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坡芽歌书看壮族文化的多样性关联

2015-04-10 06:01黄宝龙
视听 2015年12期
关键词:壮族文化

□ 黄宝龙

从坡芽歌书看壮族文化的多样性关联

□ 黄宝龙

坡芽歌书是用图画符号记录民歌的一部民歌集,发现于云南省富宁县坡芽村。坡芽歌书的价值,不仅仅因为它是富宁壮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歌书背后所隐含的壮族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漫长的社会变迁中不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认同,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本文通过对文山的田野调查,尝试从“坡芽歌书”中寻找歌书里所隐含的壮族人民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物质和精神产物的一些关联;分析社会发展对坡芽歌书文化多样性破坏的原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如何协同共进进行思考。

坡芽歌书;壮族;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

云南富宁是壮族的聚集地,唱山歌同样也是当地群众的共同爱好,因而在过去,坡芽村的山歌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直到2006年,富宁县委、县政府在对全县壮族文化进行全面普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才偶然发现坡芽村村民农凤妹家中的土布“歌书”。坡芽歌书的发现,随即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2014年12月14日至18日,笔者参加了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桂学研究班云南文山州的田野调查。广西桂学研究会会长潘琦,副会长黄德昌,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杨树喆等领导、老师以及桂学研究生班的学员,共计20多人参加了这次田野调查。我们先到富宁县的坡芽村实际考察了坡芽歌书的现状和传承情况,并与坡芽文化研究所及富宁县宣传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之后,前往广南县参观县城文庙、土司衙署、民族博物馆等文化景点,了解广南壮民族历史和生活特色文化。最后到文山市,与文山学院的专家以及云南壮学的专家举行座谈。与广西相比,文山的壮族文化保存得相对完整和原汁原味,是研究壮族文化的富矿。虽然我们重点考察的是坡芽歌书,但是从文山地区,或者从右江流域,甚至整个壮族地域的角度去看坡芽歌书,就会产生多重视角和多样性的文化成果。

一、坡芽歌书的背景和现状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大部分生活在广西。另外,在广东、贵州、湖南等省份也有少数壮族聚居。富宁地处云南东南部,南边接壤越南,东边、北边紧挨广西,是云南通往两广沿海区域的重要门户,可以说富宁县是珠三角少数民族壮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坡芽歌书被发现以前,富宁县的坡芽村与外界没有公路连接,汽车无法通行。由于地处深山,极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因此极为完整地保留了壮族的生活生产方式。

坡芽歌书最早发现于村民农凤妹家中,写在一块宽约1尺,长2尺余的白色土布,上面绘有月亮、石子、犁、芭蕉、马、人等81个物象符号,每个符号大小约1寸,用竹签为笔,蘸上仙人掌的汁液绘成。这81个符号,每一符号代表一首特定的山歌。81首歌曲由男女轮流对唱,末首为男女合唱。通过虚拟的生活场景,表现壮族男女青年从相识到相知,并逐渐发展成为爱情,最终实现白头偕老的情感历程。农凤妹介绍,这些图案是她祖母传下来的。她小的时候学唱山歌,祖母手把手地教她画这些图案以帮助记忆,久而久之,这些图案便铭记于心。可见这些符号是将每首歌的主题加以提炼,用壮族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象来替代,只要见到这个符号,就能联想到歌词,并根据它约定俗成的特点涵义认知和演唱整首山歌。目前在坡芽村中,从10多岁到80多岁的20多人能通过图案认读山歌。

当地政府通过调查发现,其它乡镇的一些歌手也能识别出坡芽歌书中的内容。因此,坡芽歌书的传播范围应该比现在所知更广。

二、坡芽歌书的文化特色和价值

(一)诗性思维的文学、音乐学价值

坡芽歌书不是即兴演唱的歌词,而是通过多年的传唱,经过多位歌手的不断雕琢而成。虽然是由81首单独的歌曲组成,但是整体上看它是一部长篇叙事诗,这在壮族山歌中是极其罕见的。从表现形式来看,坡芽歌书的风格类似《诗经》,而韵律接近离骚。①坡芽歌书的句式多为五言,每首四句或数十句不等,以首尾韵、腰尾韵和尾韵为主要的押韵方式,韵律严密和谐。坡芽歌书中还使用了大量的赋、比、兴。例如第13首“韭菜”的歌词:“哥若要问起,阿妈生独女。树梢剩只果,树顶余一栗。旱田萍一叶,废园韭一根。谁像我伶仃?伶仃难为情,孤单懒得论。说与哥脸红,羞与哥做声。”在恋爱前,男子试问女子的身世,女子在歌中并没有直接说明,而是将自己比喻为荒园中的一根韭菜、树梢上剩果,是典型的自喻。从文学上看,坡芽歌书不仅有诗经的韵味,还有汉乐府的手法。壮族歌手演唱坡芽歌书时,时而恬静柔美,时而高亢激昂,既散发着田野的芬芳,又回荡着山河般的壮阔。②

