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道德人格全方位的现代性转换

2015-04-10 17:07魏国力
关键词:智商现代性人格

魏国力 张 梅

(1.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沈阳工程学院 学报编辑部,辽宁 沈阳 110136)



论中国传统道德人格全方位的现代性转换

魏国力1张 梅2

(1.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沈阳工程学院 学报编辑部,辽宁 沈阳 110136)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现代性已经不可阻挡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传统道德人格以合理整合中西方精华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现代性转换,即道德人格目的的转换、道德规范内容的转换、道德人格内容的转换,道德人格教育原则的转换。这样,国人才不仅从物质层面,而且从精神层面也能够进入和适应现代性时代与生活。

道德人格;现代性;中国传统

市场经济在中国确立和实行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它改变甚至颠覆了人们很多的传统观念,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得不随之转变。它对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和原有的伦理关系产生了全面的强大的冲击,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人格也必须依据时代而进行现代性的全方位转换。

何谓现代性?通常,人们把现代性的出现归功于西方自文艺复兴和启蒙年代以来新兴的经济模式、思想潮流、管理制度和生活样式,而这一切的总体也可以说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基础的,所以,现代性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自由、民主、平等,那么,伴随它而来的现代性则在个体本位、公正平等、科技进步等几个方面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进化和发展,并不断成熟。现代性不仅仅是生活实体的现代化,还是人的观念、精神、规范、人格的现代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传统的道德人格如何进行一次合理、全面的转换呢?我们需要对自身道德传统的去粗取精,对西方的发展成果进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提炼和学习。

一、道德人格目的的转换——个体的全面发展

中国经典文献四书中的《大学》有对国人内圣而外王的一条人生道路的设计,就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格物开始,到最后的平天下,是一个递进的系列,这就是为国人们规定的生存道路和价值选择,你自己是没有选择的。从客观要求和功效来说,是为了社会秩序和王朝统治的稳定,为了自身能够容身于社会中生存,为了能够活着;从主观愿望和功效来说,最低动力是为了舆论的表彰,往大些说是光耀门楣或者不辱没祖宗,再大了说是为了立功于朝廷,中间就是没有自我的地位。今天我们国家提倡道德人格的目的:一为建立社会信任的稳定基础,二为传扬传统的士与奉献精神,三为一种理想和信仰的确立。这三点利人利己利社会。除此之外,还多了对个体生命的真正关怀,完善、健康、美好、丰富也被纳入到人格范畴,比如温家宝提出的人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发展,就表明把人自身的发展放在了新时代的道德坐标上了。国家财富的增长不仅是社会的财富,更要广大人民来分享“蛋糕”,提高全民各个方面的素质,物质、身体、精神、文化的。而我们对人的评价也不再仅仅限于“好人”,而是注重全方位的考察,道德、能力、胸怀等全面素质成为人格发展的指标。人具有道德人格是人对自己社会资源的无形积累,是为了做个真正的人,为了更好的自我发展。

当道德人格的目的发生转换,不仅是为了社会的伦理关系和统治的稳定,还为了自身的完整性。美国人格学者弗洛姆把人格分为生产性倾向和非生产性倾向。他的生产性倾向是人格健康的表现,即人使用他的力量实现其固有潜能的能力,这种生产性也指创发性。这种人格懂得爱,会爱,追求真理,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发自内心的道德准则,它引导人们以一定的行为方式去发展和表现个性,并使人产生内部的认同感和幸福感。因此,他们才可能既发展了自己,又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也许,我们可以说,这是对古典经济学经济人的否定之否定后扬弃的新的人格模式、生活态式和社会形态。道德人格,唯有进入这种目的地,才能变成自律的道德,成为真实的人格。

二、 道德规范内容的转换——“五常”新解

提到中国应该被打倒的封建残余思想,大多数人会脱口而出:三纲五常。人们把社会一切的不合理都归于“三纲五常”。我们理智地进行辨析后,会发现“五常”很有对人世通透后体现出来的体贴和智慧,“仁义礼智信”,哪一条都是我们社会生活中必需的。它被批判,是因为它服务的对象有问题。它的理论基点、论证、规范都是非常合理的,只是针对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施用群体而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目的。中国古代各大名家无不对“五常”进行详细地解说,在此不予赘述,笔者总结简述如下:仁是天生的善(意),义是道路遵循(既是必须、应该之义,也是修为者自身价值体现),礼是针对他者的克制(给他人价值感和尊重,这是和谐友好相处的唯一秘诀),智是识别这一切的对错(用于人事的复杂和体悟),信是一切社群存在和维系的基本要求。这五常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五常”又应该有新的解释,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将来它还会发生再一次的新解。

