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生命形式”论对当代中国文论、艺术理论建设的启示

2015-04-10 15:18洪永稳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朗格本质符号

洪永稳

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建设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必须弘扬中西文化的精髓,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发挥外来资源的应有作用。因此,在中国当代文论和艺术理论建设中,应该吸取西方文论和艺术理论的有益养分。卡西尔—朗格的艺术“生命形式”论以符号为依托,把艺术看作是人的生命情感的诗性表达,也是一种鲜活的生命形式。此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可以作为吸收有养分的资源之一,在建设中国文论的当代形态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从五个方面阐释西方的“生命形式”论对中国当代文论和艺术理论建设的启示作用,旨在探索一些建设性的思路。

1 对文学、艺术的本质和形式问题的启示

卡西尔—朗格的艺术“生命形式”论认为,艺术就是以符号的形式传达了人类的生命情感,是人的内在生命的投影,应提倡生命和形式的统一。这一理论为认识艺术的本质和形式以及它们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理论界担当着理论重建的重任。关于文学和艺术的本质与形式的问题是理论建设回避不了的基本问题之一,但究竟什么是文学和艺术的本质和形式?如何理解文学和艺术的本质和形式的关系?始终是令人困惑的难题。就文学和艺术的本质而言,传统的文学理论对文学本质的认知主要强调其反映论,认为文学是人对世界的客观反映。20世纪80年代以来,理论界反思了反映论的偏颇,界定为审美反映论,强调文学和艺术的审美属性,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性。新世纪之初,人们又怀疑审美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提出了许多质疑。这些界定多有不周延性。就文学和艺术的形式而言,形式是一个基本的问题,这是因为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都知道它以某种形式呈现在面前,一提到形式,必有一大堆关于艺术形式的解释。例如,它是艺术品的结构、艺术品的建筑材料、艺术品的风格、艺术品的技巧……波兰美学家塔塔尔凯维奇在《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一书中就将形式概念阐释归纳有五种之多,他说:“根据‘形式’一词的许多反义词(诸如内容、质料、元素以及题材),可以看出多种不同的用意:如果‘内容’被用作它的反义词的话,那么形式便意指外表或体裁;如果‘质料’被用作它的反义词的话,那么它便意指形状;如果‘元素’被用作它的反义词的话,那么形式便等于布局或各个部分的安排。”[1]这就是说,形式和不同的概念相对,其含义也不同。关于这种种的形式含义,如果再追问这些形式有什么意义?或用贝尔的话说,“意味”是什么?“形式”何以产生“意味”?却又是一道难题,要想解释清楚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文学、艺术的本质和形式的关系来说,传统的文论和艺术论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在当下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本质和形式的或内容和形式的二分思维的研究模式,人为地割裂了本质和形式以及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这方面,西方的形式主义文论虽作了一些反拨,但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改观。如何理解形式和本质的关系?

卡西尔和苏珊·朗格提出“生命形式”论对艺术的“本质”和“形式”的关系提出他们独特的理解。卡西尔—朗格的艺术生命形式论强调艺术是人的生命的符号创造,文学和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的生命情感的符号创造。它的要义落在“感性的符号创造活动”上,符号形式充当了艺术的本体。关于符号,卡西尔说:“所有在某种形式上或在其他方面能为知觉揭示出意义的一切现象都是符号,尤其是当知觉作为对某种事物的描绘或作为意义的体现,并对意义作出揭示之时,更是如此。”[2]这就是说,符号本身是它的意义和形式的结合,也就是康德意义上的感觉材料与精神形式的内在结合,它不需要第三者的连接,形式和意义是同一的,这也和索绪尔的符号定义(能指和所指的结合)相当。符号形式是指符号功能的客观化、具体化和对象化,也就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包括神话、宗教、语言、艺术、科学等。艺术不同于其他文化符号是因为它的感性的特征,是关于人类情感生命的表征,它是一种生命的形式,这里的生命和形式是一种内在的统一,一种二而一的东西。艺术作为一种符号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形式,内含于人的生命情感的意义。符号作为一种中介,以自身的形式内含于人的生命情感,本质进入形式,形式和本质融为一体。用这样的观点看待文学,就可以说:“‘作为形式的文学’成为可见可感的、有意味的语言艺术实体;而‘作为形式的文学’,则提示我们注意,‘文学的形式’并不如人们一般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外在的、表面的存在,而实际上是文学这一形式性存在(‘作为形式的文学’)的直接现实。换言之,正像本雅明意义上语言的言说方式就是语言本身,而我们讲故事的方式也是故事的一部分一样,我们甚至可以说,‘文学的形式’也就是‘作为形式的文学’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即形式。”[3]这样就避免了形式和本质以及形式和内容二分的局面,因此,卡西尔—朗格的生命形式论对艺术本质和形式的理解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2 对中西文论、艺术理论融合发展的启示