“诗者,歌也。”壮族民歌是文学性与音乐性结合的民间艺术创造,它不仅是壮族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壮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③坡芽歌书在文学和音乐上都代表壮族民歌的一个高度,它是人类文化传承中文字符号与歌曲艺术紧密相连并且能够流传至今的稀世珍宝。

(二)壮族生产生活的集中再现

坡芽村有着壮族村落典型的生存环境,整个村建在山坡的一面。适宜种植稻谷、玉米、蔬菜、木薯等农作物和八角、油桐、茶叶、热果等经济林果。此外还有很多野生植物和人工栽培的植物,而这些植物大都直接出现在歌书符号中,或者间接出现在歌词内容里。

坡芽歌书中第10、11连续两首歌都是“枫叶”。虽然我们在坡芽村看到的枫树并不多,但是枫叶仍然是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盛大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五色糯米饭是必备的物品。五色糯米饭采用紫蕃藤、黄花、枫叶、红蓝草染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枫叶“止泄益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五色糯米饭,人食之能“坚筋骨、益肠胃、能行、补髓”。我们这次到坡芽村的田野调查中还在广场上方的亭子上看到了大量的野猪骨,这说明狩猎活动在过去是非常重要的生产方式,而且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

坡芽歌书第4首“鸭头绿”画的是两只鸭子。汉族地区在七月十五这天过中元节,而壮族地区在七月十四过鬼节。鬼节之所以要用鸭子祭祀,因为鸭子会游泳,可以游过阴河将祭祀品带给祖先。鸭子的舟船意义在云南文山的一个丧葬习俗中得到印证,在云南壮族地区难产而死的妇女,谓死于湖中,必用一只活母鸭陪葬,这个鸭子就是死者的船舟,帮助死者渡过苦难。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坡芽歌书的符号与壮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狩猎活动息息相关,它们是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物质和精神产物,包括生产工具、饮食、医药、建筑、民俗、世界观等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坡芽歌书”不仅仅是一部长篇叙述诗,同时还是一部壮族的百科全书索引。

三、坡芽歌书是壮族的文化传承载体和文化多样性体现

(一)坡芽歌书的文化溯源

云南省文山州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孕育了旧石器时代的“西畴人”(晚期智人)。句町原是壮族先民濮人的一个部落,居住于云南东南部、广西西北部,涵盖文山的广南、富宁,广西的西林、田林、那坡。相传古代在广西和云南交接的地区出现了句町、进桑、漏卧等9大部落,其中以句町最为强大,成了部落联盟之主。

目前正在研究骆越文化的学者普遍认为,骆越古国的范围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至广东省西南部,南至海南岛和越南的红河流域。骆越文化的源头和中心在中国,主体部分也在中国,中心在武鸣和隆安。“文山新石器时代文化应与广西、越南北部属同一种类型的文化应为骆越民族的先民们创造的原始文化”。⑤如果说,文山州的壮族与广西壮族一样源自古代的骆越,那么,他们的“珑端”、“花街”、“三月三”等节日歌圩,必然起源于远古的氏族部落时代,在文化上一脉相承。

(二)坡芽歌书与壮族传统符号

具体从坡芽歌书的符号上看。歌书中所画的图案中有很多幅与广西、云南一带发现的铜鼓纹饰有相同和类似之处,比如都有鸟、鱼、马、人物、犁、船、干栏式建筑等图案和纹饰,这些图案和纹饰都带有明显的壮族文化特征。以鸟为例,在坡芽歌书81个图案符号中,有两个鸟的图案,一个是第5首的鹧鸪,另一个是第70首的火鸟。而鸟的纹饰在云南、广西等地出土的很多铜鼓上都曾出现过。在广西西部村寨的传世铜鼓里,鸟也是较为常见的铜鼓纹饰。坡芽歌书、铜鼓上不断出现鸟的图案,反映了壮族人民对鸟神崇拜的传统。

此外,云南、广西的的岩画大都用褚红色的颜料在岩崖上绘制,巧合的是坡芽歌书上的图画也是用红色的仙人掌果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绘制的。两者所用的颜料不一定相同,但绘出的内容和风格也体现出很多的一致性。因此,无论是古老神秘的岩画,还是广阔的壮乡民间布满图案的铜鼓和画有花纹的扁担,以及妇女们在鞋子、门帘、背带、围腰等等刺绣上,这些都是坡芽歌书产生的深厚土壤,是越人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品种。也正因为有这片沃土,“坡芽歌书”才得以存活至今。

(三)坡芽歌书与壮族歌圩同根同源

“歌圩”是壮族人民的一种聚会活动形式,经常会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举行,犹如节日一般盛大。