1.仁——归属、互助、同情与仁慈

中国古代孔子、孟子的“仁”虽然是指爱人,但是亲亲而推恩的仁者爱人,仁更指向对礼的遵循,对人际关系的维护,对政治的施政纲领,义务性的忠孝是仁的核心要素。我们今天则从人本主义出发解读仁的含义。仁爱是人内心的渴求,是家庭、社会平稳发展的精神基础,是人类最高的思想意识境界。爱家人给予自己归属,爱他人给予自己互助的资源和快乐,爱弱者给予自己类的同感及救助,爱天下,给予自己回归宇宙自然的旷达。只有大家人人相爱,才能共事、共存、共同发展。所以古人就用“仁”这个字,来象征人类相互之间的心情、感情、亲情、爱情之真情。启示人们:二人合在一起,也就是“自己”和别人能够合在一起,叫爱,叫“仁”,这才是做成大事业的真正动力。否则,不会有圣人的理想,也唯有如此联接,才能有人类生命的共同发展、共同延续。

2.义——维护正义

义,适宜,义气,应当,所以我们会把那种道义的伦理学成为义务论伦理学。在此,我们不必那么坚硬,也不必那么伟大,做好最根本的义,已经不易。根本的义,就是指公正、正义。因为是公正和正义,才是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义”。孔子高傲而坚定地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个小人所指可是太多了,从古至今,从王侯到流氓,小人不可数也。孟子也慨然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他是含有意志和道义两种含义,意志要用在道义上面。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仁与义合而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中国的义总有一种悲壮的牺牲精神在里面,大概是因为它源起于朝不保夕、义不能存的战乱时代。而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正义倒是各个社会真正的生存基础和法律基础及基本秩序的保障。中国的义忙于解决战乱争夺的问题,顾不上天下之公道的分配正义,孔子指望能回到原来那种平静而温雅的等级制,就是最大的理想了。

今天,我们也进入了与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城邦小大而似的经济自由交易时代,这样的社会情况下,分配正义、权利正义、道德正义就都成了主流,我们尽可能不借助于自我牺牲,而是借助于法律来培养这种道德意识。

3.礼——忠恕之道

“礼”本是祭祀行礼的器皿,后指礼节、仪式,也指它所规定的人们的道德行为规范。孔子抱着恢复周礼的心愿提出“克己复礼”的观点,指望人们能够遵循礼节而克制野心与欲望,结束天下大乱的局面,实现仁爱有序的礼治;荀子也很重视“礼”,不过,他头脑要清醒得多,现实得多,直接说明,礼就是节制和监控欲望的法规,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最必须的方法。

既然礼的本质是为了节制自身,表达对他人权利、利益的认同和尊重,那么,在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真正能够使礼的功能得以发挥的途径就是“忠恕之道”。孔子在《雍也》篇中曾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卫灵公》篇中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是忠恕之道。孔子对学生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它所强调的是自觉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希望的事,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希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外在的礼仪、礼貌又有何用呢?因此,仁才在礼那里具有本体根源性的地位和作用。发于仁,出于艺,合于礼。这样,由内而外的礼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和作用,外在的礼仪可能是一种形式,甚至成为一种手段。汉以后,礼成为一种统治的手段而为礼教,魏晋时期对名教的攻击也是源于此。明末清末时期对礼教和理学的批判也是源于此。

行“忠恕”之道并非易事,这是因为人都有私心,这需要不停地自我反省、自我修养、自我克制,并且,最根本的是要有更大的志向和人生目标,更高的人世智慧做基奠,才能将忠恕之礼行到最适宜的点。这是古人教人处世的人格标准,也是做人成功的秘诀,它表达了这样一种愿望,要用尊敬别人的行为来换取别人的尊重。人们相互间的尊重,才会拥有高尚的人性品格和良好的社会关系。

4.智——情商与智商

古代中国,圣贤者们大都把智定义或者限定为对人世的了如指掌,这种了解不仅通过生活的观察思考,还要借助于天道的启示。通达天理人世,才叫智慧。孔子的智仁勇三达德,智是服务于仁和勇的,孟子的智是服务于仁义礼的,老子的智是知人的,唯一一个了解万物之理的朱熹,最后也感慨于人生也有限,知也无涯,将智锁定在人世上。这种对智慧而非技巧的强调在几千年的中华统治政策中一直居于主流。这种主导地位遭受沉重打击是来自于近代外国的坚船利炮。这场中西体用之争持续了一百多年。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再次遭遇智能的挑战和打击。于是,智商主宰一切生活领域,考试要靠智商,工作要靠智商,发明研究要靠智商,智商成为主宰。其实,情商与智商是互助的。情商可以帮助心胸打开,则意志沉着,智商的理解能力迅速上升,有情商的帮助,智商才能理顺社会关系,获得充分的社会资源,顺利完成智商该完成的事情,并且,智商的最后成果不还是要情商来把关吗?所以,今天的智要包括智商和情商两个部分。

5.信——信用

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指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可信的,延伸为品质和行为的可信性,与信连接的词组如诚信、相信、可信、守信等,都是表达人类心灵境界、道德境界和精神境界的词语。诚信、守信一直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德,这点作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古今不变。