卡西尔—朗格的艺术“生命形式”论为中西文论、艺术论融合的建设思路提供一种可能性。当代中国的文论和艺术理论建设是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吸收众多的资源,如何把西方的理论资源和中国的资源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如何融合中西?这里就有一个“通”和“异”的问题,所谓的“通”就是吸收的西方资源必须要和民族传统的资源有相通性,有相通性才有融合的基础。所谓“异”就是在民族传统那里所没有的或者是相对薄弱的东西,而这些又是有益的东西,这就是所要吸收的。融合就是要在“通”的基础上,吸收有益的“异”的成分,“通”是融合的条件,如果西方的理论与中国的问题域毫无相关,拿过来生搬硬套地使用,这就像有的学者所批评的那样——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转而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异”是所要吸收的中国理论资源中相对缺少的、有价值的理论资源。也就是说,接受西方的理论资源必须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寻求融合的通道,吸收本民族缺少的理论资源。这样,才是一条科学的、合理的建设途径。

卡西尔—朗格的艺术“生命形式”论和中国的文论和艺术理论有相通的部分,这为中西融合提供一种可能,也为中西文论融合架起了桥梁,体现中西理论的相通性。相对于西方的生命形式论,中国古代有“气韵生动论”。南北朝时的理论家萧子显就提出“气韵天成”论,他说:“文章者,盖性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莫不禀以生灵,迁乎爱嗜,机见殊门,赏悟纷杂。”[4]萧子显比卡西尔和苏珊·朗格更深刻地认识到艺术的独特魅力是一种 “气韵天成”的生命形式。南朝的谢赫在《古画品录》提出“气韵生动”的范畴,进一步强调了艺术展示的是一种生命的魅力和风采。这就说明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对艺术和人的生命关联已有共识,这正是理论建设寻求中西融合的基础。遗憾的是,中国古人没有意识到符号形式的重要性,没有更深刻地思考“生命”和“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正是要从卡西尔—朗格的生命形式论中吸收的东西。这种相异性主要表现在符号的功能上。卡西尔—朗格的艺术生命形式论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符号学,卡西尔认为人类先验的符号功能(即赋予感觉材料以精神的形式)创造了自己的精神文化,人类精神的历程就是创造自己文化的心路历程,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符号形式,艺术和神话一样作为一种感性的符号形式。符号的功能在艺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符号的构型功能,卡西尔和朗格都认为,艺术作为符号有构型的能力,艺术通过构型把人类的生命情感变成符号形式;他们还认为,艺术是通过抽象而构型的,一切艺术都是抽象的,艺术的抽象和科学的抽象是不同的。艺术的抽象结果是艺术形象,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人类的生命情感。其次是符号的中介功能,生命形式的艺术以符号为中介,连接人类的生命情感和艺术的形式,同时,作为一个艺术的整体的符号又把现实生活、作品、作者和欣赏者连接在一起,使得艺术有较广阔的辐射面。我国传统的文论只重视文学的生命性的一面,重视文学是人的生命情感的表达,如何表达,提出“立象以尽意”的方法论,但缺少符号论意识,忽视艺术符号的构型和中介功能,不能有效地阐释艺术形式和艺术本质以及和社会生活等之间的关系。

