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闲暇时间消费的视角分析媒介过度依赖

2015-04-10 06:01王鹏
视听 2015年12期
关键词:闲暇过度娱乐

□王鹏

基于闲暇时间消费的视角分析媒介过度依赖

□王鹏

人们对于媒介的过度依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媒介先进性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其更加欲罢不能。对于媒介过度使用的状况多发生在人们的闲暇时间段,因此人们对于闲暇时间的消费与媒介的过度依赖有着相应的联系。在理解闲暇时间的内涵和产生后,通过探究人们消费闲暇时间的原因,分析闲暇时间的消费是如何影响人对于媒介的过度依赖。

闲暇时间;媒介依赖

一、闲暇时间的内涵及产生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闲暇时间从时间的维度上可以理解为空闲的且可自由支配的时光。除了此层含义外,还认为它是人的活动的目的、人生的理想,其目的就是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把一切节约高度概括为劳动时间的节约,实际上是增加自由时间。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过程,也就是自由时间的增加过程。马克思所说的自由时间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闲暇时间,其在时间的内涵方面是劳动以外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外延包含着除了娱乐和社会交往以外,是指人的全面发展的时间。在今天,从闲暇时间的构成和社会功能方面来看,闲暇时间可以高度概括为工作行为以外的,以消遣和休息为目的的时间。

无论是自由时间还是闲暇时间,其产生都是以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劳动时间的缩短为前提。且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相应的减少,人们从而通过工作获得相应的闲暇时间。据相关统计,从1876年到1976年这100年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自由支配时间的总量增加了二到三倍。

二、闲暇时间的消费

(一)人消费闲暇时间的原因

首先,人消费闲暇时间的原因要归因于闲暇时间的分离。在原始时代,人没有时间的概念。只能感觉到自然时间的存在,根据月的圆缺或者人的生命周期来计算时间。原始人也只是在学会了耕种之后,注意力才从月的盈亏转到更大的季节周期,加强了季节感。所以在没有时间观念的情况下,时间是一个整体,而且是一个永恒连续的整体。计时方法的出现,使时间得到了划分,劳动时间与闲暇时间开始出现了较为清晰的分裂。计时工具的出现,时间得到更精确的划分且与人的生活彻底分离,相应的闲暇时间也从人的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一个可以用符号来表达的独立的世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劳动时间逐渐缩短,分离出来的闲暇时间变得更加突兀。芒福德在其著作《技术与文明》中说过,时钟不仅可以告诉人们时间,也可以协调人们的活动。因此,闲暇时间的分离与凸显所带来的时间消费欲望成为了人需要协调的活动之一。人之所以要消费闲暇时间,是因为人在劳动中大部分是被动的,是为了物质而强迫自己。人具有向往自由的天性,闲暇时间不仅使人想要恢复体力,更想要去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其次,工业时代产生对于社会工作时间的规范。与自耕自足的生活方式不同,工业社会的到来之后也随之产生了相配套的工作时间制度,人每天都按照被规定的固定时间工作。工作时间的固定化必然使闲暇的时间也固定化,那么闲暇时间从而进一步的得到了具体化,消费闲暇时间的必要性也更加的凸显出来。试想一下,如果公司的老板告诉职员星期天需要加班,但是并没有说具体的时间,那么职员就无法安排他的闲暇时间,更多是因为闲暇时间不确定和不突出。但是如果这个老板告诉职员星期天上午加班,那么下午的闲暇时间就得以确定并且具体化了。相对于前者,人们更愿意去安排如何消费剩余的闲暇时间。规范的工作时间制度就像后者的老板一样,将人的闲暇时间与工作时间划分得泾渭分明。因此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闲暇时间变革更加突兀和具体对于人的闲暇时间消费欲望是一种强化,并且人对于闲暇时间的消费方式也开始更加的重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工业社会之后,啤酒馆和咖啡厅等地方逐渐兴起并且成为了不同阶层人士用于消磨时光的场所。

(二)电子媒介与闲暇时间的消费状况

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得人有了更多消遣的需求,媒介作为的人的一种消遣工具,历经了导致万人空巷的电影放映机,到令人足不出户的电视机,再到今天让人不愿意抬头的移动终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由2014年12月85.8%提升至88.9%。根据《2014年中国手机网民娱乐行为研究报告》,网民平均每天花费在手机娱乐上的时间从2013年的109分钟提升到了158分钟。其中写到:“66.1%的手机网民认为音乐、视频等娱乐功能是其使用手机的常用功能,远高于网民对购物、打车、摄影等工具类应用的依赖性,而与原本作为手机核心的通信功能差距逐渐缩小。手机娱乐场景分布呈高度集中趋势,在午休和傍晚等业余时间达到最高峰,使用比率为86.6%。”通过数据可以发现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时间消费在媒介的使用上,并且消费的时间段更多是集中在人的闲暇时间中。

