题的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沾化冬枣产业的发展后劲。把提升沾化冬枣产业与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结合起来,在沾化下洼生态旅游园2014年4月份成功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向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冲刺。

(三)拉长冬枣产业链,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首先,做好冬枣保鲜的文章。目前,沾化县已建成5000多座保鲜库,贮藏能力达5万吨。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气调保鲜、减压保鲜等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其次,搞好冬枣深加工。积极发展冬枣汁、冬枣酒、冬枣醋、脆冬枣、冬枣脯等系列产品,提高沾化冬枣产业附加值。实行财政扶持政策,加大对沾化冬枣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按其5年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予以奖励,以支持企业发展。三是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培植壮大产品包装、物流配送等配套产业。四是加快完善沾化冬枣市场营销体系,在巩固县内39处冬枣交易市场、260个冬枣种植村收购交易网点的基础上,鼓励客商到田间地头收购冬枣,千方百计缓解冬枣销售市场压力。通过授牌、直销等方式,加快在大中城市建立各级、各类沾化冬枣专卖店,建立广泛的销售网络。积极推广沃尔玛超市直采基地模式和新合作超市模式,大力发展“农超对接”,每年建立不少于3000亩的“农超对接”基地10个以上。依托“四网合一”信息化平台,鼓励群众运用电子商务进行网上销售,进一步拓宽沾化冬枣销售渠道。

(四)组织各种打假活动,深入挖掘冬枣产业文化

一是强化“舆论引导”,真正“珍惜声誉”。每年9月25日以前冬枣不准上市,否则,从媒体上曝光,从经济上处罚,从舆论上谴责,起到惩一儆百的效果;引导枣农“慎喷一次药,慎施一把肥,慎剥一次皮,慎摘一颗果”,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冬枣,让它茁壮成长,滋味久长。

二是研制“防伪标志”,助推“科技打假”。规范使用沾化冬枣“中国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搞好统一包装及二维码使用。借助“防伪标志”,增强自身保护能力,不给造假者留下一丝空隙,一点余地。依托沾化冬枣博物馆、下洼生态旅游景区、滨海旅游观光、徒骇河公园、思源湖、万亩林场、“文化古城”等项目,搞好游园采摘等乡村游活动,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四是深入挖掘冬枣产业文化。创新开展“百家旅游采摘园评选活动”、“百家旅行社宣传推介活动”和“滨州人免费乘车游沾化千人采摘”活动。继续办好沾化冬枣节,放大节会效应。有关研究显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我省去年实现乡村旅游收入920亿元,占全省旅游收入20.5%,今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但与全国比,还有不小差距,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村不到全国总数的三十分之一,因此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因此,下一步,要积极开展“走进沾化大型文化采摘之旅”活动,做好沾化冬枣历史文化发掘工作,丰富沾化冬枣文化内涵,培植壮大沾化冬枣文化产业。

总之,冬枣产业只有与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作配套,在配套中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在深入挖掘中丰富产业内涵,才能够真正打造沾化冬枣“升级版”,实现冬枣产业科学发展、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枣农冬枣生产
用旧的生产新的!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冬枣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
“圪蹴起”的红枣,富起来的枣农
“智耕牛”指尖“种”冬枣
一种锯齿状冬枣采摘装置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论新郑红枣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