西方的生命形式论可以作为中西艺术理论融合的桥梁,可以站在当代文学、艺术理论的学术前沿,以这个桥梁为中介、为融合的依据,吸收中西方有理论价值的建设性成果,把中西方的理论成果对接起来。比如,可以采取符号学方法,通过符号的转换,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变成可知可感的艺术形式,使西方的“形式论”和中国的传达生命精神的“传神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中西合璧,建设既有民族特色又有世界水平的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和艺术理论。

3 对把握文学、艺术方法论的启示

卡西尔—朗格的生命形式论强调艺术的有机整体性,有利于对艺术的整体把握,避免用认识论的科学分析的方法对待文学和艺术。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科学主义艺术论、文论思想和分析哲学的思维方式进入学界的视野,虽然带来不少益处,但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中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用数据化的方式和量化的因素来机械地衡量艺术。艺术的不可分解性正如生命体不可分解一样,这是个比较科学的见解。现代系统论科学的发展,揭示事物都具有系统性,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声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艺术的核心特征就是有机整体性。卡西尔—朗格的艺术生命形式论强调生命性和有机整体性是一种科学的艺术观,在西方理论史上有一定的创见。在这样的启示下,在艺术的创作中借用艺术符号形式的中介性表达人的生命性,在艺术欣赏中重视艺术的生命体验性和对人生的感悟性,在艺术的研究中重视艺术的生命整体性,反对任何隔离和肢解艺术的分析方法。但不排除逻辑科学的方法,可以使科学主义溶解在人本主义的方法论中。这从卡西尔—朗格的关于艺术的生命形式和逻辑形式的类比中得到的启示。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也要避免生命形式论下人的生命性社会历史维度的缺失,既要从生理学、心理学等内在的方面去研究艺术和文学,又要从人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外在的方面去看待文学和艺术,这才是全面而又合理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仅是作为生物的人存在的,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会的人而存在的,关于人的艺术和文学也应该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察,才具有合理性和全面性。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论的生命艺术论与卡西尔、朗格的生理和心理主义的生命形式论结合起来,再结合中国古代传统的艺术生命精神,借鉴西方生命美学的艺术经验,以生命为本体,以形式为依托,构建中国当代的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于生命形式的文学和艺术理论。

4 对文论、艺术理论反本质主义的启示

生命形式论也为当下的中国文学理论、艺术理论中的反本质主义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在西方德里达、福柯等解构主义大师反本质主义的思潮冲击下,中国学者反思自己的理论建设,认为自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理论建设也面临着同样的理论困境。今天的中国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的建设也面临着本质主义的问题,比如,关于文学的本质的界定,在国内引起争论,有的学者认为传统的文学本质观是本质主义的。陶东风先生在《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中说:“在本体论上,本质主义不是假定事物具有一定的本质而是假定事物具有超历史的、普遍的永恒的本质(绝对实在、普遍人性、本真自我等),这个本质不因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5]本质主义的理论观认为事物具有超历史的、普遍的、永恒的本质,是个不变的绝对实在,反应在文学上,认为文学也有着千古不变的本质,有着固定的思维模式。卡西尔—朗格的艺术生命形式论强调艺术的动态性特征以及艺术作品类型、种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一种反本质主义的艺术观。可以从这里得到启示,把文学看作一种人的生命创造的活动,因为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时代性以及人的自身生命运动也就决定文学的社会性、时代性、历史性和生命性的特征。随着历史的进程,人性的进化与发展,文学、艺术的本质规定性也在不断地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人们可以把握文学、艺术所体现的人的生命创造性和过程性。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极端化的倾向,避免用僵化的、封闭的、独断的思维方式,建立普遍的、不变的文学观、艺术观,也不用本质和现象二元对立方式来创造文学和艺术。应该用开放的思维对待具体时空中的不同的文学、艺术类型和种类的艺术生产。