三、通过闲暇时间的消费分析媒介过度依赖

(一)媒介依赖理论分析

媒介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其功能的多样化和内容的丰富性,媒介的使用渐渐成为满足人的生活完整性的刚性需求。电脑狂、低头族等词语的出现,体现了人对于媒介过度使用的极端状况,也是人对媒介过于依赖的外化表现。媒介依赖理论最早是由梅尔文·德弗勒和鲍尔·基洛奇在1976年提出,与一脉相承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所不同的是,该理论并非仅仅将视角拘泥于微观层面,而是基于生态学视角和多位视角解释人与媒介的关系,将人与媒介看作是“受众-媒介-社会”的这一系统中的有机部分。因此在宏观层面上,今天人们对于媒介的过度依赖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个人对于媒介需求的总和,而是要基于社会大的环境和系统下来考察,从而有学者将人与媒介的依赖关系归结为工具性利益关系和仪式性利益关系。媒介的工具性使用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和娱乐,仪式性目的则是因为人对于媒介使用的习惯化。对于今天人们对于媒介的过度依赖或上瘾状况,仪式性目的根本不能构成一种解释。因为习惯必然形成在一定量的行为之后,只能说习惯会加强依赖,而绝不会是依赖产生之原因。而工具性依赖作为解释则所包含外延过大,因为媒介的实用目的比如获取信息,这很难造成人对媒介过度的依赖,或者绝对不会成为主要之原因。因此,可以将工具性依赖分解为实用性依赖和精神需求依赖。马克思说过,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是人的生命的尺度。因为时间为人做任何事情创造出了空间,所以任何媒介使用和内容消费的背后都是时间的消费。

(二)闲暇时间的消费造成媒介过度依赖的几个方面

(1)闲暇时间与娱乐

闲暇时间的出现与增加伴随着娱乐项目种类的增多和内容的丰富,随之发展下去就会出现娱乐化的倾向。根据出土文物显示,舞在商代总是与雨有关系,这说明舞在商代及以前是一种向上苍祈福的手段。虽然根据相应的历史记载,纣王沉迷于饮酒赏舞之中,但是当时的舞还远没有真正成为用来消费闲暇时间的娱乐项目。中国的十二时辰制在西周出现,在汉代进一步细化,各种娱乐项目也在那之后丰富起来。在汉代出现了“百戏”一词,该词所代表的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这说明计时方法的发展使得闲暇时间得以更加凸显的分离,分离出来的闲暇时间的消费会带动娱乐的发展。就曲艺来说,其根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经过千年的孕育在唐代得以成型发展。曲艺发展到两宋时期,不仅枝繁叶荣,而且更加绵展延伸,与其他表演艺术交错连理,生长成了一片片葱葱郁郁的茂林绿茵,进入了兴旺发达的全盛时期。由于战乱饥荒,再加上没有合适的政治土壤,曲艺在金、元、明时代跌入了发展的低谷。在清朝,特别是康乾盛世,再度复兴达到了顶峰。这既说明在闲暇时间充沛且政治环境和生存环境都比较良好的情况下,娱乐项目会应势而发达起来,也说明人们愿意把更多闲暇时间消费在娱乐活动上面。一方面,随着娱乐产业的发达和媒介技术的进步,媒介成为承载丰富娱乐内容的载体,人们对娱乐内容的过度追捧很自热导致了人对于媒介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使用媒介消费娱乐内容与社交、旅游和运动等消费时间方式相比,不但能够节省很多资金,而且在媒介的使用中人可以不需要发生任何空间的移动。

娱乐产业和各种消费行业都在围绕着抢夺人的闲暇时间而竞争。例如电视中的“黄金剧场”、新闻联播的播出时段、周末播出的各种娱乐节目等等,都是选择在大多数人的闲暇时间段播出。娱乐内容的繁荣使得人们的闲暇时间被“议程”化,比如人们总是会在周五的晚上收看“中国好声音”。“议程化”后的闲暇时间使得人们对于媒介的使用更加规律化,也就会产生更加的依赖。

(2)碎片化闲暇时间的消费

相应的社会工作制度使得闲暇时间具体化且固定化,但是城市的扩张和道路的延伸将整块的、固定的闲暇时间碎片化。比如,在北京工作的人下班坐地铁回家,走到地铁站需要10分钟,坐地铁需要三十分钟,下了地铁走到家又需要三十分钟,上班的时候也是如此反复。首先,原本整块的闲暇时间被社会现实环境的结构所细化,但是被细化的时间又受到各种现实的局限而不能随便从事其他事情,所以一些便携性的媒介是用来消费碎片化的闲暇时间的最好选择,强化了人对于媒介的依赖。其次,碎片化闲暇时间内的媒介使用成为慰藉人心的工具。城市现实结构的复杂使得人们总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活动,既要面对公交上与不同人相处的尴尬,又要忍受空旷的办事大厅内的孤独。媒介的使用会使人暂时忘记和摒弃这些感觉,起到一种“陪伴”和“安慰”的作用,从而成为人的一种依赖。

(3)媒介依赖与闲暇时间的双向影响

关于闲暇时间与媒介过度依赖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单向的由闲暇的时间消费而引起人对媒介的过度依赖。相反,媒介的过度依赖也会拉长人的闲暇时间,更确切的说是强行的制造人的闲暇时间。这是因为人对媒介的过度依赖会不断的去剥夺人的非闲暇时间,从人的生理休息或工作学习时间中抽取。就像很多人会剥夺本该属于生理休息的时间去玩手机或电脑,表面上消费的虽然是其内容,但实质是为了消费睡前的闲暇时间。因此,闲暇时间的消费需求引起人对媒介的依赖,依赖的加深同样会拉长人的闲暇时间,两者之间是一种循环的双向加强。所以在这种循环的过程中,人对于媒介的依赖会不断加深。

1.李金霞.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M].当代世界出版社, 2011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 2015

4.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中国艺术[M].人民出版社,2002

6.龚新琼.关系·冲突·整合——理解媒介依赖理论的三个维度[J].当代传播,2011

7.余静.马克思的自由时间范畴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03)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猜你喜欢
闲暇过度娱乐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人在何时最清醒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闲暇拾笔寄娱情
娱乐眼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闲暇时间干点啥?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