“歌圩”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与富宁毗邻的广南县称其为“花街”,而富宁一带的壮族称之为“陇端”,也称“隆垌”,人们聚在珑端街上举行对歌活动。至北宋时期,陇端节发展成为富宁壮族的传统节日。“陇”为下之意,“端”为平坦宽阔的地方,“陇端”即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的意思。“陇端节”,也称壮族传统的“情人节”。而坡芽歌书正是壮族爱情观念的浓缩,被称为“壮族爱情三部曲”。第一部曲由第1首歌到第32首歌组成。最长的为第31首,歌名为“衣角卷”,图案亦为“衣服”,表示了一位女性对其钟情男性的思念之情,总体上表达自由恋爱的情歌。第二部曲由第33首到第67首一共35首歌组成。主要表达对封建礼教童年订婚陋习的叛逆绝唱。第三部曲由第68首到第81首一共14首山歌组成,表达恋爱男女对于美满婚姻幸福生活的誓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富宁的壮族既然是句町人的后裔,与广西壮族一样源自古代的骆越,那么,无论是“陇端”、“花街”、“风流街”还是“三月三”等歌圩,也必然起源于远古的氏族部落时代,并伴随他们跨入文明社会,蓬勃发展达数千年,成了整个壮民族文化繁荣的广袤沃土。

四、坡芽歌书的保护与传承

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云南不富裕,坡芽村则更是一个原始落后的村子。正因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同样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使得壮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坡芽歌书流传至今。改革开放以来,坡芽村也经历了外部生活经济大发展的大变化,这种急剧的变化对坡芽歌书的生存造成了直接的冲击。

在2006年发现坡芽歌书后,富宁县正在积极挖掘打造坡芽歌书的文化品牌。2006年成立坡芽歌书山歌队,后来改为坡芽歌书合唱团。参加了央视的青歌赛并进入决赛,也到美国夏威夷演出。富宁县还专门成立了坡芽歌书文化研究所,开展土风计划,加快坡芽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此同时,坡芽村里也成立了坡芽歌书传习馆,很多年轻女性也加入到山歌的学习和传承中来。但是社会的变迁也正在加速消磨坡芽歌书蕴含的传统文化。因此,坡芽歌书文化亟待抢救性挖掘。可以考虑从几方面入手。

首先,加大文本的研究。自从坡芽歌书被发现以来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但是与那坡黑衣壮相比,学者对坡芽歌书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当然,坡芽歌书与其它壮族文化现象相比,有着鲜明的符号和音乐属性,这对研究者的学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当地政府可以加强与学术机构或者高校的联系,让更多的学者深入了解和研究坡芽歌书,形成多个层次和角度的学术文本。

其次,加强坡芽歌书的传播。坡芽歌书在百度网页上搜索结果只有10600条,视频搜索更是少得可怜,只有145条。这与坡芽歌书的价值是不相称的,和云南其它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相比也是不对等的。因此,必须综合电视、电台、网络、报纸等多种宣传手段,包括新闻采访、电视纪录片和电影的拍摄。同时,抓紧时间创作一批有关坡芽歌书的舞台艺术精品,通过舞台艺术传承和传播坡芽歌书。

最后,要打造坡芽歌书的文化品牌,发展坡芽歌书的文化产业。文化传承必须是活态的传承,要在不破坏原有壮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对坡芽村的文化生态进行建设。实现坡芽歌书文化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的转化,发展以壮族民歌表演为主的民俗文化旅游业。营造浓厚的坡芽民俗文化氛围,将坡芽村里的坡芽歌书传习馆打造成为综合学习和山歌比赛竞技的场所,把附近乡镇的山歌手不定期地邀请到坡芽村,在比赛和演出交流中实现坡芽歌书的传承和自我更新、发展。另外将坡芽民俗文化及陇端节、壮剧等相关文化融入到乡镇建设中,形成大坡芽文化圈,打造集游览、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壮族文化旅游地。

结语

由于政治区域的划分,壮族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地位并不高,加上文山州的经济条件制约,坡芽歌书得到的重视和支持并不够。广西作为研究壮族的大本营,应该主动加入到对坡芽歌书的研究中来。目前,坡芽歌书要想与东巴文化、女书文化一样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现象,最紧迫的是需要提出理论定位,而后从壮族的音乐、服饰、建筑、哲学等多个方面开展发掘工作,只有把理论基础打实,围绕坡芽歌书进行一系列文化品牌开发才能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②坡芽歌书,最纯美的壮乡爱情.http://wsnews.com. cn/newsview.aspx?id=87021

③何正廷.坡芽歌书与壮族歌圩[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④孙彦.“鹤鱼石斧图”题材象征意义辨析——兼论丧葬绘画的起源[J].中文源物,2008(l)

⑤李昆声.云南原始文化族系试探[J].云南社会科学,1983(4)

(作者单位:广西电视台)

猜你喜欢
壮族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谁远谁近?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族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