信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但是中国更强调诚信来源于内心和天理,体现为诚,施放而为信。放在天理上的诚信就等于对道义遵守的“信”,自尊、尊人的信,高尚的道德品质之信。而信的实际作用是在维系社会关系和秩序上,家庭里的孝也算一种隐性的带亲情特征的信义。西方讲契约也是为了信,因为无法信,所以才有契约,信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制约性。当然,从情感本心出发大家都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则幸福在其间矣。的确,人们是有限理性和意志的存在者,难以保证永远履行义务,遵循天道,所以,功利倒是作为低一级的标准更吸引人一些。所有的人性理论和生物进化理论都说明了人的发展层次性道理,大部分人只能按阶梯走,这也是我们进入市场经济必需强调信用和契约的原因。所以,在群体尚处于纷纷谋利的生存状态中时,信用更具有可靠性。

最终,一个总是守信用、讲诚信的人,由内而外,就会养出信义之气质,那才是他成己成人的一大道德资源。

三、 道德人格内容的转换——全面整合

1.由善到真善美的统一

中国传统道德人格的培育内容以善为主,真是为善服务的,仅限于对何为道德善与道德恶的认识。这种流弊在历史中频频导致危机。宋朝时,宋明理学达到极点,可是,外族入侵,从皇上到群臣大多主张纳贡言和,甚至皇帝被劫持到北方,个别有雄心壮志的士人都被陷害而溺①主战的陈亮被诬陷下狱,岳飞被害。1127年,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擒至北部,后来客死他乡。,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亡国。清朝离我们近些,清末丧权辱国的条约一个接一个地签订,群民愤慨。如果没有这种刺激,中国还不可能发生巨变,依然在虚伪的道德善中闭锁。因此,中国古代的艺术美,则会有与自然相合、悠远流长、泼墨山水的气韵,有中和、对称、大气的意境和优雅的形式美,但是缺少一种生命奔放的阳刚之美。

近代史中,在“保种”“富国”“强民”的迫切要求和宗旨下,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提出将民众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民族振兴的希冀所在。当代社会,道德人格的内容也必然发生向着全面性的转换,我们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四有新人、三好学生已经表达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当前提出的人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发展的现代人格,更要求体现真善美的多维度素质。一本人格理论的书籍中这样写道:“所体现的真,表现为它是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的,也指人们对自己的心理特质、行为规范和角色模式的现代化有充分真实的认识。善指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美指内在的境界和道德美与外在的风度语言美[1]。”

2.由批判到传承与整合

对于中国传统道德人格的理想诉求,当代学者和研究者们的态度与意见是多种的,批判国民传统道德人格的,主张用智取代德善的重要地位,进行传承研究的,要把古人对理想人格和大丈夫之气的执着追求重新拾捡回来。进行中西方对比的,主张把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与市场经济的现代性要求结合起来。

国人追求不朽靠的是德与智,道是主导,言是传播,功是践履;西人追求不朽靠的是智慧认知,将对世界宇宙的认知作为一个终极目标,当然里面也有德善,科技总要为人所用并服务于人。理是主导,言是承载,功却是功利。智和认知的无限性真的可以解决文明的延续问题、幸福问题、生存问题?诚然,西方科技力量靠热兵器的实力攻破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道德堡垒,甚至政治堡垒,以殖民和新殖民的方式掠夺财富,然而,他们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经济危机的循环将全球拖入危险中。西方理性主宰的社会在人文精神方面也有他们的问题。因此,西方在主动向东方的佛教、道教、儒教来寻找疗治精神和世界危机的方法。

四、道德人格教育原则的转换——尊重主体性

市场经济既然给了人们独立平等的身份和权利,那么尊重个体性、尊重主体性就成了应有之意。

道德人格教育原则的转换涉及这样几个方面,由被动灌输到主动认知、由隐匿逃避到光明磊落、由规范为主导到自我实现为主导。知识积累、信息发达和交流的增多,都可能促使被教育者心灵的觉醒。如何通过事例和问询方式将道德规范以主动认知的方式被接纳,如何以被教育者的内在动机为促发力去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道路,都在进行着努力的尝试。尊重主体性的表现有很多,对于过渡时期的我们,尊重多元化,理解多元化也是一个方面。多元表明对人自由的尊重,对人们根据自己不同的能力确定不同目标的尊重。甚至可以说那是一种解放自由中的自我寻找和尝试。未来理想社会中,道德人格的发展应该是在多元化中的自主性。

[1]张青兰.人格的现代转型与塑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89.

[2]罗 燕.简析科学人才观[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3):353.

[3]陈双珠.道德自觉自信及其路径选择[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4):474.

(责任编辑 伯 灵 校对 伊人凤)

The Mor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Personality

WEI Guo-li1,ZHANG Mei2

(1.Maxism Institut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China;2.Editorial Depart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henyang 110136,China)

Since China puts forward the market economy,modernization has come into our life.We should follow the trend to transform our traditional moral personality into the modernization by integrating the essence of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which includ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ral personality goals,the contents of moral regulations,the principals of moral education.Only in this way can we adapt to modern life from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moral personality;modernization;Chinese traditional

2014-12-20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L14BSZ041);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基地项目(ZTSZXKT201407)。

魏国力(1971-),女,沈阳人,副教授,研究伦理学、道德人格学。

10.13888/j.cnki.jsie(ss).2015.02.018

B262

A

1672-9617(2015)02-0218-04

猜你喜欢
智商现代性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体测鞋走红,是『提分鞋』还是智商税?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智商
高冷,是因为智商太高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