艺术的创作有广阔的自由度。艺术家可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和绚丽异彩的人生,用生命的体验去感受人间百态,把它变成艺术的符号,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大众传媒、文化工业、影像业的神奇发展兴起引起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活动的生活化便是艺术变化发展的有力例证。

5 对文学、艺术的文化性阐释的启示

卡西尔—朗格的艺术生命形式论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考察艺术的本质,这也为今天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的艺术研究提供一些启发。

这主要表现在卡西尔的论述中,卡西尔认为,人所创造的文化世界应该是多重内涵和意蕴丰富的世界,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是构成人类整体文化的全部,人通过自己的文化活动把作为组成部分的这些世界统一到人类文化世界的系统与整体之中。艺术就是其中的重要的一分子,它是人用符号创造感情的形式来观照自己“感性人性”的一面文化视镜,艺术是人类文化圆周中的一个扇面,通过对形式的创造实现艺术的目的,即它不是对实在的模仿,而是对实在的“发现”。艺术所感受的不是单纯的情感性质,而是生命自身的律动过程,“赋予情感以审美形式,也就把情感转变为一种自由而主动的状态,并在作品中情感本身已成为一种形成力量;艺术表达的也不是内在生命的特殊状态,而是人的内在生命的力动过程本身”[6]101。卡西尔认为,艺术透过创造活动产生美感,“美感是对力动形式生命的感受和把握,由此艺术打开了人类世界的一个新的领域——有生命形式的领域,人类生活在空间形式的韵律之中,生活在色彩的和谐和对比之中,以及生活在光暗的平衡之中”[6]101。人类生命的诗性创造就是隶属于对自己的文化的创造,这些都是在文化创造的视域中进行的,艺术的创造也就是文化创造的一种形式,卡西尔的论述就是这样强调了艺术的文化性。

朗格也认为艺术与文化是密切关联的,她认为,艺术是文化进步的先导。她说:“认识到艺术既是人类的洞察力的产物又是形成人类洞察力的手段这一道理,就为解决那个曾经使得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感到困惑的问题——艺术为什么会在人类文化中占据着如此重要地位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解决途径。”[7]这就是说艺术作为文化进步的先导,是通过人类的洞察力促使文化的进步,如埃及、希腊、信奉基督教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等都是艺术的先导作用促使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朗格认为艺术对文化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就是将人类情感转化为形式,从而激发人的想象力,用朗格的话说,“就是将形式——有时是可触知的形式——呈现于想象面前”。想象力是人类的洞察力和信仰的源泉,艺术就是这种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一旦创造出来后又反作用于这种想象力。其二,艺术不仅有利于文化的发展,而且更有助于一种文化的稳定。艺术创造了一种能动力量,促使文化的稳固和发展。

总之,艺术并不是文化的点缀品,而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手段以及文化本身。不论是卡西尔还是朗格,他们都强调艺术和文化的血肉关联,从文化的视角研究艺术,为艺术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这种观点发生在西方的20世纪中期,当时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它推动了理性批判向文化批判的哲学转向;它为文学研究突破文学的自律性走向文化研究开了先河;它助推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现,催生了文化理论的繁荣;它预示了新的文学、艺术理论的诞生。

前些年文化热也传到中国,中国的学者也热衷于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文学、艺术,在文化语境中探讨文学和艺术,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文学、艺术的文化研究,追求文化的本体性,重视政治、经济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把文学、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探求文学、艺术在文化中的地位、价值、意义和特征,考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关系等。卡西尔—朗格的艺术“生命形式”论有利于人们从更广阔的文化层面上,认识文学、艺术的形式特征。

综上所述,西方的艺术“生命形式”论对中国当代的文论、艺术理论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创新价值。

[1]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M].刘文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27

[2]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2

[3]张辉.试论文学形式的解释学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11(1):7-12

[4]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2:907

[5]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6]仝联勃.人的世界的三重维度:符号、意义和文化: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8:101

[7]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65 (责任编辑:李力)

猜你喜欢
朗格本质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18F-FDG PET/CT对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鉴别诊断
“+”“-”符号的由来
“雕刻时光”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变符号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